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 Introduction 主讲:许 钧
第一章 翻译概说 要研究翻译,诸如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可行性、翻译的功能、影响翻译的因素、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关系等问题都是绕不过去的。 “翻译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对翻译本质的讨论。只有将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考察影响、制约它的种种内外部因素,才能更好地界定、理解这一渗透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 “翻译的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对翻译中的意义与交流问题的讨论。对意义的探究之于翻译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关系到对人类交流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程度的理解。 “翻译有何作用”的问题涉及对翻译功能的探讨。历史上,翻译对于同一民族内部的文化传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对它的历史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第二章 翻译是什么?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由来已久。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更多的是从翻译的得失与困难,以及对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探讨这两个方面来认识翻译的。 不论是翻译的过程还是翻译的结果,都有着丰富的形态和各种特点。翻译活动的丰富性,为我们采用多重视角考察“翻译是什么”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把翻译从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为翻译研究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在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翻译研究以科学的性质。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翻译活动在各种文化理论的观照之下,呈现出多个不同的侧面。 当各种学科的理论介入翻译研究领域之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在不断扩大,却又潜伏着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 翻译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等本质特征。它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随着人们对翻译的形而上思考的进一步深入,翻译的本质将会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揭示。
第三章 翻译是如何进行的? 翻译“过程”一词,是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即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 理解活动是译者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它诉诸于阐释者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任意的,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 广义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它涉及到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本的生成、文本的接受等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过程。 复译现象存在于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之中。正是不断的翻译,具体的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被不断克服,其传播的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复译现象也证明,翻译不可能存在“定本”。
第四章 翻译什么?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主张从差别、系统、价值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意义,促使译者抛开旧的翻译观念和方法,在系统和语境中把握原作的意义。 意义不是确定的、惟一的和客观的存在。 对意义的分类帮助译者在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并无法完全赋原文本的意义以新生时,能够分清轻重、主次,尽可能减少语义损失。 从实践角度来看,译者可以遵循“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这三个原则,让意义在交流中得到再生。
第五章 谁在翻译? 翻译主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是指译者,而广义的翻译主体则包括作者、译者与读者。 传统的翻译观念赋予译者以“仆人”的地位,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做一个“隐形人”,让译文“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绝对忠实”,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绝对忠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这一看似相悖的说法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思想与活动空间。 过去,翻译被看成一种认识活动,因此人们追求客观性、真理性。然而,翻译虽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翻译研究中对文化误读的认识,对不可译性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的凸现,都是人们看到作为生产活动的翻译的创造性而必然带来的回应与后果。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
第六章 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活动?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需用动态和全面的眼光来考察。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共同构成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发挥着作用。 意识形态泛指社会或个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及解释系统。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在它的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 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体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不同语言之间呈现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种语言表述现实、切分人类经验的结构差异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为翻译提供了诸种可能性。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正确认识翻译过程中矛盾的各种因素,从主要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对于译者采取可行的方式,尽可能克服翻译障碍,在两难的处境中权衡得失,实现翻译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只要存在翻译的需求,就得通过各种方法将翻译进行下去。 可译性限度包括由语言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以及由文化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其根源在于文化传统、社会风俗、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差异。 从“异”与“同”,到“他者”与“自我”,再到“异化”与“归化”,译者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沟通与交流。 在“形”与“神”这对矛盾中,译者要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语境以及各种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活动中,“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与“神”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体现。
第八章 翻译有什么作用? “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它涉及到诸如翻译目的、方法、手段和结果一系列因素,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和翻译历史。 翻译在语言、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作用在翻译史的具体翻译现象和翻译事实中得以彰显。 文化视角下的翻译之“用”根本强调的依然是经由语言的接触与转化,所达到的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在“异”与“同”的冲突和融合中实现,具有双向的意义。 从翻译的本质特征,即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五个方面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翻译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和“历史价值”。 翻译的本质特征中强调的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等五方面作用构成了翻译的本质价值,也是翻译精神之体现。
第九章 如何评价翻译 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就是理解翻译与评价翻译;从狭义上讲,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翻译现象、翻译文本的具体评价,也包括对翻译本质、过程、技巧、手段、作用、影响的总体评价,而不论“具体评价”还是“总体评价”,都依赖并取决于相关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 翻译批评既是对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进行检验、促进和指导。翻译批评的价值应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得以实现。 实践层面,翻译批评具有监督功能,包括对译者的指导功能和对读者的引导功能。理论层面,翻译批评具有理论研究和建构功能。 翻译批评根据其不同主体相应地包括读者批评、译者批评和专家批评三种形式。 批评者的主观态度和精神与批评者的客观技能与素质同样重要,批评者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还应树立客观精神、创造精神和求真精神。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对翻译的评价由传统的以“信”为基本准绳的单一标准走向多维度、多视角的多元标准。翻译批评的标准应具有合理性、互补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第十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与翻译研究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而世界化进程对文化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语言多元与文化多元有着密切关系,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有助于防止语言霸权,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肩负着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发展文化多样性、加强世界和平文化建设的使命。 我国的翻译研究存在重技轻道、重语言轻文化和重微观轻宏观等值得反思的倾向。 翻译文化观的确立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广阔的思路。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研究应在翻译文化观的指导下,坚持研究的发展观、动态观,采取多元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译论研究中实现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和西方译论的“本土化”,探索并构建中国学派的译论。 翻译理论研究应走出象牙塔,关注文化、社会现实,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