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資源基礎理論 授課教師:__________.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颐高集团项目中心 海亮地产开发模式研究报告. 目 录 目 录 第四部分:海亮地产高周转模式执行 第二部分:海亮地产高周转模式原因 第三部分:海亮地产高周转模式内涵 第一部分:海亮地产企业背景 第五部分:海亮地产高周转支撑体系.
Advertisements

林靖皓. 企業傳統與發展 經營與銷售理念 願景 行銷策略 同為燒烤店比較 服務人員行銷方法 SWOT 店面分鋪.
月子保姆理论知识试卷.
专题五: 创业能力的培养.
论高职“综合英语”的任务型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张逸.
WINTER 01 Template 3D遊戲應用於國小等高線學習之發展與設計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 指導教授 陳慶帆 博士
《让子弹飞》电影行销 指导教师:杨光超 报告人: 代小同.
現在最幸福 (Lee 上) 曹宇.
第二章 中药总论 ----中兽药的基本知识.
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药物制剂13级2班:孙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企业管理研究室 SBA 企业战略管理讲义 王铁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2009年.
企业战略管理.
學習目標 1.瞭解企業策略的概念。 2.熟悉策略管理的步驟。 3.瞭解事業層級策略和競爭優勢。 3.認識策略的層級。 6 策略管理.
服 装 品 牌 市 场 调 研 谢 永 强.
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專院校 之SWOT分析及策略研擬
职业生涯规划 谢 雪 儿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学号:
第三讲 会展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 题材的初选.
學校護理專業發展數據說~ 學校護理的數據迷雲
新型现代应用文写作教程.
系统简介 理财顾问 业务 是基于通信平台的技术优势,整合《理财周刊》、第一理财网、乾隆集团等合作伙伴提供的理财产品内容和权威的理财专家资源,以集中式呼叫中心为主的服务方式,让普通百姓可以享受到快捷、全面、专业、权威的资讯及投资理财的服务平台。
夜二技行流四甲 指導:鍾明志 教授 6A2D0011 施明枝
企业培训年度规划和体系的建立 张晓彤.
贵府99企划.
第七課 國際人力資源策略管理.
对人口基金第七周期项目的理解以及制定工作计划
第三章 战略分析工具.
用“自言自语法”提高学生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李奉栖.
宦官那些事儿 宦官那些事儿 主讲:小学部李永善 主讲:小学部李永善.
第六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 第一节 设计表现图.
訓練需求評估 紀信光.
电视教育课 【5】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 2 章電子商務商業模式與概念 學習目標: 瞭解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主要元素 認識主要的B2C商業模式 認識主要的B2B商業模式
2 职业生涯与人生 梦想 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1) 职业生涯的含义:
放飞梦想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姓名: 学校: 专业:
----银行间的比较 论资本构成与充足率 淡 彩 的 黑 板 淡 彩 的 黑 板 金融73班 王艺霏 王 英
第五章 資訊管理的策略面觀點.
第五章 旅游景区项目管理 案例引入:【“刘三姐”盘活桂林山水】
個人簡介: 游焜智 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畢業 現就讀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 96年地方特考三等教育行政及第
宁波爱地房产市场年报 郊五区
企业成功的案例 陈周宏 博士 北大国际MBA客座教授 Gonzaga大学商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教授
南宁市利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 2015年8月.
第一章 緒論.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营销1331 刀颖.
保險業監理 國華產物保險公司標售過程 2005年之前 金管會命其限期增資改善 勒令停業派員清算處分
关于英语教学中课外阅读的教学反思 上海市中职英语中心组 沈毅.
策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第4章 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房地产开发项目定位的含义、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
以事業層級策略 建立競爭優勢 C-3b 第三組 組員名單 企四B 黃慧卿 企四B 謝伊婷
第13章 MRP 與 ERP 2018/9/19 第13章 MRP與ERP.
丁 承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成大統計68級 民國103年6月14日
策略管理-單元06 以事業層級策略建立競爭優勢
第五章 資本結構.
Managers and Management
第七章 規劃與策略.
戴运财 浙江农林大学 1.
Competitive Forces Mode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hapter 5 The Holy Grail:Performance Measure Systems That Produce the Correct Behavior 報告人:林瑜文、陳玫樺
交通大學 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博士班二年級 朱佑旌
社会研究方法 第7讲:社会统计2.
授課老師: 第1章 概論 產業分析精論:多元觀點與策略思維2/e 鍾憲瑞著 前程文化出版.
九留飄香,份份美味 – 九份 ※ 指導老師: 黃秀婷老師 ※ 專題學生: 杜佳穎、李珮婕、王予璇 ●內容: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內容 組織的基本概念 什麼是組織理論 企業組織的系統觀 組織的績效 組織管理的趨勢 Chapter 1
營造持續專業發展的學校文化 ---學習社群的建設
楊俊鴻 助理研究員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經濟學100 第四章 生產者行為.
統計學期末報告 指導老師:蘇明俊 組員名單: 陳怡君 陳盈璇 陳俐如
【房屋仲介的行銷研究-以台灣房屋平鎮中豐店為例】
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监察部:刘辉 2011年8月.
社會學習領域 課綱修正宣導簡報 臺北市社會領域輔導小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13章 資源基礎理論 授課教師:__________

第一節 導論 過去組織制訂策略多以外部環境因素做為決策重心,如五力分析或SWOT分析。組織內部因素只是策略制訂考量的附屬品(Collis,1991)。 然而,在多變的產業中,這樣的制訂決策方式漸漸無法為組織所掌握,開始有學者從組織內部作思考,因此產生以組織策略性「資源」出發的概念,逐漸形成「資源基礎理論」。

第二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起源 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最早被稱為資源基礎觀點(Resource-Based View),可以追溯至1957 年Selznick 提出組織的「獨特能耐」(Distinctive Competence)一詞,被視為資源基礎觀點的先河。 Penrose 在1959 年出版的《企業成長論》(The Theory of the Growthof the Firm)中,認為企業獲利需依靠優越的「資源」,並且需要卓越的「獨特能力」以善用這些資源,而這個論點被學術界視為資源基礎理論的先驅,在Penrose 之後,開始陸續有學者提倡「資源」的概念。

第二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起源 1984 年,Wernerfelt 依循Pemrose(1959)的觀點,在策略管理上發表企業資源應包含有形與無形資產,企業制訂決策應以「資源」觀點取代過去以「產品」為觀點,由此出現「資源基礎觀點」一詞;隨後在Grant(1991)的研究中正式出現「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

第二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起源 儘管資源基礎理論概念在早年即有雛形,但當時並沒有掀起多大波瀾,反而沈寂一段時間, Grant(1991)認為原因有兩點:一為儘管累積後的資源是不變的競爭優勢,但是沒有一個整合的理論架構被提出;二為資源基礎理論的實務應用與實證研究仍缺乏。 直到90 年代初期學者Barney 發表「企業資源與持續競爭優勢」(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掀起一波波後續研究投入此議題,使資源基礎理論在學術及實務界形成一股研究主流。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組織如何創造競爭優勢與維持競爭優勢,一直以來是學者們探索的核心,更是資源基礎理論最終的目標──「企業該如何運用自身資源來建構競爭優勢並且持續維持此優勢」。 「競爭優勢」意指「該公司目前與潛在的競爭對手無法同步執行該公司目前所執行的價值創造策略」 「持續競爭優勢」則是指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競爭優勢。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二、資源定義與種類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二、資源定義與種類 Barney(1991)定義資源為「公司內所有的資產、能力、組織程序、公司屬性、資訊、知識等;它們是公司所能掌握並能促進公司策略的建構與執行的因素, 以提升公司效率與效能」 Amit and Schoemaker(1993)指出資源是公司所擁有並且可利用的要素(Factors)。由此可知資源所涵蓋的層面十分廣泛,因此Grant(1991)將資源區分為: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和人力資源三類,以便加以區隔。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三、資源的特性 分析一家公司的競爭力,除了先檢視該公司具有哪些資源之外,還必須瞭解這些資源有哪些特性,才能瞭解這些資源是否能為公司帶來持久性競爭優勢。 Barney(1991)認為企業欲以資源建立持續競爭優勢, 必須先滿足兩個條件: 資源必須具有異質性(Heterogeneous)且稀少。 資源必須不可移動性(Immobility)。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除此之外想要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尚且需具備:價值性(Value)、稀有性(Rareness)、無法完全模仿性(Imperfect Imitability)與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ion)等四種特性,以下加以說明: 價值性(Value):資源的價值取決於是否能為公司的策略執行,增加效率與效能,能為公司創造價值的資源才是有用的資源。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稀有性(Rareness):指擁有特定有價值資源的公司數量少於能在產業中引發完全競爭的公司數量,則該資源可視為稀有的。 無法完全模仿性(Imperfect Imitability):有價值且稀有的組織資源必須不易被競爭者完全模仿,才能保有持久性的競爭優勢。 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ion):當資源無法被複製時,其他公司會設法尋求替代資源,因此資源的替代性高低會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可維持性,愈容易被替代的資源,其策略價值便愈低。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四、能力(Capability)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四、能力(Capability) 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是讓組織運用資源執行某些生產性活動。Collis(1994)認為「能力」是社會性複雜的慣例(Routines),影響企業將輸入轉換到輸出的效率,有時「能力」亦被視為是能夠完成某些工作或活動的一些資源。 又有學者將能力視為組織特質之一,使組織能夠執行規劃、選擇和實施策略(Barney, 1997),完成某個特定目標資源的使用及部署。Barney 曾於1991 年指出,組織資源和能力是競爭優勢與其維持的重要成功因素,組織能力依賴獨特、無可取代與持久的資源(Lee, 2001) 能耐(competence)和能力(capability)僅在語意上有些微差異,但少有實質意義的不同。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五、 IT 資源與能力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五、 IT 資源與能力 1998 年Bharadwaj 曾定義六項建構IT 能力的資源分別為: IT 企業合作關係、外部IT 連結、商業IT 策略思維、IT 企業流程整合、IT 管理及IT 基礎建設; 2000 年Bharadwaj 由「資源」角度探討IT 能力與組織績效的關係,其構成IT 能力的資源由原先的六項結合為三項, 有形資源: IT 基礎建設; IT 人力資源:技術層面及管理層面IT 能力; IT 促成的無形資源:知識資產、顧客定位與合作能力。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綜效能力(Synergy):綜效能力為各部門資源與能力分享的活動,其包含各單位營運績效、知識與資訊的分享,以確保公司能更有彈性與更快速的因應市場需求,整體績效大於個別努力的加總。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六、 RBT 之應用架構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六、 RBT 之應用架構 前述RBT 架構至今未有一致的架構,但過去學者大多以Barney(1991)提出的RBT應用架構作延伸。此應用架構建立在兩大假設前提上: 假設一:在同一產業或策略群中,各公司掌控的資源有所不同,而且這些異質性資源將導致各公司彼此之差異。 假設二:這些差異會因為異質性資源而不容易被其他公司模仿而延續。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Barney(1991)認為競爭優勢之所以能持久,是因為在公司所擁有的異質性及不可移動性資源中,部分的資源具備有價值性、稀少性、不可模仿性與不可替代性四項特質,而持續競爭優勢的潛力則取決於這四項特質的強弱。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Grant(1991)提供企業執行策略分析時,可依循五個步驟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一)辨明關鍵資源與能力:Grant(1991)策略分析架構的第一和第二步驟,需分別定義公司的資源與能力。此可由公司的需求面或供給面開始,列出關鍵資源與能力的初步清單。 (二)評估資源與能力的潛力:第三步驟,資源與能力依據以下兩項主要準則加以評價: 產生持久競爭優勢的潛力:哪些資源與能力可以創造持久競爭優勢?並對維繫持久性競爭優勢最為重要? 利益的專屬性:利益的原來名詞是「租金」(Rent),是來自經濟學領域泛指公司的超額利潤,「租金」可以透過競爭優勢取得,因此公司了解相較於競爭對手,其相對優勢為何?可產生哪些利益?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概念 (三)推演策略意涵:在第四個步驟,辨明重要的資源能力以及自身的競爭優勢後,公司的關鍵任務在於擬定將資源能力作最有效配置的策略。 (四)管理關鍵劣勢:關鍵劣勢即是資源與策略執行的缺口(Gap),公司最立即的反應是投資不如競爭對手的資源與能力,因此常見的解決之道是思考公司專注於自身的優勢之處,而將屈居劣勢的活動外包。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梁定澎等教授有鑑於資源基礎理論在資管的 運用日廣,因此針對資訊管理理論50 篇已發 表的論文作彙總分析,結果驗證了資源–能力 –績效間關係的存在(Liang, et al., 2010)。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1995 年Mata et al.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角度檢測資訊科技對組織競爭優勢的影響,並提出競爭優勢之資源基礎模型(A Resource-Based of Cpmpetitive Advantage)。 IT 的四種屬性,分別為資訊科技的資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s)、專屬科技(Proprietary Technology)、專業技術(Technical IT Skills)與資訊科技管理(Managerial IT Skills)。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Ross et al.(1996)指出企業內部三種IT 資產: IT 人力資源資產、科技資產與關係資產。 他認為透過這三種資產有效結合企業流程,以及資訊部門與各內部單位主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讓企業有循環再用的科技基礎(Reusable Technology Base),足以影響企業運用IT 達成策略目標的能力。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IT 能力與組織績效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IT 能力與組織績效 Fenny and Willcocks(1998)認為,企業和IT 願景、資訊科技架構的設計及資訊服務的傳遞三項,是IT 在運用時持續的挑戰, IT 能力則與此三項挑戰有著密切關係。 Bassellier et al.(2001)探討屬於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的IT 能力,其研究中定義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IT 能力,包括科技、應用系統、系統發展、IT 管理與IT 知識。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IT 能力與組織績效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IT 能力與組織績效 Ross et al.(1996)與Bharadwaj(2000)分別在研究中,指出開發有效的IT 能力, 能強化組織競爭優勢。 Ravichandran and Lertwongsatien(2005)指出,資訊系統能力是資訊系統部門內的慣例(Routines),能使IT 服務傳遞到組織。且IS 會影響IT 對核心能力的支援, 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IT 能力與組織績效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一、資管領域之應用 IT 能力與組織績效 Bharadwaj(2000)在IT 能力與績效的研究中發現,企業有愈高的IT 能力能使它在利潤與績效上的表現更好。同時研究中也指出,企業不該一味投資IT ,而應該在創造及開發IT 能力上更加努力,以提升組織績效並累積競爭優勢。 在Liang et al.(2010)的研究, IT 資源對組織績效的直接關係並不強,但IT 會透過組織能力的提升而提高組織績效。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知識基礎理論 學者Grant(1996)強化知識的重要性,演伸出知識基礎理論(Knowledge-Based Theory, KBT),認為知識具有下述五個特性,透過這五種特性可分析組織如何透過知識產生價值。知識有五種特性: 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知識產生後幾乎不需再花費任何的成本,就能轉移至其他個體上。 聚合的能力(Capacity for Aggregation):個體藉由吸收(Absorption)的方式將新的知識,與已存在的知識融合運用;而知識可以透過共通語言(Common Language)的解釋大幅強化知識聚合的效率。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知識基礎理論 專用性(Appropriability):不同的知識是針對各種複雜的問題,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外顯與內隱知識的適用問題皆不相同。 知識獲取的專門化(Specialization in Knowledge Acquisition):為提高知識產出的效率,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員針對特定的領域,產生該領域的專業知識。 生產的知識(The Knowledge Requirements of Production):生產是將輸入(Input)轉換為輸出(Output)的過程,而KBT的基本假設中認為知識是生產活動的重要輸入資源。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知識基礎理論 生產的知識(The Knowledge Requirements of Production):生產是將輸入(Input)轉換為輸出(Output)的過程,而KBT的基本假設中認為知識是生產的重要輸入資源,的確環視所有人類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都是知識,而製造用的機器只是具體化的將這一些知識加以實現。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二、資源基礎理論之應用實例 研究問題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二、資源基礎理論之應用實例 研究問題 過去學者在宏觀層次下(Aggregate Level),研究IT 與公司績效的關係,並著重在量化IT 投資對企業生產力、獲利與顧客剩餘(Consumer Surplus)的影響。 學者採用產業的組織經濟「結構—行為—績效模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解釋IT 創新促使企業績效正進行典範轉移(Paradigm Change),但卻缺乏說明IT 如何支援與加強核心能力,以提升企業績效。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二、資源基礎理論應用之實例 研究架構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二、資源基礎理論應用之實例 研究架構 此論文的作者採用資源基礎理論研究IS 資源與能力如何影響公司績效。基本假設是公司的績效受公司使用IT 去支援和增加核心能力的效率所影響。 作者提出四個相關的構面:公司績效、IT 支援的核心能力、IS 能力與IS 資源,如下圖 ,並主張使用IT 能力開發與增加核心能力,以創造競爭優勢。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二、資源基礎理論應用之實例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研究方法 樣本與分析工具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研究方法 樣本與分析工具 作者由Directory of Top Computer Executives 取得Fortune 1000 家企業,這1000 家企業包含各產業中不同營利動機與IS投資的私人與公共組織,排除文教團體與政府代辦處後,輔以其他資料如公司獲利,篩選出710 間企業,採用電子郵件寄發收問卷,刪除10 份無效問卷,共取得129 份有效問卷。 其中65% 為製造業;17.8% 為金融服務、銀行與保險業; 6.2% 為零售業; 7.8% 運輸與公營事業。調查目標鎖定在IS 部門的高階管理者(如CIO),因為他們可能制定大多數的IT 使用決策。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研究方法 使用卡方檢定(Chi-Square Analysis)與路徑最小平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因卡方檢定可以分析非系統化的回應偏誤。研究架構中六項構念皆為構成性構念(Formative Construct)。 經因素分析後,除了「完善的IS 支援」與「IT 支援的整合相關能力」兩項指標外,其他的指標的權重(Weight)均顯著,因此刪除「完善的IS 支援」與「IT 支援的整合相關能力」兩項指標。 分析績效資料:公司績效藉由回應者提供1997 ∼ 1999 年,三年內公司的經營績效與市場基礎績效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的應用 研究發現 公司資訊部門的功能性能力,包括資訊部門人力資源、IT 基礎建設的彈性、和IS 夥伴關係都會影響IS 能力,而IS 能力則會進一步影響公司核心能力的支援及公司績效,所有的假說都在統計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