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與文化 梅家玲 教授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專題一 封面投影片。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五講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第五講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本講次標題,先以照片引導學生想像。最左為胡適《嘗試集》,左二為胡適,左三為郭沫若詩集《女神》,最右為徐志摩與陸小曼。 圖片來源︰五四文學與人物 圖片來源︰五四文學與人物
從舊詩到新詩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詩界革命」的主張與失敗 胡適踏出新詩的第一步 郭沫若的狂飆精神 新月派及其代表詩人 戴望舒的詩學意見及「現代派」 「現代派」諸詩人: 馮至、卞之琳、紀弦 本講次為「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的第一部份,從「新詩」的發軔、實驗、實踐,來觀察中國文學與文化在新舊時代的交接之際,如何肆應與漸變,而轉向成熟發展。因此一開始以晚清梁啟超、黃遵憲所提倡的「詩界革命」,讓同學理解文學的改良與實驗,是無法一蹴可幾,而必須經歷反覆的接合與鍛造。而胡適的《嘗試集》在格律上的突破與拘限,郭沫若的《女神》展現出的激情、浪慢,以及激昂反覆的音律,呈現了不同的新詩實驗。先前在文學社團講次曾經討論的新月派,以徐志摩、聞一多兩人的詩作,來討論新詩發展過程中,詩人對形式、意念上的美學追求,與新規範的建構。而戴望舒詩中情感與文字的彈性,都開創了新詩的現代美學。接下來以「現代派」馮至、卞之琳、紀弦為例,觀察他們具有高度象徵性的文字中,涵納轉化了何種現代質素。
「詩界革命」的主張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黃遵憲(1848~1905)主張「我手 寫我口」、詩應表現「古人未有之 物,未臻之境」。 梁啟超(1873~1929):「欲為詩 界之哥倫布、瑪賽郎,不可不備三 長: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 ,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後成其為詩。 」 梁啟超:「新語句與古風格,常相背馳。」 本投影片從舊詩革新開始說起,因此,首先說明晚清黃遵憲、梁啟超等人倡議的「詩界革命」。投影片中為「詩界革命」的核心主張,圖片為黃遵憲。黃遵憲曾云「今之世異于古,則今之人亦何必與古人同」,他已敏感察覺古典的感性模式無法完全適用於正劇烈變遷中的當代,因此才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主張。梁啟超所謂「新意境」,即西方的新事物新思想,以及運用這些而產生的新視角,用以鼓吹文明、改造社會;「新語句」,指運用新興現代事物名詞入詩;而「古風格」,則指古典詩歌特有的格律以及由此產生的特殊韻味。但是,梁啟超經過實作後也指出,新語句和古風格往往格格不入,不能產生和諧的文學美感。這裡最關鍵的,便是「新」與「古」的對照,概念、知識、視野與語言載體、文化資源的相互協調與衝撞,正是「詩界革命」所顯明的意義。
「詩界革命」的實踐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黃遵憲〈今別離〉 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心中憂。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車舟載離別,行止有自由。今日舟與車,並力生離愁。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 所願君歸時,快飛輕氣球。 實際舉出「詩界革命」下的習作,讓學生更瞭解黃遵憲和梁啟超的主張。黃遵憲這首詩是「今別離」四首組詩中的第一首,描繪交通工具的進步對於離別場景與感受的改變。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他強調的兩個點:現代時間觀與速度。「別離」是古典文學中重要的抒情主題,但是黃遵憲明題「今別離」,我們就必須注意「時間」與「移動」在詩裡面如何產生「改易」與「革命」。火車輪船按照時刻表開動,並不遷就乘客,使得乘客必須遵守精細的時間規範,速度更快,則使得別離的愁緒毫無牽連揮發的餘地,「傾刻不稍留」是對「離人」的感受,也是對現代時間精準「流逝」的感應。
「詩界革命」下的「新詩」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使用最多的新名詞:自由、文明、競存、世紀、民權、自主 雪如〈新無題〉 ※太陽與地隔,念七千萬程。 不因相吸力,哪得愛潮生。 ※客從郎所來,遺我留聲器。 是郎舊時聲,非郎今時意。 「無題」乃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命題,往往藉著晦澀而精緻的詩句,寄託不能明言的心情,其中不少為情詩。這裡以〈新無題〉為例,可以讓學生認識,「詩界革命」影響下,詩作中最廣泛運用的新名詞是哪些,亦可窺見當時西潮作用之重點。雪如這兩首詩作,也以愛情為書寫主題,把「引力」和「留聲器」這兩個新觀念新事物,化為「新意象」,以之為詩作的內在邏輯的由來,用來詮釋愛情的狀態,古典詩中的「自然」,如「日」、「月」,多半具有相承的象徵,然而這裡藉由「引力」帶動「潮水」,來譬喻愛情的「吸引力」;而「留聲機」當作「信物」,可以紀錄聲響,自然也是舊體詩中從未出現過得意象,但在這裡卻以「聲」與「情」,營造出另一種「今非昔比」的悵惘。以文明物入題,並且藉由物質特性來抒情的模式,在新舊文化轉變的時期,是常見的現象,例如臺灣日治時期的通俗文學、漢文、古典詩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痕跡,重點在於,文人如何將文明物與古典抒情範式結合、翻轉,映射出的「現代性」的課題。
「詩界革命」的失敗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新語句」 →「新意象」 「新語句」減少,則新思想容量減少 不再突出新思想的宣傳,注重表現意象和情感,是否更切合詩歌特質? 格調和境界之「新」不易把握 →少了「新語句」,則「新」意不易突出 →「新」與舊詩難以區分 我們,觀察近現代文學演變時「文明詞」的引入是一個重點,涉及了東西方知識視域的接合,以及文人╱知識份子對「新學」的定位,就像〈今別離〉中的「快飛輕氣球」,是一個嶄新的喻依與載體,可以看出這時候舊詩中,如何試圖呈現「新」的感覺。如何思考「詩界革命」失敗的原因?「新語句」和「古風格」衝突,若減少前者,固然能顧全「古風格」,但是「詩界革命」所要求之「新」,就會大打折扣。於是,梁啟超等人摸索解決的方法,不突出「新意境」、「新語句」,維護文學的需要,並努力改變過去把新興名詞生吞活剝地鑲嵌在詩中的作法,而是將其作為意象,提煉而成為一種詩作意義的內在邏輯。但是,在「舊文體」「新語句」與「新思想」的結合上,顯然地遇到了瓶頸。「詩界革命」的失敗,不代表黃遵憲等人的意念是「錯誤」的,而呈現出時代文體轉換過程中,必須經過摸索與反覆實驗。
胡適踏出新詩的第一步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後改名胡適,字適 之,取自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安徽人。父親曾擔任臺灣台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 未戰爭離台。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官 費生赴美留學,先在康乃爾大學讀農科 ,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 從杜威攻讀哲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胡適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以《新 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 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胡適打響了白話文運動的旗幟,並寫下第一本白話詩集。本張投影片先介紹胡適生平,帶到他的留學背景、師承、主張、文化上的重要性等等。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接下來將以胡適的新詩寫作為例,討論新詩在他的「嘗試」之下,具有什麼樣的文化意義。胡適的新詩,不見得在美學技巧上有卓越的開創,然而其歷史意義與實驗精神,是白話文學史中絕對不可忽略的一環,可以提示同學在閱讀胡適詩作時,應該回歸創作當時的文化語境來思考,否則將難以理解還原胡適詩作在文學史上的適當位置。
胡適踏出新詩的第一步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中國第一本白話詩集《嘗試集》。 「詩還不曾做過幾首詩,詩集的名字 已定下了,那時我想起陸游有一句詩: 『嘗試成功自古無』,我覺得這個意思 恰和我的實驗主義反對,故用 『嘗試』 兩字作我的白話詩集的名字,要看『嘗 試』是否可以成功。」 打破格律,以白話入詩 胡適關於新詩論述文章有好幾篇,無法一一介紹,因此只舉出最重要的一點即「詩體的解放」,不再做過去為固定句式平仄押韻所束縛的詩,他認為,「有了這一層詩體的解放,所以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複雜的情感,方才能跑到詩裡去。五七言八句的律詩決不能容豐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絕句決不能寫精密的觀察,長短一定的七言五言決不能委婉道出高深的理想與複雜的感情」。胡適的《嘗試集》正如其名「嘗試」,事實上,胡適也肯定黃遵憲詩界革命的態度,只是他的「作詩如作文」的主張,更進一步地,打破固有的詩體範限。他的理想變革,表現於「打破格律」以及「以白話入詩」的主張上。如果沒有胡適「作詩如作文」的突破,新詩的改革就會如「詩界革命」一樣,落入形式上的拘限。當然胡適的思考並非橫空出世,詩歌的轉向「白話」「平易」的變化,是和五四以來「思想啟蒙」的理想密切相關的。 圖為胡適《嘗試集》,來自五四文學與人物網站。http://literature54.culture.gov.tw/C_2_3_2.html 圖片來源︰五四文學與人物
胡適詩作(一)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蝴蝶〉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半新半舊」、「半文半白的」語言特質 胡適曾說自己寫的新詩,猶如剛剛放掉裹腳布的婦女,仍是「半大的小腳」,無法立即寫出完全解放的詩體。本張投影片先舉出一首,可以看出能維持著五言的句式和押韻。胡適的「嘗試」,在這裡仍未能擺脫舊詩的五字一句的套式,以至於有這樣如今看來「半文半白」、「半新半舊」的詩。我們可以留意,「蝴蝶」是一個十分古典的抒情喻依,以家喻戶曉的「梁祝故事」,同學應該能立刻理解,但是在語言或者意義上,胡適的確對釋放了「舊詩」的某些規範,例如不用典故,以及語言上的明白通曉。
胡適詩作(二)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三溪路上大雪裡一個紅葉〉 雪色滿空山,抬頭忽見你! 我不知何故,心裏狠歡喜; 踏雪摘下來,夾在小書裏; 還想做首詩,寫我歡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狠難寫,抽出筆來還擱起。 「以景起興」,「欲語還休」的情調 節奏的變化嘗試 本首〈三溪路上大雪裡一個紅葉〉也同樣收在《嘗試集》中,上一首〈蝴蝶〉是收在集子中的「第一編」,這首是收在集子中的「第二編」,所舉出的詩,較上一首略有「進步」,「解放」程度稍多。句式比較有變化,在五言、七言之外,第四行從五言轉七言,用字已經相當白話。除了句式的錯落,在情景上,也運用了「以景起興」的手法,也蘊含了「欲語還休」的情意轉折。
胡適詩作(三)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情感的形象化、視覺的變化 〈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 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 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 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情感的形象化、視覺的變化 這首詩為胡適名作,亦為較成熟的白話新詩。節奏緩和,意味深長,月圓、空山、靜夜襯托出一個孤獨的人影,松濤打破了空山的寂靜,其實也就是打破了這個孤獨人影內心的寂靜,因為,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卻難以吹散心頭人影,這裡的比喻十分精巧,而恰到好處地傳達出詩中所言的淒涼之感。以上選的三首詩,其實是刻意要讓同學可以感受到,胡適的新詩寫作,也經歷了摸索與突破。此外,人人琅琅上口的歌曲 〈蘭花草〉,其實就是胡適的〈希望〉所譜曲,在臺灣校園民歌時期十分流行。值得一提的是,《嘗試集》的銷量在當時是非常好的,出版三年之中,就售出了一萬冊,之後亦再版多次,胡適的新詩改革理想,畢竟有了實質的傳播與推動。
郭沫若的狂飆精神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字鼎堂,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4年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 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 新詩集《女神》 1921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文 學社團「創造社」,是現代文 學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 胡適的新詩學步之後,第一位對創作與青年都有巨大影響的新詩詩人,是郭沫若。本張投影片為郭沫若的生平介紹。郭沫若詩作具有強烈的抒情性, 注重藝術的想像力勝於觀察力,並且認為「詩的本質在抒情 」,藝術是「靈魂與自然的結合」,我們也必須回想到,之前對「創造社」的介紹,創造社便是著重個人的想像與抒情的。郭沫若在情感與形式上的衝撞力量,別於中國詩歌中的「溫柔敦厚」情調,而確實具有一種「革命」性的追求,並且重新塑造了詩歌中「主觀」的抒情聲音,這是郭沫若最主要的藝術價值所在。郭沫若的詩作,還可以連結到文學文化革命中,對「新生」、「青春」的想像,以下將以郭沫若詩作為例來說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Guo_Moruo_in_1941.jpg
郭沫若的狂飆精神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女神之一〉 我要去創造些新的光明, 不能再在這壁龕之中做神 〈女神之一〉 我要去創造些新的光明, 不能再在這壁龕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創造些新的溫熱, 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結。 〈女神之三〉 姊妹們,新造的葡萄酒漿 不能盛在那舊了的皮囊。 為容受你們的新熱、新光, 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 郭沫若主張「詩的本質專在抒情」,又列出一個公式:詩=(直覺+情調+想像)+(適當的文字)。其第一本詩集《女神》把胡適主張的「詩體解放」推到極致,同時使詩的抒情性與個性化得到充分的發揮,強調破舊立新,高揚自我的精神。這裡選的是詩集《女神》中〈女神之再生〉的片段,〈女神之再生〉是一個詩劇,以「女媧」此一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創世神」作為題材,這裡地反覆歌詠「創造」、「新造」等詞語,在形式上運用了對話的劇情形式,在全詩的開始,更引用了歌德的詩句。而郭沫若語言上,更具有一種不受拘限的語言特質,以反覆的復沓,製造出一種「壯美」的美感。有趣的是,在詩的最後郭沫若是這麼說的「作這幕詩劇的詩人做到這兒便停了筆, 他真正逃往海外去造新的光明和新的熱力去了。諸君,你們 要望新生的太陽出現嗎?還是請去自行創造來!我們待太陽 出現時再會!」,就表明了,這裡的「再生」,其實是文化上的、象徵上的、心靈上的重新創造,也鼓舞著讀者「自行創造來」。 圖片來源︰五四文學與人物
郭沫若的狂飆精神 充滿激情、浪漫的氣息,強調表現自我。 形式的複沓與創新 〈女神之再生〉╱〈鳳凰涅槃〉: 循環往復的宇宙觀 女神與鳳凰的隱喻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郭沫若的狂飆精神 充滿激情、浪漫的氣息,強調表現自我。 形式的複沓與創新 〈女神之再生〉╱〈鳳凰涅槃〉: 循環往復的宇宙觀 女神與鳳凰的隱喻 新詩不只是形式上的革新,郭沫若的新詩實驗,更包涵了對「國族」╱「歷史」命運的重新探索發明。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除了郭沫若〈女神之再生〉之外,還有一首〈鳳凰涅盤〉,鳳凰固然是中國的神鳥,但是不死鳥浴火重生的典故,則來自希臘神話(源頭甚至可推到埃及),而涅槃又是佛教用語,郭沫若在這裡對諸多文化符號的借用,具有一種泛神話的傾向,但他其實所要啟動的,則是以詩歌創造出民族的嶄新形象,透過對神話╱共同符號的重新想像,提煉「壯美」的美學。 〈女神之再生〉與〈鳳凰涅槃〉當中,呈現出的宇宙觀╱生命觀是一種循還往復的圓形時間,而非西方╱現代性之下的線性時間,因此女神、鳳凰的國族隱喻,就隱藏了某種尋求文化新生的動機。因此可以提示同學的是,我們在觀察新詩的「新」,不只是語句上與古典詩的差別對照,此「新」也包涵了文化上的轉型與想像。
「新月派」的意見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聞一多:新詩應該具備音樂美(音節、韻腳)、繪畫美(詞藻)、建築美(詩作的整體外型) 徐志摩: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 詩歌美學的規範化 理性節制情感 本張投影片扼要介紹「新月派」的詩歌主張。聞一多的主張,三種美感均對應於「和諧」、「均齊」之美。可以在稍後投影片中,以他自身的創作來輔助說明。徐志摩的意見則更為強調「音樂美」的部分,甚至認為新詩的「詩化」就是要透過「音樂化」才能實現。另外可以在這裡補充說明,將「新月派」的特點與過去的新詩連結起來,以明瞭新詩發展的脈絡。「新月派」批評郭沫若的創作,認為「過份歐化」,而且太過「自然流露」,並非「做」出來的新詩。「新月派」則強調要寫作「中國的新詩」,力主「沒有選擇就沒有藝術」,因為美不是現成的。那麼,這個詩歌流派的出現,對新詩的貢獻是甚麼呢?一是在新詩和舊師之間找到溝通、連結,二是把新詩的焦點從「白話」轉向「詩」自身,因此對於詩的「作法」十分注重,展現了另一種新詩發展期,「破壞」之外的,重新「規範化」的美學特徵。
「新月派」重要詩人:聞一多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聞一多(1899年-1946年),本名聞家驊。 生於湖北黃岡浠水。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9年五四運 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1922年留學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46年7月15日下午被國民黨昆明警備司令部下級軍官殺害。 郭沫若之後,第一個具有具體詩學主張、廣大影響力的新詩流派為「新月派」,且為新詩邁向「規範化」的開始,提出了新詩藝術創作的準則。本張投影片介紹新月派重要詩人聞一多的生平。聞一多留學美國的背景,以及對藝術的敏銳感受力,及繪畫的訓練,讓他的詩作對視覺形象╱繪畫美格外著重,而他詩作中的思想,更具有情感上與形式上的矛盾張力,跳脫早期新詩發展沖淡、平易的特質,而以濃烈、繁複的藝術表現,取得了獨特的貢獻。
聞一多詩作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死水〉(節錄)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賸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醜與美,死亡與新生 本張投影片為聞一多《死水》節選。可以看出整齊畫一的「豆腐乾」體式,即「建築美」;色澤濃烈的辭藻,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色澤濃艷的意象,與「殘羹」、「黴菌」、「殘羹」「死水」並置,襯托出一幅腐朽而華美的小型地獄圖,此為「繪畫美」,然而這裡的「美」並非抒情性的,優雅的淡墨山水,而是具有破壞性的,將「醜」「朽」的意象轉換為特異的「美」。我們還可以注意詩中,豐富的節奏感和押韻,則造成「音樂美」。全詩最後為「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朱自清說「從絕望中見希望」即為此意。 圖片為聞一多的《死水》封面及封底,來自聞一多紀念館網站。http://www.wenyiduo.net/zhuzuo/2009/0811/68.html 圖片來源︰聞一多紀念館
「新月派」重要詩人:徐志摩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為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美。曾與張幼儀、林徽音、陸小曼等著名女性有婚戀關係。 1923年3月,發起成立「新月社」。 1924,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之後陸續出版《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等詩集。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欲捧場林徽音關於中國建築的演講,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詩人罹難,死時34歲。 此處先介紹新月派重要詩人徐志摩的生平,由於徐志摩之文章,向來為中學國文的重要選文,因此同學對徐志摩相對熟悉,先前關於五四人物的講次,也曾經介紹過徐志摩的情感生活,因此接下來將會著重於分析其詩作,如何在情感的抒發與節制中,取得平衡,而其人格特質中對於愛、自由 、人性、自然的追求,如何取得溝通與和諧。在情感上,他追求一種「純潔」的理想,在語言上,他捕捉到物象與自我之間的反射與相互契合,形成平穩而動人的抒情結構,以下將以兩首詩作來觀察分析。
徐志摩詩作(一)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情感、意象與韻律的結合;重複的音韻美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淒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情感、意象與韻律的結合;重複的音韻美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這首詩之所以特出,在於他選擇了與「雪花」飄盪瀟灑的意象,可以相互呼應的形式與節奏,如「飛揚」的重複,一方面模擬雪花的飄飛形象,,以稍有變化的押韻,諧和的句式節奏,以及連三次的「飛揚」、「消溶」,以及類似的段落結構(重複性詠歎總出現在第四行),營造出和雪花飛揚相類似的音樂感,形式與內容調和,尤其讀出聲音來,別有一種流蕩清新之美。且全詩為雪花「製造情緒」,追蹤其形跡與願望,用來比擬對情感的渴望。而「灑」、「揚」、「望」等韻腳,在聲音的表現上是輕盈的,與詩中情感的瀟灑空靈,可以相互統一。
徐志摩詩作(二)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瞬間與永恆 寓動於靜,聲韻的轉折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瞬間與永恆 寓動於靜,聲韻的轉折 這是徐志摩的名詩〈偶然〉,〈偶然〉也曾被譜曲,成為高度傳唱的歌曲,可見其詩在韻律、節奏上的均整與講究。這首詩的特出之處在於,將「偶然」這樣一個抽象的時間副詞,以形象化的「雲」「波心」的交會、映射,將瞬間、消滅的情感擴張、延展,卞之琳便認為這首詩在徐志摩的作品中,具有最高成就的一首。他是以略帶變化的押韻,配合文義的斷句,精巧的比喻,和長短控制得宜的句式,交相投映出人生情感旅程之一瞬。像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以及「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的情感轉折,以及節奏的跌宕,將「背道而馳」的方向,統合在「偶然」的情節時空裡,寓動於靜,豐富的情感收束於中,十分符合我們這裡提出 的新月派「情感的節制」的美感要求。
「現代派」領頭人:戴望舒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戴望舒(1905年-1950年),浙江杭州人。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為傳誦一時的名作。 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持的《現代》雜誌編輯社,擴大了「現代派」影響力。11月初赴法國留學。陸續出版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新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為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參與的園地。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 本張投影片介紹戴望舒生平。新月派發展「可見的」新詩格律,至三十年代,則有戴望舒明確揭竿反對,而成為「現代派」詩歌的領袖人物,戴望舒的詩藝追求與新月派在音律上的明顯的均整有所差異,我們將會從戴望舒如何思考新詩的「音樂」「意象」,進入其詩歌的藝術特徵。戴望舒的外國文學經驗,讓他不只拘泥在古典意象的繼承,也不只是西方現代詩藝的移入,而有十分精美的結合,如他的名作〈雨巷〉,就成功地運用了古典詩中「丁香」的愁怨象徵,而他也以「雨巷詩人」聞名。戴望舒也是一個傑出的譯家,包括《比利時短篇小說集》、《意大利短篇小說集》,也曾與人合譯施蟄存小說《魔道》為法文。
戴望舒的新詩意見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 真實,也不單是想像。」 「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動機在表現 自己跟隱藏自己之間,詩不能借重音樂。」 「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 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 情的程度上。」 這張投影片是從戴望舒著名的〈詩論零札〉中摘選出三條較為具體且重要的。他認為詩應該是在「自然」與「製作」之間取得協調,明確反對用外在格律來造就詩作的音樂感,且認為詩的美感來自於含蓄而非赤裸裸陳述心聲。其與新月派最大的差異,及倡導應寫作自由詩而非格律詩,詩的韻律不是在平仄押韻反覆等方面,而應該是在「詩情的程度」上,也就是說,讓詩裡的情感及其表現方式,來造就一種內在的跌宕。 至於說戴望舒的詩歌屬於「現代派」,主要得名自他曾擔任編輯、且發表許多詩作的《現代》雜誌。他的主張與實踐,在三十年代確實有不少青年景從,而形成一股風潮,並影響了四十年代乃至臺灣戰後新詩的樣貌。
戴望舒詩作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具象物營造「印象」;「寂寞」的反覆 〈印象〉 是飄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鈴聲吧, 是航到煙水去的 小小的漁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墮到古井的暗水裏。 林梢閃著的頹唐的殘陽, 它輕輕地斂去了 跟著臉上淺淺的微笑。 從一個寂寞的地方起來的, 迢遙的,寂寞的嗚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具象物營造「印象」;「寂寞」的反覆 〈雨巷〉(節選) 撐著油紙傘,獨自 徬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徬徨; 戴望舒最著名詩作是〈雨巷〉,但是,這是他較為早期的作品,跟隨的是「新月派」的詩法,而非實踐他〈詩論零札〉中的主張。但從〈雨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營造氣氛的特色,他運用了「丁香」這個在古典文學中常被化用的意象,如「芭蕉不展丁香結」(李商隱)或者「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如果看全詩,就會看到戴望舒如何運用重複的韻律,營造出「雨巷」中溼潤細長而寂寥的氛圍,頭尾節奏的重現,以及字句的細微抽換,也讓畫面出現了神秘感。〈印象〉表現戴望舒寫作抽象題材的技巧。深谷,幽微的鈴聲,煙水,小船,古井,殘陽──這一連串的意象,構築出一種幽渺的氣息,和寧靜卻蕩漾著淡淡波紋的世界,為的是表現最末一段要講的寂寞感。戴望舒擅長製造氣氛,以編排具象景物來寫抽象感覺,由「景」到「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可以注意最後一段,「寂寞」時而是形容詞,又成為收尾的副詞,雖然反覆多次,卻不覺累贅,反而從無始無終的升起與消沉,感受寂寞的無跡可循,無蹤無影。
戴望舒詩作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散文化的形式:不刻意押韻、反覆 秋天的「聲音」:無韻之聲 〈秋〉 再過幾日秋天是要來了 默坐著,抽著陶製的煙 我已隱隱聽見它的歌吹 從江水的船帆上。 它是在奏著管弦樂; 這個使我想起做過的好夢; 我從前認它為好友是錯了, 因為它帶了煩憂來給我。 散文化的形式:不刻意押韻、反覆 秋天的「聲音」:無韻之聲 林間的獵角聲是好聽的, 在死葉上的漫步也是樂事, 但是,獨身漢的心地我是很清楚的 今天,我沒有這閒雅的興致。 我對它沒有愛也沒有恐懼, 你知道它所帶來的東西的重量, 我是微笑著,安坐在我的窗前, 當飄風帶點恐嚇的口氣來說: 秋天來了,望舒先生! 這裡舉出戴望舒〈秋〉為例子。沒有押韻,沒有回環反覆的形式,也未見得替每個段落製造類似的體格。全詩以「秋天的聲音」為貫串,如江水船帆上的風聲、林間的獵角聲等等,在在提醒著詩人:秋天就要來了。而在這大自然的預言般的聲籟包圍下,獨身漢的詩人默坐吸煙,他知道秋天的重量,他知道秋天是在恐嚇著他──以那些詩中沒有寫出來的,往事的重量,寂寞,以及其他莫可名狀地被秋天的氣氛勾引出來的心緒。全詩以詩人聽見秋天的聲響,配合著外在的故做鎮定與內心情緒的繞轉,來表現詩情的跌宕,詩作最後則帶著淡淡的幽默。
馮至詩作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蛇〉 慾望的具象化 恐懼與愛情的矛盾性 我的寂寞是一條長蛇, 冰冷地沒有言語── 姑娘,你萬一夢到牠時 千萬啊,莫要悚懼! 牠是我忠誠的侶伴, 心裏害著熱烈的鄉思; 牠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頭上的,濃鬱的烏絲 牠月光一般輕輕地, 從你那兒潛潛走過; 為我把你的夢境銜下來, 像一隻緋紅的花朵! 慾望的具象化 恐懼與愛情的矛盾性 以下介紹三位詩創作方式與「現代派」聲氣相通的詩人。馮至其實頗早就躍身文壇,一九二七年已經出版第一本詩集。但是,他的寫作方式以象徵手法為主,融合西方詩歌體式,而能自鑄新格,頗有通於「現代派」之處。〈蛇〉是馮至著名詩作,雖題為「蛇」,而其實是在寫寂寞。蛇是「冰冷」「恐怖」的,但在此處卻是寂寞的具象,而冰冷的蛇,卻帶著「熱烈的相思」,而其游動溜滑的體態,則也指寂寞的無形與情慾的移轉,一方面蛇是帶來悚懼,卻也溫柔地銜起愛人的夢境,有潛入夢境的幻想,寂寞╱夢╱蛇的形象彼此依存而矛盾,十分具有張力。圖為年輕時的馮至照片。 百度百科:wangcai11111
卞之琳詩作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隔江淚〉 日常生活的哲學性思考;由「主情」到「主智」 〈斷章〉 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日常生活的哲學性思考;由「主情」到「主智」 〈隔江淚〉 隔江泥銜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裏, 海外的奢侈品舶來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一片輕喟, 今朝收兩朵微笑, 付一枝鏡花,收一輪水月…… 我為你記下流水賬。 卞之琳的新詩寫作,使得中國新詩由「主情」轉向「主智」,對日常生活進行哲學式的思索;同時,也使新詩「非個人化」,將西方小說化、典型化、戲擬化的「戲劇性情境」與中國詩歌的「意境」結合,將個人隱藏起來,和郭沫若的高揚個人,恰成反比。 〈斷章〉一詩,為卞之琳的名篇,詩句十分簡單,具有絕句的趣味,然而視角的流動與跳躍,以及「未定向」的人稱,讓詩作產生了距離移動的美感,而人、風景、明月、夢之間產生了彼此觀看、鏤映的無意之意。詩作〈隔江淚〉,開頭兩句「隔江泥」「隔院泉」云云,與其說真是在講泥水的被搬運,不如說是為了要引起相同邏輯的下一句「海外的奢侈品舶來在你胸前」,更進一步,因為來自遙遠國度的物事出現在對方身上,引起詩人想要研究交通史的欲望,彷彿對方是一個迷麗的港灣。而對方的輕聲嘆息或微笑,美麗而難以捕捉,猶如鏡花水月,在詩人心上投下許多憂愁與歡喜,情感的付出和收穫,再如何細微,對當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因此才說「我為你記下流水帳」。卞之琳的詩作較戴望舒又更跳躍,邏輯的連結更需要讀者去思考、想像。圖為年輕時代的卞之琳。 百度百科:redstorm_xiao
紀弦詩作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在地球上散步〉 在地球上散步, 獨自踽踽地, 我揚起了我的黑手杖, 並把它沉重地點在 堅而冷了的地殼上, 讓那邊棲息的人們 可以聽見一聲微響, 因而感知了我的存在 「個人」與「地球」 強烈的象徵性 崛起於施蟄存、戴望舒主編的《現代》,而在四十年代的日占上海詩壇頗見獨當一面氣勢的路易士,來台後乃以「紀弦」之筆名通行,創立「現代派」,延續了上海的現代派精神,對臺灣戰後新詩影響甚大。 〈在地球上散步〉是他尚未赴台前的作品,以明快的節奏,張揚個人之精神。尤其路易士特有的一種「地球人意識」(過去的新詩或有一種「世界意識」,或發展出都市視景,但是把自己放大(或縮小)為浩渺宇宙中的地球的一份子的觀點,乃從紀弦始),在此詩中十分鮮明。圖為紀弦的畫像,或可感受其特殊的氣質。 圖片來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古典的,或是現代的? 韻律與情感 衝撞的,與節制的 擴張與收束 詩人的自我主張 「詩」的承繼與轉化 閱讀新文學,想像新時代(一):新詩 本講從晚清的「詩界革命」一路延伸到紀弦,未能擴展的餘響,其實是紀弦在臺灣所引起的另一波現代詩的轉化。詩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藝術形式,在新文學的浪潮中,如何「破」,又如何「立」,實是至今仍在不斷探索的。詩的抒情性格,以及形式、節奏上的講究,主體情感與客觀意象之間的交融與角力,都是觀察詩歌發展史的重點。從詩界革命所開始的,不外乎是新形式、新意念的鎔鑄與結合,郭沫若的狂飆忘情、徐志摩的天真浪漫、或是戴望舒的流動憂鬱、卞之琳的隱澀與淡然等等,都可以看見詩人在情感光譜上的位移,以及不同的詩歌主張。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新詩發展的階段,或因為留學經驗的差異,以及美學背景的訓練,不斷提出新的實驗,或許獲得成就,或許呈現轉形期的學步挫敗,然而在文學的漸變過程中,可以看到詩╱情、個人╱全體之間,不斷的溝通與協和,而這正是詩歌革新的最大意義。
作品 授權條件 五四文學與人物 http://literature54.culture.gov.tw/C_2_3_2.html 作者/來源 五四文學與人物 http://literature54.culture.gov.tw/C_2_3_2.html 2010/11/10 visited 維基共享資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u_Shi.jpg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Huang_Zun_Xian.jpg Htp://literature54.culture.gov.tw/C_2_3_2.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Zhimo.jpg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u_Shih_1924_Peking.jpg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Guo_Moruo_in_1941.jpg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維基共享資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闻一多01.jpg 2010/11/10 visited 聞一多紀念館網站 http://www.wenyiduo.net/zhuzuo/2009/0811/68.html 2010/11/8 visited 網易網站 http://news.163.com/07/0621/12/3HGSRJKC00012AGD.html 互動百科 http://tupian.hudong.com/a4_79_05_01000000000000119080518151579_jpg.html 百度百科:wangcai11111 http://baike.baidu.com/image/5af4d7ea0f331ff0d439c905 百度百科:redstorm_xiao http://baike.baidu.com/image/e49cf911145987e9a6ef3f43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taiwanlit/VisualTranslation/VisualTranslation.html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第5頁詩作 黃遵憲〈今別離〉 第6頁詩作 雪如〈新無題〉 第9頁文字部分 胡適〈嘗試集〉 第10-12頁胡適詩作 第14頁詩作 郭沫若 第18頁詩作 聞一多 第20、21頁詩作 徐志摩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第24、25頁詩作 戴望舒 第26頁詩作 馮至 第27頁詩作 卞之琳 第28頁詩作 紀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