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project-貝多芬 2A孔咏欣(11) 2A梁敏儀(18) 2A鄧秀平(6)
我最喜愛的音樂家—貝多芬 目錄: 1.貝多芬介紹 2.貝多芬音樂 3.貝多芬的創作分為 幾個時期? 4.貝多芬對交響曲有甚麼貢獻 ? 5.貝多芬交響曲的一般結構 6.貝 多芬彈奏月光曲 7.貝多芬生平年表 8.貝多芬繼承和創新 9.貝多芬的圖像 10. 作品风格 11.貝多芬早逝的原因 12.貝多芬的影響
貝多芬介紹 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 生於波昂,是德國作曲家。 貝多芬的祖父曾在選侯教堂中擔任男低音,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男高音歌手。對貝多芬的父親,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是一個關心子女的父親,很早便看出貝多芬的才能;也有人說他是一個貪婪的人,企圖把貝多芬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作為搖錢樹。不論如何,貝多芬四歲時,就由父親指導他開始學習鋼琴;八歲開始在音樂會中演出;十一歲起便輟學專門學習音樂。他的老師倪富除了教授貝多芬學習巴哈的平均律曲集,還不斷鼓勵他發揮他的音樂創作潛能,並介紹他成為波昂宮廷樂團的團員。
貝多芬17歲時,前往維也納拜訪大音樂家莫扎特。莫扎特要求他即時作一首完整的曲子,貝多芬很快就達成了這個任務。莫扎特便對在座的朋友預言貝多芬不久將震驚世界。可惜, 貝多芬的母親去世,而他的父親又經常酗酒,使貝多芬成為了家庭經濟的支柱。幸好當時華特斯坦伯爵及資產家布魯寧遺孀對他提供了援助,使他解決了經濟上的問題。貝多芬的音樂才能雖然受到很多人欣賞,但成為貴族們的樂師卻並非他的理想。結果他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作曲家,不再以專門為皇室貴族寫作音樂維生。生於十八到十九世紀的貝多芬,一方面向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扎特和海頓學習,另一方面亦受到當時社會上鼓吹自由、平等、博愛等精神的影響,作品亦表現了跨時代的力量,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
在維也納的前十年,貝多芬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可惜他在二十八歲開始,聽覺便出現問題,這對一個音樂家實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命運的挫折使貝多芬一度十分沮喪,甚至曾經興起了輕生的念頭,但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決定向命運挑戰!社會背景、命運的挫折及個人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在聽覺日漸衰退的情況下,用心靈的聽覺去作曲。他把他的激情注入作品,產生了澎湃洶湧,震撼人們心靈的音樂。他的作品不論在音域範圍、力度對比、和弦運用方面都比傳統作品有更多的變化,使音樂脫離了古典樂派典雅的模式,為音樂史上開創新紀元,因此後世譽他為「樂聖」。
貝多芬是由古典樂派跨進浪漫派,中間的一座橋樑,他出身寒微,雖遭到諸多不幸與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自我充實,以致於成長茁壯。他從小被強制學習音樂,早年曾向海頓與阿布雷治克學習理論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礎,終成一代巨匠。 貝多芬一生與苦難命運博鬥,永不低頭,對人生的感觸極深,了悟人生的意義,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處處充滿了自信。這些作品正如燦爛絢麗的萬丈光芒,照耀著整個生命的園地,展現出崇高的志節,與奔放的熱情,十分令人感佩,我們應學習貝多芬這種不畏艱難努力向上的情操。
貝多芬音樂 貝多芬在劃時代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鋼琴奏鳴曲、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32 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和《鍵盤》(Hammerklavier,作品106)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在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 交響作品有《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催眠人的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第九交響曲》、重有小提琴協奏曲同五首鋼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有六支優雅的 Op.18,中期激情的 Razumovsky,和晚期幽默的 Op.135,靈性的 Op. 131、132(其中包括謝神曲 Heilige Dankgesang)同超越世代的 Op.133 大賦格。 他早期的音樂,受海頓同莫札特的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好大,好似第一交響曲。到了中後期,越來越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表白自己的理想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莫札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的形式方面推到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 5 個樂章,其餘嘅的8 部都是四個樂章,遵照海頓,莫札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 。由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在第五同第九交響曲裏面特別鮮明,是貝多芬之前的作曲家做不能做到的 。結果就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 「現實表現力」同「情感刻畫」 。
貝多芬的創作通常分為 4 個時期: 早期:從他學音樂創作到 32 歲前後 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作曲家就好化像大多數著名音樂家一樣,創作了好多動好聽的音樂,同時他的音樂創作力都好強,寫悲傷寫抒情都不錯。 盛期:約十年時間 生活上耳聾了,在思想上因為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將大量倫理思想寫進入他的音樂裏面。這時期的音樂就是典型的貝多芬式音樂。包括主要的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幾部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約十年時間左右 貝多芬已經在維也納社會名人,他的創作反而跌落低潮,好像是返到以前一般音樂家的時代,個人意志亦比較消沉。 晚期:最後十年 生命的最後幾年,突然又創造出奇迹。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規模龐大、宏偉壯麗,好像莊嚴彌撒、第九交響曲、五部絃樂四重奏。這甘作品思想深邃,不追求單純的旋律優美,所以這個時期的大多數作品對於入門聽眾來講會比較難以理解。
貝多芬對交響曲有甚麼貢獻 ? 貝多芬的交響曲大大擴展音樂藝術嘅表現力。 節奏:節奏有時不按小節節拍,出現切分音,弱起,強弱對比強烈,這些都是貝多芬在節奏上的創新,不再嚴格遵守嚴整的節奏,而是隨音樂的要求而相對自由。 歌唱性的管弦樂:貝多芬有出色的旋律天分同技巧,善於創作如歌般的旋律。他豐富的配器亦都大大提高了管弦樂隊的表現力。 和聲技巧的革新:貝多芬的交響曲中使用了不協和和弦,同非常規的和弦進行,強烈的戲劇性對比亦是古典主義的規範中不可想像的。 樂曲曲式的變化: 第6交響曲有5個樂章,不同於以往的4樂章結構。 諧謔曲的使用替代了原來的小步舞曲。 慢樂章的位置變化(No.9),消失(No.5,7)。第9交響曲2,3樂章位置倒置,慢樂章變成第3樂章;第5,7交響曲沒有原來嚴格意義的慢樂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樂章,旋律線延長而類似於慢樂章。 突破了奏鳴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對比鮮明;發展部規模變大,可以占到整個樂章的1/3以上,在發展部當中出現了呈示部中沒有的因素;引子介入樂章,出現在發展部同再現部當中,甚至參與發展部的發展;尾聲好長。
貝多芬交響曲的一般結構 第一樂章:快板速度的奏鳴曲式,在交響曲的最重要樂章。 第二樂章:抒情性的樂章,通常在行板慢板,亦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樂章:快速的諧謔曲。 第四樂章:迴旋曲式/奏鳴曲式/變奏曲式,是歡呼勝利的終曲樂章。 可以說貝多芬在交響曲當中,是用自己的方式來闡述這個世界。
贝多芬彈奏月光曲 這首想必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曲子,連一般沒注意古典樂的人都曾聽過這首曲子,曲子由來據說是貝多芬在一個皎潔的夜晚,行經路上時聽見一名少女在彈奏鋼琴,之後進去後發現是名盲眼少女,於是貝多芬將那少女所演奏的部分加上他自己的靈感後重新演奏出份外優美的曲子來給那位盲眼少女,當時外面是個月圓的美麗夜色,於是貝多芬有感而發回去後馬上寫出這首曲子;也有人說是貝多芬寫來獻給她喜愛的一位茱莉塔‧吉茜亞蒂伯爵夫人。總之種種推測更加顯示出[月光]這首曲子被人喜愛的程度。 第1樂章旋律緩慢優美的重複演奏,但緩慢音符中彷彿有著不安的情緒在蔓延著,所以聽來會感到似乎有什麼不安在心中想說出來。第2樂章就安祥了許多,彷彿是歇口氣的樣子。第3樂章不斷反覆的緊湊旋律襲來,就像把第1樂章的不安感給一次傾洩出來般,急促的音符延伸到結束讓人聽完後仍意猶未盡。
貝多芬生平年表 1774年 他爸爸爸為了令貝多芬成為好像莫札特這樣的音樂神童,自小就迫貝多芬學音樂和長時間地練琴。 1778年貝多芬八歲的時候開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住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首《平均律鋼琴曲》同作曲。 1783年 做了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維也納同莫札特會面。 1788年 是一隊歌劇院樂隊裡面做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學學習。 1792年 在海頓的鼓勵和支援下,去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進步神速。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 在維也納開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他演奏鋼琴。這次演出獲得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接着準備獻給拿破崙。
1804年 拿破崙做皇帝,貝多芬搣甩第三交響曲上寫着獻給拿破侖那一頁,重寫上一句說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英雄”之後,首交響曲又叫《英雄》(Erica)。 1808年 同時發表第五交響曲《命運》(貝多芬冇同呢隻曲作名,只是說過,第一樂章前八個音,好像命運之神來敲門)同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貝多芬沒有和這支曲作名,應該是出版商聽到氣勢雄偉,就改名叫「皇帝」)。 1815年11月15日 他弟弟卡爾去世,貝多芬和弟媳打官司之後,做了侄卡爾的監護人。 1815年 - 1819年 經歷了4年的創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的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於5月7日首演。(又有人講,首曲首演時不是好轟動。貝多芬當時完全耳聾,重執意兼任指揮,在樂曲完了之後,他還是忘情指揮,在女高音引導下,至轉身鞠躬) 1826年 的侄卡爾想死但死不去,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惡化好多。 1827年3月26日 在維也納 逝世。 1827年3月29日 二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貝多芬繼承和創新 貝多芬的創作吸收了前人的精華,亦發展了他的個人特色。對於貝多芬影響比較重的作曲家有古典主義的海頓、莫札特、巴洛克時代的巴赫、亨德爾。 貝多芬在波恩時期曾師事聶夫(Neefe, Christian Gootlob),聶夫是一位對位法專家,教過貝多芬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可能是部分),交響曲的創作之中,貝多芬用了複調音樂的技巧,作為發展主題的手法。第三同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也有複調音樂;貝多芬非常欣賞亨德爾的創作,並吸收了亨德爾清新、剛健的精神;貝多芬的創作,遵循古典主義規範,繼承了海頓,莫札特的創作風格同形式。
貝多芬圖像
作品风格 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合唱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貝多芬因甚麼而逝世? 1827年 ,貝多芬因肝病而逝世,享 年57歲。三天之後下葬於威靈公墓, 在維也納出現盛大的送葬場面,估 計約有一萬多人參加送葬行列 ,場 面更盛於皇室貴族的出殯儀式。
影響: 貝多芬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從此之後,經過舒伯特,門德爾松,華格納,羅伯特·舒曼,馬勒,理查·施特勞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義音樂得以開花結果,繁盛了整個19世紀。 貝多芬的音樂可謂是西方音樂的典範及開源之作。在交響曲方面,他賦予了交響曲「神」,使之形神兼備。第六交響曲用標題對內容進行描述和在第九交響曲裡面加入了人聲,都是一大創舉。後世紛紛效仿。 作曲家勃拉姆斯,華格納和馬勒都直言,自己是在貝多芬的指引下創作的。勃拉姆斯直至40歲仍不敢寫交響曲,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還未有能力超逾貝多芬。華格納就是聽過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和《費德里奧》序曲,才下定決心作一個作曲家的,而其樂劇的理念,就是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裡面發展成型的。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說到底就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延伸。 時至今天,貝多芬的音樂仍然是音樂會裡演出最頻繁,唱片灌錄次數最多的作品,深受當代聽眾的歡迎。
「音樂是上帝的語言。我們音樂家比所有人都更接近上帝,我們能聽他的聲音,讀他的唇語,我們孕育的音樂是上帝的兒子;能讚美他,就是音樂家,如果我們做不到,就什麼都不是。」貝多芬在定義音樂家時如是說。 即便在全聾的狀態下,貝多芬仍然堅信並讚美造物主,他在口述其第九交響曲時描述道:「第一小提琴渴望地向神訴求,然後上帝回應,雲開了,慈愛的手伸下來,慢慢(將之)托入天堂,你在這種慈悲中得到永生,人神合一。」
貝多芬逝世的地方 貝多芬的鋼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