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共 政 策 学
第十章 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 本章要点 ●政策调整的原因 ●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政策终结的原因与方式 第十章 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 本章要点 ●政策调整的原因 ●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政策终结的原因与方式 ●政策终结的障碍和策略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根据调整政策,高中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不再成为保送上大学的“敲门砖”,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的加分则最高不超过20分。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以下简称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目。新政策将于2014年高校招生时执行 。 本次奥赛保送及加分调整,大幅减少了高中毕业生保送大学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保送资格,也不加分。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资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资格。全国奥赛获奖者以及体育特长生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大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 思考题:教育部为何要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
第1节 公共政策调整 一、 政策调整概念 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二、政策调整的原因 (1)政策问题的变化 (2)政策目标的变化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政策资源的变化 (5)政策缺陷的暴露 (6)政策负面作用加大 (7)主观认识的变化
个税政策大幅调整 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各项改革的具体部署中,收入分配改革位列首位。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据财政部最新数据,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反映社会贫富差距指标的基尼系数早在2006年就升至0.496,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并一直呈持续的增长态势。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于9月1日起施行。 调整一:将个税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 调整二:税率结构由9级减为7级。 将现行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5%和10%两低档税率的使用范围。 调整三:扩大最高税率45%覆盖范围,将现行适用40%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并入45%税率,加大对高收入者调节力度。
央行缘何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稳增长的信号。”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正在加大。目前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此外,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深度蔓延,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9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暴露出制度缺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始于2003年7月 ,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但在各地推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制度的缺陷和漏洞,使农民受益程度大打折扣。 缺陷一:筹资水平较低,保障能力不强。据专家测算,新农合基金达到农民年医疗消费的20%、人均纯收入的1.5%-2%,才具有保障作用。以山东为例,2004年山东省人均医疗消费为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4元,按上述比例,新农合基金人均应达到35元到50元,而目前大多数试点县都在人均20元左右,导致新农合保障水平有限,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较差。 据山东省卫生厅调查,山东多数试点县参合农民的门诊费用仅能报销10%-20%,大病报销5000元-10000元封顶,一般还要剔除用药目录以外的医药费用。由于报销比例低、额度小,参合农民普遍感到小病报销太麻烦,大病补偿比例太低。 缺陷二: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健全。例如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不足,经费短缺,没有建立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等。河南省就发生一起为完成任务垫公款为村民办理参合手续、又让村医造假将基金取出挥霍的恶性事件。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该是:加强监管,规范运作,提高筹资水平,扩大农民受益面,增强保障能力
三、 政策调整的内容 (1)政策目标的调整 (2)政策方案的调整 (3)执行措施的调整 (4)政策关系的调整 (5)政策主体和作用对象的调整
四、政策调整的原则 (1)信息反馈原则 (2)预设性原则 (3)程序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五、政策调整的程序 (1)获取反馈信息,即掌握由监控机构在政策监督和控制中所获得的关于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结果方面的信息; (2)依据反馈信息,对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确立需要补充什么、修正什么或完善哪些方面; (3)进行实际的修正、调整、补充和完善工作,并将新的方案付之于实践。
[案例]中国城镇住房政策调整 1.试点售房(1979-1985年) 2.提租补贴(1986-1990年) 3.以售代租(1991-1993年) 4.全面推进(1994-1998年6月) 5.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年7月以后)
[案例]中国城镇住房政策调整 (一)试点售房(1979—1985年) 1980年,我国正式实行允许住房商品化政策,揭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1979—1985年房改政策的重点是试售住房,分为全价售房和补贴售房两种。全价售房的成绩很不理想,很快就被补贴售房所取代。补贴售房实行所谓“三三制”,个人购房只需支付1/3的房价款,其余2/3由地方政府和职工所在单位分担补贴。
[案例]中国城镇住房政策调整 (二)提租补贴(1986一1990年) 提租补贴方案的主要政策构架是:根据住房的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投资利息和房产税5项因素,合理调整公房租金;同时根据调租幅度,发放一定数量的住房券,用于抵交新增租金;住房券按个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坚持多住房多交租和少住房可得益的分配原则,改变以往等级制的分配方式;建立城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三级住房基金,形成稳定的住房资金来源;积极组织出售公有住房,同时进行财政、金融和信贷方面的配套改革。
[案例]中国城镇住房政策调整 (三)以售带租(1991—1993年) 以售带租政策,是在继续提出合理调整现有公房租金、出售公有住房的同时,强调实行新房新政策,以使新建住房不再进入旧的住房体制。在目标设定上,“八五”期间以改变低租金、无偿分配为基本点,公房租金计租标准力争达到实现简单再生产的3项因素(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水平;到2000年,公房租金标准努力达到包含5项因素(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投资利息和房地税)的成本租金水平;长期目标是住房租金达到包含8项因素(5项因素基础上加土地使用费、保险费和利润)的商品租金水平,完善住房商品机制的转换,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案例]中国城镇住房政策调整 (四)全面推进(1994 1998年6月) (四)全面推进(1994 1998年6月) 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的住房政策。这次住房制度改革,一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二是继续推进租金改革,要在职工家庭合理支出范围内加大租金改革力度,实行新房新租;到2000年,住房租金原则上应达到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5%。三是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对不同收入家庭按不同价格售房,向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住房实行成本价。四是加快建立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
[案例]中国城镇住房政策调整 (五)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年7月以后) 1998年以前的住房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住房制度的基础——住房实物分配体制。1998年7月,国务院再次调整住房政策: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将住房补贴逐步理入工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思 考 题 1.试从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内容和程序等方面分析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2.试分析现行住房政策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政策的未来走向。
中国《新闻周刊》: 孙志刚之死真相 封面故事 孙志刚死亡真相………………………………………18 4月25日之前,孙志刚的亲人已在广州奔走了30多天,找了几十个部门,但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为何而死,谁又该为此负责。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就此提出疑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法委副书记、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做出批示。 5月12日,散布于6个省的全部18名涉案者被抓获归案。5月20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6月5日,18名被告在广州市的三个法庭同时受审。6月9日,18名被告中一人被判死刑,一人死缓,一人无期徒刑,其余15人的刑期加起来大约100年。 谁该为孙志刚之死负责………………………………26 孙志刚案件我们要注意什么?…………………27 评论 以强凌弱,于国何福?于民何利?……30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2003年3月17日:在广州街头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 3月18日:被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 2003年3月17日:在广州街头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 3月18日:被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 3月18日: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3月20日:救治站宣布事主不治 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事主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孙志刚,男,27岁,刚从大学毕业两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在其后的3天中,他经历了此前不曾去过的3个地方:广州黄村街派出所、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孙志刚之死与强制性收容遣送 政策的终结 1961年以来,为维护社会治安,强制教育改造违法犯罪分子,经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准,各地公安机关对轻微违法犯罪的人和流窜作案嫌疑分子采取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的措施。 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对城市乞讨和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人员实施收容、遣送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地出现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将收容遣送的对象扩大到“三无”(即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合法经济来源)人员。后来收容遣送工作又与流动人口的管理联系在一起,收容遣送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三证”(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不全的流动人员。 1992年12月财政部、民政部、公安部《关于收容遣送工作中跨省遣送所需经费支付问题的通知》规定,跨省收容遣送费的收取,以流出省在经济上承担责任,促使其做好制止人口盲目外流工作,流入省做好将外省被收容人员送回原籍的工作为原则;其所需经费原则上由流出省财政部门解决,并规定了具体的收费标准。
孙志刚之死与强制性收容遣送 政策的终结 1994年1月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收容遣送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在收容遣送工作中,对社会救济对象实行无偿服务,对非社会救济对象可实行有偿服务。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城市收容遣送人数剧增。以北京市为例,1999年收容遣送人数达到149359人。2000年上半年,收容遣送人数达18万人。与此同时,因收容遣送引起的恶性事件和行政诉讼也不断涌现。
孙志刚之死与强制性收容遣送 政策的终结 2003年3月17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街头因没有暂住证被治安人员带到派出所,随后被辗转至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救治站,3天后被暴打致死。以“孙志刚事件”为焦点,引起关于取消强制性收容遣送政策的广泛讨论。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正式废止。新《办法》变强制性收容遣送为自愿性社会救助。 思考题:请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简要的政策评估。
第2节 政策终结概述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1. 什么是政策终结 第2节 政策终结概述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1. 什么是政策终结 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2.政策终结的作用 (1)节省资源 (2)提高绩效 (3)避免僵化 (4)优化政策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与方式 1.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 (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变化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政策资源的因素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与方式 2. 政策终结的方式 (1)政策废止:就是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其相关功能。 (2)政策替代:指的是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 (3)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与方式 (4)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5)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
第3节 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 1. 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1)政策受益者 (2)政策制定者 (3)政策执行者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 2. 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1)机构的惯性 (2)机构的生命力 (3)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 3. 行政机关的联盟 4. 利益集团的阻碍 5. 程序上的复杂性 6. 社会舆论的压力 7. 高昂的成本 ⑴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 ⑵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
二、政策终结的策略 1. 重视说理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 ⑴可以采取争取第三方力量推动的策略 ⑵可以利用群体的规则、规范、压力、归属感和目标等来争取支持力量 ⑶注意利益补偿 ⑷做出必要的妥协
二、政策终结的策略 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3.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4.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二、政策终结的策略 5.“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力场分析”策略也叫做知己知彼策略。在政策终结前,必须斟酌政策终结的“政治情境”,即了解赞成或反对终结的团体的力量虚实,尽量削弱反对势力,扩大支持基础 。 所谓传播试探性信息,就是政府在正式宣布终止某项政策之前,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流露出进行终结的信息,以测定公共舆论对这一行动所持的态度。
二、政策终结的策略 6.正确处理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关系 要处理好政策稳定和政策发展的关系 应同时处理好被终结的旧政策与其它相关的政策的调整 注意保留原来政策中富有成效的、合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