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概述.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民进海宁市总支部. 民进海宁总支开展 “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 活动: 1 、为了积极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搜集社情民意,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 、让民主党派走进群众,让群众了解民主党派。 3 、通过 “ 三走进 ” ,进行访贫问苦,搜集民情民声,构筑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六课肝、胆食疗方法分析 病因分析 肝炎、胆囊炎 高血压 头痛、失眠、黑眼圈.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心 肺 肝 脾 肾 中 医 藏 象 学中 医 藏 象 学 五脏 系统.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 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脏 -- 经络学说 … + 心包络 【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 的关系.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怎样学习《内经》??? 学习方法: 1. 疏通文理 2. 注意句读 3. 结合医理 4. 融会贯通 5. 背诵锦句 6. 善用工具.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主要内容: 1 、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属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将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和相互间的“生、克、乘、侮”规律,运用到中医学领域,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第十七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中医 经络养生.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足厥阴肝经.
Welcome.
第五章 经络.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胁痛 中 医 内 科 梁丽娟.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第十四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平衡膳食好处多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保健室.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主讲教师:尹燕华.
第四章 气、血、津液.
《工程制图基础》 第四讲 几何元素间的相对位置.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肝胆概述

一、肝胆在人体中的位置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 ——《灵枢·本输》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株,常三村,盛精汁三合” ——《难经·四十二难》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 ——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 ——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中医认为认为与肾主闭藏相对而言,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在体合筋,开窃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肝藏魂,在志为怒;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肝藏血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 “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二、胆腑的生理功能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素问·灵兰秘典论》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素问·灵兰秘典论》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贮藏和排泄胆汁 1.“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脉经》 1.“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脉经》 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人于小肠。 2.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 ——《难经正义》 3. “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 ——《医学见能》 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二)、胆主决断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类经·脏象类》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

(三)、调节脏腑气机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素问·六节脏象论》 “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 ——《杂病源流犀烛》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素问·六节脏象论》 “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 ——《杂病源流犀烛》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素问·阴阳离合论》 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 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阳木,为阴中之少阳。。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三、肝胆的相互关系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 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汗分泌、排泄;反之,胆汗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