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文教措施與學校教育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第八章 當代臺灣的文化與全球化 第一節 文教措施與學校教育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第一節 教育與文教的發展 一、教育發展 1.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對教育就比較關心,遷臺以後 雖然財政困難,但對教育仍相當重視,以便臺灣人 第一節 教育與文教的發展 一、教育發展 1.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對教育就比較關心,遷臺以後 雖然財政困難,但對教育仍相當重視,以便臺灣人 民早日接受中國化。 2.初級教育方面,中小學就學率逐年提升,培養出大 量有基本學力的勞工。日治時相對欠缺的高等教 育,也因為大陸的大學在臺復校與新設學校,使大 學數量不斷增加。
3.民國57年時,政府為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 源,將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進一步提高人民表面 化的平 均教育水準。到民國69年時,臺灣學齡兒童 就學率已達99%以上,大專以上學生增加75倍,社 會教育機構也成長二十幾倍。高教育水準的人才成 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後盾。 歷史小百科1:九年義務教育
圖8-2 蔣中正推行九年國教時與學生合影
二、早期教育問題 1.早期的教育推動雖然在「量」的方面相當成功,但 「質」的提升則仍有很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情況 是政治介入教育太深、政府管制過多。政府透過反 共愛國教育、軍事訓練、統一編訂教材等方式,將 國民黨思想灌輸在教育體系中。 2.此外,課本內容充滿各式文化偏見,菁英式的高等 教育使學生入學機會受限,學生人權不受重視,學 校內考試主義盛行,學校外文憑主義盛行,都是教 育中嚴重的弊病。
三、教育的改革 1.民國78年以後,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受到愈來愈 受到重視,教師、民間都出現改革的呼聲。 2.在民間的壓力下,政府自民國83年起因應要求推出 一連串改革方案,主要政策有大幅開放私人辦學、 大學自主、改革教科書制度、制訂教師法與教育基 本法、入學管道多元化、加強外語及母語教育等。 3.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確實解決了一些舊問題,不過 改革的速度太快,很多相關配套措施未能落實,家 長觀念無法迅速調整,反而又製造出新問題,致使 許多人對改革產生爭議。教育改革對臺灣來說,仍 是一段漫長而未走完的路程。 歷史小百科2:教育改革
圖8-5 現行教育體制
四、本土化教育的推動 1.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臺灣的教育體系充斥著大 中國思想,教材內容不僅充滿黨國思想,更是與 本土嚴重脫節,造成學生學習上的衝突。 2.民國76年解嚴以後,社會上對本土教育的呼聲 愈來愈高,教育部在民間壓力下,終於在民國82 年將鄉土教學列入正式課程範圍,開始了教育本 土化的走向。 3.鄉土教學的實施雖然稍微改善以往教育過度中國 化的問題,但課本教材的內容仍未解決。到了民 國89年,九年一貫教育課程公布,本土化教育成 為七大學習領域之一,歷史、地理教育也引進同 心圓的概念,逐漸建立起學生本土化的精神。
圖8-7 九年一貫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
五、文教硬體的增加 1.國民政府治臺之初,因財政困難,無力增加文教硬 體的建設,除了正規學校教育外,圖書館與博物館 的數量都不多,社會上能提供的教育資源相當有 限。 2.1980年代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對生活品質的 重視,政府和人民比較有能力、有意願投入文教建 設與消費,圖書館、書籍、博物館都有了明顯的增 加,藝文活動的參與及文化休閒消費的金額也快速 成長。
3.近年來由於網路運用的廣泛,學生取得資訊與學 習的能力受到家庭經濟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圖 書館的運用效率則明顯下滑。如何平衡貧富差距 造成的學習問題,以及在網路上提供更豐富的文 化資源,是政府未來在制定文化政策必須深思的 問題。 歷史小百科3:文化休閒支出
圖8-9 愈來愈多有特色的藝文活動豐富了臺灣人的生活
六、文教活動的推廣 1.臺灣早期文教活動一直有嚴重的重北輕南問題,加上大中國思想的主導,政府對地方文化特色並不注重,使得中南部地區幾乎成為文化沙漠。 2.臺灣民主化以後,雖然有很多人開始關懷鄉土文化,並努力推廣文教活動,但長期的政策不平衡,使得中南部文教活動仍遠不及臺北。民國89年民進黨執政後,扭轉以往重北輕南的政策,才使文教活動的不平衡減緩。 3.目前臺灣在文化的硬體建設與產業上已逐漸趕上先進國家,但文化素質方面則有待加強。推廣文教活動以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打造國家軟體實力,為政府與人民必須努力的方向。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一、威權時期的文化體制 1.國民政府從接收臺灣之初,就致力強化對中國文化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一、威權時期的文化體制 1.國民政府從接收臺灣之初,就致力強化對中國文化 的認同,壓制本土文化。國府遷臺後,將文化政策 定位在發揚民族精神,提倡反共愛國教育,並設立 檢查制度,對不合政府意識型態的文化大肆箝制。 2.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1970年代以前,反共與對中 國懷念的作品成為當時文化創作的主流,對多樣的 地方文化漠不關心。媒體更對地方文化抱以輕蔑的 態度,甚至引導成低俗的象徵。 3.整體來說,此一時期臺灣文化與藝術創作,呈現沉 悶、單調、壓抑的氣氛。 歷史小百科4:反共文學
圖8-13 紅極一時的黃俊雄布袋戲被官方下令禁播
二、西方文化的影響 1.威權時期官方雖然努力推動中國文化,但當時美國是臺灣最重要的盟邦,在臺駐有軍隊,設有電臺,越戰中有很多美軍來休假,政府對西方文化管制也比較寬鬆,使得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文化得以流入臺灣。 2.1950年代後期,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出現,「現代詩」、「文學雜誌」、「現代文學」都是重要的創作園地。美術方面,「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也引進現代主義畫風,為日後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3.在西方文化影響下,1960年代出現「中西文化論戰」,「文星」雜誌以西方文化與價值挑戰中國傳統文化,最後雖然文星雜誌被政府查禁,但自由主義精神已經對許多知識份子造成影響。 歷史小百科5:現代主義
圖8-14 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品-白先勇的臺北人
三、鄉土文學的發展 1.臺灣在日治時期的民主啟蒙年代,已產生一些強調臺灣意識的作家,但在「皇民化運動」的浪潮下很快被淹沒,國民政府治臺以來,本土文學依然不受重視。 2.1970年代中期,反共文學已和社會脫節,被壓抑的鄉土文學重新開始發展,對臺灣現狀展開批判。初期的鄉土文學遭到官方、反共文學、現代文學派聯手圍攻,但描寫臺灣現實社會的文學,仍在1980年代以後成為文壇主流,同時原住民文學也受到更多人的注意。
3.1970年代的文化轉型不僅在文學領域,美術雕刻方面,本土素人藝術擡頭,老一輩臺籍藝術家作品受到重視;舞蹈方面,雲門舞集以鄉土作為創作的素材,並讓藝術走入農村。 4.威權時代的選舉固然弊病很多,但也有正面意義, 反對人士以此作為突破政治獨裁的缺口,這也是中 國與臺灣同處於高壓政權下,日後卻愈行愈遠的主 因。 歷史小百科6:反鄉土文學派
圖8-18 素人作家洪通作品
四、大眾文化的演轉變 1.臺灣的大眾文化在戒嚴時期,受限政府的檢查與控制,創作空間受到很大的壓制。到了1970年代後期,大眾文化在鄉土文學的帶動下有了新的發展。 2.在音樂領域,年輕學生不再滿足於通俗的流行歌曲與西洋音樂,很多人以清新的曲調唱出自己的創作,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民歌風潮,許多作品至今仍膾炙人口。
3.在電影領域,民國71年充滿自然寫實風格與文學表現的「新電影」興起,不但為缺乏活力的電影業注入生命力,更屢次在國際影展中得獎,提升臺灣在國際文化界的知名度。 4.在運動領域,民國58年開始參加威廉波特世界盃少棒賽,透過電視轉播的帶動風靡全臺,讓威權統治下的人民有了紓解情緒的管道,也為臺灣日後棒球的發展打下基礎。
五、多元藝術的年代 1.近代臺灣擁有複雜的歷史與族群背景,原本藝術的 表現就應該是多元並呈,但直到1980年代解嚴後, 才讓藝術創作有了正常發展的空間,朝向自由、多 元、地區特色的方向發展。 2.除了政治環境的改變外,隨著臺灣經濟的成長,愈 來愈多的人有能力投資藝術品,教育內容中對藝術 也日益重視,企業則以贊助藝術活動提升形象,這 些都讓臺灣的藝術市場更為擴大。 3.多元藝術時代帶來多樣創新的藝術世界,使得人們 有更多的選擇與心靈享受,同時地方藝術的發揚, 也為觀光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利基。
圖8-23 愈來愈受到關注的外籍配偶問題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一、全球化時代 1.所謂「全球化」,又稱為「國際化」,原本的意思是指一個地區的活動受到全世界的影響,並且將本身融入到全球體系中。不過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政治上的殖民主義雖然退潮,文化與經濟的影響力卻持續擴張,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讓西方資本家以跨國公司面貌進入原有殖民地區,許多人遂將西方文明和全球化劃上等號。 2.自從越戰以後,多元文化的概念逐漸深入歐美各國人心,「全球化」的內容也隨之拓展,不再侷限於西方文明;但臺灣很多人還未能改變成見,他們心目中的全球化甚至偏狹到只有「美國化」。
3.自1980年代臺灣社會開放以來,與外國接觸愈來 愈密切,然而對國際化的認識卻相當不足。舉例 來說,民間常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英文,認為這 是國際化的重要一環,但對於與我們關係更密切 的東南亞文化卻很少予以注意,大學中也未見相 關學系。 4.目前臺灣人口構成中,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 愈來愈多,我們強調國際化的過程中,必須要更 敞開心胸多認識這些地區,才能真正將臺灣與世 界接軌。 歷史小百科7:臺灣外籍人口
圖8-25 多采多姿的東南亞文化
影片欣賞: 多元的臺灣 二、多元的臺灣文化 1.臺灣在近五百年內,先後有南島民族、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滿人、日本人統治這塊土地,此外還要加上閩粵地方文化與歐美文化的進入。這些不同的文化在臺灣交匯融合,形成臺灣獨特的文化特質。 2.除了歷史的多元外,還有族群的多元。目前在臺灣上共同生活的族群眾多,如果將近年來大量遷入的東南亞裔與華人計算在內,有超過二十種不同的語言與種族混居在一起。 3.雖然各統治者來臺時往往會造成殺戮,不同族群間也難免有衝突、隔閡,但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這種極度多元化的特色也正是臺灣最大的財富。
圖8-26 多元族群的臺灣
三、全球化與本土化 1.臺灣近代的歷史與世界局勢緊密連結,一直受到全球化深刻的影響,網路發達之後,這種連結更是無所不在。不過這樣的發展,也讓很多人陷入全球化的迷思,對自身文化定位產生誤解。 2.自1980年代本土化概念開始發展以來,因政治力介入使得許多人將本土化與封閉、鎖國等概念牽扯在一起,部分人士主張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將本土化與全球化對立看待。
3.事實上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不僅完全沒有衝突, 本土化更是國際化的基礎,只有先認識自身文 化,站在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才有邁向全球化的本 錢。近年來愛爾蘭的踢踏舞與韓國古裝劇風靡全 球,都是將本國文化財產,推廣與發揚到世界各 地最明顯的例子。 4.我們必須了解,全球化不是單方面的接受,而是 雙向的交流。在學習及欣賞他人優美文化的同 時,我們也有義務將本身文化最好的一面介紹給 世界。
四、臺灣海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在現代世界體系中,臺灣在政治、軍事上並非強國, 但我們不需要因此妄自菲薄,臺灣海洋文化開放、開 拓、多元、包容、重商、自由經濟的特質,對當代世 界還是有一定的啟示與影響。 1.多元與包容的特質提供解決衝突之道:目前許多地 區仍存在族群衝突,臺灣歷史上也不乏此類問題,但最終在互相尊重與結成生命共同體下,順利化解衝突,包容對方,並培養出跨族群的認同感。 2.重商、自由經濟的特質提供經濟發展的參考:臺灣從經濟破敗走向繁榮只花了三十年,此一成就固然得利於優良的地理位置,但穩健而靈活的經濟政策實是重要關鍵,值得開發中國家學習與參考。
3.開拓與開放的特質提供民主化的選擇:臺灣從威權國家轉型為民主化國家時,反對黨以開拓精神逐步前進,讓執政黨在不受到重大衝擊下一步步開放。這種穩健走向民主的方式,對還處理威權統治下的反對運動者應有啟示作用。 臺灣近幾百年來雖然深受外界影響,但我們也走出了 一些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道路,這些經驗不但屬於臺灣 人民,更應該屬於全世界。未來臺灣到底何去何從, 則有賴於現在與未來所有臺灣人的選擇與智慧。
圖8-30 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銜接
圖8-32 擁抱海洋的臺灣
歷史小百科1、2 1.九年義務教育:民國56年決定次年實施,必須在一年內增加國中134所,所需經費為33億元,占當時總預算約15%,實施後國中入學率增加為74.7%。 2.教育改革:民國83年民間針對教育問題發起「四一○教改運動」,政府因此組成「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國87年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全面推動教育改革。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3、4 3.文化休閒支出:民國65年,臺灣平均每人用在文化 休閒的支出只有消費的2.5%,此後快速增加,到民 國83年時達到7.8%。而後歷經東亞金融風暴、九二 一大地震、全球電子業衰退等一連串事件影響, 民國92年跌到剩6.1%,近年又有稍微回升的跡象。 4.反共文學:其特色為外來移民者的懷鄉文學、意識 型態的政治文學、標記時代的傷痕文學。反共文 學不能只視為政府宣傳工具,其中有些文學價值 很高,如「藍與黑」、「未央歌」、「蓮漪表妹」 都是至今仍為人稱頌的作品。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5、6 5.現代主義:基本精神是對現代文化抱持樂觀態度, 強調進步的精神,排斥傳統的寫作技巧,作家常 專注於發崛心理深處,追求詭秘風格與罪惡等主 題。 6.反鄉土文學派:鄉土文學論戰中,反鄉土文學派主 要代表有《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及余光中。彭 歌強調「愛國反共是基本的大前提」,余光中更 影射臺灣鄉土文學是大陸的「工農兵文藝」,甚 至抱怨政府對鄉土作家過於客氣 。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7 7.臺灣外籍人口:據民國97年一月底統計,臺灣 外籍配偶137,557人,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在臺 長期居留者149,450人,合法居留外僑422,575 人,大陸與港澳地區人數在臺長期居留者 283,281人,行蹤不明外勞22,124人。以上總計 已達1,014,987人,若加上估計10萬人左右的大 陸偷渡客,則臺灣外籍人士應在110萬人左右。 返回
【圖源】 圖8-2 天下雜誌編輯(1990)。一同走過從前。台北:天下。p.105 圖8-5 林哲豐繪製。 圖8-7 取自http://www.jaes.ilc.edu.tw/95%A6~%AB%D7%B0V%BB%B2%BA%F4%AD%B6/images/Img_0155.jpg 圖8-9 皮克斯動畫展海報,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圖8-13 徐宗懋(2007)。20世紀台灣。台北:台灣古籍。p.258 圖8-14 取自 http://geo gechen.idv.tw/img/taipeipeople.jpg 圖8-18 取自http://www.tnc.gov.tw/ 圖8-23 取自http://www.pts.org.tw/~web02/bride/desktop/desktop05-1024.jpg 圖8-25 蔡坤年攝影。 圖8-26 蔡坤年攝影。 圖8-30 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tour/img/p83-C108-2.jpg與http://wwwga.epochtimes.com/i6/5071612401465.jpg 圖8-32 謝慧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