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辉博士 ndzdh@163.com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 基础与实践 郑东辉博士 ndzdh@163.com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引言 众议学分制 教学管理人员:学分制管理比过去学年制管理更灵活,也更复杂,光是排课、选课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靠人工来处理,像我们规模这么大的学校是难以应付的,学校能否考虑建设学分制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学分管理信息化。 班主任:学生选课指导、学分认定都由班主任承担,这是不现实的。一方面,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学生的所有事务;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经验也不足,学生又多,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希望学校让学科教师也参与指导,或设置专门的指导教师编制。 李老师:学校的方案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开设选修课、开发校本课程、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说实在的,我们对此力不从心,学校能否给我们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王同学:这方案真好,我们有了选择课程、选择老师的权力,我喜欢,我选择,遗憾的是学校在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开设得太少,而我很想在艺术方面有所发展。 家长:说实话,学校实施学分制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可以让孩子学会选择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就担心要孩子选那么多课,会不会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但我还是相信学校,也希望学校能定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关学分制改革的信息。
与你分享困惑 为什么我国普通高中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管理又意味着什么? 我国普通高中学分制方案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学校如何实施学分制管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选课、学习?学生如何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学分制与高考是什么关系?
我们今天的旅程…… 一、什么是学分制?——“我”的困惑 二、普通高中学分制方案具体规定了些什么? ——“我”的愿景 三、如何实施学分制管理? ——“我”的策略
一、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的基本含义 ■学分制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要实施学分制
学分制的基本含义 学分制(credit system)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基本条件的课程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衡量、评价学习活动的方法。(绩点制) 学分:成功地完成某门课程所获得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生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的学习量。如1学分=110学时(加);35课时=1学分(日本)。
每门课程的学分绩点= K课程百分制成绩课程学分/100 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 ∑(课程学分) 考核成绩与绩点关系 百分制 90-100 80-89 70-79 60-69 60以下 等级制 优A 良B 中C 及格D 不及格E 绩点 4点 3点 2点 1点 0点 每门课程的学分绩点= K课程百分制成绩课程学分/100 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 ∑(课程学分)
学年制 学年学时制和学分制的区别 学分制 ■以学时和修业年限计量学生学习量 ■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 ■所有学生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 ■刚性、统一 学分制 ■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 ■学生自主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内、以不同进度学习各自的内容,达到不同的要求 ■弹性、多元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没有升、留级,实行免修、重修。
学分制的主要形式 完全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 以整个学段(高中阶段)为单位,统筹计算学生修习的学分 在规定年限,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 高中没有年级之分,只有第几年之别 学生的学习自由程度高,满足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 学年学分制 保留原有的学习年限 规定学生每学期所修习学分数的上、下限 规定学生毕业需要取得的最低学分总数及其中的必修课学分数、限制性选修课学分数 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学生以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
为什么要实施学分制 ■从历史来看 ■从国际视野观察 ■从现实需求分析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侧重文科或理科的分科选修,高二开始分流。 课程进一步强化文理分科;丰富选修课;更新课程内容。 时间 改革要点 1981年 侧重文科或理科的分科选修,高二开始分流。 1990年 课程进一步强化文理分科;丰富选修课;更新课程内容。 1996年 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各学科教学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学科发展作了较大调整;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思路。
2000—2002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对1996年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但现行方案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 目标定位:个人化 课程结构:选择性与均衡性 课程管理:以人为本的课程领导 使每一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法国) 对国家及社会有作为的成员所应有的素质(日本) 接受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分化教育(俄罗斯) 课程结构:选择性与均衡性 选择学校类型(德国、意大利) 选择专业类型(法国、挪威) 选择不同的科目(芬兰、美国) 选择不同的毕业水平(英国、加拿大、美国) 课程管理:以人为本的课程领导 学分制(加拿大、美国) 证书制(英国、新加坡)
现实的张力 家长的教育关注:缺乏理性 学生的发展遭遇:没有自由 教师的生存遭遇:有生无活 校长的专业遭遇:有领无导 学校的生存境况:既封又闭 普通高中的定位:没有自我
实施学分制的内外部要求 确保共同要求,提供差异空间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我喜欢,我选择 服务学生,发展自我 制度变革,文化创造 ■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理想 确保共同要求,提供差异空间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我喜欢,我选择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服务学生,发展自我 ■有利于引发学校课程管理的变革 制度变革,文化创造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制方案解读 ■课程结构与学分配置 ■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 ■学分结构与学生发展空间 ■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
普通高中的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课程结构与内容 1、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为基本框架 2、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3、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 课程结构 学生 知识 社会 目标 学习领域 模块 科目
每个科目都在必修的基础上设置了若干个提高的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共116学分,占总学分的61.4% 选修I学分 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29.1% 选修II学分共18学分,占总学分的9.5%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每个科目都在必修的基础上设置了若干个提高的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 外语 数学 人文与社会 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技术 信息技术 4 通用技术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 2+6
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 每一个学分等于一个学期内每周一课时(40-45分钟)的课堂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要求。若单从课时来说,1学分=18课时。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Ⅰ 选修课程Ⅱ 学分数(144) 116 22 6 百分比 80.5% 15.3% 4.2% 课程功能 确保所有高中学生所达到的共同要求。 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发展的差异性。 进一步满足学生个人生活的差异性,同时满足学校发展的差异性。
即使是必修学分,同样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如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等领域,只规定最低必修学分,但没有规定学习相同的模块,学生有权决定自己学什么内容。另外,对于选修I和选修II的最低学分要求,学生仍有选择的空间,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做出不同的课程选择,并进行课程组合,如对数理逻辑方面感兴趣,可以增加数理化方面的选修学分,减少或不修人文社科类选修学分。
浙江省新课程学分制方案与高考方案说明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
学生在全省学校统一开设的模块中选择,至少获得12学分。 学生在学校视条件开设的模块中选择,获得若干学分。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选修I学分 选修II学分 A B C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6 学生在全省学校统一开设的模块中选择,至少获得12学分。 学生在学校视条件开设的模块中选择,获得若干学分。 地方课程3学分;校本课程至少3学分。 外语 4 数学 文 理 人文与社会 政治 8 历史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2 技术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 音乐 3 美术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省高考方案的要点与变化 选拔模式 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与985高校等) (一)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层选拔 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与985高校等) 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 第三层为高职高专院校。 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内容,高校录取新生时对学生的统考科目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3[语 数(文/理)外]+X[综合(文/理)]+ 自选模块 考试科目 文、理科考试科目 类别 考试科目 其他评价项目 一类 3[语 数(文/理)外]+X[综合(文/理)]+ 自选模块 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二类 3[语 数(文/理)外]+X[综合(文/理)] 三类 3[语 数(文/理)外]+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艺术、体育考试科目 类别 考试科目 其他评价项目 本 科 3[语 数(文/理)外]+X[综合(文/理)]+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专 科 3[语 数(文/理)外]+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五大变化 1、改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2、改单一考试科目为分类设置考试科目。 3、强调扩大学生与招生院校的自主选择权。 4、改一次考试为有条件的部分科目的多次考试。 5、改学校集体报名为社会化报名和学校报名相结合的办法。
三、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建议 ■重建学校课程结构 ■学分认定与登记 ■学生选课与指导 ■编班与学籍管理 ■学分互认 ■学分管理信息化 ■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
■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 ■研读新课程方案,领会课程结构的变化 ■制定学分制管理方案 ■建立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 (一)重建学校课程结构 ■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 ■研读新课程方案,领会课程结构的变化 ■制定学分制管理方案 ■建立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
问题之一:谁来认定(认定主体) 问题之二: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认定 问题之三:是否设置奖励学分(学分折算) 问题之四:学分如何登记 (二)学分认定与登记 问题之一:谁来认定(认定主体) 问题之二: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认定 问题之三:是否设置奖励学分(学分折算) 问题之四:学分如何登记
问题一: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主体 有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 没有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 领域/科目 学分认定主体及依据 语言与文学、数学、外语、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校本课程 学分认定主体及依据 由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分管理的相关规定,依据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证据确定是否给予学分 学生提供必需的、相关的证据 导师或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审核属实 学校课程管理机构(如教务处)依据有关规定确定是否给予学分
问题二:认定的基本条件 有课程标准的课程学分,需要通过该课程的考试(含考查),并保证一定量的上课时间 没有课程标准的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关注过程性条件,需要学生经历某项活动,并提供相关的证明 学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学分认定方案
问题三:学分折算 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学科竞赛、文艺表演)以及在校期间获得各类证书或荣誉等,是否可以折算成学分,作为对学生的奖励? ■免听、免修相应课程 ■采用书面记录等方式予以登载,不必换算学分
问题四:学分登记 重新设计高中学生素质报告手册,登记记录学分及与之相关的原始分数或等级,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描述性记录, 暂不设置绩点制。
问题之五:学校如何安排学生选课 问题之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选课 问题之七:学生如何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 计划 (三)学生选课与指导 问题之五:学校如何安排学生选课 问题之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选课 问题之七:学生如何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 计划
问题五:学校如何安排学生选课 建立学生选课制度 在学期结束前两周公布下学期学校的开课计划,并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学校相关的课程政策,包括毕业要求、学期/学年学分规定、选课程序等;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及代码、任课教师、课时学分、课程内容简介、上课地点、时间安排、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选课要求等;开课教师信息) 提供咨询 制定选课指导教师计划 建立专门的教师编制(如学习咨询员) 任课教师包班制 学生选课指导中心 班主任与导师制
(一)DUBOIS地区高中2002~2003学年选课指南 美国高中选课指南举例 (一)DUBOIS地区高中2002~2003学年选课指南 1、学校教育理念、教育目的 2、两类课程方案(curricular programs) 3、年级资格(class status) 4、致家长、监护人和学生的一封信 5、毕业要求 6、课程要求 7、毕业规划(graduation project) 8、课程说明 9、特别服务项目 10、一些特殊课程 11、体育运动 12、各年级选课表 13、学科流程图
(二)EXETER高中2003~2004学年选课指南 信息 课程说明 有关学分的信息 一般信息 毕业要求 年级资格 年级学分 课程的难度水平 年级排名 平均绩点分的计算 课外作业 有关课程选择的特别提示 课业负担 高级安置课程 提前毕业 不及格 中途改变或放弃所选课程 不具备课程相关前提条件 教育支持中心 指导部门 毕业后规划 大学录取要求 考大学的步骤建议 申请推迟入大学一年 毕业后直接就业 服军役 进入半工半读学校 暑期学校 个人档案的获得 课程说明 (二)EXETER高中2003~2004学年选课指南
(三)亚历山大城市公立学校高中的选课指南 概述……………………………………………………………1 为你的将来准备………………………………………………2 生涯发展………………………………………………………3 9年级学生的四年规划 ………………………………………4 9年级学生的毕业要求 ………………………………………5 职业和技术教育中的学分安排………………………………7 10、11、12年级学生的四年规划……………………………8 10、11、12年级学生的毕业要求……………………………9 课程流程图举例………………………………………… 10-12 课程说明………………………………………………… 13-38
问题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选课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部分中明确指出: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选课指导原则 1、责任分摊原则 2、学生自主决定原则 3、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者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原则
指导教师职责 ■ 向学生解释选课指南的内容,确保学生能理解 选课指南的各项规定 ■ 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 自己的优势、弱势和兴趣点 ■ 帮助学生了解高校招生的各种规定,从而为学 生选课提出相应的建议 ■ 要经常过问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 ■ 根据选课指南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 ■ 要积极创造一种温暖、真诚和开放的师生关系 ■ 必须无条件保护学生的有关隐私
问题七:学生如何形成课程修习计划 ■ 按兴趣、特长、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 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 ■ 根据情境变化,不断调整 ■ 寻求帮助:家长、学校、老师、高年级同学
(四)编班与学籍管理 问题之八:是否采用无班级或无年级制 问题之九:采用学年学分制后,怎样处理留级制 问题之十:是否允许提前参加高考 问题之十一:如何处理休学、停学、复学、退学、 转学等问题
问题八:是否必须采用无班级或无年级制 试行学年学分制管理的学校,学生可按年级编班,形成自然班或称行政班。学生选课后,按选课人员形成教学班。学生可以跨班但不跨年级走班上课。 倡导学校首先在选修课程和/或校本课程领域探索打破班级或年级安排课程的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开展无班级或无年级制的试验。量力而行,持续试验。
据了解,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网上目前已开通语文、数学、音乐等十余个选修模块的虚拟教室。 9月起,本市(北京)高中新课程将实行跨校选修模块教学,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任选语文、地理、音乐、数学等科目,通过网络进入同一间虚拟教室上课。 据了解,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网上目前已开通语文、数学、音乐等十余个选修模块的虚拟教室。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朝阳、东城、昌平等区的部分学校已开展了“虚拟教室”实验。学生只要完成虚拟教室注册,就可以与大家共同学习某一选修模块。 特别提示:开设同一选修模块的学校之间,可以实现虚拟教室学分互认。 (摘自《法制晚报》)
问题九:怎样处理留级制 ۩ 用补考或补修不及格课程来代替留级。补考放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对于补考还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其选择自修、重修来补修;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应要求其重新经历一次活动过程,直到合格。 ۩ 学校应允许学生免修。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历和成绩,或依据已获得的国家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可以申请免修相应课程。学生认为通过自学可以掌握,亦可申请免修,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学分。
问题十:是否允许提前高考 问题十一:如何处理休、停学等问题 实施学年学分制的学校,不允许学生提前参加高考; 试行完全学分制的学校,学生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参加高考 问题十一:如何处理休、停学等问题 重新修订学籍管理规定 学分互认
问题之十二:如何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与 实现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 (五)学分互认 问题之十二:如何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与 实现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 ■ 同类学校间学分互认 双方或多方签订学分互认协议,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履行协议,以学校教务部门正式成绩和学分通知单为凭证 ■ 不同类学校间学分互认 学生提供已修课程的相关资料(课程名称、课程标准、成绩) 由相关专家对两类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并提供学分互认建议 学校教务部门正式批准
(六)学分管理信息化 ■ 可以利用和改造市场上现有的学分制 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学分制管理 ■ 借鉴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实施学分管 理信息化的经验
(七)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 2001年9月开学,上海各大媒体都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名叫张思诚的男孩身上。这位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大一新生高考成绩距录取分数线差3分,然而他凭借大同中学“计算机特长认定”所获的奖励学分,坐上了高校“直通车”。这一年,通过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主持鉴定的“大同特长认定”,而直升入高校的“幸运儿”共有4名。这一年,让大同中学校长特别有成就感,打通高中与高校的衔接,虽然只走了很小很小的一步,但毕竟让他看到了开展多年的学分制管理取得的成效。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各学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钟启泉、崔允漷、沈兰主编:《高中学分制:国际经验及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校际协作组编:《学分制100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