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第二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第二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學習重點 社會結構與差別待遇 反殖民民族運動的展開 現代社會生活的塑造 文學與藝術的發展
社會結構與差別待遇 (一)人口變遷 1.人口調查 A.1896年首次完成全臺人口調查─共有 260萬人 B.從1905年開始人口普查─約310萬人 C.1915年以後每隔五年定期普查一次 D.日治末期約658萬人 a.閩 粵系占90% b.日本人僅占6% c.原住民呈下降之勢
日治時期人口成長圖
2. 職業人口 A. 情況: a. 始終以農業人口為主 b. 工業人口自1920年代起逐漸成長 c 2.職業人口 A.情況: a.始終以農業人口為主 b.工業人口自1920年代起逐漸成長 c.公務員、教師、軍警及技術人員 以日本人為主─呈增加現象 B.反映:臺灣社會已逐漸由農業社會 走向工商社會
(二)臺人社會結構變遷 1.日治初期:總督府籠絡社會領袖,誘使 富豪參與經濟開發→富豪逐漸 取代傳統士紳 2.1920年代以後 A.習醫學、師範、法政人士成為社會領導 階層的主體 B.職業成就漸受重視 a.醫師、教師、律師最受社會尊崇 b.畫家、音樂家、記者、作者取得社會 地位
(三)臺、日人差別待遇 1.擔任公職:臺人擔任行政吏員不多, 任職與升遷受限制 1.擔任公職:臺人擔任行政吏員不多, 任職與升遷受限制 2.教育體系: A.日人就讀小學校,臺人就讀公學校 B.師資、設備與教科書皆有差別待遇 3.經濟狀況: A.臺人資本家僅屈居從屬地位 B.「同工不同酬」優惠日人苛待臺人
反殖民運動的展開 背景 1. 受新思想、新形勢的啟發與衝擊 2. 接受高等教育或留日者的推動 背景 1. 受新思想、新形勢的啟發與衝擊 2. 接受高等教育或留日者的推動 非武裝抗日活動 1.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4) 2. 發行刊物
(一)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發起「新民會」:1920/1月 A.發起:a.留日學生-東京 b.推舉林獻堂為會長 B.活動: a.初-常舉辦撤廢《六三法》演講 b.後-林呈祿提出設置「臺灣議會」
林獻堂 蔡惠如 臺中 霧峰人,是日治時期反 抗臺灣總督統治體制的重要 領導人,也是創辦臺中中學 校(今臺中一中)主要人物。 臺中 清水 望族的子弟,與林獻 堂等人一起創立「新民會」, 是日治時期民族運動的靈魂人 物之ㄧ。
2.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1~1934) A. 爭取自治:有立法權、預算審查權 B. 行動: a. 徵求連署 b 2.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1~1934) A.爭取自治:有立法權、預算審查權 B.行動: a.徵求連署 b.推代表赴日請願-與臺灣留日學生在 東京遊行,到日本國會遞交請願書 C.結束:1934年在總督府壓力下停止 D.意義: a.已喚起臺人之政治、社會及文化意識 b.使臺人自治主張得以宣揚
臺灣議會請願團 臺灣留日學生在東京車站歡迎議會請願團
3. 「治警事件」─ 1923年 A. 時間:第三次請願時 B. 起因: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臺灣 議會期成同盟會」-做長期抗爭 C 3.「治警事件」─ 1923年 A.時間:第三次請願時 B.起因: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臺灣 議會期成同盟會」-做長期抗爭 C.總督禁止: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 D.進行全臺大逮捕:18人被起訴 E.影響:a.引起政界與法界諸多辯論 b.激起臺灣民眾關心政治熱潮
蔣渭水 蔣渭水是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民眾黨的創辦人之一 ,也是臺灣重要的文化啟 蒙及民族運動者。在1921 年11月28日的文化協會會 報中刊出臨床講義,將臺 灣比喻為病患,提出對臺 灣的診斷及解決之道。
治警事件紀念照 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同志與支持民眾一同歡迎蔡培火等人出獄的合影
(二)臺灣文化協會與文化啟蒙活動 1.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啟蒙 A.成立:1921-臺北 a.組成者:林獻堂、蔣渭水 b.會員出身:多為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 c.宗旨:(a)謀求臺灣文化向上 (b)致力臺灣人的文藝復興 B.機關報:《臺灣民報》 C.舉辦一系列活動
臺灣文化協會第一屆理事會 蔣渭水 林獻堂 連溫卿 蔡培火 賴和
臺灣文化協會舉辦之活動 巡迴各地演出文化劇、放映電影、音 樂會 在各地設置讀報社,喚醒民眾注意殖 民地解放運動消息 巡迴各地演出文化劇、放映電影、音 樂會 在各地設置讀報社,喚醒民眾注意殖 民地解放運動消息 在霧峰 林家舉辦夏季學校-舉辦臺灣 通史、通俗法律、通俗衛生講習 在各地舉行巡迴演講會-成民眾接觸 新思維的場所
《臺灣民報》創刊號 1920 年1 月,東京 臺灣留 學生組織「新民會」,並創 辦《臺灣青年》(月刊) 。 1923 年4 月另刊行《臺灣民 報》,使用白話文,為半月 刊,後改旬刊,繼改周刊。 1930年改稱《臺灣新民 報》,兩年後改為日刊。
《臺灣民報》創立紀念照 蔡 惠 如 蔣 渭 水 培 火 陳逢源 黃 朝 琴 蔡式穀 黃呈聰 林呈祿
2.分裂 A.分三派-1926 a.堅持文化啟蒙運動路線:林獻堂、 蔡培火 b.提倡農工運動:連溫卿 c.追求全民族解放:蔣渭水 B.正式分裂-1927 a.由連溫卿掌主導權-稱「新文協」 b.其他兩派退岀-組「臺灣民眾黨」
(三)政治結社運動 1.臺灣民眾黨 A.意義:臺灣第一個合法的政黨 B.成立:1927年-蔣渭水 C.主張:a.確立民主政治 b.建立合理經濟制度 c.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D.路線:調和民族運動與階級運動 E.活動:從事政治抗爭 F.遭總督府解散:1931年
臺灣民眾黨抗爭活動 舉辦「政治演講會」:討論民權、自治 等民主基本概念 繼續進行臺灣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運動 -糾正敗壞風俗 舉辦「政治演講會」:討論民權、自治 等民主基本概念 繼續進行臺灣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運動 -糾正敗壞風俗 進行「勞工運動」→造成1930年該黨分 裂→林獻堂、楊肇嘉另組「臺灣地方自 治聯盟」
臺灣民眾黨第一次黨務蹉商會 蔣渭水
2. 臺灣共產黨 A. 成立:1928年-上海 B. 主要成員:謝雪紅、林木順 C. 主張:建立「臺灣共和國」 D 2.臺灣共產黨 A.成立:1928年-上海 B.主要成員:謝雪紅、林木順 C.主張:建立「臺灣共和國」 D.回臺加入社會運動→導致文化協會分裂 a.由臺共蘇新主導 b.推動農民、勞工運動→ 使農工運動轉 向激進的大型示威活動 E.轉到地下活動:1931年─總督府大舉搜 捕臺共黨員
3. 臺灣首次地方選舉 A. 背景: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向總督府、 日本國會請願,舉辦全臺巡迴 演講 B 3.臺灣首次地方選舉 A.背景: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向總督府、 日本國會請願,舉辦全臺巡迴 演講 B.日本舉行有限制的選舉:1935 年11月 州、市會議員、街庄協議會議員 a.臺灣有史以來,初次擁有選舉權 b.投票率高達96%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理事會成員
1935年臺灣首次選舉 1935年,按照總督府地方自治辦法,臺灣舉行了有史 以來的第一次選舉─州、市議會及街庄的議會選舉。
開票當日的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有關於1935年第一屆市會 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的報導
(四)農工運動的勃興 1.農民運動 A.始自:1925年成立的「二林蔗農組合」 a.臺灣第一個農民運動團體 b.目的:(a)抗議糖廠獨占甘蔗採購權 (b)要求提高收購價格 B.運動: a. 1925年「二林事件」 b. 1926年成立「臺灣農民組合」--鳳山
2. 勞工運動 A. 開始:1920年代-但缺乏工會組織 B. 臺灣民眾黨援助勞工運動:以工友會 名義組織勞動團體,介入勞資爭議 C
臺灣工友總聯盟 1928年成立,會場門口左右懸掛者蔣渭水的著名口 號:「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3.總督府的鎮壓 A.1929年「二一二事件」 a.大肆搜捕農民組合幹部、工會及臺共 人員 b.農民組合領袖簡吉被判十年刑期 C.查禁臺灣民眾黨 a.起因:主張「以工農階級為中心的民族 運動」 b.影響:農民與勞工運動都沉寂下來
二一二事件審判後合影 簡吉
臺人政治運動演變圖
現代社會生活的塑造 (一)斷髮放足的普及 1.廢除「三惡」:吸食鴉片、辮髮、纏足 -採漸禁手段 A.鴉片:1897年總督府收歸專賣-僅允許 領有鴉片許可證之 臺人購買吸食 B.辮髮、纏足:透過學校教育和報章雜誌 加以宣傳
鴉片購買吸食特許證 1897年總督府將鴉片 列為專賣,只准許有 特許證者憑證購買。
斷髮、放足運動 1.情形: A.1900年漢醫黃玉階成立「臺北天然足會」 號召中上階層人士倡導解放纏足 B.1911年出現斷髮風潮-受中國 辛亥革命 影響 C.1915年透過保甲制度推行斷髮、放足 2.成效: A.民眾漸漸接受,也流行歐美或日本樣式的 服飾和鞋帽 B.女子放足後,加入生產行列,增加人力資 源,有助於臺灣經濟發展
婦女纏足
黃玉階成立「臺北天然足會」 黃玉階
(二)生活作息的革新 1.引進一週七天的星期制 A.總督府規定星期日為例假日,每年 另有13天國定假日 B.官廳、學校、工廠依規定制定作息時間 2.採用格林威治世界標準時間系統 A.1896年1月1日起 B.氣象、郵電、鐵路等設施也隨著改進
總督府於火車站、都市路街設置公眾 時鐘,方便人們知道時間,養成守時 的觀念。 日治初期的臺北街頭
3.建立完整的全臺報時系統 A.1910年代初期已建立 B.公私立機構根據標準時間制定作息表 C.鐵路、公路交通明定開車時間表
日治時期的臺中公園 臺中公園建於1903年,其中造型雅致的湖心亭為公 園的特色建築。
(三) 醫療衛生的推廣 1.加強公共衛生 A.措施: a.積極建造自來水和下水道 b.動員保甲組織,實施社區環境清潔活動 c.進行捕鼠活動-有效防治鼠疫、瘧疾 、霍亂等傳染疾病 B.成效:大幅降低死亡率
自來水博物館 原址為臺北自來水水源地,1977年完成「抽取原水、輸送 淨水」使命,功成身退,後來成立「自來水博物館」,為 臺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
防疫工作 1941年嘉義縣發生霍亂疫情,青年團團員配合 防疫人員準備進行防疫工作的情景。
2. 推行現代醫療制度 A. 措施: a. 成立醫學校培養臺灣人醫師 b. 在各地設立公立醫院,建立醫療體系 c 2.推行現代醫療制度 A.措施: a.成立醫學校培養臺灣人醫師 b.在各地設立公立醫院,建立醫療體系 c.採行公醫制度-實施預防注射、隔離 消毒、強制驗血等 B.成效:大幅改善臺灣人的醫療環境
臺灣總督府 臺南醫院 臺灣總督府 臺南醫院創立於1896年,現為行政院 衛生署立臺南醫院
(四)法治社會的建立 1.引進西方法律、制度 A.1896年建立法院制度─設置判官、檢察官 B.引進律師制度 C.設立西式監獄
臺南地方法院 臺南地方法院建於1912年,未來將規劃為司法博 物館,以全民共享為目標。
文學的提倡 (一)新文學運動興起 1.背景: A.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 B.受到日本、西方、中國文化的影響 C.受到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新文學的主張 1. 使用白話文 A.普及文化,啟發民智 B.反對「有閑文學」 C.希望用白話文寫信和發表言論- 張我軍撰〈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鼓吹 使用北平官話的白話文運動 2.批判傳統舊詩人→引發新舊文學的論爭
新文學創作 1.主題:關心臺灣人政治處境,農工大眾 生活、婦女地位及社會現實等 1.主題:關心臺灣人政治處境,農工大眾 生活、婦女地位及社會現實等 2.代表作家:賴和 A.以臺灣方言和俚語描寫社會百態 B.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3.以日文作品進入日本文壇 A.楊逵:《送報伕》 B.吳濁流:《亞細亞孤兒》 C.呂赫若:《牛車》 賴和
楊 逵
3.新文學運動成熟期 A.組成「臺灣文藝作家協會」─ 1931年 a.臺灣作家結合日本作家 b.主張:文藝大眾化 c.刊行:漢 日文並用《臺灣文學》 B.成立「臺灣文藝聯盟」 a.清一色為臺灣作家 b.高唱:覆滅腐敗文學,實現大眾化 c.刊行:漢 日文並用《臺灣文藝》
《臺灣文學》 《臺灣文藝》
(二)詩社林立與民間文學的發展 1.詩社林立 A.性質:詩人以詩社來抒發不滿日本統 治的心聲 B.三大詩社:a.櫟社-中部 b.南社-南部 c.瀛社-北部 2.民間文學的發展 A.提倡臺灣語文運動 B.代表:連橫《臺灣語典》
藝術的發展 (一)繪畫與雕塑 1.趨勢:走向專業化 2.發展: A.繪畫:總督府創設臺灣美術展覽會 B.雕塑:黃土水 a.以寫實技巧呈現鄉土情懷─「山地 牧童」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 b.1930年「水牛群像」為最後代表作
水牛群像 黃土水的雕塑鉅作,現存於臺北市 中山堂
臺灣繪畫的發展 總督府創設臺灣美術展覽會 出色畫家: A.臺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 B.臺籍新秀:廖繼春、陳澄波
陳 進 合 奏 陳進於1934年完成,入圍日本第十五 屆帝展,描繪兩位女子演奏著曲笛及 月琴。
林玉山作品〈蓮池〉 西元1930年林玉山 入選臺展第四回作 品之ㄧ。 其作品有著深厚的 中國繪畫、詩文傳 統,能以水墨畫 發展出寬廣、多樣 化的繪畫表現方式
郭雪湖作品〈圓山附近〉 在技法上接近山水畫,前景中拉高的農作物到菜圃高低排列,產生 了視覺的延展,為郭雪湖榮獲第二回臺展東洋畫特選作品
廖繼春作品〈有香蕉樹的院子〉 西元1928年廖繼春以這幅畫入選日本帝展。此畫最吸引人目光的,便是直立在前景的香蕉樹,英挺、茂盛、充滿活力。
(二)音樂 1. 江文也(1910~1983) A.在東京接受音樂教育 B.1938年赴中國 北平 C.《臺灣舞曲》在德國 柏林舉辦的第11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藝競賽中獲獎 2.流行歌曲風行:以鄧雨賢為代表
江文也 其作品多以臺灣風土民情 為主題,曾獲國際音樂比 賽獎項 ( 1936 年管絃樂曲 《臺灣舞曲》在德國 柏林 舉辦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 動會的文藝競賽中獲得二 等獎,並榮獲大指揮家溫 格納爾銀牌獎 ) ,在當時 歐洲樂壇頗具知名度。
鄧雨賢(1906~1944 ) 鄧雨賢,臺灣桃園龍潭 人。作品約有五十餘首 ,較著名者如下:〈望 春風〉、〈月夜愁〉、 〈雨夜花〉、〈四季紅 〉、〈春宵吟〉、〈碎 心花〉、〈一個紅蛋〉 、〈對花〉、〈滿面春 風〉等等。
(三)戲劇與電影 1.戲劇: A.日治初期─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 B.1920年代─ a.歌仔戲受民眾喜愛 b.新劇(文化劇)─ (a)標榜:打破舊俗,以演劇教化社會 (b)與文化啟蒙運動相互提攜 (c)題材:諷刺時政、提倡政治改革 (d)觀眾:多為知識青年
2.電影:1926年臺灣文化協會的「美臺團」 以它為啟迪民智之工具 3.廣播: 1930年代以後,成為民眾獲取時 事訊息與休閒的重要管道
臺南放送局 日治時期由臺灣放送協會主管廣播事業,民眾若欲收聽廣 播,必須向放送協會辦理收音機登記,並繳交月費。臺南 放送局於1932年開始運作,戰後改為中國廣播公司 臺南臺 ,目前則作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辦公室
蔡培火「自治歌」 因治警事件進入臺南監獄的蔡培火,獄中所做〈臺灣自治歌〉: 蓬萊美島真可愛,祖先基業在,田佃阮開樹阮種,勞苦代過代,著理解著理解,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是應該。 玉山崇高蓋扶桑,我們意氣揚,通身熱烈愛鄉土,豈怕強權旺,誰阻擋誰阻擋,齊起唱自治,同聲直標榜。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當享。 ~~葉榮鐘,臺灣民族運動史
參考資料 有一個值得特書的事實,那時候的新民報記者,個個經過嚴格的考選,薈集臺灣知識分子的精華,百分之九十是大學畢業生,他們不僅做一個記者游刃有餘,極能發揮筆桿的威力,就是做一個社會棟梁之士的品德學識的修養,也都是高尚的。所以後來這些人離開報界之後,對臺灣社會仍有很多貢獻。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