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 (1) BLOOD
1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2血细胞及其功能 3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 4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概念--- * 一种流体组织。 *充于心血管系统, *在心脏的推动下循环流动。 血液的生成---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概念--- * 一种流体组织。 *充于心血管系统, *在心脏的推动下循环流动。 血液的生成---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间液), 蛋白质--血细胞。 细胞内液、内环境、稳态
Fig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多细胞生物 1 最初由包绕在体内的部分海水组成 2 一种盐溶液 细胞外液 3 与远古海水相似 循环出现 组织间液 血浆 溶入蛋白质, 出现各种细胞 主要为盐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占体重的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4/5组织液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内环境 4/5组织液 1/5血浆 最活跃部分 沟通各部分组织液 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稳态---- 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作小幅度波动 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 必要性---- 外环境剧烈变化,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与排泄 措施---- 缓冲对 呼吸,血液循环,二便排泄 血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血液组成 1 血浆 水90-91%,蛋白质6.5-8.5%, 低分子物质2%(w/v). 2血细胞,RBC,WBC,PLAT 血量---体重7-8%(70-80ml/kg) 血液组成 1 血浆 水90-91%,蛋白质6.5-8.5%, 低分子物质2%(w/v). 2血细胞,RBC,WBC,PLAT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盐析法) 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 球蛋白--- a1-、a2-、a3-、ß-、r-球蛋白(电泳法)
血浆蛋白6-7.5g% a1, a2, ß, r 免疫球蛋白IG a, ß 纤维蛋白原由肝脏合成 r 由淋巴组织合成 肝功的指标 1 白蛋白---分子量小, 4-5.5g% 2 球蛋白---2-3g% 3纤维蛋白--- 分子量最大,0.2-0.4g% a1, a2, ß, r 免疫球蛋白IG a, ß 纤维蛋白原由肝脏合成 r 由淋巴组织合成 肝功的指标
血浆蛋白功能 1 营养功能 2 运输功能 (脂类、HB、胆红素、激素、维生素、金属离子、药物) 3 缓冲功能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1 营养功能 2 运输功能 (脂类、HB、胆红素、激素、维生素、金属离子、药物) 3 缓冲功能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5 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免疫球蛋及补体) 6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凝血因子)
血液的理化特性 1 血液的比重1.050-1.060,血浆比重1.025-1.030 2 血液粘滞性 血液:4-5,血浆:1.6-2.4(相对于水而言)。 3血浆渗透压 313mOsm/kgH2O,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708.9kPa(5330mmHg)。
晶体渗 透压---血浆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为电解质), 胶体渗 透压---1. 5mOsm/ kgH2O ,25mmHg,3. 3kPa
等渗溶液(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RBC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如尿素,1 等渗溶液(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RBC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如尿素,1.9% 尿素与血浆等渗,但因其能自由通过细胞膜,RBC溶解。 等张溶液 (使 RBC正常) 0.85%NaCl为等渗和等张。
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K2HPO4/KH2PO4,KHCO3/H2CO3
第二 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细胞生成 第一 阶段:造血干细 胞(hemopoietic stem cell) 第二阶段: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initors) 第三阶段:前体细胞(precursors)
各种血细胞、瑞氏染色
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
造血器官的变迁: 1 胚胎发育早期,在卵黄囊造血。 胚胎第二个月起,由肝脾造血。 胚胎发育到第五个月以后,骨髓造血增强。婴儿出生后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 肝脾辅助。 18岁左右,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但造成血组织上总量已很充裕。
造血干细胞 1自我复制, 2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第二阶段---定向祖细胞 1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细胞(CFU-E); 2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 3巨核系细胞(CFU-MK), 4TB淋巴系祖细胞(CFU-TB); 特点---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
Photomicrograph of a colony derived from a CFU-GM in semisolid culture medium.Grunulocyte(smaller cells) and monocytes/ macrop hages (larger cells)
第三阶段 前体细胞--- 特点--- 1已形成各系幼稚细胞。进一步分化成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未血细胞。发育成为形态上可以辩认的前体细胞(precursors)。 2 细胞自我复制能力渐降,增殖能力渐强。细胞数量增大。 3有规律的释放入血
Therapeutic cloning strategy to generate autologous tissue by fusion of somatic donor cell nuclei to enucleated eggs and reprogramming
一、 红细胞生理
RBC数量形态和功能. 男:5. 010×12/L女:4. 210×12/L。含Hb,呈红色。 RBC数量形态和功能 * 男:5.010×12/L女:4.210×12/L。含Hb,呈红色。 *运O2(血浆的70倍)和CO2(血浆的18倍)。RBC结合和携带O2不耗能。正常Hb的Fe为2+,如为3+高铁Hb。失去携氧能力。 * 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8um,周边厚。表面积与体积比,较球形大。气体通过面积较大。有利于RBC可塑形变形。保持形态耗能。 *无细胞核,内中为无结构的液体,其中溶解32-36%的Hb.
RBC膜 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O2,CO2和尿素可以自由透入。. 膜上Na+泵,RBC内K+外Na+ * RBC膜 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O2,CO2和尿素可以自由透入。 * 膜上Na+泵,RBC内K+外Na+ * RBC能量供应主要通过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通路,消耗葡萄糖以ATP方式产生能量 *主要供应Na+泵活动。保持Hb Fe2+不被氧化,保持膜完整性,保持特有形态。 *血库保存血液时,多加入葡萄糖以供应RBC需要。否则ATP不足,膜稳定性受影响,RBC破坏。
RBC代谢 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 RBC破坏 胆红素经肝 至胆汁再至 肠随粪尿排出 衰老RBC被MØ所吞噬 将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 及Fe三部分再排入血循环。 胆红素经肝 至胆汁再至 肠随粪尿排出 Fe运至红骨髓作 重新合成HB原料 或至肝内贮存
2 RBC比容 RBC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hematocritvalue) 手臂浅静脉血。 正常成年男子:40-50%,女性:37-48%。
2.1 RBC沉降率(ESR,血沉) 测定RBC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 RBC沉降快慢决定于RBC是否易叠连--- 主要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或血浆蛋白浓度 减弱RBC表面负电荷 使RBC相互排斥力减弱---叠连 急性炎症、组织破坏 经期、妊娠 急性风湿热 肺结核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 血沉加快 测定方法:魏氏法(Westergren)。1.8ml,1hr,0-15mm,0-20mm
上述决定RBC主要特点 1 RBC渗透脆性 2 RBC悬浮稳定性
3 RBC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影响因素 幼RBC 细胞分裂、合成HB 成熟RBC 细胞核 DNA 辅酶 Vit. B12 叶酸
Vit.B12吸收 胰蛋白酶断裂结合。 与内因子结合,免被蛋白水解酶 胃液 破坏。 小肠上段 B12与R蛋白结合 肝 回肠 门脉血流 内因子一部分 与B12结合, 一部分与回肠 上皮细胞膜特 异受体结合, 被吸收 肝 回肠 门脉血流 * 内因子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R蛋白是一种电泳速度很快的血浆蛋白。 ** B12吸收障碍,巨幼RBC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转钴蛋白II 造血组织
叶酸的吸收 血浆 双氢叶酸还原酶 叶酸 蝶酰单谷氨酸 四氢叶酸 组织细胞 酶促作用下 多谷氨酸盐 参与DNA合成
铁与Hb 食物中吸收1mg(5%) 铁 合成Hb 需FE1mg/mlRBC. 20-25mg/d 衰老RBC被MØ吞噬, Hb被消化释放 占95% 与铁蛋白结合, 形成铁黄素 沉积在MØ内 Fe3+还原为Fe2+, 与铁蛋白脱离, 与运铁蛋白结合, 运送至幼RBC * 铁不足 小细胞性贫血
4 RBC生成调节 根据体外培养红系祖细胞生长形式不同分为: 1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 BFU-E) *体外培养形成大的细胞集落。 ** 早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促进因子 (burst promoting activitor,BPA) MW:25000-40000 促进BFU-E从G0---S期 2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ology forming unit-erythroid, CFU-E) * 体外培养形成较小集落 **晚期红系祖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ntin, EPO) MW:34000 热稳定糖蛋白(80 oC) 基因定位7号染色体上
EPO EPO的生成----主要在肾脏,其次肝 EPO生成其它相关因素--- 雄性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促进增强EPO生成 * 促进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 * 加速前体细胞增殖 *幼RBC增加---合成HB增加 * 网织RBC加速从骨髓中释放 EPO反馈调节因素---氧分压
干细胞---BFU-E----CFU-E----红系前体细胞 EPO调节RBC生成的反馈调节环 干细胞---BFU-E----CFU-E----红系前体细胞 RBC总量 EPO 血O2分压 EPO生成部位 O2感受器
CONCLUSION 1血液 2血液的理化特性 等渗、等张 3血液的成分 4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5RBC BPA、EPO
REFERENCES 1 Wobus Anna M. Potential of emnryonic stemcells REFERENCES 1 Wobus Anna M. Potential of emnryonic stemcells. Molecular aspectd of medicine 2001,22(3),149-64 2 Mexey Eva, Chandross Karen J. Bone marrow: a possible alternative source of cells in the adult nervous system.2000,405(1-3),297-302 3 Saba Nabil, Abraham Rick, Keating Armand. Overview of autologous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Cre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2000,36(1),27-8 4 Ashman Leonie K. The biology of stem cell favtor and its receptor C- Kit.The intenational J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1999,31(10),1037-51 5 Svendsen Clive N, Smith austin G. New prospects for human stem-cell therapy in the nervous system. Trends in neurosciences,1999,22(8),357-64 6 Gunsilius E, Gastl G, Petzer 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2001,55(4),186-194 7 Lutzko carolyn, Dube lan D, Stewart A Keith. Recent progress in gene transfer into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ritical review in oncology/hematology1999,30(2),14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