第十一章 经济学的应用性扩展 引例分析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制度的内涵、构成与功能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制度的内涵、构成与功能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第四节 产权理论 第五节 制度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引例分析 1.农业在各类产业中具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属于弱质产业。 2.农民分散经营,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分散投资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其增收困难。 3.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4.正确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必须有效解决“搭便车”等内部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结论 制度是重要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修正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有限理性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修正 1.对人的假设的修正 双重行为动机 机会主义倾向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修正 2.对产权明晰假定的修正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所有物品的产权均是明确界定的,从 而产权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最优地决定财产 的使用方式。 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现实世界中,产权是不可能完全 界定的,任何一项权利都存在着“公共领域”。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修正 3.对完全信息假定的修正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活动中的所有主体都能够在不支 付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充分的信息,而其这些信息在 分布上是完全对称的。 新制度经济学者对这一假定同样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 “不完全信息”的假定。这一假定认为,相对于人的有限 理性而言,信息不仅具有不完全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不 对称的分布特征,即交易双方对交易品所拥有的信息数 量不对等。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制度的构成与起源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制度、产权和国家理论 制度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制度的内涵、构成与功能 一、制度的内涵 T.W.舒尔茨(1968)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 第二节 制度的内涵、构成与功能 一、制度的内涵 T.W.舒尔茨(1968)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 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进而,舒尔茨将制度划分为四类,分别是: (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 (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公司、 保险等; (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如财产、资历 和劳动者的其他权利等; (4)用于确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 路、机场、码头和学校等。
二、制度的构成 1.非正式约束 它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约束,主要包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 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以及二者的实施机制构成: 1.非正式约束 它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约束,主要包括 意识形态、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其中意识 形态居于核心地位。 2.正式约束 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由“第三者”负责实施、监督的 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 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 3.实施机制 是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得以发挥其约束人们行为的效力保 障机制。高效的实施机制能够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概率,稳定社会经 济活动参与人的预期。
三、制度的功能 有利于外部收益的内部化 为经济活动提供激励机制 为实现合约创造条件 为经济提供服务 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交换和交易过程: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交换和交易过程: 制度变迁首先起源于相关经济主体对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的需求。因此, 制度变迁就是一种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制度变迁又可以理解为对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的生产或供给过程。实际制 度供给的约束条件就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等于制度的边际收益。 经济活动既包括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因 此,制度变迁还可以理解为制度的交易过程。制度交易的约束条件在于制 度的边际交易成本状况。
1.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的基础性政 2.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主体之间可能合作或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二、制度变迁分析的基本术语 1.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的基础性政 治、社会和法律规则。 2.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主体之间可能合作或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它一般在制度环境的框架里发挥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 3.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着制度安排创新 的进程。这一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具有共同利 益取向的个人组成的团体。 4.次级行动团体也是一个决策单位,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取 潜在收益而进行一些制度安排创新的团体。 5.制度装置制度装置是制度变迁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
三、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 1.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就是一群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 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 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盈利性;(2)自发性;(3) 非强制性。 2.强制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政府命 令、法律、法规的调整等自上而下的方式而实现的制度变迁。
第四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含义与功能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 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第四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含义与功能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 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就是说,产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 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社会关系。 影响激励和行为 产权的功能 引导人们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产权的特征 二、产权的特征 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产权的完整性与残缺性 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 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 产权的可分割性与可转让性
第五节 制度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西蒙·库茨涅茨较早地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 第五节 制度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西蒙·库茨涅茨较早地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 用。舒尔茨等人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把经济增长率中无法解释 的余值(或称残差)归因于技术创新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创新构成了提高生产率和实现 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增大交易费用,而 不会自动导致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的产生。结果,逐渐增大的交易费 用会阻碍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经济衰退。制度的建 立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受益的差异,激励个 人和经济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并最终导致了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