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智慧 主讲:文新学院 张勋宗.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钟培宁 观察和探究 活动一 : 观察同一植 物的 “ 相同 ” 叶子, 是否 完全一样 ?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什么是心里话? 心里话就是敞开心扉,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向对方诉说。.
老子《道德经》导读 第三讲 老子的宇宙哲学观(二).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1. 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1. 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从宇宙到人生 谈 老子.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庖,厨师。 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有无相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官,思想主张是“无为”,即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对后世影响巨大。
终极理论梦之社 宣传PPT 终极理论梦之社 来到高中,在全新的平台上,我们广泛交友.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俄罗斯方块:注意观察游戏中用到的 数学的知识
初三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审题训练 泰兴市洋思中学 刘金玉
《道德经》智慧 清华大学 王晓毅教授 ——《道德经》智慧——.
纪玲妹 导读.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宝洁的品牌战略.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小螺号.
接近顾客的技巧Ⅱ.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如云彩的见证人. 希伯来书 11:39-40 当代译本 这些人都因信心而获得赞许,但他们并未得到 上帝的应许,因为上帝为我们预备了更美的, 要叫他们与我们一同得到才算完美。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BUSINESS POWERPOINT THE Scenery DESIGN.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认识图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什么是恩典? 不配得到而得到.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Harvard ManageMentor®
拼音复习——声母.
Logo 思维 力量 商务展示·企业内训.
小王想去外面玩。 他不知道今天的天 气怎么样。他应该穿什么衣服呢?
防蚊灭蚊.
1. 我_____ 我的舅舅不常_____ ,但是我跟他最亲。
20、美丽的 课题 Md:gp.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位似.
小学语文第三册 13 坐井观天 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孙静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diàn pǔ sù jué shì 宫殿 朴素 掘开 流逝 nǎo chǐ biàn 恼怒 羞耻 争辩.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Sssss.
快乐学习, 天天进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老庄的智慧 主讲:文新学院 张勋宗

第四章 老庄的智慧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老庄其人其事 第二节 道家文化精髓 第三节 老子智慧之实用 第四节 庄子之生存智慧 第五节 老庄智慧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老庄其人其事 一、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对老子其人,自古就有争论。单《史记》中就有三个老子。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老子可能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大20岁。老子在青年时曾做东周王朝掌管典籍的官吏。中年受东周王朝遗族的迫害,一度避难于鲁国。40岁时被召回任旧职,后来王室内乱,老子失去职位离开周王朝西出函谷关,流落秦国。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一书共81章。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该书并非老子个人所写。该书成书时间在一两百年以上。但能反映老子的基本思想。该书是道家的第一部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相传,老子离开故土出关,快要到函谷关(一说散关)时,守关令尹喜善观天象,见有紫气东来,预知将有真人过关。果然,老子倒乘青牛而至。尹喜便盛情挽留,请老子写书。老子盛情难却,便留下五千余字的上、下二卷《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 《道德经》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洲《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过由衷的赞誉。 紫气东来

二、道家奇人庄子 他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 庄子,姓庄名周,生于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子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一生贫寒,曾卖草鞋为生,赊米下锅。 庄子所处时代,列雄争霸,天下昏暗无道,庄子辞官归隐,宁愿过贫困生活。楚威王曾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他笑而谢绝,宁肯游戏于污泥之中以自快。 他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 可以说道家学派创始于老子,但发扬光大于庄子。在道家文化史上,庄子的重要地位不下于老子,后世并称“老庄”,以此代称道家。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道家经典之一《庄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该书也非庄子一人所著。研究庄子以内篇为主。 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经》,也称《南华真经》。

第二节 道家文化精髓 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道家学说的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 “道”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合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各派对于道的描述存有一定的差异,但“道”有几个基本的特征却是各派所公认的。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规律、法则。”自然“和”无为“则是老子的核心命题。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一、道为万物之源 道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畴就是一个“道”字。“道”为万物之宗,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研究了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提出“道”为世界最初根源的学说,他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设定的道产生万物的秩序。道为万物之源,而自身却不再有源。 这一特征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分析的。 译文1:“道”使某种事物得以产生,这种事物又产生第二种事物,第二种事物再产生第三种事物,以至于产生万物。

二、道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育,为而不恃。”又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里老子是把“道”作为字宙万物存在的根据。 庄子也提出了“本根”的概念:“惛恬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本根是宇宙的最高根本,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 这一特征这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分析的。 译文1:”道“生育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它们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加以抚养、保护。”道“和”德“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 译文2:规律普遍存在、无处不有。万物依靠它才能生存,而它从不拒绝万物。大功告成也不求名、不占有,护养了万物而不做主宰者。 译文3:在《知北游》中论述圣人如何观察天地万物及其变化时说:“规律是那么昏暗模糊,看似不存在实则存在,神妙莫测却又不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无丝毫觉察,这就叫本根。庄子所说的“本根”,其实与老子所说的”道“属同义语。

(三)道效法自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译文1:社会规律要效法地的规律,地的规律要效法天的规律,天的规律要效法普遍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要效法它自身的规律。道是自然界的本原,但它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并没有将意志强加于自然,它运行不息而不违背本身的自然规律。 译文2:道生养了万物而不私自占有,护养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助长万物蓬勃生长却不主宰它们。道的这种精神境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而庄子一方面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先。” 四、道是无形的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庄子一方面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先。” 一方面又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译文1: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规律,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不变的名字。 译文2:”道“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译文3:“道”是无为和无形的,它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 庄子认为“道”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同时又认为“道”是任何感官都无法知觉的,只能用心灵去体悟。

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五、道确实存在 老子说:“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译文1:规律这个东西,其中是有形象的,其中是有内容的,其中是有性情的,它的性情非常的真实,且真实中还很可靠。 译文2:“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了。

六、道的辩证法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且“周行而不殆”庄子也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是谓天均。” 老子又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译文1: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 译文2: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却用不同的形态相互替代,开始和终结就像在循环往返,没有谁能够掌握其间的规律,这就称作自然的均衡。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万物皆由道生,而最终复归于道,周而复始.循环不己。 译文3: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陈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译文4:灾祸啊,幸福就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就埋伏在它里面。 译文5:追求坚强是一条死路,保持柔弱则是一条生路。 译文6:事物因外部条件有所不足反而发展得好,或是得到好的外部条件反而成了发展的束缚。 总结以上六大特征,可以知道,道是一个囊括入类、自然和社会在内的多样性统一的宇宙整体,这个神秘的统一体自身固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永恒的创造活动,万物从它那里得到活力,对道来说,又是漫无目的的。它超越万物,却又内存于万物之中。道家各派都以道作为其理论的基础。

第三节 老子智慧之实用 一、老子的政治智慧:“法自然”、“处无为”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矛盾尖锐、战争频繁的社会。如何在变幻不定的社会,灾祸随时都可能降临时做到趋利避害、保全性命,老子的总原则是:“法自然”、“处无为”。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应参入外界意志去制约它。因为天道“自然”,所以人道就要“无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道经》最后一章、第37章。在这章里,老子对前面36章作了小节。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如果顺从了自然大道,就会无灾无害,甚至会永恒不朽;如果违背了自然大道,就会受到惩罚,走向自己意愿的反面。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带来恶果。遵循自然规律,反对人为束缚,这是《道经》告诉我们的至深哲理。 将其运用到政治领域,如果统治者能做到清净、无欲、质朴,百姓才不会有外部的干扰,从而活得安然自得,社会自然没有争斗而呈现出祥和的气氛。当然,统治者的清静无为不应该只是从体制上解除对百姓的束缚,而且还应具有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统治者若是能清静无为,过着恬淡宁静的生活,必然会对臣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臣民以君主为表率并加以效仿,个个都抱一守真,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二、老子的处世哲学之精要 (一)为人处世要宽容柔和,不要争胜好强 老子曰:“知常容,容乃公。” 又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他提出待人要“兼而不刺。” 并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报怨以德。”

老子认为,立身处世应效法“水”:柔弱、处下、居后、不争。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喜欢用“水”做比喻,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清心寡欲的方法,仍以“无为”态度行之,以顺其自然为要。 他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具体举措是“去欲、尚俭、知止”。 (二)为人处世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清心寡欲的方法,仍以“无为”态度行之,以顺其自然为要。 他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具体举措是“去欲、尚俭、知止”。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1:行为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消除欲望、崇尚节俭、知道适可而止。 译文2:我有三件法宝,我要牢牢地掌握着它们:一是柔和;二是清静无为,积蓄力量;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行。 老子认为,真正的圣贤者,应该拥有这三大法宝。“慈”即仁慈和慈爱,就是对天下任何事物都抱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心态,能够帮助他人就尽力帮助。“慈”还是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剂,是人与人的友爱之情,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 “俭”即在生活中要抱有一种勤俭节省的态度,决不能贪婪放纵自己。“不敢为天下先”,是说与天下人交往决不能胆大妄为地去做天下人的表率和领袖,也就是让人持身处事应学会谦卑,切忌不可锋芒毕露、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在老子看来,三大法宝中,慈悲为怀最为重要。因为有了它,便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从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坚守牢固、万事不移。纵观历史,上天要消灭谁,就赋予他残暴凶狠;要保佑他,就赋予他仁慈宽厚。反之,谁要是仁慈宽厚,上天一定会保佑他,扶持他,并得到快乐和幸福。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三)为人处世要知雄守雌,和光同尘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老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怎样做到“和光同尘”?老子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1:深知自己强盛,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沟溪;深知自己显赫,却安于卑下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榜样;深知自己荣耀,却安于屈辱的地位,甘做天下的川谷。 译文2:智者是不随便向人发号施令的,夸夸其谈的人是不能称作智者的……挫去他们的锋芒,从而解脱他们之间的纷争;调和他们的光耀(优点),从而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尘埃(缺点),这就叫大同。 译文3:圣人言行方正而不损害别人,秉性刚强而不伤害别人,性情直率而不强人所难,放出光芒而不刺伤别人眼睛。刿(gui4) 老子无疑是在告诫我们,为人一定要谦虚谨慎,并要有容人之量,“得饶人处且饶人”,人生在世,难免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大部分原因无非是由自己的私欲引起。其实,与其与别人为私欲争斗,不如阴柔忍耐一下,隐藏起自己的锋芒,不为斤斤小事而纠缠不清。

三、帝王南面之术 自朴”。这里老子提出了治 “无为”、“好静”、 “无事”、“无欲”。 老子“南面之术”的核心还是“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 自朴”。这里老子提出了治 理天下的四大中心价值: “无为”、“好静”、 “无事”、“无欲”。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最高明的统治艺术。 “南面之术”这一说法来源于我国古代房屋建筑的特点。古人所建房屋,按地势、风向,多是坐北朝南.以保持冬暖夏凉。由于房屋大都南向,家庭聚会时,按传统家庭尊长多坐在正中,面向南方,卑幼的晚、后辈一般或东西向或面向北方围坐在尊长的周围。 其实《道德经》是老子教给世袭贵族统治者的“君主南面之术”。《管子》一书,把“君主南面之术”分为四种:1、“正形摄德”的“心术”,即言行要正,道徳才能保养,才能形成威严;2、“形名因应之术”,即君主一方面要根据臣下的能力或行为表现的“形”委以职务,这叫做因:另一方面,再根据他的职务、言论的“名”检核他的行为、政绩,这叫做应。应是形名之术的关键 ;3、“上下之分不同任”术,君主绝不可事必躬亲,这样反而不能照顾全局,造成“不公”,正确的做法是“上下之分不同任” ;4、“无为而治”术 ,即君主对臣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要做到“无为而治“。 译文1:只要我无为,人民就会自然归化;只要我清净,人民就会自然端正;只要我无事,人民就会自然富足;只要我无欲,人民就会自然淳朴。 译文2: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动它)。 老子认为,对于遵循大道的圣人来说,治理国家就应该像加工一道美味可口的小菜一样轻而易举、得心应手。用大道去治理天下,便可以使每个人都把大道的德性置于心灵深处,那么各种私欲、邪恶、不当的意念和鬼怪的东西就不会在心灵中萌芽、生长,当然也就不会诱使人们走向堕落和犯罪。

老子提出抑制贪欲的具体建议有三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认为世人之所以追名逐利,争斗不已,就是因为心中有贪欲的存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提出抑制贪欲的具体建议有三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为了实现这三条政策,他的具体措施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声,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译文1:缤纷的色彩使人盲目;美妙的音乐使人耳聋;丰富的食物使人口伤;驰马打猎使人精神失常;珍贵物品使人盗窃掠夺。 译文2:不尊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不看重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乱。 译文3:减少百姓的思虑二填饱他们的肚皮,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强健他们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和贪婪的欲望。 欲望往往是罪恶的渊源。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高贵,本来富有和高贵的,更想锦上添花。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许多人让欲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有些人为了满足私欲,采取非法手段,不惜给国家造成损失,给他人带来伤害。老子提出这些安民政策,又让统治者使人民清心寡欲,满足民众的温饱,这样就会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较多地用于企业管理。如“天道自然”式的管理;“上善若水”式的管理;“无为而无不为”式的管理等管理模式。 四、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较多地用于企业管理。如“天道自然”式的管理;“上善若水”式的管理;“无为而无不为”式的管理等管理模式。 在日本“清静”、“无为”等警语被企业界广泛应用。 【讲解】当今世界竞争激烈,老子的“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的管理方法正符合在激荡社会中需要的一种弹性软化的管理办法予以周旋。 从人类管理进化与实践效用看,由低到高排列为:兵治——法治——礼治——义治——仁治——德治——道治。道治的管理有三阶段:有为(管理目标)——无为(管理手段)——无不为(管理效果),而要通过“无为”这种管理手段,实现“无不为”这种管理效果,就应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58章)。 老子认为,在老百姓看来,管理者的区别在于:“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最好的主政者, 民众只是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人们衷心赞叹他;最次的,百姓畏惧他;再次之的,天下人鄙弃他)。” 老子的治国哲学在用于实践时,所倡导的“无为”,实际上包含了“君上无为,臣下有为”的思想。他希望把君主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而责成大臣有为,各司其职。现代管理也是如此,领导者务虚,应该认真考虑指导思想、未来目标,施政规划,宏观掌控发展方向;管理者务实,应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努力贯彻执行上级指令和处理微观日常工作事务。并且,为上者和为下者都不应越权代理彼此工作,尤其为上者要垂拱而治,对部下得放手时且放手。这就是老子的管理之道。

总之,老子热爱生命,反对争斗,主张长生,所以老子哲学是生命哲学。 老子为了保存生命,委曲求全,甚至苟且偷生,老之哲学又成了活命哲学。 老子为了活命,又要装出一副难得糊涂的样子,老子哲学又成了混世哲学。 老子这种复杂的哲学理念与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中华民族中所持有的老成持重、和光同尘、韬光养晦、圆滑老道,难得糊涂、保守退让等人生态度,无疑是受了老子的思想影响。

小 结 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1、《道德经》是一部什么经典? 2、何为“三玄”? 3、“道”的特征有哪些? 4、老子政治智慧的表现? 小 结 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1、《道德经》是一部什么经典? 2、何为“三玄”? 3、“道”的特征有哪些? 4、老子政治智慧的表现? 5、老子为人处世的哲学? 6、“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代意义?

第四节 庄子之生存智慧 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一、庄子式的自由:游乎尘垢之外,且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表现了庄子 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 庄子希望遨游于“尘垢之外”,并且“无所 待而游于无穷”。 他认为,要排除一切功名利禄,忘却自我, 方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只有“道人”能够做 到“无己”,“无功”,“无名”,

二、庄子顺随自然之无所作为的“无为”观 庄子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 命,德之至也”。 庄子的“无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绝对不违反天命的无所作为; 二是与世无争,顺世主义的“与物俱化”; 三是不为世用,以无用为大用的保身主义。

三、庄子内直外曲、“与时俱化”的人生价值观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假托孔子之口说:“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提出了内直、外曲, 外化、内不化,以及 “与时俱化”的处事 原则。 庄子在他的书里提出一种人生价值观,他在《知北游》篇中假托孔子之口说:“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所谓“外化”,指外部世界的变化和纷纭,我们要通权达变,顺应融通;“内化”,指内心应该坚守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外化内不化”,也就是指一个人在外在的社会生存中,要顺应规则;与人交往,要遵从法度,这一切都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 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已,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有个人的风格,有自己内心的秉持和修养,就在于他的内心是否有真正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其实,在当今世界,哪一个人跟他人没有关系呢?哪一个人,光凭内心的骄傲,光凭着内心的一种秉持,没有无生存上的迁就,可以安身立命呢? 仅凭内心的秉持和坚守,而无自下而上的造就,真的就无法安身立命。

庄子在《人间世》中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四、庄子韬光养晦的无用之大用 庄子在《人间世》中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记载:“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裂地而封之。此无用之大用哉。”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庄子把物我、聚散、是非、生死、安危、荣辱、得失、美丑、高下等都视为同一。其意义有二: 五、参破生死的达观人生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庄子把物我、聚散、是非、生死、安危、荣辱、得失、美丑、高下等都视为同一。其意义有二: 一是使人的精神可以超越是非得失、生死荣辱等的限制,全面解脱出来。 二是铸就了庄子怀疑 主义的批判武器,对社会 人生、权威信条具有天生 的否定力量。 参破:佛家用语,即参悟、参透、领悟。所谓“正果”,就是佛家弟子修行得道,参破了万物,见到什么也会不悲不喜。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参破生死与自我保全在庄子哲学中并不矛盾,因为这两者都是顺应自然的表现。

《庄子·至乐》载:庄子在妻死后鼓盆而歌。他认为人之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时行也。”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而已。 《庄子·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大宗师》曰: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 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 我死也。”

庄子在《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六、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庄子在《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秋水》:“无以人灭 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 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 真。” 《大宗师》:“天与人 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第五节 老庄智慧的总体评价 司马谈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分论六家时,极为推崇道家思想,他说: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 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 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 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 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 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讲解】司马谈是汉初著名黄老学者,早年接受道家思想的教育,对道家褒奖之辞溢于言表,但他的确抓住了道家的要旨。这就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以虚无为本,即“道”的本原论。“以因循为用”,即因顺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无为精神。 班固认为老子道家思想中有“君人南面之术”的思想,其实现的手段却是“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道家虽然主张“无为”,但其目的是“无不为”。也就是说,“无为”只是手段,而“无不为”却是目的。

道家对于宇宙本原问题的思考是穷追不舍的。《老子》五千言,言简意赅,论道的文字不少,但看不到对道的探索的踪迹。《庄子》书中却有许多推求“道”的过程的片断。 如《庄子·齐物论》说: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 其所萌……非彼无我,非我无 所取,是亦近矣,而莫知其所 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 朕。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 译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停地相继变化,但是谁也不知道最初是怎样开始的。很清楚客观的外界和主观的我,互相依存;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支配着“彼”和我。似乎感觉到有一个最高的主宰,但又找不到他的征兆和线索。从作用上可以确信它的存在,但见不到它的形体。它是真实存在而不具形象的。 庄子的这种描述,表露了他追究宇宙变化根源的思路。

庄子《齐物论》还有一段话;“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译文: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 这是庄子对宇宙始端的再三追究,是对字宙最初形态是无还是有的刨根问底的穷究。道家哲学对于物质世界终极原因的追究,最终落脚在一个自身不可超越的极限上,这个极限是老庄哲学自我观念的设定,这就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

道家试图从天地、万物之上去探索宇宙的本末和边际。 《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则阳》:“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 《逍遥游》:“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当代西方流行一句话:老子是国际性的。老子的《道德经》是当今除《圣经》以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 老庄思想将成为 我们消化、吸收异质 文化观念的桥梁、思 想的通道。只要我们 以道家出世之精神, 必将成就儒家入世之 事业。

小 结 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1、庄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之含义? 2、庄子“有用”和“无用”之现代意义? 3、庄子“外化内不化”的处世哲学? 小 结 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1、庄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之含义? 2、庄子“有用”和“无用”之现代意义? 3、庄子“外化内不化”的处世哲学? 4、老子和庄子“无为”思想的区别点? 5、庄子参破生死的积极意义? 6、道家学说的要旨是什么?

◆《庄子》精读八典 一、视权贵如腐鼠 二、宁做自由之龟 三、是贫穷,不是潦倒 四、视钱财如粪土 五、庄周梦蝶 六、知鱼之乐 七、坎井之蛙 八、庖丁解牛

一、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二、宁做自由之龟 《庄子·秋水》载: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 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 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三、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而过 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徵也夫!” 译文: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四、视钱财如粪土 《庄子·列御寇》二则故事: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译文: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去时,宋王送车数乘;归时,秦王又送车百乘。回到宋国时,路遇庄子,嘲笑庄子道:“至于身处穷阎陋巷,贫困得靠织麻鞋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带菜色,是先生之所长,我营曹商之所短也;而一见万乘之主便得车百乘,却是我曹商之所长也。”庄子镇定自若,从容说道:“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凡破痤疮挤脓者便得车一乘,而舔痔疮者则得车五乘,所治的病愈下作,得车愈多。您莫非是专门舔他的痔疮的吧?怎得车这么多?您快滚开吧!”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樨庄子。 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 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 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 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 子为粉夫!” 译文:某人因拜见宋襄王,而被赏车十乘的人,驾着车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对他说:“河边有户穷得靠编织苇席谋生的人家,其子潜入深渊,捞得千金之珠。其父见了。慌忙说:“快用石头砸了它吧!想那千金之珠,肯定在九重深渊的黑龙颔下。你能拿到它,一定是碰巧黑龙正在睡觉。假使黑龙醒了,你恐怕性命难保。而今宋国之深,非只九重之深渊也;宋王之猛,非只凶狠之黑龙也。你能得车,必是碰上他睡觉了;假使宋王醒来,你将粉身碎骨矣。”

五、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载: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是必然有区别的。这就叫做万物化而为一。

六、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艺术家庄子和名学家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随口说道:“你看河里那些舒鳍摆尾轻松遨游的鱼,比我们人还要快乐呢!”好斗而爱挑剔语言和思维错误的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也开玩笑地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见庄子想回避问题,不肯轻易放弃,乘势追击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我的逻辑无懈可击吧!”庄子不甘于服输,强辩道:“请你回到谈话的开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这么问,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怎么知道的。可见,你再说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就违反了你的所谓逻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七、坎井之蛙 《庄子·秋水》载: 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译文: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一天!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偷窃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天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往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八、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载: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砉(xu)然、騞(huo)然:破裂声、脱离声。 译文: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 养生焉。”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 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 养生焉。” 译文: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庄子寓言新读: 《庄子》一书,把合乎自然规律看作为养生、治国的最高境界。 《养生主》篇指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即顺着自然的理路去养生才可以享尽寿命。庖丁解牛由于把握了牛的纹理,所以那把解了几千头牛、用了十九年的刀,其刀刃的锋利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在《德充符》篇里谈到“才全”时,庄子认为人如果了解死生、穷达、饥渴、寒暑这些自然规律的运行,就可以做到“才全”。因而,庄子说“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也就是说,人不要人为地损害自己的本性,而要顺应自然。 故而,对于生死,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认为人的死生是自然规律,犹如昼夜交替那样永远地变化着,应该应时而生,顺理而死。

在治理国家上,庄子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认为人如果顺着自然的本性而不用半点私意,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了。 所以,庄子理想中的圣人都比较淡漠无私,而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不仅无意于远离世俗,还在处理事物中运用自然规律来权衡利害得失。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一、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客观事物 ,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观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二、杀龙妙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杀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

三、望洋兴叹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都要断流。河床龟裂,见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神河。《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

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庄子的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科学向微观发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发展,有相对论。而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有局限。从庄子的学说中,已显露出现代科学的萌芽。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四、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五、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道德经》名言欣赏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1章。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2章。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 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 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用文辞去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出现的初始;“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做事要求圆满完美,不如停止不干;刀刃锻锤得尖锐锋利,其锋刃不能持久。金玉满屋,没有人能保得住。富贵而傲慢,是自取灾难。功成身退,是自然规律。

五、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 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 七、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 之;其次,侮之。17章。 八、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19章。 5、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6、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 十、信不足焉,有不信焉。23章。 十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十二、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28章。 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章。 11.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更新;少取反有收获,贪多反会迷惑。 12.诚信不够,就不被信任。 13.社会规律要效法地的规律,地的规律要效法天的规律,天的规律要效法普遍规律,普遍规律要效法它自身的规律。 14.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15.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慧,能认识自己的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才是富有的人,坚持不懈的就是有志气的。不离失根本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精神长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十四、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 十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十六、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 十七、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39章。 十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16.万物依赖道才能生存,而道从不拒绝万物;道养育万物却不做主宰者。 17.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无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成就的(无不为)。 18.大丈夫立身处事要敦厚,不要居于浅薄;要心存朴实,不要居于虚华。所以要做到舍弃浅薄、虚华而获取敦厚、朴实。 19.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追求如玉般的华美,而宁做坚硬的山石。 20.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无形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又产生于无形的空间。

十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二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二十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5章。 二十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 二十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52章。 21.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体。 22.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23.最完满的好似残缺,但它的作用却不会衰竭;最充盈的好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最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似不苟言辞。运动能战胜寒冷,清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24.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熟。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做主宰,这就是最崇高的品德。 25.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二十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56章。 二十五、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59章。 二十六、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二十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章。 二十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 26.聪明的智者不夸夸其谈,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调和他们的光耀,使他们混同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27.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这样就能使他变得善良了;诚实的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能使他变得诚实了。 28.治理大国,就好像煎烹小鱼,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 29.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简易开始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成就大事业。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30.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

三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三十一、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善者 二十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5章。 三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三十一、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善者 不辩,辩者不善。知 者不博,博者不知。 81章。 31.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32.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33.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