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Advertisements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十二经络走向图. 手太阴肺经 寅时( 3 点至 5 点) 能量亢进 = 实证状态 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 哮喘,血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肩 部肌肉紧崩,掌部疼痛不可触摸,粗咳胸 痛 能量衰退 = 虚证状态 寒栗,冷汗出,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 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
心 肺 肝 脾 肾 中 医 藏 象 学中 医 藏 象 学 五脏 系统.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 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脏 -- 经络学说 … + 心包络 【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 的关系.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肾与膀胱 中医学教研室.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Inspection of tongue 望舌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中医 经络养生.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肝胆概述.
第三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脾.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素问·经脉别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气血同病辩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平衡膳食好处多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保健室.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肾与膀胱 kidney&bladder.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甲状腺激素.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之 精气血津液 授课者:梅志刚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四章 气、血、津液.
ATP SLYTYZJAM.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以五脏为中心。

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 藏象: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 征象。 形象 脏腑的形态结构。 征象 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以脏腑为基础、阐述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分类 五脏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形态:实质性脏器。 心 肝 脾 肺 肾 心包 六腑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形态:空腔脏器。 胆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 奇恒之腑 功能似脏,形态似腑。 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表里 在体 在窍 其华 五志 心系统 小肠 脉 舌 面 喜 肝系统 胆 筋 目 爪 怒 脾系统 胃 肉 口 唇 思 肺系统 大肠 皮 鼻 毛 忧 肾系统 膀胱 骨 耳、二阴 发 恐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脏腑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的作用。心、脉、血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起着主导作用。《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主血: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则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和缓有力,胸部感觉舒畅。 病理特点 ① 心火旺,则心烦,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芒刺,脉数。 ② 若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心悸,胸闷,面色无华,舌淡,脉象细弱无力。 ③ 若心血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可出现青紫,舌有瘀斑瘀点,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心胸闷痛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即为心主神志功能之概括。 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一直沿用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中关于“心”的概念,认为心既为血肉之心脏,又是思维器官,以心为脑的代称。如“心领神会”、“心神不宁”等等,这些有助于对心主神志的理解。

2、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在脏为心……在志为喜。”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之志。喜,是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良性反映,对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有益,所以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脉、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的气血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晄白、无华、晦滞;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

(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见舌质红绛;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4)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夜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关系。汗,乃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由玄府(汗孔)排出体表之液体,“阳加于阴谓之汗”。 人体出汗有两种情况: A、是散热性出汗,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多,或动而生热,或身热用发汗药,此时体内之热随津液外出而解,即属于此类出汗; B、是惊恐伤心可致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时,或受惊时出汗,“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汗为津化 血汗同源 津血同源 汗为心之液

(二)肺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两肺。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束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A、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一方面体现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 另一方面体现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B、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完成主气的作用。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A、是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 B、是通过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C、宣发卫气于皮肤腠理,调节腠理之开合。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肤皮毛、调节腠理开合的作用,并促进汗液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若肺气失宣,则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个方面: A、是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B、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C、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通调水道:又称肺主行水。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由于肺位于上焦,所以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治节,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A、是肺司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B、是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气机协调通畅; C、是助心行血,肺朝百脉,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D、是调节水液代谢,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推动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代谢。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是指悲忧这类情志活动与肺的功能相关。悲和忧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大致相同,因而悲和忧同属肺志。二者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它们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耗伤肺气。 (2)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体表,依赖于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是机体抵抗外邪第一屏障。故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3)肺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的通气、嗅觉与喉部的发音功能,都依赖于肺气的宣发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4)肺在液为涕:涕,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亦属肺。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 (三)脾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在脾与胃之间相互络属,故脾和胃相表里。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A、运化水谷。B、运化水液。 A、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下达于小肠,再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进一步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整个过程依赖脾的运化功能,将水谷化生精微,并上输于肺以布散全身。 水谷精微,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体,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食少、腹胀、便溏、消瘦等症,称之为“脾失健运”。

B、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又称“运化水湿”。 人体所摄入的水液: a、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成精微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 b、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2)脾气主升: 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升清是脾运化功能的特点,即指脾气以升为顺,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举内脏:脾气的升清作用,可维持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人体内脏的下垂具有一定作用。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若脾气虚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3)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金匮要略编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若脾不统血,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溢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一般来说,思对于机体正常生埋活动无不良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时,就会影响气的升降出入,导致气机郁结。使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调,可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四肢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轻劲有力。所以人体肌肉的健壮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若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四肢、肌肉失养,则必致肌肉消瘦,四肢痿软,甚至痿废不用。

(3)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食欲、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是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足有关。如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失健运,气血衰少,营养不良,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 (4)在液为涎:涎为口津,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液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

(四)肝 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中属木。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肝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在肝胆之间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是以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A、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是气体疏通、畅达、升发的重要基础。 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②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疏泄功能减退,疏泄不及,致气机不畅而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临床出现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等症状; 二是肝的疏泄功能亢进,疏泄太过,升发太过,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临床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甚至气升太过,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甚则可致卒然昏厥,不知人事。

B、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生理上脾胃的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①有助于脾升胃降协调平衡,促进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②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胆汁正常地分泌与排泄才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①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②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或疼痛,在下则为便秘;③若肝气郁结,影响肝汁的分泌与排泄,导致胆汁郁滞,临床可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等症。

C、条达情志:情志,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情志分属于五脏,是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开朗。 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肝气郁结,则心情易于抑郁; 肝的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则心情易急躁、亢奋、发怒。这是肝主疏泄功能对情志影响的结果。 反之,情志异常又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气机失调。持久的情志异常,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

D、调节生殖功能: 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生理上男子精液的贮藏和排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疏泄与闭藏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病理上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或无度。 女子排卵、月经亦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节,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疏泄功能障碍,则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闭经等。“女子以肝为先天”。

(2)肝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贮藏血液:“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所以《素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于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防止出血:肝主藏血,有防止出血的功能。 若肝不藏血,则易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2、肝的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它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护机体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若大怒或郁怒不解,则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若突然大怒,或经常发怒,则又能伤肝。 (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筋膜,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有连接和约束骨节肌肉、主司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在五脏中,肝与筋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身之筋膜”,主要是指全身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若肝血充盛,则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运动灵活有力。若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表现为筋力不健,动作迟缓。此外,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还可表现为肢体无力、动作失灵、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抽搐拘挛、屈伸不利等。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

(3)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目所以能视物,生理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的濡养。由于肝与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反映于目系及其视物功能,故说“肝开窍于目”。病理上:如肝血不足则两眼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若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若肝风内动,则两眼斜视、目精上吊等。 (4)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A、生理上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功能。B、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①如肝血不足时,两目干涩;②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时,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五)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即“腰者,肾之府”。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藏,即闭藏,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闭藏精气,其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能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其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二是来源于人出生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称为“后天之精”。

A、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段经文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B、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若肾阴不足,滋养、濡润功能减退,则脏腑功能虚性亢奋。临床上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干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还可见精少、遗精、早泄等。 若肾阳不足,则全身的新陈代谢降低,产热不足,临床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脉沉细无力等。此外还可见水肿,阳痿,不孕等表现。 肾阴 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滋润、濡养作用。 精气 肾阳 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

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2)肾主水: 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1、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水液代谢,肺、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等均依赖于肾的气化。 2、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的气化作用直接相关,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病理情况下,肾中精气虚衰,气化功能失常,可出现尿少、尿闭、水肿或见小便清长、尿量明显增多等症状。

纳,有受纳和摄取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 (3)肾主纳气: 纳,有受纳和摄取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才能保持呼吸均匀。肾主纳气,实际上就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肺所吸入之清气,必须输布全身并下达于肾,以发挥其生理效应。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则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称为“肾不纳气”。《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

2、肾的系统连属 (1)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恐惧、害怕的一种精神状态,与肾的关系密切,恐,对机体生理活动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 (2)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是指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和资生骨髓、脑髓和脊髓的作用。“肾生骨髓”是指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腔中,以滋养骨骼。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若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 “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依赖血养。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肾精足则血旺,血旺则毛发黑而润泽,故曰“其华在发”。

(3)肾在窍为耳和二阴:耳是听觉器官。肾开窍于耳,是指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肾中精气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若肾中精气不足,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则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等症。老年人由于肾中精气虚衰,故多听力减退。 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是指排泄功能及生殖功能与肾的气化作用及肾精的充盈有关。 (4)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较稠厚的部分,能润泽口腔,古代医学家认为,唾为肾精所化。故古代导引家主张咽而不吐,以养肾精。方法是以舌抵上腭,则津唾满口,然后徐徐咽下。故多唾或久唾可耗伤肾精。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胆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胆呈囊形,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贮存和排泄胆汁 。 2、主决断

(二)胃 胃,又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相为表里。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 2、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是指胃以通畅下降为顺。胃的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若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上蒸而出现口臭;若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小肠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具有彻底消化、化生精微之意。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如小肠泌别清浊异常,则水走大肠,可见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症。

(四)大肠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的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传导失常和粪便的改变。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可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肠实热,肠液干枯,可见便结;大肠虚寒,水谷杂下,可见腹痛、肠鸣、泄泻。 (五)膀胱 膀胱是一个中空囊状器官,膀胱与肾通过经脉络属互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失常,可见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少、尿闭,或尿失禁、遗尿等症。

1、六腑之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六)三焦 1、六腑之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通行元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2、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说明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2、部位之三焦 (1)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故称“上焦如雾”。 (2)中焦: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与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故称“中焦如沤”。 (3)下焦: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属中焦,但应其生理功能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列为下焦。其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有如沟渠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一样,故称“下焦如渎”。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其能量来源于精、气、血、津液;同时,精、气、血、津液等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关系,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一、精 (一) 精的基本概念 (二) 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三)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 (二) 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三)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 2、温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 3、化血化气。

二、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2、温煦作用 是指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 作用。 1、推动作用 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2、温煦作用 是指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 作用。 3、防御作用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又有祛除侵入人体内病邪的作用。 4、固摄作用 是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 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以及气对脏器位置的固 护作用。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 作用的过程,就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具体表 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 转化。

(2)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 (四)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1、气的运动形式 (1)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形式,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来说明气的运动规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2)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 2、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 气逆 气陷 气滞 气脱 气闭

(五)*气的分类及主要生理功能 推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元气 激发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走气道以司呼吸。 宗气 贯心脉以行气血。 化生血液。 营气 营养全身。 防御外邪。 卫气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经脾气的升清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贯注于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血。 (三)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全身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排泄代谢产物

2、血为气之母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精与气、精与血的相互关系 (二)气与血的关系 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三)气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四)血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藏象? 2、五脏和六腑各有何共同的生理功能? 3、何谓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试述心、肝、脾、肺、肾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 5、简述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