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规划与发展战略 主讲:杨 苏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布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 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及60条政策。
一、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要点
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 实质是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核心和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途径是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始性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实质是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核心和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途径是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宏伟目标: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 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繁荣强盛的国家。 目前有20多个国家属于这一行列,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有芬兰、韩国、爱尔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量化指标: 全社会R&D经费/GDP达到2.5%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 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8个具体目标。
八大具体目标 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所以新时期科技投入赋有新的战略使命。
八大具体目标 三是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在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所以新时期科技投入赋有新的战略使命。
八大具体目标 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所以新时期科技投入赋有新的战略使命。
八大具体目标 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八是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所以新时期科技投入赋有新的战略使命。
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 标志着我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 自主创新战略不仅是科技战略也是经济战略,是现代化的整体战略,这意味着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 从自然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转变。
组织实施16个重大专项,集中力量解决突破经济瓶颈、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重大科技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跃升。 (一) 重大专项 组织实施16个重大专项,集中力量解决突破经济瓶颈、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重大科技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跃升。
(二) 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11个重点领域67个优先主题 1、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技术瓶颈制约,为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先导和支撑。
主攻技术 节能技术 常规清洁能源技术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水资源技术 海洋技术 环境技术 循环经济技术
2、以生物技术突破与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相结合,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为粮食安全、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提供科技保障。
主攻技术 利用转基因、分子设计技术,培育抗病、抗逆、品质优良的农作物超级新品种; 发展体细胞克隆、基因改良技术,提高畜 禽动物产品品质; 开发新型农药、生物肥料,保证食品安全; 农产品深加工。
3、以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重点技术 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与光电集成技术、软件技术、宽带网络与通信技术、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科学技术、音视频技术等。 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新一代数控技术;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技术;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低成本复合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一体化设计技术;信息微系统、生物医学微系统等。
新材料技术: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功能材料和器件、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与医学等。
4、突破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安全预警等关键技术,为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支撑。
主攻方向 重大慢性疾病和遗传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技术; 创新药物; 新生和再发传染性疾病及病源微生物研究, 开发新型疫苗; 新生和再发传染性疾病及病源微生物研究, 开发新型疫苗; 生物污染监测、检测与预警系统; 新药发现技术; 功能基因组、蛋白组、基因治疗。
全面提高国家抗御和应对重大 灾害、事故、案件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
5、实现国防科技创新的突破和跨越,建立国家安全的坚强高科技屏障。
(三)原始性创新重点突破,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领域持续创新能力。
前沿技术 生物技术:靶标发现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 分子设计技术、干细胞的人体组织 工程技术等。 信息技术: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等。 新材料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高温超导 技术等。
前沿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极端制造技术、智能服 务机器人技术等; 先进能源技术: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 快中子堆技术、磁约束 核聚变技术等;
前沿技术 海洋技术: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天 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深海 作业技术等; 激光技术 空天技术
基础研究 确立了四大科学研究计划 蛋白质研究 量子调控研究 纳米研究 发育与生殖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在科技前沿和综合交叉学科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试验、数据、网络等条件平台。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配套政策十大部分60条 1.科技投入 2.税收激励 3.金融支持 4.政府采购 5.引进消化吸收 6.知识产权 7.人才队伍 8.教育科普 9. 基地平台 10.统筹协调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所以新时期科技投入赋有新的战略使命。
二、“十一五”总体部署和新计划结构
“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 编制“十一五”科技规划,把《规划纲要》任务 变成五年规划; 根据《纲要》要求,调整科技计划体系,明确 计划定位与方向; 改革管理体制,奠定适应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 创新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 优化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十一五规划主要特点: 突出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突出自主创新这一主线 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 突出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 突出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战略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科技发展布局合理 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和跨越发展 R&D经费占GDP达到2% 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
总体目标: 提升五种能力 奠定三方面基础 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 提升主要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提升社会公益的科技服务能力 提升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 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总体目标: 提升五种能力 奠定三方面基础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 ▼ 科技体制基础 ▼ 科技条件基础 ▼ 科技人才基础 总体目标: 提升五种能力 奠定三方面基础
“十一五”计划体系 计划体系调整的主要思路 落实《规划纲要》 明确定位界面 加强能力建设
“十五”科技计划体系 三个主体计划:863 攻关计划 科技攻关计划 基础研究计划 两个环境建设:研究与开发条件 科技产业化环境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基本计划+重大专项 主体计划 政策引导计划 重大战略产品或工程(目标明确、阶段性明显) 基础研究 高技术研究 科技支撑 平台建设 星火、火炬 技术创新引 导工程……
重大专项 国家战略目标 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技术 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 跨越式发展 规划纲要的16个重大专项
重大专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重大新药创制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大型飞机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
重大专项领导体制 国务院:统一领导 国家科教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和指导; 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 方案论证、综合平衡、 评估验收、政策制定。 各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具体专项实施; 牵头组织单位:为责任主体,负责具体实施。
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部署 第一阶段:实施方案编制、论证和审批; 第二阶段: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制订 管理办法、实施计划、落实支撑条件、 确定承担单位,加强过程管理 ; 第三阶段:评估与监督,第三方评估,滚动调整。
基本计划是国家持续稳定支持公共科技的基本形式,具有涉及领域广、需要长期支持等特点。
基本计划 科技支撑计划 863计划 基础研究计划 (含自然基金和973计划) 条件平台建设专项 政策引导类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国家科技 攻关计划(1982年设立)的基础上新设立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全局性 和紧迫性的问题 ; 以产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公益领域 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 加大社会公益类技术支持力度 。
支撑计划的组织管理体制 支撑计划实行计划主管部门、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专家及科技服务机构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决策、咨询、实施、监督互相独立、互相制约的管理体制。
863计划 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 主要落实规划纲要的前沿技术任务; 统筹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
突出农业与社会公益领域的技术创新 着力提升社会公益的服务能力 突出农业与社会公益领域的技术创新 着力提升社会公益的服务能力 在支撑计划和863计划安排的项目中,工业、农村及社会发展领域的经费分别为50.6亿元和88.1亿元,大致比例由“十五”时期的7:3调整为为4:6。 第2.重点任务。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20个战略专题研究,初步提出了 72 个领域、174 个主题和 58个专项建议。
基础研究计划 落实规划纲要的基础研究任务 包括面向自由探索的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目标导向的973计划 突出原始性创新
条件平台建设专项 与规划纲要中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内容衔接; 突出资源共享和整合,加强规划和统筹布局。
重点建设六大平台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 科学数据 科技文献 自然科技资源 网络科技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
组织实施机制 突出共享,加强制度建设 突出国家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 强化牵头部门(地方)的权利和责任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多方资源 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组的咨询作用
政策引导类计划 星火、火炬、国际合作计划、新产品、 企业技术创引导工程、等; 明确政策导向; 突出营造环境,创新实施机制。
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除特殊要求外所有国家计划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除特殊要求外所有国家计划对外开放; 扩大国家重点科研机构与国际一流科技机构合作; 更多加入和牵头组织国际大科技计划; 吸引更多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促进我国科学家 参加更多高水平国际科技交流。
三、科技计划和宏观管理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国家创新体系; 以科技平台建设和宏观管理改革为重点,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和集成; 以计划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防治腐败和不端行为; 以建设创新政策、文化环境和现代院所制度为重点,优化激励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
改革贯穿科技管理全过程 (三个方面,八项改革措施)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以计划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科技整体 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计划管理公正、公 开、规范和高效;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学术环境。 第2.重点任务。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20个战略专题研究,初步提出了 72 个领域、174 个主题和 58个专项建议。
2006年1月,科技部印发《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提出了9个方面的26条措施 第2.重点任务。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20个战略专题研究,初步提出了 72 个领域、174 个主题和 58个专项建议。
1、改革宏观管理,加强统筹协调 推动建立跨部门的科技项目数据库 科技部转变职能并赋予部门地方更多权限 建立沟通机制(部际联席会议) 优化资源配置与加强协调衔接
科技部司局不再负责项目具体管理 推进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社会化和专业化建设。构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服务、科技评估和支撑服务四个大的事业板块,使事业单位的功能更加专一、队伍更加专业化、服务更加社会化 。
更多发挥部门与地方作用 项目立项:广泛征集科技需求,充分听取部门、地方意见; 组织实施:委托部门、地方和大企业集团; 支撑计划首批启动的项目中委托部门、地方、企业组织实施的共120项,占82%; 973计划4个重大科学计划委托中科院、教育部组织实施,其他项目也都委托部门、地方为依托部门。
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多个部门分别为组长,科技部不作 任何项目的牵头实施部门; 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加大对部门(行业) 支持力度; 建立部省会商制度,联合组织实施区域重大项目。
2、调整计划支持方式 *突出产学研结合并加大对企业的支持 反映企业需求 吸纳企业专家参与 支持企业研发基地建设 政策引导性计划向企业倾斜 将企业参与度和产学研联合实施机制 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指标
对于具有明确目标产品或面向产业发展的项目课题,要求由企业牵头或必须有企业参与; 支撑计划95%以上的项目都有企业参与,企业为牵头承担单位的课题占到了1/3; 863计划项目的课题依托单位企业占27%,产学研的课题占36%; 实施自主创新先导企业工程。
*突出以人为本,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 人才与基地作为项目论证考核指标 项目经费支持人才培养与流动等 平台专项统筹基地建设 创新基地的支持方式
863 计划2006年立项的课题中,课题负责人为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占到近8成。其中,35岁以下占17%,36-45岁的占60%。 973计划采用委托重点研究基地组织承担项目的方式,加大对优势基地和优秀团队的支持。
*突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专利查新分析制度 支持发明专利申请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改革和完善专家机制 充分反映需求和科学咨询论证 建立计划专家委员会 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建立回避制度 建立专家信用制度
建立和完善的专家库 863专家库1.5万余人, 实行随机抽取机制 2006年专题课题网评时,随机抽取了4800多人。 专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历年来没有过的。
建立统一的计划管理信息平台 全面实行网上申报 4、改革立项办法并提高透明度 2006年网上申报项目课题数量近4万项, 2006年网上申报项目课题数量近4万项, 其中863计划近1.6万项。
逐步实行网上评审 863计划专题课题、973计划项目实行网上评议, 随机抽取专家、随机分配评审任务。 公告公示制度 支撑计划98%的项目、863计划87%的重大项目课题 通过公开发布指南或招标落实课题承担单位。 除保密课题外,所有课题立项信息及时公告公示。
5、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全面落实科技评价改革决定和 新的评价办法; 取消政府组织成果鉴定; 奖励和验收与成果鉴定脱钩。
6、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制定《关于加强科技部科技计划管 理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意见》; 建立计划管理分层责任制 ; 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 建立监督制约链。
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制约; 第三方独立评估监理; 加强绩效考评; 建立问效问责制度;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7、改革经费监管和完善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科技经费监管制度。制定十余项制度办法,加强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经费监管新机制,实行事前预算评估、事中经费监督和财务检查,事后财务验收和审计的全过程预算管理; 三是建立专门的科技经费监管机构; 四是开展专项审计,规范科技资金运行 。
8、加强科研道德和诚信建设 从源头防治腐败学术浮躁等现象; 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使惩治不断行为制度化、法制化; 建立信用制度。
四、近期重点抓的几项工作
总体思路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三点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以落实“三大战略任务”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继续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几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重大问题调研 重大专项启动 节能减排专项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行动 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与地方区域创新的合作、一把手工程; 重点行业、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启动; 科研机构改革深化; 国际合作:中外合作研发机构建设, 区域合作专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