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張博翰、戴宏宇、程立純、 魏榮寬、洪一勝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廖士程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 衛生署委辦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兼代執行長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自殺評估及處理 國軍左營總醫院 精神科.
台灣自殺防治網絡 Suicide Prevention in Taiwan
校園自殺憂鬱防治宣導 鄒雅雯
自殺防治網絡資源連結 個 案 心理健康管理 社會救助 心情溫度計 馬上關懷 珍愛生命守門人 低收入戶生活補助 1957福利關懷專線
自殺的預防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 臨床心理科黃裕達主任.
過重/肥胖兒童與青少年 之篩選及處理流程 體位評估 BMI ≧ 該年齡、性別過重BMI值者 否 隔年再評估 是 是否符合以下 任一條件:
班級:幼保二甲 學號:499I0004 姓名:鄭惠慈 指導老師:陳韻如
Chp 2 行為與心理的生物基礎.
濫用藥物 姓名:林鴻源 下6B.
健 康 教 育 分 組 報 告 第五組 疾病與健康 組員   陳毅修 楊惠婷 張智堯.
單元內容 什麼是高血壓 高血壓有哪些症狀 導致高血壓的可能原因 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 高血壓的危險因子 如何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九、老人的情緒障礙與治療(二) 焦慮與自殺 朝陽科技大學銀管系講座教授 黃富順.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製作人:黃玄兆,宋宇宏,賴鎧茵 報告人:王金耀,黃玄兆,宋宇宏 電腦操作人:賴鎧茵 指導老師:陳鴻綸
常見的傳染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2015年6月份全院性學術研討會 地點:第二講堂
關於ORADUR®-Methylphenidate
婦癌、乳癌病友醫學講座 時 間 內 容 主 講 者 09:00~09:30 報到-相見歡 09:30~10:00 婦癌篩檢與手術照顧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亞洲大學的數位學習資源與應用 鍾仁宗老師 101年12月4日.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2014年5月份全院性學術研討會 地點:第二講堂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MEDLINE with full text (EBSCO)
國際資訊安全標準ISO 27001之網路架構設計 –以國網中心為例探討風險管理
越南現況資料.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指導老師: 蘇明俊 老師 組長:潘翠娥 組員:張惠雅 葉麗華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香港快樂指數 2007 何濼生教授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RSS介紹及其在圖書館的應用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103年度校園檳榔危害防制 以健康促進模式介入輔導計畫 期中分享會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虛擬傢俱館 指導老師: 高玉芬 老師 組員: B 黃琪芳 B 蔡宜眞 B 林政緯
學前兒童簡易發展 篩檢評估量表 小組成員: 張雅涵 張瑞恩 王雅琴 張馨方
資訊網路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Information Networks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認識障殘人士. 認識障殘人士 殘疾人士的分類 引用1995年康復白皮書 肢障(肢體傷殘) 聽障(聽覺受損) 視障(視覺受損) 智障 精神病 自閉症 語言障礙 長期病患(器官殘障)
Presenter : Siang Wang Advisor : Dr. Yen - Ting Chen Date :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自殺防治網絡轉介自殺風險個案通報流程 社政、教育、勞政、警政、消防….等 自殺防治網絡人員發現自殺風險個案 (註1、註2) 自殺威脅者
西區輔導人員(林少湲/許可薇/陳郁姍心理師、鄭景鐘社工師)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花王集團.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一 可靠度問題.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單元三:敘述統計 內容: * 統計量的計算 * 直方圖的繪製.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組員:張博翰、戴宏宇、程立純、 魏榮寬、洪一勝 自殺防治 組員:張博翰、戴宏宇、程立純、 魏榮寬、洪一勝

自殺原因與防治策略

前言 許多研究顯示精神疾病為自殺行為的原因之一,其中又以憂鬱症為最重要的因素。 在台灣,自殺現象自1997年起已連續八年名列本國十大死因第九位。 青少年(15~24 歲)的主要死亡原因排名中,自殺名列第二;老年人(65 歲以上)的自殺率則為一般人口平均值的二至三倍。

自殺的原因 生物 心理 社會 文化 酒癮、煙癮、物質濫用、血清素過低 憂鬱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失落事件的發生、無望感 失業率的增高、一等親內有自殺行為的發生、鰥寡孤獨、年齡 文化 鄭氏(Cheng,1995)以台灣東部漢民族與兩個原住民族經過自殺死亡者個案對照,並以生活史進行研究,憂鬱和物質濫用為主因,且危險因子與具有自殺企圖及家族史有自殺和憂鬱相關,無論東、西方文化自殺前精神疾病是相同的

自殺的原因 自殺有生物、心理、社會與文化之成因與背景 精神疾病合併物質濫用 失業率的提高 自殺者常見之特質為:男性、年齡老、單身、獨居(為對照組之六倍),曾有自殺行為者(為對照組之七倍)。 無望感(hopelessness)是對未來之負面期望,在憂鬱症個案中,為導致自殺的重要因素。

自殺的高危險群 失落事件(lossevent) 一等親有自殺行為 重鬱症發作 情緒不穩定型人格 自殺者具有高比例之人格障礙(46.7-76.7%) 情緒不穩性人格障礙 (26.7-56.7%)

自殺的危險因子 年齡:大部份發生在老年人,他們常有潛在器質性疾病及缺乏社會支持,且易合併憂鬱症。 性別:男性自殺率大於女性 精神疾病:憂鬱症、其他精神疾病 多數研究都證實先前之自殺企圖為自殺死亡的重要預測因子(Motto, 1965; Hawton, 1987;Diekstra, 1993; Wexler et al, 1978; Weissman,1974),曾自殺者在往後一年內之自殺成功率為1%,是一般人口群的100倍(Kessell &McCulloch, 1966; Buglass & Horton, 1974)。 劉氏(Liu et al, 1996)精神科住院中有自殺行為者佔總住院者之0.91%,而2/3者具有憂鬱或精神分裂症的診斷。

自殺未遂為自殺死亡的重要預測因子 胡氏等(Hwu etal, 1990)曾針對精神分裂病之自殺死亡者進行個案對照研究,結果發現自殺組在過去病史中有較高比率的自殺行為、在自殺前一個月,有明顯精神症狀及憂鬱等。 邱氏(Chiu et al, 2004)針對臺北市709位自殺未遂者進行分析,發現在年齡層與性別之分佈情形上,女性的人數為男性的1.69倍。 鄭氏(Cheng, 2005)發現在精神科病房住院期間,因自殺而身亡者,均符合情感性疾患診斷,且住院時均呈現憂鬱與激動、焦慮情緒,主訴均有自殺意念或行為。 個案平日行為的模式(預測性、衝動程度)、因應壓力的能力及情緒反應強度。

國內自殺問題相關研究的不足 缺乏客觀有效的評估方式 族群間的盛行率差異大且相關因子複雜 自殺意念、自殺計畫、企圖自殺行為(attempted suicide)與自殺死亡間有著不確定的關聯

防治原則與策略 針對自殺身亡的個案家屬應積極輔導 針對有自殺意念或行為者,則應早期發現轉送治療 早期偵測自殺的高危險群 完整的轉介與防治網絡

積極介入自殺高危險群或未遂的個案 個案曾有精神疾病史 自殺行為是有計畫的進行 自殺方式的致命性高 缺乏社會支持系統 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危機處理,適時轉介自殺個案就醫或接受專業輔導。

針對高危險群推動 (一)針對有明顯自殺行為者提供合宜之關懷與診治 (二)結合醫療同仁推動憂鬱症共同照護體系 (三)在精神科治療單位實施個案管理,推動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及物質濫用個案診治之品質促進計劃 (四)強化政府及民間現有之校園及社區心理衛生、精神醫療與一般醫療之網絡與功能 (五)共同照護(collaborative care)模式

自殺防護基本原則 全民參與 結合研究與實務 因時因地制宜 跨部會合作 定期評估成效 積極推動自殺相關研究

自殺防護三個層面 強化偏遠地去的就醫,建立病患良好的管理制度,並且定期追蹤輔導。 全面性策略 教導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觀念,並促進心理健康,加強心理與家庭諮詢和監測自殺相關資訊,改善心理疾病的污名化。 選擇性策略 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物質濫用的防治,並且對於學校護理人員及專業相關人員與一般群眾的精神醫學教育再認識,針對高風險群進行篩檢與轉介。 指標性策略 強化偏遠地去的就醫,建立病患良好的管理制度,並且定期追蹤輔導。

自殺防護三個層面 一. 全面性策略 導正媒體報導 減少致命性自殺方法的可得性 去除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污名效應 促進社會大眾心理健康 加強心理與家庭諮詢 監測自殺相關資訊

二. 選擇性策略 加強憂鬱症、酒癮與物質濫用的防治 加強非精神科醫療人員之精神醫學再教育 加強各級學校輔導老師與校護有關精神疾 病與心理衛生之在職訓練 加強公私立機關團體之醫護與諮商輔導人員的心理衛生與精神醫學教育 針對特定的自殺高風險群進行精神疾病與自殺傾向的篩檢與轉介

三. 指標性策略 自殺未遂者追蹤輔導 強化偏遠地區急救能力 建立憂鬱症病患個案管理制度

自殺防治策略推動現況與展望

前  言 一、自殺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 自殺之危險因子: 1.精神病理 2.性格特質 3.社會心裡 4.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

在西元2020年時,全球十大死因當中,自殺將排名第九位。 最高的十大「疾病與傷害」當中,重鬱症將排名第2位,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重鬱症是自殺行為的最重要原因。

二、台灣地區自殺問題現況 平均每天12人,每2小時3分鐘就有1人自殺身亡,居國人主要死因之第9順位 以吊死、勒死及窒息自殺居最多,而以氣體自殺或自為中毒增幅最大。 1995年 增加112.8% 2004年 增加 21.9% 2005年 每10萬人口16.6人

三、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目標 行政院衛生署特委託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辦理自殺防治工作,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1. 病人為中心 2 三、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目標 行政院衛生署特委託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辦理自殺防治工作,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1.病人為中心 2.家庭為單位 3.社區為基礎

四、防治策略 策略對象 全面性(universal)策略 全民 選擇性(selective)策略 高風險群 指標性(indicative)策略 自殺企圖者

全面性自殺防治策略 一、導正媒體報導 教育宣導與提供支持是全面性自殺防治的兩大支柱,如何讓社會大眾了解「自殺是可以預防的」,是全面性防治策略之核心。

二、擴大民眾參與 全面性自殺防治策略亦包含透過大型活動、傳播媒體、演講、藝文活動之參與。

三、促進民眾心理衛生 透過各種管道和社區營造,加強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教育。 張老師:1980 生命線:1995

四、監測自殺相關資訊 建立國人自殺資料庫,定期統計自殺相關資料做為規劃、執行自殺防治策略與成效評估的參考。 生命線http://www 四、監測自殺相關資訊 建立國人自殺資料庫,定期統計自殺相關資料做為規劃、執行自殺防治策略與成效評估的參考。 生命線http://www.life1995.org.tw/ 張老師http://www.1980.org.tw/web3-20101110/main.php?customerid=3 高雄市社會局http://socbu.kcg.gov.tw/ 自殺防治中心http://tspc.tw/tspc/portal/index/

選擇性防治策略 一、心理健康篩檢工作 在選擇性自殺防治策略中,心理健康篩檢以及高危險群之辨識工作,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檢式健康量表─5(簡稱BSRS-5) http://www.depression.org.tw/health/health.asp

二、校園自殺防治 根據衛生署民國九十三年各年齡層主要死亡原因的統計資料分析,自殺位居15-24歲的青年族群十大死因之第二位,亦即每一百名死亡者中,有十名是死於自殺。 青少年男性自殺死亡人數歷年來幾乎都是女性的兩倍,且自八十九年以來,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人數更是年創新高。

吊死、勒死、窒息、高處跳下、固體或液體之自殺 氣體、 蒸氣之自殺 91年 人數均居高不下 人數明顯上升 93年 77 74 94年 107

三、老人自殺問題之因應 我國65歲以上人口自殺率遠高於美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在亞洲國家方面,亦高於日本、新加坡及澳洲,僅低於韓國。 有研究顯示老人自殺的意願較年輕人強、男性老人自殺死亡率遠高於女性。

90%以上自殺者:老衰、久病、殘障 30%以上自殺者:喪偶 目前老人自殺防治策略與行動方案之目標包括: 1 90%以上自殺者:老衰、久病、殘障 30%以上自殺者:喪偶 目前老人自殺防治策略與行動方案之目標包括: 1.降低老人自殺企圖及相關行為的發生 2.預防老人因自殺或自傷所造成的死亡 3.減少自殺行為對老人的後續不良影響及對遺族親屬的創傷衝擊

四、推動社區化之整合型醫療照護 提高憂鬱症的防治品質是自殺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借由增進基層醫療隊精神疾患篩檢、診斷與治療的知能,加強與共病疾病的全面照護,將使病患或致較好的治療結果。

指標性自殺防治策略 一、自殺企圖為自殺死亡之危險因子 二、全國自殺防治通報系統

三、通報作業現況 發生的年齡層:自殺通報人次,女性為男性的 1. 9 倍 15~24歲 (18. 7%) 25~44歲 (53 三、通報作業現況 發生的年齡層:自殺通報人次,女性為男性的 1.9 倍 15~24歲 (18.7%) 25~44歲 (53.1%)←發生最多的年齡層 45~64歲 (19.9%)←其次為這 通報人次 死亡個案 95年8月份 1,921人 47人 95年1月1日~ 95年8月31日 12,959人 524人

最常用之自殺方式: 固體或液體物質 (58. 1%)←最多 切穿工具 (20. 7%)←其次 氣體及蒸氣 (6 最常用之自殺方式: 固體或液體物質 (58.1%)←最多 切穿工具 (20.7%)←其次 氣體及蒸氣 (6.2%) 在12,959筆自殺通報人數中: 自殺原因及家人情感因素 (2,287人次)←最多 男女情感 (1,640人次) ←其次 憂鬱傾向(910人次)

四、通報系統之展望 ㈠ 新增衛政體系外之機關 ㈡ 提供系統離峰期間通報資料批次匯入 ㈢ 提供系統介接之標準做法 ㈣ 提供通報單位進行統計之統計報表 ㈤ 系統提供線上即時統計報表 ㈥ 新增檢視自殺個案已存在於精神照護通報系統中之個案資料功能

自殺防治先導區計畫 「因地制宜」是「自殺防治中心」於推動相關工作時之重要概念,自殺防治策略的規劃依據 「因地制宜」—掌握不同地區的問題特點、高風險群的特徵、資源分布及相關防治系統的建置現況—才能確保發揮成效。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要目標之一便是實施「防治介入先導計畫」,以實際行動做為逐步落實全面性、選擇性、以及指標性目標的具體方式。

結  語 自殺防治涉及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等層面,必須應用專業知識、實證資料以及國外的經驗,來擬定防治策略與方案,並且以科學的研究方法客觀評估其成效。

老年人自我傷害防治概念之探討

當壓力超過個人所能承受的範圍,或無法適應多變的環境,許多人會選擇以自我傷害來逃避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的估計,自我傷害皆列入世界各國的十大死因,而台灣的自我傷害死亡率在1997年首度列入國人十大死因。 台灣面臨人口老化,並且因老化問題產生許多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問題,我國老年人口族群的自我傷害比例遠高於其他各年齡族群,甚至高於已開發的歐美國家以及日本。

自我傷害死亡率: •2000年每十萬人約有13. 6人2009年每十萬人有13 自我傷害死亡率: •2000年每十萬人約有13.6人2009年每十萬人有13.8人。 •2010年各年齡層每十萬人口自殺死亡率,以65歲以上35.8人為最高。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 所定義高齡化國家之標準為「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 以上」 ,我國自1993 年起即已邁入老人國。 劉慧俐(2009)「台灣地區老人自殺之流行病學分析:1985 ~2006」研究,發現老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容易自殺,但男性自殺者比較容易致死,且年齡愈高自殺死亡率也愈高。 老年人的自我傷害行為中往往因為文化背景及種種因素的考量而被忽略,如無生活重心、獨居、同伴相繼離去、久病增加自我傷害事件。

老年人自我傷害因素之探討 老年人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在試圖自我傷害之前會有一些 徵兆可循: 反覆的提到死亡、出現想要去死的想法 無望感,認為自己會拖累他人,開始寫遺書、交代遺囑 退休後的老年人常會感到自卑、無價值感;加上獨居,出現無助感、孤立感 情緒和性格有明顯的改變,想法偏激、負面

疾病與慢性疾病、身體生理功能隨年齡增長而衰退、行動無法自如 憂傷、退縮、封閉自己   原因 後果 生理因素 疾病與慢性疾病、身體生理功能隨年齡增長而衰退、行動無法自如 憂傷、退縮、封閉自己 心理因素 退休後,社會地位下降、生活無目標;以及獨居跟喪偶 產生無用感、自卑感,以及「憂鬱症」;獨自生活則容易因孤立感增加自傷機會 社會環境因素 退休後生活圈變小,缺乏人際互動 增加社會疏離感,認為自己不再被重視

老年人自我傷害相關理論探討 心理分析論 Freud(1989)認為人有創造生命的「生之本能」(lifeinstinct),和毀壞生命的死之本能(deathinstinct),兩股力量不斷地相互攻擊與消長。 行為及認知理論 對未來感到無助,並不再抱持任何希望,是造成當事人採取自殺行動的重要因素(李美媛,2007)。 Beck(1979)對於自殺行為與憂鬱症患者的認知基模與思考偏差,提出「認知的負向三角」: 1.對自己的看法是負面的。 2.對於未來感到悲觀。 3.對環境及任何事件都抱持消極的看法。 這些即為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吳惠慈,2004)。 生態系統理論 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會受到生活周遭系統(微視、中間及鉅視系統)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來自社會系統的問題必須經由這些系統介入來加以解決。

涂爾幹的自殺論 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而非個人心理的現象或其他環境因素所造成(宋照鎮,1997)。 凃爾幹提出,自負型自殺及失調型自殺皆是由於個人、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關係非常疏離;這類人認為他們與其他人毫無相關,並斷絕所有與人接觸、交往的機會,所以無法在社會中正常地生存下去。 因此,探討老年人自我傷害的因素時,必需將老年人在社會環境中承受的壓力也納入評估。 脫離理論 老年人退休後,便脫離了社會中積極的角色,轉為消極。這時老年人會認為自己沒有用處而感到沮喪。

我國現行老年人自我傷害防治策略 一、以公共衛生預防疾病之方法制定自殺防治策略 我國自殺防治策略與世界各國自殺防治策略一致,主要分為三個層面: 1.全面性策略: 目標為全體民眾。 2.選擇性策略: 主要以高風險群為對象。 3.指標性策略: 主要目的在於追蹤企圖自殺者。 二、健康促進之防治策略 主要目的是使老年人能積極的參與各種有益健康的活動。

三、社區防治 依照三級預防的概念來防治老年人的自我傷害行為: 初級預防 建構老年人社區支持網絡 建構社區民眾精神疾病預防之網絡 提供心理衛生居家服務 次級預防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社區與家人的關懷與傾聽 社區與家庭的連結 三級預防 加強個案管理 建立有效通報系統及完善的轉介流程機制 聯結社區關懷據點

未來老年人自我傷害之因應之道 一、政策面 (一)家庭政策:老年人三代同堂之推展 (二)教育政策:從學校生命教育推展 (三)社會政策: 1.建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2.結合社區正式與非正式資源 3.自我傷害之宣導 二、實務面 (一)從老年人家庭方面著手 (二)社區網絡及心理衛生居家服務 (三)靈性關懷照顧

結論 老年人自我傷害涉及的問題錯綜複雜。一般來說,老年人不會因一時衝動而自我傷害,通常會考慮好一段時間。另外,喪偶、憂慮、有事不能解決、遇到挫敗或與家人互動發生衝突等,容易產生情緒上困擾,若持續累積且情緒未排除,容易有自我傷害的念頭產生。鑒於很多老年人在自我傷害前曾向人透露出輕生的念頭,故預防老年人自我傷害應從整個社區及家庭方面著手,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轉介,針對老年人自我傷害問題的預防,並將社區資源網絡連結做到最有效的整合與應用,促進老年人身體、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健康。

老人自殺現況暨老人自殺防治的探討

摘要 許多國家的老年人自殺死亡率居各年齡層之冠 老年人的自殺防治是全世界的重要問題,須正視和防治。 老人的自殺,會被誤認為合理化 老人自殺與其他年齡層自殺一樣有明顯的心理痛苦、加上精神疾病、不良生活環境、身體疾病、孤獨、無望、無價值感。 本文將回顧實證研究文獻:老人自殺的流行病學研究→探討老人自殺的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分析有效的老人自殺防治策略→提出未來以病人導向的治療。

老年人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的流行病學 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因國家文化不同而有差異,自殺死亡率隨年齡增加呈現持續地增高 台灣老人自殺死亡率高於全人口平均自殺死亡率, 老年人自殺率的低估特別常見老人自殺死亡常誤認為意外或自然死亡。 間接自殺方法包括:拒絕進食、拒絕使用藥物、或過量使用治療性藥物或酒精、精神治療藥物等。

老年人「自殺企圖」與「自殺死亡」的比例,遠低於年輕人及一般人口。 可能原因有(1)老人的自殺意圖強 (2)老人很少透露出自殺想法或計劃 (3)老人較多獨居者:自殺常發生在獨居老人家中,因此自殺時不易及時發現獲救;(4)老人原本的身體疾病及身體的脆弱性,致使老人自殺時不易存活。 老年人自殺行為特質及多數老年人自殺死亡者通常並沒有過去自殺企圖病史,卻容易一次自殺就成功,因此需要及早防治 早期篩檢出有自殺想法且自殺危險性高的老年人,可以避免後續高致命性的自殺行為。

老年人自殺的危險因素 精神症狀與疾病 精神疾病方面: 老人自殺最高度相關的危險因子是精神疾病。 相關的研究 精神症狀與疾病 精神疾病方面: 老人自殺最高度相關的危險因子是精神疾病。 研究顯示,大部份(54-87%)老人自殺時罹患有憂鬱症,特別是在75歲以上的「老老」年人。 憂鬱症等情感性疾病在老年人自殺的估計歸因危險性約占74%,此外,自評憂鬱症狀嚴重程度更是自殺死亡的最強預測因子。(Conwell, Duberstein, Caine, 2002)( De Leo, Padoani, Scocco, et al, 2001) 老年人常因合併身體疾病,讓醫師與週遭親友忽略了老年人的憂鬱、沮喪、失志、無助無望感。常會合理化老年人的憂鬱症,並誤判這樣的情緒是理所當然的,而錯失治療良機。(吳、劉、葉,2009)   酒精方面: 曾有酒精依賴或濫用史的35%老年男性及18%老年女性死於自殺 沒有酒精使用疾病的控制組老年男性及女性,僅2%與1%死於自殺。 (Waern, Runeson, Allebeck, et al , 2002) 失智症等腦部疾病與自殺的關連: 目前這部份的相關研究證據皆仍未有定論 一項個案對照研究發現,老年人自殺死亡者的腦部解剖顯示高比例的Alzheimer's disease。(Chiu, Yip, Chi, et al ,2004) 腦中風後增加自殺危險性,一般認為與中風後的憂鬱症及功能障礙有關。(吳、劉、葉,2009) 神經生物因素: 腦中血清素功能與衝動性控制有關。血清素活性越低,衝動性控制就越差,而增加自殺行為的機率。

身體疾病 在配對疾病登錄與死亡登錄的關聯研究,發現有些身體疾病會增加自殺率,包括:多發性硬化症、Huntington’s Disease、癲癇症、脊椎損傷、腦中風等中樞神經疾病,以及紅斑性狼瘡、後天免疫不全症/愛滋病、惡性腫瘤等(Harris, Barraclough,1994)( Quan, Arboleda-Florez , Fick, et al , 2002) 身體疾病是否會造成自殺行為,是仍有爭議的。Waern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控制憂鬱症變項後,嚴重的身體疾病仍會是自殺的危險因子,尤其身體疾病對男性來說是重要的自殺危險因子。但是在另一研究中,發現若加入了憂鬱的變項進行分析後,身體疾病的效果就變的沒有統計意義了。也就是說,身體健康與功能狀態是經由心理健康因素(尤其憂鬱症),影響到自殺行為的因素。(吳、劉、葉,2009) 社會文化因素 老年人可能會遇到的失落事件,例如身體疾病、喪偶、親友死亡等。 老年人退休後,由於怕給兒女添麻煩不會而不會與兒女童住,此外也可能開始面臨喪偶的事件,漸漸的社會支持系統開始減少,尤其獨居老人會有被社會孤立的感覺。Cattell (2000)發現「社會支持系統減少」及「社會孤立」與老年人自殺想法增加有關,死於自殺的老年人較多獨居者。也有研究表示"孤獨感"與較少"社會性互動"可以預測自殺。 有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佳,是保護因子(較不會出現自殺想法)。(Heisel, 2004) 性格、心理層面、及其他危險因子 老年人自殺死亡的有14~16%是符合人格障礙診斷的。自殺死亡的人格特質為:神經質傾向較高、個性較保守拘謹、不易與人分享經驗、焦慮度較高、興趣較狹窄、習慣於熟悉事物等(Duberstein, Conwell, Caine,1994) 先前有自殺企圖者是自殺死亡的重要預測因素。有研究確認自殺企圖是老人自殺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Chiu, Yip, Chi, et al, 2004) 大家庭模式趨向核心家庭,降低了傳統家庭原本提供的社會支持。(吳、劉、葉,2009)

老年自殺高危險群的評估 第一線的醫療人員更要能辨識出必須提供治療的危機徵兆,及找到可供運用的保護因子。 1發現危機徵兆 語言 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 行為 最直接的線索是曾經有過自殺企圖,代表可能會引發老人憂鬱甚至導致自殺的事件。 情境 代表某些可能會引發老人憂鬱或自殺 症狀 是醫護人員要特別敏感的,因為老人很少主動尋求精神科,所以應特別注意一些背後可能隱含自殺意念的求醫主訴

保護因子:醫療人員面對自殺老人時可以使力的資源,可以是內在或外在的 2尋找保護因子 保護因子:醫療人員面對自殺老人時可以使力的資源,可以是內在或外在的 內在資源 人際技巧與適應能力 外在資源 老人四周環境可提供的協助

老年人自殺防治實務 對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從事老人自殺防治的實務建議,包括辨識、評估、危機處理、同儕支持及衛生政策等層面

第一線接觸老人的醫療人員應了解老人自殺危險因子,評估個案自殺危險性,並建議後續之治療和轉介   介紹 篩檢或評估方法 辨識具自殺危險的老人 第一線接觸老人的醫療人員應了解老人自殺危險因子,評估個案自殺危險性,並建議後續之治療和轉介 主動傾聽個案目前的症狀,尋找最近壓力源和失落事件,積極了解是否有疲倦、體重下降、失眠、無助無望感、不明的疼痛等。 評估具自殺危險的老人 主要評估方式為收集各種資訊 「一問、二應、三轉介」,可有效阻止自殺事件的發生 一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二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三轉介:為資源轉介 懷疑老人個案有自殺傾向的話應直接探詢他是否希望生命到此結束,若答案為是,應接著詢問是否有自殺計畫 評估方法包括:了解個案的計畫有多詳細,所選擇方法的致命性及易取得性

危機時的介入 危機介入的首要目標在維護個案安全 住院 降低或去除立即的危險不要讓目前有自殺危險的個案孤單一人,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盡量陪伴個案,直到危機解除、或個案接受精神醫療 重且未解決的壓力合併生活功能受損的症狀,缺乏衝動控制能力,缺乏支持系統,自殺意圖的嚴重度,自殺企圖的致命性。 從照顧老人自殺高危險群之醫療人員 最重要的老人自殺防治工作其實是在會大量接觸老人的各科醫師身上 瑞典 Gotland study 強調訓練基層醫師辨識與處理其求診病患的自殺想法,可有效降低所有年齡層的自殺死亡。

社區心理衛生居家服務 可讓獨居、行動不便的老人能接受到照顧在家中 電話關懷 自殺防治的相關政策 許多歐美已開發國家皆針對老人自殺防治制定全國性的政策,如建立基層醫師與精神醫療的合作平台,發展並推廣老人自殺、憂鬱症等治療指引 政府也應教育民眾對自殺高危險群之辨識及轉介 限制媒體過度渲染自殺事件

結 論 老人自殺是複雜而多面向的問題 自殺死亡率居各年齡層之冠,因此應積極針對老人自殺問題發展預防、危險性篩檢、及治療方案,並評估防治成效。 接觸自殺高危群的家屬及醫療人員,需針對同時罹患身體疾病及社交孤立老人,早期發現憂鬱症個案,且積極進行或轉介憂鬱症與自殺想法的治療。

第一組報告總結

前言 在台灣,自殺現象自1997年起已連續八年名列本國十大死因第九位,台灣地區平均每天12人,每2小時3分鐘就有1人自殺身亡。 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排名中,自殺名列第二;老年人的自殺率則為一般人口平均值的二至三倍。目前許多國家的老年人自殺死亡率居各年齡層之冠。

自殺原因 自殺有生物、心理、社會、文化之成因與、精神疾病合併物質濫用、失業率的提高。 自殺者常見之特質為:男性、年齡老、單身、獨居,曾有自殺行為者。

自殺防護三個層面 一. 全面性策略 導正媒體報導 減少致命性自殺方法的可得性 去除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污名效應 促進社會大眾心理健康 加強心理與家庭諮詢

二. 選擇性策略 加強憂鬱症、酒癮與物質濫用的防治 加強非精神科醫療人員之精神醫學再教育 加強各級學校輔導老師與校護有關精神疾病與心理衛生之在職訓練 針對特定的自殺高風險群進行精神疾病與自殺傾向的篩檢與轉介

三. 指標性策略 自殺未遂者追蹤輔導 強化偏遠地區急救能力 建立憂鬱症病患個案管理制度

老年人自殺社區防治 (一)初級預防 1.建構老年人社區支持網絡 2.建構社區民眾精神疾病預防之網絡 3.提供心理衛生居家服務

(二)次級預防 1.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社區與家人的關懷與傾聽 3.社區與家庭的連結

(三)三級預防 1.加強個案管理 2.建立有效通報系統及完善的轉介流程機制 3.聯結社區關懷據點

未來老年人自我傷害之因應之道 政策面: (一)家庭政策-老年人三代同堂之推 (二)教育政策-從學校生命教育推展 (三)社會政策-自我傷害之宣導

實務面 : (一)從老年人家庭方面著手 (二)社區網絡及心理衛生居家服務 (三)靈性關懷照顧

老年人自我傷害因素之探討 1.重覆提到死亡,並伴隨著無價值感、絕望與無助,並與外界隔離。 2.常常覺得人生沒有希望,老了沒有用,並覺得活在這世界上會拖累親人,以及開始交代後事或寫遺書。

老年人自殺的危險因素 1.精神症狀與疾病 2.身體疾病 3.社會文化因素 4.性格、心理層面、及其他危險因子

老年人自殺防治實務 1.辨識並評估具自殺危險的老人 2.危機時的介入 3.從事照顧老人自殺危險群之醫療人員 4.社區心理衛生居家服務 5.自殺防治的相關政策

所有文獻的共通點 針對自殺人口進行排位分析(文獻一、二、三) 針對自殺原因進行研究(文獻一、二、三、四) 倡導台灣針對自殺的預防(文獻一、二、三、四) 說明有效落實自殺預防的方法(文獻一、二、三、四) 提出老人為自殺的高危險群(文獻一、二、三、四)

文獻之間的關係 文獻一:較重視自殺的因子,並提出多樣國內研究成果以證實文獻的正確性。 文獻二:雖也同樣重視自殺因子,但比起文獻一在自殺防護的策略上更加詳細。並提出多家預防自殺的輔助機關。

文獻三:以老年人口為主,進行自殺因子和預防自殺的研究。引用大量國外有名的理論來進行分析和多面向探討。 文獻四:同樣以老年人口為主,進行自殺因子和預防自殺的研究。但是比起分析,更重視如何找出高自殺危險群和照顧老人的感受以預防自殺。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