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莊子選 「乘天地之正,而御大氣之辯,以遊無窮…」(《莊子.逍遙遊》) 乘天地之正 花型:心象理念花
目次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七、問題與討論 三、補充資料 八、延伸閱讀 四、課文賞析 九、牛刀小試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七、問題與討論 三、補充資料 八、延伸閱讀 四、課文賞析 九、牛刀小試 五、文章結構表 十、資料來源
題解 出處 寫作背景 題意
出處 1.本文選自《莊子》。《莊子》一書,現存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大抵內篇是莊子學說綱領、外篇補充內篇的不足、雜篇是雜記的性質。 2.各篇的寫作風格略有差異,一般認為內篇可能是莊子所作,為莊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外篇、雜篇都是內篇思想的發揮與引申,可能有莊子弟子及其後學的文章夾雜其中。
寫作背景 一、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動畫)
1.莊子反對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世俗的、片面的知識,不重視世俗的成敗價值,不重視軀體,不強分物我的區別,他關心在意的是如何保持心靈的自由。 2. 〈養生主〉篇開宗明義就提出 「緣督以為經」,作為保養精神的 綱領,「督」為頸中央的主脈, 引申為中道或自然之道,莊子認為 處於充滿矛盾、錯綜艱難的人間世, 只有順著自然之道行事,與世無爭, 方能養護生命、保全天性、保養精神 、享盡天年。莊子並以庖丁解牛的故 事來具體的說明「緣督以為經」的道 理。
關於庖丁解牛的故事,一般以為是莊子虛構的,但在當時確實有一個擅長解牛的傳奇人物存在,他的事蹟流傳頗廣,在莊子之後也常被引用,只是故事的主角姓名及寓義各有不同,例如:管子制分篇以「屠牛坦」一天屠宰九頭牛而刀刃猶鋒利,來說明用兵之道不可強進妄行,必須乘虛而入;《呂氏春秋.精通》篇以庖丁解牛能心神集中在牛的身上,與伯樂相馬相提並論,說明精神專一的重要;《淮南子.齊俗訓》則以「屠牛吐」及庖丁的刀「游乎眾虛之間」而鋒利如昔,說明同一個東西由於使用的人不同,效果就不一樣等等。
二、濠梁之辯
1.惠施是莊子的好友,他以務實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與莊子的思想正好是對比。 2.〈秋水〉中關於莊子與惠施,也有另一個故事,那是惠施在梁國擔任相職,莊子前去探望,有人在惠施的面前挑撥說,莊子這一次來,是想取代你的相位。惠施聽了大為恐慌,派員在國境內大肆搜捕莊子,連續搜捕了三天三夜。後來莊子主動去見惠施,以貓頭鷹得到一隻腐爛的老鼠作比喻,凸顯惠施恐懼相位離身、浮名將去,竟大肆搜捕朋友的可笑演出,藉以說明名利官位會讓人傷害天真、迷失本性的情形,由另一個角度說明人不可為追求名位、富貴而傷害本性的道理。然而,惠施與莊子雖然在思想上南轅北轍,他卻是莊子在人世間的知交,兩人惺惺相惜,成為千古佳話。 鴞鳥吃腐鼠 (動畫暨原文)
鵷鶵腐鼠(動畫)
秋水篇 鴞鳥吃腐鼠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ㄨㄢ)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實)不食,非醴泉(甘泉)不飲。於是鴟(ㄔ)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翻譯:莊子前往看望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嗎?鵷鶵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一隻鷂鷹尋覓到一隻腐爛了的老鼠,鵷鶵剛巧從空中飛過,鷂鷹抬頭看著鵷鶵,發出一聲怒氣:『嚇』!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題意 一、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養生主」的意思是保養「生之主」,所謂「生之主」,指的是生命的主宰,也就是人的精神。庖丁,是名為丁的庖人,庖人即廚師。解牛,即宰牛。莊子藉由庖丁神乎其技的解牛之道,闡釋如何保養精神、不讓精神受損害的方法,並引申出如何處世的思考。
二、濠梁之辯 1.濠梁之辯選自《莊子》外篇〈秋水〉。〈秋水〉運用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相對性,闡述人生貴賤榮辱無常、不足依憑的道理。強調人要拋卻虛偽,回返天真,順應自然,不可為追求名位、富貴等而傷害本性。 2.濠梁,是濠水(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境內)上的橋梁。梁,橋梁。辯,辯論。濠梁之辯記述莊子和摯友惠施遊於河梁之上,莊子見魚從容出游,直覺的感受到魚的快樂,惠施卻不以為然的與莊子辯論「知魚之樂」一事。在精彩的論辯中,寄寓人若能達到反璞歸真的境界,就能超然於世俗認知之上,與萬物相合一,通達體物,與天地共悠游。
作者 莊子 經歷 文學特色 文學成就
一、生平大略 莊子,名周(一說字子休,但尚未成定論)。戰國中葉宋國蒙邑(今河南省商邱市東北)人。他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家世淵源難以得知,師承交游不清楚,生卒年難以確考,只能由零星的記載中,大致推算他的活動時間約 在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到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二八六)之間,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也與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時代相當。
生活貧困,輕視富貴 戰國中葉是個局勢紊亂動盪的時期,《孟子.離婁》上篇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各國戰火瀰漫,民不聊生,《莊子.在宥》篇也說:「今世殊死(被斬首而死)者相枕也,桁楊(指刑具。桁,音ㄏㄤ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說明當時國君不能體恤百姓,反而加以刑罰凌虐的情形,而宋國的國君康王偃正是有名的暴君,在歷史上有「桀宋」的稱號。
處身這樣混亂的時代,一般知識分子或有才華的人士會把握時機,憑著學識、辯才和勇氣,游走於各國之間,謀求官職,或尋求發揮所長的機會,像蘇秦佩得六國相印,風光一時;馮諼擔任門客,受孟嘗君禮遇;騶衍作為幕僚,為齊宣王獻策;俠士荊軻為燕太子效力,視死如歸等等,要不然,到齊國東門外的稷下學宮,像孟子、荀子一樣先後前往講學,也是知識分子的一個出路。 然而,莊子強調人要拋卻虛偽,回返天真,寧願貧困也不可為追求名位、富貴等而傷害本性。 有個故事能傳達他的精神:
有一天莊子穿了一件補釘過的大褂,拖著沒有後跟的大鞋,去看魏王。魏王說:「先生為什麼這麼狼狽呢?」莊子說:「我是貧窮,不是狼狽。讀書人不能躬行道德,那才是狼狽。穿破衣破鞋,是貧窮而已。這是所謂沒有遇到好時代呀!王你沒有看到那爬樹的猴子?當牠爬在大樹上時,手拉著樹枝,神氣得不得了,即使像后羿、逢蒙那麼善射,也射不到牠。但當牠處在有棘的壞樹上時,縮著身子不敢正視,行動恐懼發抖,這不是猴子的筋骨有什麼不便,而是所處情勢有所不便,不能施展牠的才能呀!我現在處在國君昏庸、臣下叛亂的時代,要想不窮困,怎麼可能呢?」 (原文)
山木篇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ㄐ一ㄝˊ)係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柟(ㄋㄢˊ)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ㄨㄤˋ)長其間,雖羿、逢蒙不眄睨也。 翻譯: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繫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
高傲而輕視(富貴)的態度,對國君也不例外。 山木篇 及其得柘(ㄓㄜˋ)棘枳(ㄓˇ)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ㄉㄠˋ)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 翻譯: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 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受環境限制,未 足以表現它們的才能。現處在君昏臣亂時代中,要想不狼 狽,怎麼可能呢! 這是比干被剖心的明證啊!」 高傲而輕視(富貴)的態度,對國君也不例外。
居陋巷,織草鞋為生 儘管貧困,莊子仍不同於當世四處營求的知識分子,他選擇不同流合汙、不出仕為官,來超然於世路的險惡與沉淪,達到精神上的自由。《莊子.列禦寇》篇記載一個事例:宋國有一位名叫曹商的人,奉派出使秦國,他去的時候,只帶了幾部車子隨行,到了秦國,由於得到秦王的歡心,賞給他百輛的車子。曹商回宋國,見了莊子便說:「住在破巷子裡,靠織草鞋度日,餓得頸子枯槁,面黃肌瘦,這方面我趕不上你;至於只要以一席話就把萬乘之君說得開心,得到上百輛車子,這就是我的長處了。 成語—槁項黃馘
列禦寇篇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於宋,見莊子「夫處窮閭阨巷(窮街陋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ㄍㄨㄛˊ面黃肌瘦)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翻譯:宋國有曹商這麼個人,替宋偃王出使秦國。他動身往秦國時,得到宋王賜車輛數輛:到秦國時秦王很賞識他,便增賜了車一百輛。他返回宋國,見到莊子,說:「居處窮街陋巷,貧困得編鞋織屨,被餓得面黃肌瘦,那是我趕不上別的地方;一旦奉使命,使萬乘的君主幡然省悟,便能隨從馬車到百輛之多,這是我能勝人一籌的地方。
列禦寇篇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ㄩㄥ)潰痤(ㄘㄨㄛˊ)者得車一乘,舐(ㄕˋ)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翻譯:莊子說:「聽說秦王有病召請醫生治療,凡是能刺破膿瘡,排擠癤子的,可以得到一乘車子的報償;凡是能用舌頭去舔他們肛門的痔瘡的,可以得到五乘車子的報償;治療的部位越卑賤,能獲得報償的車輛便越多。你難道是治療過他的痔瘡嗎?否則為什麼能得到報償車輛這麼多呢?您快滾開吧!」 安於(貧窮)不願同流合汙。
莊子回說:「我聽說秦王得了痔瘡,召請醫生來醫治。誰能把痔瘡弄破,就可以得到一輛車子;誰能舔他的痔瘡,就可得到五輛車子。治病治得愈下流,可以得到的車子也愈多。你大概是用舌頭舔痔瘡吧?怎麼得到這麼多的車子!你快走吧。」由此段記載可以看出,莊子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以織草鞋維生,三餐不繼,但他安於貧窮,對於以無恥的手段換取富貴的人,仍是絲毫不假辭色。
曳尾塗中
不願出仕,追求逍遙自在 似乎在亂世之中,小人最能得志,但莊子的才華仍不乏賞識之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幹,派了兩位使者,以重金禮聘莊子擔任楚國的相,莊子笑著對使者說:「千兩黃金的確是很貴重的聘禮,相也是很尊貴的職位,可是,你們沒看見祭祀天地時供奉的肥牛嗎?養了好幾年,養肥了之後宰殺,給牠披上文彩斑斕的錦繡,抬到太廟裡去,在這時候,即使牠想做一隻孤單的小豬,辦得到嗎?你們趕快走開,不要汙辱了我,我寧願在泥巴裡遊戲,終身不作官,圖個逍遙自在。」相同的故事也見於莊子秋水篇,只是司馬遷將莊子不願出仕的比喻由「祭祀的肥牛」換成「廟堂的神龜」而已。
二、思想特點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體系以道為中心,道是宇宙的本源, 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規 律,也是天地之間的 最高主宰。 1.道的本體 2.萬物與我為一 3.死生如一 4.去成心
道的本體 《莊子.大宗師》篇曾描述道是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的,可以用精神領悟,無法用雙手、耳目來具體的觸摸、聞見,道又是自生自長的,不必依憑任何事物,在未有天地生成之前,道就一直存在著,連神鬼上帝也都是憑藉著道才能神靈起來。所以,道是一種清虛渾沌之氣,是派生天地萬物的源頭。換言之,道是超乎時間空間而存在的實體,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源,但又是無為無形,是感官看不見的東西,因此可說是抽象的存在。
因為道看不見摸不著,是抽象的存在,一般人其實都充滿疑惑。《莊子.知北遊》篇描述一個事例:東郭子問莊子說:「道在哪裡?」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說:「道到底存在於哪些地方,請講得具體一點。」莊子說:「在螻蛄和螞蟻身上!」東郭子說:「怎麼如此卑下?」莊子說:「在稊稗(音ㄊㄧˋ ㄅㄞˋ,雜草)上。」東郭子說:「為何更卑下了?」莊子說:「在磚瓦之上。 」
東郭子說:「為何卑下到極點了?」莊子又說:「在屎尿之上。」東郭子不再應聲。莊子看到東郭子拘於形跡,把事物都絕對化了,於是換一個角度告訴他說:司正和司獲兩個人請教管理市場的「監市」,怎樣才能測知豬的肥瘦好壞?「監市」告訴他們,要「每下愈況」!也就是用腳去踩踩豬的腳脛,豬腳愈往下愈能反映肥瘦。所以,道是一種抽象的普遍存在,既存在於屎尿之中,也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
萬物與我為一 「萬物與我為一」,是《莊子》的價值觀最概括的說明。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對於客觀事物的認知與評論,各執一端,相互非難,都將自己的看法當作絕對的真理,莊子不贊同這種情形,他由「道」的觀點來看,世間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像生與死、榮與辱、成與敗、大與小、壽與夭、美與醜、是與否、可與不可等等,都是沒有差別的。事實上,在莊子看來,世界本來是完整的,只因為人們的錯覺,才將完整的世界切割成無數的小塊,而成為心靈的障蔽、認識的侷限。若以「道」來說解物我關係,萬物受陰陽而生,人也是受陰陽而生,所秉賦的形象不同,化生的根源則同,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破除有我的偏執,與萬物為一,無我無物,不為所累,這也就是《莊子.齊物論》的精義。
死生如一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大宗師》揭示莊子對於生死的觀念,他認為生與死就像日夜的變化一般,是自然界的現象,人既無法干預,也不須為生而喜、為死而悲。以本體的觀點而言,生為萬物的一體,死也還是與萬物一體,一體還是一體,有何區別呢?以有無的觀點而言,一般人常認為生是從無到有,所以可喜;死是從有到無,所以可悲,殊不知人生之前本無,死了以後也是無,無還是無,又有何分別?所以至樂篇中有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的故事,〈列禦寇〉篇有莊子對自己後事的安排,都具體傳達死生如一的看法。
因為莊子視死生如一,所以他認為人生在世不過是一場大夢,只是夢有長有短而已。人生既是大夢,死後便是覺,但到底我們現在是夢?還是覺呢?〈齊物論〉中就有莊周夢蝶的故事(詳見延伸閱讀),強調目前是一個人,安知覺後不是一隻蝶?這樣的情形真是難以分辨清楚,若是由死生如一、萬物齊一的觀點思考,那就不管是人、是蝶,不管是夢、是覺,不管是生、是死,都沒有什麼分別,也都可以齊觀了。 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 (動畫)
去成心 莊子的道是渾然一體的全面觀照,說可也可以,說不可也可以,說然也可以,說不然也可以,沒有可不可、然不然的問題。他認為個人的智識,不能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所以〈齊物論〉中提出一個事例,強調人居住在低溼之地,就會患風溼,可是泥鰍就喜歡住在那裡;人住在樹上就會害怕,猴子卻喜歡住在那裡;人喜歡吃雞鴨魚肉,鴟鴉卻喜歡吃腐鼠;毛嬙、麗姬,人以為是美女,魚鳥麋鹿見了卻趕快跑走,所以以個人的智識來判斷世間事物,整個宇宙什麼是是?什麼是非?
莊子說:「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無師乎?」假使以自己的成心(亦即主觀成見)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誰沒有這個標準呢?因此莊子主張去成心,並提出「照之于天」、「莫若以明」的途徑,也就是用議論的對象的本然情形去作判斷的依據,照之于天、順應自然。
追求精神的自由 莊子在〈養生主〉篇中,反對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世俗的、片面的知識,不重視世俗的成敗價值,不重視軀體,不強分物我的區別,他關心在意的是如何保持精神的自由。尤其是處於充滿矛盾、錯綜艱難的人間世,他認為只有順著自然之道行事,與世無爭,方能養護生命、保全天性、保養精神、享盡天年。在〈逍遙遊〉篇中,他描繪了一個自由飛翔、寬闊無邊的心靈,也呈現一個寬廣博大、與物冥合的精神世界,顯示出他的獨特人生態度,也樹立了新的人生價值。
文學特色 先秦諸子的散文,是中國散文的源頭,莊子的散文雄奇瑰麗、氣勢磅礡,尤其開創中國散文極高的成就,開啟浪漫主義的書寫傳統。莊子曾在〈寓言〉篇中自述寫作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指支離無首尾的言論。卮,音ㄓ )日出,和以天倪(指自然的分際)」,也就是莊子一書中,寄託寓意之言十居其九,先賢往哲之言十居其七,自己不著邊際的議論時時出現,一切合於自然的分際。所以,《莊子》書中神奇怪誕、靈活生動、充滿想像力的寫人、狀物及敘事,都是為了充分說解所寄寓的哲理,文學本來並非莊子特意致力的所在,但他的書寫,除了有效的使邏輯思維形象化、具體化,並成就獨樹一幟的散文風格,也締造難得的文學成就。
文學成就 寫人敘事生動獨特,影響深遠 莊子寫人敘事的手法極為形象化,且善於運用誇張的語言,造成妙不可言的神奇效果。如〈逍遙遊〉篇寫北海有一隻名叫鯤的魚,牠的巨大不知有幾千里;又寫一隻名叫鵬的鳥,牠的背也大得不知有幾千里的長度,翅膀像垂天之雲,扶搖直上九萬里;寫楚國南方有棵冥靈之樹,以五百歲為春,以五百歲為秋。又如〈外物〉篇寫任公子釣魚,做了一個大魚鉤,以五十頭牛為餌,蹲在會稽山,擲竿於東海。這些寫法在空間時間上極盡縱橫馳騁之能事,新奇而怪誕,具有神話和傳奇的色彩,其氣魄之豪邁、想像之大膽,可謂曠世未有,震懾千古讀者的心目。
這樣的書寫風格,在歷代都有追隨者與賞識者,影響深遠,如唐代的詩仙李白的寫作風格就相當程度的師法《莊子》,他並在〈大鵬賦〉中極力讚嘆《莊子》的文章「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清代文學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也以「能飛」二字來形容《莊子》文章的神妙不可羈絆。
修辭變化多端,少人能及 《莊子》擅長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變化多端,造成生動的文章效果。如〈在宥〉篇用一連串的比喻來描述人心:「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懸而天」,以「焦火」比喻內心焦躁,以「凝冰」比喻內心戰慄,以「俯仰之間」比喻內心忽冷忽熱變化速度之快,以「淵靜懸天」比喻人心動靜差別之大,說明人心之難測。又如天運篇「孔子西遊於魏」一段,以「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
兩個比喻的問句,說明將古代或西周的典章制度硬推行於現代,就好像將船航行於陸地、車行走水上一般徒勞無功;以「桔槔(汲水器具)俯仰」比喻俯仰隨人、不會得罪別人;以「柤(音ㄓㄚ,山楂)梨桔柚可口」各種水果各有酸甜滋味,比喻古代三王不同禮、五王不同樂的意義;又以「西施病心而矉(音ㄆㄧㄣˊ,皺眉)其里」比喻禮義制度用得適當,就如西施雖捧心皺眉,猶覺其美,此段以連續六個比喻層層轉進,愈見精彩。
所以,《莊子》書中的比喻變化多端,層出不窮,宣穎在南華經解一書中說:「莊子之文,長於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脫變化,有水月鏡花之妙。且喻後出喻,喻中設喻,不啻峽雲層起,海市幻生,從來無人及得。」充分說明《莊子》文章在比喻手法運用上的絕妙成就。
感情豐沛而浪漫,在當世獨樹一幟 《莊子》文章感情豐沛,具有浪漫色彩、活潑的節奏及無窮的韻味。先秦諸子的散文大多簡練,缺乏文字上刻意的經營,莊子純真坦蕩、胸懷高遠、感情熾熱,在作品中都毫不保留的顯現出來,他的反抗精神以及相隨的多面相思索與描繪,在跌宕有致的文情與活潑輕快的聲調中,也產生著浪漫的美感與韻味,如〈逍遙遊〉篇:
藐姑射(神山名,射,音 一ㄝˋ)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指精神專一),使物不疵癘(指災害)而年穀熟。以長短句對稱的筆法變化交織,語言凝鍊,具有節奏感,層層鋪寫出逍遙自在、超然物外、如詩如畫的神人形象。
深刻的寓意與哲理,具有歷久彌新的力量 《莊子》擅長在寫人敘事之時,寄託深刻的寓意與哲理,使文章的內涵深邃、耐人尋思。如〈庚桑楚〉篇描述庚桑楚是一位隱者,住在畏壘之山三年,該地連續大豐收,當地居民都以為托了庚桑楚這位賢人的福,才獲得連年的豐收。庚桑楚聽到百姓的議論,心裡很不高興,他以為,推舉賢人就會導致人人都想往上爬,不擇手段的競爭,互相傾軋;任用心智,就會導致人與人勾心鬥角,相互為盜,所以舉賢用智對百姓一點也沒好處,他並斷言,堯、舜舉賢任智,種下大亂的禍根,而流弊於千載之後,屆時將會出現人吃人的情形。
《莊子》藉由庚桑楚這個人物,重新思考「選賢與能」、開發運用心智的正確性與必要性,言語似乎激越,但事實卻也證明,在中國歷史上確實也有許多食祿尸位的人,在賢能的招牌下,為非作歹、相互傾軋,危害家國,所以,《莊子》藉由庚桑楚其實早已提出了警示,也提供了後人另一種思考的方向。
《莊子》的散文魅力,以及文中所透露的智慧,具有歷久彌新的穿透力,除了深受歷代讀者喜愛與討論,還讓大家琅琅上口,直到現今我們的語言仍保有不少莊子的語料,如朝三暮四、東施效顰、大相逕庭、貽笑大方、雞鳴狗吠、得意忘言、望洋興嘆、邯鄲學步、搖舌鼓脣、吐故納新、每下愈況、得魚忘筌等等,可見《莊子》對於後代的影響不但深遠,而且是多方面的。
補充資料 材與不材之間 鼓盆而歌 達觀看待死亡
材與不材之間 身處濁世,如何免於禍患,莊子曾思索這個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莊子.山木篇》中有一個故事:莊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伐木的人只在樹的周圍停步休息,並不會動手砍伐。莊子探問其中的緣故,答說:「這棵樹沒有任何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所以能享盡天年。」莊子走出山間,住在一位老朋友的家中。主人歡喜,吩咐童僕殺鵝款待。童僕請示說:「一隻鵝能鳴叫,一隻鵝不能鳴叫,該殺哪一隻?」主人:「殺那一隻不能鳴叫的。」
莊子的弟子對此大惑不解,問莊子:「昨天山中之木因為不成材得以終享天年,今日主人之鵝因為不能鳴叫(即不成材)而被殺,先生您將作何解釋?」莊子會心一笑說:「我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所以,「不材」與「無用」其實不足以免除一切禍患,有智慧的人想要免除禍患,就要拋卻矜持、自以為是的心,不刻意有所為,虛己順物,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貧困借糧 涸轍之鮒 莊子輕視功名富貴,只短暫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官,此後即未再擔任官職,也沒有固定的職業,生活相當貧困,甚至窮到斷炊,只得向人借糧的地步,《莊子.外物篇》就記錄:莊子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好的,等我收到地方上的賦稅後再借你三百金,行嗎?」莊子不高興,臉色一變的說:「我昨天來的途中,聽到有人喊我,我回頭一看,原來在車輪輾窪的地方,有一條鮒魚(鮒,音ㄈㄨˋ ,即鯽魚)。我問牠:『你在這裡幹什麼?』鮒魚說:『我是東海的水族。你有少許的水能救我嗎?』我說:『好的,等我到南方遊說吳、越兩國的國王,請他們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鮒魚很不高興,沉著臉說:『我因為離了水,陷入困境,只要少許的水就能得救。你卻說出這樣的話,不如早一點到乾魚市場上去找我吧!』」
外物篇 - 涸轍之鮒 (動畫)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借糧)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收取封邑之地的稅金 ,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臉色驟變忿忿地)說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車輪輾過的小坑窪處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水族中的一員)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 越之土,激(引發)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外物篇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水),我無所處(安身之處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店)。」 以(鮒魚困涸轍),難待西江水,來諷喻監河侯不解他人之難,也顯現了莊子傲性、善諷刺的一面。
大葫蘆 有什麼用 (動畫) 莊子的精神與天地萬物同在,在人世間則孤獨寂寞,要找到知音並不容易,但是他和惠施之間的友誼,卻成為千古佳話。惠施的思想與墨家相近,很著重實用,莊子則充滿想像力與浪漫的精神,兩人實在是南轅北轍。莊子 逍遙遊篇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回,惠施向莊子說:「魏王送我葫蘆的種子,我種植之後,採收了一個可容五石的大葫蘆,這個大葫蘆用來盛水漿實在太重,扛也扛不動;把它剖成兩半做水瓢使用,又太龐大,沒有適合容納的東西。這個葫蘆實在大而無當,我就把它打碎了。」莊子說:「夫子,你真是不會利用大的東西!現在你有能容五石的葫蘆,為什麼不考慮把它綁在腰間,來浮游於江湖呢?你反而在憂慮它的龐大且沒有適合容納它的東西,未免太迂曲不通了。」
辯無勝 朝三暮四(動畫) 莊子與惠施在濠梁之上辯論精彩,但他對於戰國時期各家學者的爭相論辯,其實覺得無謂,他除了用狙公(狙,音 ㄐㄩ,猴子。狙公,養猴子的老人)養猴子「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來比喻學者在是是非非當中爭論,但「名」與「實」其實沒有改變,還在〈秋水〉篇提出「辯無勝」的觀點:「假使我和你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你果然對嗎?我果然錯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果然對嗎?你果然錯嗎?是我們兩人有一人對有一人錯呢?還是我們兩人都對或者都錯呢?我和你都不知道。
凡人都有偏見,我們請誰來評判是非?假使請意見和你相同的人來評判,他已經和你相同了,怎麼能夠評判呢?假使請意見和你我都不同的人來評判,他已經跟你和我相異了,怎麼能評判呢?假使請意見和你我都相同的人評判,他已經跟你我相同了,怎麼能評判呢?那麼,我和你及其他的人都不能評定誰是誰非了。」莊子認為任何人談問題都難免滲入主觀的看法,這些都是在相對的關係中產生,不是客觀的真理,也不是真知,但什麼才是客觀真理? 什麼是真知?莊子的回答就是「道」。
再也沒有談話的對象了 運斤成風 惠施與莊子的個性、思想雖不相同,但兩人都博學、都好辯,更相互敬重欣賞。《莊子.徐旡鬼》篇曾描述他們的交情:惠施先莊子而死,有一次莊子經過惠施的墓,對跟從的人說:「從前郢地有一個泥水匠,鼻尖上沾了一層白粉,薄薄的像蒼蠅翅。他請一個名叫石的木匠,用斧頭削去這一層白粉。石木匠揮動斧頭像風一樣的砍去,白粉去除了,鼻尖也沒有受傷,而泥水匠站著,面不改色,一動也不動。宋元公聽說這件事,召見石木匠,要他當場表演一番,石木匠說:『我確實曾經那樣做過,可是我的對手死去已久,我無法再試!』自從惠施死後,我再也沒有談話的對象了。」
徐無鬼 運斤成風(動畫)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ㄜˋ)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人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轉動斧頭),聽(隨意)而斲之,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翻譯:莊子送葬,經過惠施的墳墓,回頭對後面隨從的人說:郢地方有人把石灰塗在鼻尖,像蒼蠅翼那樣薄,讓匠石砍掉,匠石轉動斧頭像風那麼快,隨手砍去,把石灰砍掉,而鼻尖沒有損傷,郢人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宋元君聽到了,命匠石說:試對我作看看。匠石說:我是曾經做過,但那是需要有對手的,我的對手已經死很久了。自從惠子死了以後,我就沒有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談話的對象了。
鼓盆而歌 一生孤獨的莊子,仍不免如常人有自己的家室,但不同的是他能不為之所累,尤其面對自己枕邊人的生死大事時,他能超然達觀,將生命的生成與結束,視為自然。《莊子.至樂》篇記載了一個「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的妻子過世,惠施去弔喪,莊子正岔開雙腿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與你共居同寢,為你生兒育女,一旦死去,你不哭也就罷了,還要鼓盆唱歌,豈不是太過分了?」莊子說:「不是這樣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察覺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還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尚且沒有氣。有一
種東西混雜於恍恍惚惚之中,變化而產生了氣,氣變化而產生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而死亡,這樣變來變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般自然流轉。她就要靜靜安息在天地這所大房子裡,如果我卻在這裡大聲痛哭,這樣反而未能通達命運之理,所以就停止悲傷。」
達觀看待死亡 莊子的達觀超然,當然更反映在他自己面對死亡的情境上,《莊子.列禦寇》篇描述:莊子快要死的時候,弟子們想要隆重舉行喪禮,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材,日月為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送葬品,我的喪禮還不夠完備嗎?有什麼比這更多更好的?」弟子們回答:「我們害怕烏鴉老鷹吃了你的身體!」莊子說:「露天葬讓烏鴉老鷹吃掉,埋在地下被螻蛄螞蟻吃掉,從烏鴉老鷹的嘴裡搶奪給螻蛄螞蟻,為什麼要這麼偏心呢?」莊子面對死亡的平和與幽默,一方面顯示他對於人生的自足自適,一方面反應他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純真坦蕩、純任天機的曠達心境,他對死生的說解與態度,也可以說撥開了人類對於死生的迷障。
課文賞析 庖丁解牛 濠梁之辯
庖丁解牛
庖 丁 解 牛 庖丁:廚師;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複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神乎其技 ‧弄丸,一種拋弄彈子的雜技。春秋時代楚國與宋國打仗,楚國勇士熊宜僚在軍前弄丸,宋兵停戰看他,因而失敗。 《說郛》(ㄈㄨˊ)卷八十引無名氏《竹林詩評》:「何遜之作,不費氣力,如庖丁解牛,風成於騞然。」 清·龔自珍《明良論四》:「庖丁之解牛, 伯牙之操琴, 羿之發羽, 僚之弄丸,古之所謂神技也。」 ‧弄丸,一種拋弄彈子的雜技。春秋時代楚國與宋國打仗,楚國勇士熊宜僚在軍前弄丸,宋兵停戰看他,因而失敗。 ˊ
近義詞 常與「遊刃有餘」連用。 近義詞: 得心應手、 左右逢源、 如臂使指。
第一段: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開啟下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助詞)所觸,肩之所倚,足之履,膝之所踦(一ˇ),砉(ㄏㄨㄛˋ)然響然,奏刀騞(ㄏㄨㄛˋ)然(皆狀聲詞),莫不中(ㄓㄨㄥˋ)音;合于桑林(商湯時樂曲名)之舞,乃(又,且也)中(ㄓㄨㄥˋ)經首之會(經首樂曲的節奏)。 翻譯:庖丁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蓋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砉砉的聲音,刀子刺進去割物時發出更大的響聲,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節的。和桑林的舞樂相合拍,和經首的節奏同步調。
文惠君讚嘆的是「技 」,然莊子重的是「道」,境界是不同的。 翻譯:梁惠王說:「啊,真是好啊!技術怎麼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呢?」 文惠君曰:「嘻(ㄒ一讚嘆詞),善哉!技蓋(ㄏㄜˊ何也,通「盍」)至此乎?」
文中對庖丁解牛過程之描繪,形、聲俱全;不但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等種種動作,更配合聲響之描繪「砉然響然,奏刀騞然」,將原本血腥的宰牛過程寫成「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使之成為一幅結合音樂節奏與舞蹈動作的優美畫面,極富文學美。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履,膝之所踦∣排比兼類疊。 第一段賞析: 第一段:修辭
第一部份(第一段) 段落大意 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 作者運用誇張的筆法、排比的修辭技巧、生動的比喻,從形、聲兩方面,把庖丁解牛的技術寫得超凡入聖。 段落賞析 本段文字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力。以「觸、倚、履、踦」四個字描寫解牛動作,靈活展現了庖丁解牛的嫺熟技術;並且用誇張手法,比擬庖丁進刀動作合於〈桑林〉之舞,發出的聲音合於〈經首〉之會,把解牛場面作了有聲有色的詩意化處理,全場解牛成了一場近乎藝術表演,而非鮮血淋漓的血腥屠宰場面。
第二段:藉庖丁的回答,說出宰牛而刀不損的原理,亦說明養生之道貴在「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庖丁釋(放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層遞。 翻譯: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經超過解牛技巧層次了。剛開始我在宰牛的時候,看見的都是整頭的牛。三年以後,不曾看到完整的牛。」 所見無非牛者:技藝不夠純熟,不知從何手。 未嘗見全牛也:技藝純熟,能掌握牛的組織構造。
良庖-歲更刀- 三年後…… 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精神)遇(合,接觸)而不以目視,官(感官)知止而神(心靈直覺等精神活動)欲行。 翻譯:三年以後,不曾看到完整的牛。到了現在,臣下只是用心神去接觸,不必用眼睛去看,感官的知覺停止了,全靠精神意念在活動。 賞析:「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指能掌握事物的本質,非僅外在的現象而已。 第二段
若以人生處世而言,是指能認識 事物的客觀規律,進而掌握其自 然之天理。 第二段 ‧依乎天理,批大郤(ㄒ一ˋ),導大窾(ㄎㄨㄢˇ) 因其固然,技經肯綮(ㄑ一ㄥˋ)之未嘗(倒裝:未嘗技經肯綮),而況大軱(ㄍㄨ)乎? ‧翻譯:順著牛天然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再引向骨節間大的空隙,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使刀。從來沒有碰到過經絡相連或筋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是大的骨頭呢! ‧賞析: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若以人生處世而言,是指能認識 事物的客觀規律,進而掌握其自 然之天理。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一般)庖月更刀,折(刀砍也)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ㄒ一ㄥˊ)。彼節者有閒(ㄐ一ㄢˋ ) ,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翻譯:技術高明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一般的廚師每月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用了十九年了,宰殺過的牛幾千頭了,可是刀鋒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鋒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鋒刺入有空隙的骨節中,當然是可以寬綽而有餘地的運轉刀鋒。因此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ㄏㄨㄛ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ㄔㄡˊ ㄔㄨˊ)滿志;善刀而藏之。 翻譯:雖然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的地方,我知道哪裡難以下刀,就特別小心謹慎加以警覺,目光凝聚,動作緩慢的進行著。當刀子輕輕地動了一下,謋然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抽回刀子站起身來,環顧四周,也因此感到洋洋得意,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庖丁解牛之道 ‧成功後,他便會把刀抹乾淨,好好收藏。 善刀而藏之
第二部份(第二段) 段落大意 由庖丁自己解釋他的宰牛技術精湛的原因 。 運用層遞法,具體分述解牛經過的三個階段,從而得出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善藏斂的養生之道 。 段落賞析 本段開始先說「所好者道也」,說明庖丁解牛用的是道,所以遠比一般技術高明。接著透過「所見無非牛者」,「目無全牛」,最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三個解牛階段,進一步寫出主觀精神與客觀外物從對立、消解到融合的過程。同時得出人若能「順任自然」,敬慎地面應世態,即能遊刃有餘,保全天真的結論。
末段:藉文惠君知之口收束全文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焉,助詞,無義 ,即得養生之道是「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 翻譯:梁惠王說:「說得好啊!我聽了庖丁的一番話,領悟到保養生命的道理了。」
第二部份(第三段) 段落大意 寫出文惠君聽後表示領悟到「養生之道」。 點出本文主題,即莊子的一切順乎自然的思想。 段落賞析 末段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讓第三段庖丁之言中隱含養生的抽象的道理,得以躍為全文主旨,而透過寄寓在具體的故事中的養生之道,也讓文惠君從「技」的觀點進一步瞭解到「道」的層次。同時以文惠君之語呼應開首,回答「技蓋至此乎」的疑問。
養生的果效 可以保護身體不受外物損傷 可以保全自然的本性 可以保養自己的精神 可以享盡天然的壽數
庖丁解牛時的進程 起初 :目見全牛 技的階段 三年後 :未嘗見全牛 十九年後 :目無全牛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起初 :目見全牛 三年後 :未嘗見全牛 十九年後 :目無全牛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的階段 道的階段
三種刀的比較 族庖—月更刀—折也 不懂養生之道,被繁雜的世事,耗損精神生命。 良庖—歲更刀—割也 略懂養生之道,令致精神有較長的損耗期極。 庖丁—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深諳養生之道,能駕馭繁雜的世事,精神生命 能保持長久不衰。
文中的喻體和本體 牛體 錯綜複雜的社會 牛的筋肉骨節 世上紛繁的事務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過程 人生的歷程 解牛的方法 養生的方法
「養生之道」,即寓言中的「護刀之法」 解牛方法 養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體的結構 順著牛的肌理,從骨肉的縫隙處下刀 不切割筋骨 故十九年刀子仍鋒利 遇到筋骨交錯,小心處理 解牛後將刀抹淨收藏 人先了解社會上的道理 順應自然而行 避開種種障礙,不硬碰 可盡享天年 遇到困難,謹慎從事 解決困難後要收斂鋒芒,免招妒忌
解牛方法 (道) 處世方法 (養生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以無厚入有間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視為止(集中),行為遲(緩慢) 按事物本身特徵處理 以個人養生之法去解決問題 依大原則處理問題,不要被其他表象蒙蔽 集中精神,小心謹慎
結構特色 「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在文章結構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文完結時,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總結全文、點出題旨的作用。
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即惠施,戰國時宋人,曾任魏相,以博學善辯著稱。莊子曾謂:「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濠水上的橋梁。濠水在今安徽省 鳳陽縣境內,北流至臨淮關入淮。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小白魚。鯈,音ㄔㄡˊ。 悠閒自在的樣子。從,音ㄘㄨㄥ。
惠子曰: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 「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魚,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莊子曰:「請循其本。 請探求最初的話題,即從惠施「安知魚之樂」的說法回頭探討。循,尋求。
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既然已經知道我知道,而問我「安知」,是承認了我的「知」,只是問我如何「知」而已,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梁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 惠施「安知魚之樂」是一句反問句,本意應是「你是不會知道魚的快樂的!」,但也可以理解作「你是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的?」莊子正是巧妙利用惠施問句的不嚴密,運用偷換概念的手法,將惠施的反問句轉換成後一個意思,從而取得辯論上的勝利。
濠梁之辯賞析 本文選自秋水,全文的重心在於「辯」字,參與辯論的莊子與惠施,一個是看透世情的智者,一個是專研辯術、自以為賢能的辯者,兩位論辯高手知己知彼、旗鼓相當,所以成就了這篇絕妙的短文。 題旨簡單而意趣無窮 本文的故事情節十分簡單,敘述莊子、惠施兩人同遊於濠水的一座橋梁之上,從橋上往橋下俯看,看到鯈魚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因而引起聯想,展開一場人是否能知道魚的快樂的辯論。其題旨雖小,涵意卻很無窮。
全文一百零六字,除首句用敘述語略為交代場景及人物外,通篇是對話形式,雙方都能扣緊主題,把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運用頂針的修辭技巧,極簡明扼要的將這場辯論層層深化。且不論辯論的結果誰是誰非,光是兩人敏捷的反應與思路、睿智的話鋒,就讓人應接不暇、拍案叫絕。 三層次的結構安排 全文的結構,以「安知」、「固不知」、「既已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莊子見魚出游,直覺到魚的快樂時,惠施說:「你不是魚,『安知』魚的快樂?」接著,莊子抓住惠施「不可知」的論點反駁:「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施又得到理由來反駁:「我不是你,『固不知』你的感覺,你也不是魚,就該不知道魚的快樂啊。」莊子運用「偷換概念」的詭辯手法,將話題拉回以便擺脫窘境:「你問我怎麼能知道魚的快樂,這是『既已知』我知魚之樂才問我的,所以你只是問我『如何知道』而已,告訴你,我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 按,惠施「安知魚之樂」是一句反問句,本意應是「你是不會知道魚的快樂的!」但也可以理解作「你是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的?」莊子正是巧妙利用惠施問句的不嚴密,將一句反問句轉成後一個意思,從而取得辯論上的勝利。
惠施、莊子的不同觀點與思想 本文中,惠施是從認知規律的務實觀點出發,認為人與魚是兩種生物,對於魚是否有喜怒哀樂的感情?人是否能知道魚的感情?提出質疑。莊子則從藝術的規律出發,運用移情作用(指將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緒),以快樂的心境投射到魚的身上,產生人樂魚亦樂的聯想,進而達到人、魚合一,亦即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這場辯論中,惠施是以務實的觀點來看待萬物,以語言邏輯的推理來否定莊子的直覺感受;莊子則是玩弄詭辯,刻意泯滅了人與魚不同類的差別與界限,並把惠施的發問作為前提,巧妙轉換。
而本文的寓意正在於此,莊子以浪漫的胸懷、藝術的心態去看待天地萬物,正是他能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打破物我的界線,拋棄一切人性的虛偽不實,回返天真,讓精神與天地相通,所以莊子知魚之樂,正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具體實踐。宋代蘇軾寫作〈濠梁古跡〉詩:「欲將同異較錙銖,肝膽猶能楚越知。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可謂得《莊子》深意。
與「莊周夢蝶」並稱天地間「不能有二之文」 〈濠梁之辯〉的知魚之樂,與莊子另一名篇〈莊周夢蝶〉 ,並稱天地間「不能有二之文」。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秋水〉總論: 尤妙在濠梁觀魚一段,從寓意中顯出一片真境,絕頂文心,原只在尋常物理上體會得來。末二句更為透澈圓通,面面俱到。內篇 莊化為蝶,蝶化為莊,可以悟「齊物」之旨;外篇子亦知我,我亦知魚,可以得「反真」之義,均屬上乘慧業,不能有二之文。
所以,〈莊周夢蝶〉的寓言體現〈齊物論〉的真義,〈濠梁之辯〉實踐反璞歸真的道理,可謂一語道盡這兩篇寓言的深刻意涵。劉鳳苞對於〈濠梁之辯〉尚有精彩評論謂:濠梁觀魚,知魚之樂,即以濠上之樂印證得之,活潑潑地物我同此真機。至惠、莊問答,止就本詞捩轉機關,愈轉愈靈,愈折愈醒。絕妙機鋒,全身解數,真飛行絕跡之文。其「愈轉愈靈,愈折愈醒」的評論,正提供賞鑑本文巧妙流轉的一個重要角度。
惠施的生平與軼事 惠施,戰國中期時宋國人,生於西元前三七○年(或西元前三八○年),為名家鼻祖,與莊子為友,曾做過魏的相國;後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遭到失敗,被張儀驅逐。他博學多才,長於雄辯與邏輯推理,曾與桓團、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高潮。 輔佐國政力求務實 惠施三十餘歲時,擔任魏國相,輔佐魏(梁)惠王,當時魏國國勢由盛轉衰,惠施為緩和與敵國的紛爭,謀求魏國的安寧,力主聯合齊、楚,停止戰爭,還主張齊、魏應相互尊稱為王,引起一些人士的反對,匡章就質問惠施:「你主張『去尊』,現在又要尊齊國為王,不是顛倒嗎?」惠施說:「如果有人要砸你兒子的頭,你能用石頭代替頭,讓別人砸到石頭,免去
兒子的禍害,有何不可呢?」他又說:「強者可以為王,其次可以為霸。現在尊齊國為王可以使百姓安寧,以石頭代替孩子的頭,這種事有什麼不可做呢?」惠施說服眾人,並隨同魏惠王在徐州與齊威王會談,成功的解緩齊、魏的衝突,維護魏國的安寧。惠施在魏國執政十六年,始終堅持務實的觀點,面對強鄰秦國日益壯大,他主張六國必須聯合對抗秦國,是當時「合縱」政策的重要提倡者,後來因為秦國 張儀的「連橫」政策得勢,遂離開政壇。
喜用比喻陳述觀點 惠施輔佐魏惠王時,非常喜歡用比喻的方式來陳述自己的觀點,使魏惠王能清楚的明瞭他的意思。有一回,有人在魏惠王面前進讒言:惠施說話喜用比喻,如果不讓他比喻,他就連話都說不清楚了。所以,魏惠王就當面要求惠施說話必須直截了當。惠施說:「現在有一個人不知道彈弓是什麼東西,你告訴他『彈弓的形狀就像彈弓』,他會聽得懂嗎?」魏惠王說:「不懂呀!」惠施又說:「如果你告訴他:『彈弓的形狀像把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是一種彈射的工具』,他聽得懂嗎?」魏惠王連連點頭說:「懂,懂。」惠施於是說:「比喻就是用別人已經知道的事來啟發別人,使別人能夠了解還不知道的事物。現在你叫我不可再用比喻,那怎麼行呢?」魏惠王回答:「你說得很對!」於是,喜用比喻的惠施又一次用比喻說服了魏惠王。
魏惠王讓位 惠施經常勸說惠王要以不貪名圖利來治理國家,使風俗醇厚。魏惠王對惠施說: 「上古那些國家的君主,個個都是天下敬仰的德才兼備的人。現在我確實不如先生您,我想把國家傳給您。」惠施堅辭不受。惠王又說:「我把國家傳給比我更有才德的人,這樣的話,百姓因貪圖名利而起的爭鬥就沒有了,聽我的意見接受這個國家吧?」惠施說:「如果真按您說的為天下人民著想的話,那我就更不能接受您的這種做法了。您是一個大國的君主,把國家傳給別人還算可以,現在我惠施,僅是個布衣百姓,您把這樣大的一個國家給我我都不要,那我的平息百姓來貪名爭利的主張不就更易為廣大人民理解和接受了嗎?這樣的話,推行起來效果也會更好。」
按,國君雖是應該德才兼備,但德才兼備的人不一定就適合當國君,惠王愛賢敬賢這點是值得稱贊的,但模仿堯帝傳位許由的故事就有些可笑之處了。時代不一樣了,對於人才的要求當然也不一樣,上古時堯帝傳位是佳話,但換個時代再那樣做就會被人認為是不識時務,貪圖虛名。
以言語庇護田駟 據古事今談記載,田駟為春秋時有名的狂士,大言不慚,傲視諸侯。一次訪問鄒國,因折辱公庭,引起鄒君盛怒,下令搜捕,欲置之死地。田駟大懼,往投惠施私宅,請求庇護。惠施因此往見鄒君曰:「現在有一人覲見主公,故意閉著一隻眼睛,表示輕視與不恭。你將怎樣?」「我將殺了他!」鄒君斬釘截鐵地說。「那麼如果是一個瞎子閉著兩隻眼睛呢?」「我倒可以原諒他。」「為什麼呢?」 「因為他根本是一個瞎子,不得不閉著眼睛呀!」惠施說:「那麼,請你赦免狂人田駟的死罪吧。」鄒君說:「誰來說情,我都不能赦免他,因為他欺我太甚了。」惠施說:「田駟東欺齊侯,南欺荊王,為有名的狂放之士,事實上也就等於是個瞎子。對於這樣的人,你為什麼又不原諒他呢?」鄒君不言。田駟竟因此而獲免。
才思敏捷學富五車 惠施才思敏捷,學問廣博,莊子曾謂:「惠施多方,其書五車」,他該是中國最早的藏書家了,流傳至今的成語「學富五車」,就是拜他之賜。但他所著的惠子已經亡佚,他的言行散見於《莊子》、《荀子》 、 《韓非子》 、《呂氏春秋》等書。惠施大約在西元前三一○年去世,享年約六十餘歲。
文章結構表
語文萬花筒 連綿詞
定義 聯綿詞,也作「連綿詞」,古稱「聯綿字」,或作「連綿字」,亦稱「謰語」,在構詞法的分類上又稱「雙音節衍聲複詞」。 聯綿詞是指漢語中某些由一個詞素構成的雙音節單純詞,例如:「伶俐」、「叮嚀」、「芙蓉」等。這些雙音節單純詞中的兩個音節不可分割,因為分開之後,其中的任一個音節不能單獨成詞,或是喪失了依屬於這個詞的意思,有點類似把兩個字聯綿為一語,但使用時又跟一般的單詞沒有兩樣。
分類 1.雙聲聯綿詞 雙聲聯綿詞是指聯綿詞的兩個音節之間具有雙聲的關係,如「伶俐」、「澎湃」、「彷彿」、「呢喃」、「玲瓏」、「淋漓」,以及本課裡的「躊躇」等,都是雙聲聯綿詞。
2.疊韻聯綿詞 是指聯綿詞的兩個音節之間具有疊韻的關係。所謂疊韻,是指兩個音節的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或相近、聲調相同而言。如前所舉的「叮嚀」。相同的例子像:「顢頇」、「倉皇」、「龍鐘」、「蹣跚」、「逍遙」、「娉婷」。 3.非雙聲疊韻聯綿詞 當聯綿詞的兩個音節之間既不具雙聲的關係,也沒有疊韻的關係,就屬非雙聲疊韻聯綿詞。像前舉的「芙蓉」,今音分別為「 ㄈㄨˊ」、「ㄖㄨㄥˊ 」,聲、韻皆不相同,屬非雙聲疊韻聯綿詞。相同的例子還有:「邂逅」、「遛達」等。
4.雙聲疊韻聯綿詞 雙聲疊韻聯綿詞是聯綿詞的兩個音節之間具有既雙聲又兼疊韻的關係,例如:「輾轉」。相同的例子像:「間關」、「繽紛」等。 如果從詞類的觀點來看,聯綿詞大部分為形容詞、副詞、狀聲詞,也有少部分為名詞、動詞等;而且有些聯綿詞在文獻上的寫法並不固定。
問題與討論
一、請說明庖丁從一個解牛新手,到後來的神乎其技,共經歷哪三個階段? 答:庖丁從「所見無非牛者」,到後來的神乎其技,共經歷三個階段: 1.和一般新手一樣,庖丁剛開始「所見無非者」,看到的是一整頭牛,不知道刀應該從何處下手,常常花很大的力氣隨便割、砍,刀一下子就鈍了、扭曲了。這就好比我們初次從事一件工作時,不了解這件工作的竅門,所以覺得毫無頭緒、無從下手,硬著頭皮去做,雖花費很多力氣,收效卻有限,有時還會傷了自己。
2.三年之後,技巧日漸高超。庖丁說:「三年之後,未見全牛」,他所看到的不是一頭難以下手的牛,而是牛身體上一個個「郤」、「窾」、「節」、「間」 ,可以從容入手。這說明當我們熟悉、了解一件工作時,便能運用適當的方法,輕易起步,循序漸進的加以完成,也能避開矛盾,排除難解的麻煩,使工作順利進行。 3.超越「技」的層次,深入「道」的領域,亦即「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游刃有餘」的解牛境界。庖丁在解牛的過程中,超越技術的層面,而進入哲理的境界,解牛的工作可以對應出養生的道理。這就好比由一件工作的完成經驗中,領略為人處世的原則,例如冷靜觀察事物客觀的規律、迴避矛盾、不硬碰硬、小心謹慎、收斂鋒芒。
二、莊子和惠施各抱持何種觀點來爭辯魚之樂?試加以說明。 答:惠施是從認知規律的務實觀點出發,認為人與魚是兩種生物,對於魚是否有喜怒哀樂的感情?人是否能知道魚的感情?提出質疑。莊子則從藝術的規律出發,運用移情作用,以快樂的心境投射到魚的身上,產生人樂魚亦樂的聯想,進而達到人、魚合一,亦即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這場辯論中,惠施是以務實的觀點來看待萬物,以語言邏輯的推理來否定莊子的直覺感受;莊子則是刻意泯滅了人與魚不同類的差別與界限,並把惠施的發問作為前提,巧妙轉換。而本文的寓意正在於此,莊子以浪漫的胸懷、藝術的心態去看待天地萬物,正是他能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打破物我的界線,拋棄一切人性的虛偽不實,回返天真,讓精神與天地相通,所以莊子知魚之樂,正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具體實踐。
三、請說明庖丁解牛及濠梁之辯各有什麼寓意? 答:庖丁解牛及濠梁之辯都是莊子的著名寓言故事,也各有深刻的寓意,以下加以說明: 庖丁解牛是用來說解「養生主」的意義,也就是闡釋如何保養精神、如何為人處世的方法。牛體象徵人世,刀刃象徵個人,在解牛的過程中,會碰到種種骨節、筋肉的糾結矛盾,就像人世中難免遇到困難與危險,這時就要冷靜思考與觀察,謹慎下刀,通過牛體筋肉骨節的空隙,讓一切事情迎刃而解,也就是世事再怎麼複雜,總有其一定的原理、規律,人要盡可能的掌握這些原理、規律,讓原理、規律成為為人處世的引導,不硬碰硬,就能保全生命,也能提升生命的境界。
濠梁之辯選自秋水,莊子認為人與萬物都稟賦「道」而生,所以秋水強調人要拋卻虛偽,回返天真,順應自然,不可為追求名位、富貴等而傷害本性,如此才能與萬物相合一,通達體物,與天地共悠游。濠梁之辯即透過莊子和摯友惠施的精彩論辯,強調莊子以浪漫的胸懷、藝術的心態去看待天地萬物,正是他能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打破物我的界線,拋棄一切人性的虛偽不實,回返天真,讓精神與天地相通,所以莊子知魚之樂,正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具體實踐,因而能超然於世俗認知之上,讓精神與天地萬物相通,逍遙而自在。
延伸閱讀 ‧莊周夢蝶 ‧顏崑陽—開啟「心靈之眼」
一、莊周夢蝶 莊 子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 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附註〕 適志:自適得意的樣子。 蘧蘧:忽然醒覺的樣子。蘧,音ㄑㄩˊ。 物化:指泯滅事物的差別,彼我渾然同化的和諧境 界。
二、開啟「心靈之眼」 顏崑陽 「庖丁解牛」的故事,許多人都聽過。那麼,除了故事很有趣之外,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 庖丁開始學習解牛的時候,他只用肉眼去看,這時所看到的是一條牛表面的形象,至於牛內在骨骼筋絡的結構,他完全看不到。當然,你可以想見,他的刀子砍進牛體時,很可能咔嚓一聲,正中頑固的大骨,即使骨斷了,但刀口也缺啦!他不斷從錯誤中去體悟,逐漸地,他已明白,解牛不能只用「肉眼」去看牛,而要用「心靈之眼」去透視牛,才能看清牛體內在骨骼筋絡的結構。這就是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工夫。
此後,牛體內在的結構,在他「心靈之眼」的觀照之下,清楚地顯現。他幾乎可以閉上肉眼,卻完全明白牛體內的骨骼在哪裡?筋絡在哪裡?筋骨之間的空隙又在哪裡?因此,他的刀子便能輕鬆地避開骨骼筋絡,而在空隙間自由地遊走,最後是刀鋒無損地,乾淨利落地讓一條牛在很短的時間內解體。這就是「依乎天理(牛體自然的結構)」,以致「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故事說到這裡,你已體悟什麼道理了嗎? 首先,你可以把這個「人間世」當做一條牛,而且是一條無比龐大、結構複雜的怪牛。這個結構中,有許多如同牛骨一般,你不能去碰觸的障礙。有的是有形者,例如混亂的交通、犯罪的黑窟……,也有的是似
有形似無形者,例如政治、法律的體制,道德、習俗的禁忌……,也有的是完全無形者,例如人心的機巧險詐……。這些障礙,你硬去碰他,即使幸而讓你摧毀,你也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就像刀子去硬砍牛骨一樣。 接著,你一定要從經驗中不斷體悟智慧,不能只用「肉眼」去看這「人間世」;否則你只能看到這人間世的表象,而無法透視它內在有形無形的結構。這「心靈之眼」,也就是道家所說的「玄智」,那是一種「智的直覺」,一眼便能直接透視這人間世的真相。人在錯誤的經驗中,很可能反而累積許多偏見,如此則「心靈之眼」永遠不能開啟。相反的,人要能自覺地、用心地在錯誤的經驗中,去消解可能會積存的偏見,讓你的心靈一直保持著虛靜明澈。
然後,你就是那把刀,假如一個人心中累積著許多偏見,就像一把刀黏上許多汙垢,徒然增加它的厚度,而至於遲鈍。當心中的偏見銷盡,虛靜明澈時,這個「心靈之眼」便像一把磨得非常淨利而幾乎沒有厚度的刀一樣,依循著骨骼筋絡間的空隙,自由地遊走,不但自己一點兒都不會受到傷害,而且還能讓這筋骨錯雜的大怪牛解體。 「人間世」總有它早已存在那兒的複雜結構,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文化命限」,是人們自己所造出來的怪物,反過來控制我們的存在。這樣的命限,不能毫無條件的取消它,因為它事實就在那兒。最好,你也不要那麼悲壯地和它碰得頭破血流。有智慧的人,便能完全透視它結構的縫隙,而「游刃有餘」地瓦解它,讓它出現新的可能性。
這樣說,你總該明白莊子講「庖丁解牛」的故事,究竟要啟發什麼人生道理了吧!道理容易懂,但「心靈之眼」卻不容易開啟,還是老話一句,人實在很難克服他自己。不過,我們卻應該相信自己終究可以做得到。 (選自顏崑陽《人生因夢而真實——我讀莊子》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牛刀小試
牛刀小試 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可見庖丁: (A)好道超過技藝 (B)好道而寄寓於技藝 (C)好道而勤練技藝 (D)好道而不屑技藝。
牛刀小試 解答: (A)
牛刀小試 2.下列各文句中那一句最能表現出庖丁「心滿意足、顧盼自得」的神態? (A)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B)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 (C)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D)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牛刀小試 解答: (A)
牛刀小試 3.「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的意思是: (A)惠子太迂腐固執 (B)惠子沒有他這種順應自然的感情心態,所以無法理解他 (C)惠子智慧沒他高,因此無法理解他的感情世界 (D)惠子不懂魚性,故無法跟魚溝通。
牛刀小試 解答: (B)
牛刀小試 4.下列敘述,何者不是《莊子》一書的藝術特色? (A)善用寓言、譬喻 (B)語彙誇張而靈動 (C)文辭瑰麗、想像豐富,富有浪漫色彩 (D)韻散結合,對仗工整。
牛刀小試 解答: (D) (D)並無散韻結合之特質。
牛刀小試 5.(多選)關於寓言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別有所指,寓有深意的故事 (B)作者常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人物,或將動植物擬人化,利用簡單易懂的故事,寄寓發人深省的道理 (C)先秦諸子常以寓言來說理,可以《孟子》、《莊子》為代表 (D)唐宋寓言則以諷諭為主如柳宗元〈三戒〉可為代表 (E)明清時期則以詼諧為主,如劉基《郁離子》即是著名的寓言故事集。
牛刀小試 解答: 全
資料來源 好站連結 圖片出處
好站連結 莊子目錄 http://www.ltivs.ilc.edu.tw/library/elecbooks/books/chuang/book6.htm 介紹莊子內篇、外篇、雜篇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718&nowpage=1
圖片出處 P.1 http://webtitle.nmh.gov.tw/museum/2004/s11/page/03/a01.htm P.34 www.19lou.com/forum-22-thread-10221276-1-1.html P.36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mtlddf/2008-03/21/content_13242196_3.htm
P.64 http://www.zglqbj.com/bbs/thread-13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