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與大伯公的關係— 以新馬為例
前言 天、地自然萬物的崇拜在中國古代信仰中占重要地 位。 原因在於原始社會生產力相當低,人類生存在 一定程度上是依賴大自然的環境。 土地與農業的緊密關係,土地成為民間共同祭拜的 神明,後來成為各籍貫人士的共同信仰。(台灣、新 加坡、馬來西亞都有不少的土地公廟) 山區內陸的客家人也非常敬奉地祈神。
客家人與大伯公的淵源 學術論著涉及大伯公信仰 年代 學者著作 1940年 韓槐凖《大伯公考》 1951年 許雲樵《大伯公、二伯公、本頭公》、陳育菘《TOKONG》 1952年 許雲樵《再談大伯公》饒宗頤《談伯公》 1956年 許雲樵《大伯公為吳太伯說的由來》 1957年 鄺國祥《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 1963年 天官賜《大伯公是何方神聖?》 1967年 黃堯《三位一體的神:大伯公、拿督公、土地公》 1982年 張少寬《大伯公、拿督公與土地公關係的商榷》 2000年 陳志明《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與聖蹟崇拜-特論馬來西亞的大伯公》 2002年 高偉濃《東南亞華人大伯公與土地崇拜深析-以泰國為例》 2004年 鄭志明《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
兩大說法 以上論述對於大伯公信仰的屬性和內涵主要有兩大 說法: 1.為地區守護神的土地崇拜 2.華僑先驅的祖靈崇拜 這兩種說法和華人社會的信仰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 關係。
華人社會混合的土地崇拜與祖靈崇拜。 土地神:春秋戰國後,土地神日趨人鬼化、區域化、世俗化, 更貼近現實生活,神祕色彩減少。 各部族有公績的先祖相繼為神,有德行的賢人可入主神廟, 最後演變至品行佳的一般百姓亦可成為地方神祈。 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即來自這種特殊的信仰模式,以人 格化的「伯公」或「大伯公」稱呼來傳達對地祇與人神的 崇拜之情。 客家人在土地崇拜與祖先崇拜,在文化形態上有相當程度 交流現象,這也使大伯公具有土地神與先賢英靈的雙重身 分。
客家人泛稱伯公的神靈,主要以地祈類與人鬼 等為主。地祈:社稷、五嶽、山川、林澤百物等 神明精靈,如「田土伯公」 「水頭伯公」 中國:客家人都稱土地公為「伯公」 台灣:閩南人稱土地神為「土地公」(福德正神) 土地公廟為「土地公廟仔」或「福德祠」,客 家人則稱土地神為「伯公」,廟則稱之為「大 伯公祠」。
神祈信仰在台灣 這些信仰的普遍性都不如土地公,土地公不僅成為護佑農民的保護神,工 商發達的今天,更成為商人供奉的財神。 開拓期 (荷據時期與明鄭王朝 漢人移民來台 發展期 (清代之初) 日據初期 這些信仰的普遍性都不如土地公,土地公不僅成為護佑農民的保護神,工 商發達的今天,更成為商人供奉的財神。 台灣客家人崇拜伯公例子: 高雄美濃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客家人定居,古蹟「東門樓」城門下就有客 家人立土地神來祭拜,演變成美濃人的庄頭伯公。 客家庄--苗栗公館鄉的榕樹茄冬共生廟,則保留住樹頭下伯公廟形式。 神祈信仰以具有庇佑航行安全者為主 墾殖的需要 土地神 (福德正神) 成為移民的重要神祈 分類信仰階段 潮汕客家人 信奉三山國王 嘉惠客家人 信奉三官大帝 民變與閩粵械鬥下所產生的義民爺信仰
義民爺 土地公 三山國王
伯公壇記錄漢人移墾美濃的歷史,傳統客家伯公壇有異於閩南式的土地公廟,沒有金身,也沒有建廟,用石板做香位內供奉褔德正神,後植榕樹前置香案、小桌擺放供品,祭壇後方有圓形隆起的「化胎」,有如神位靠山,碑前有方形的「社神位」,此即客家人所講究的「天元地方」造型,通天地之氣就是美濃客家的伯公特色。
老樹與土地公廟常是並存的,「田頭田尾土地公」係指台灣民間隨處可見的土地公廟,客家地區稱為伯公廟,鄉民深信老樹有神可以庇祐地方,因此其旁多祀有伯公或大樹公,客家的伯公廟本來是不塑像的,只立一塊石板,上刻有「福德正神香位」或「福神」字樣,蓋與福建人多有往來,也就跟著塑像了。
祭祀伯公的習俗 廣東梅州客家地區普遍流行祭祀伯公的習俗 屋內有鎮宅土地龍神伯公、廚房有灶頭伯公、床頭有床頭 伯公、室外田野有塘頭伯公、田頭伯公、水口伯公、路口 伯公、橋頭伯公、大樹伯公、石頭伯公等等。 祖墳旁邊立后土伯公神位,轄地較廣的水口或村口伯公則 尊稱為「公王」或「社宮老爺」。 伯公是土地神,在神祈中地位較低微,只有民間祭拜古代 官方並不看重所以只設小廟供奉一般只有一個矮小的土地 龕立一塊石碑或木牌,有的只貼一張紅紙或設置一塊石頭 代表伯公神位。 廣東省三處最負盛名的伯公神位1.梅洲區域較場背的「社 宮」2.梅縣城郊的「三半坑公王」3.揭西線的「三山國 王」。
早期新馬客家移民 1280年梅州松口鎮人卓謀是第一個去南洋的客家人到了婆 羅洲的印尼部分。 華人移至馬來半島可溯源至15世紀麻六甲王朝華人村。 1794年檳島的華人約有3000人而客家占有數百名。 1972年檳城挖掘出的4個最早華人墓碑中兩個是嘉應客人 (關清風與李亞留-逝世年代是1799年) 1852年檳城有4個私會黨組織其中華山社乃由客家人組成。 當時客家移民主要來自嘉應澄洲(永定)和惠州。 馬來亞的其他州數包括霹靂州、雪蘭莪州、森美蘭州都可 看到客家人足跡。 客家社會對大伯公的崇拜,隨著客籍人士南來謀生,而把 這位他們尊敬的地祇神,帶到南洋地區「落戶」。
新馬的大伯公 西馬客家人供奉的主神 1.三山國王信仰文化包含了深刻儒家思想與宗族觀念。 2.譚公廟供奉的主神是譚峭,發源於惠東地區。 3.大伯公廟,除檳城外彭亨州北根和怡保霸羅等地, 亦有大伯公廟的建立。 4.仙四師爺廟是為紀念甲必丹盛明利(仙師爺和葉四 先賢。第一間廟宇是由甲比丹葉亞來於1864年所創 建。 5.鐘萬仙師廟,該廟的主神是惠州人鐘萬,目前只有 吉隆坡一座鐘萬仙師廟,建立於1879年。
新加坡大伯公廟 歷史悠久的「望海大伯公」1844年由嘉應五屬(梅縣、 平遠、興甯、五華與焦嶺)與豐永大(豐順、永定和大 埔)三屬客籍人士所創立,位在新加坡最熱鬧的中央 商業區珊頓道旁。 三件珍貴古物:1.懸掛在祠內橫樑的大鐘,製成於宣 統元年(1908年)2.重修廟宇的碑文嵌在祠內的一道牆 上3.1834年製成的雲板,收藏於廟內,不輕易讓人 觀看。
40年代望海大伯公 望海大伯公現觀 大堂正殿
海珠嶼大伯公廟 馬來西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根據碑文記載,大 伯公為張理、邱兆進、馬福春三位客家先驅者的神 化。他們於1745年從潮州乘坐大眼雞船計畫到爪哇 巴達維亞謀生,但被巨風颳到新城,因而在檳城開 荒。廟宇附近有他們的墳墓,而張理的墓文指他為 「開山地主張公」。 1909年由客籍永定、大埔、惠州、增城和嘉應人士 所建立,這座廟宇被五地的客家人視為本區域客人 在當地的地方祖神。 以先賢做為大伯公廟祭拜,符合傳統華人將祖先與 神明結合,作為崇拜的對象。
海珠嶼大伯公入口的牌樓 白天的大伯公廟宇,適逢農曆年十二,這天是由大埔籍客家人拜祭。 伯公廟的夜景。大年十二夜晚九時正所有大埔籍贯的客家人都會到來拜祭,當晚還有有舞獅表演,放鞭炮,烟火還有自由餐享用,熱鬧非凡。
請火 正月十五子時,寶福社前往海珠嶼大伯公廟請火。待海水淹過指定的礁石時就開始了請火儀式。寶福社請火儀式就十分嚴肅,除了社員,一切外人隔離在廟外。3次請火後由道士誦經。結束後才打開廟門讓善信入內膜拜,廟外爆竹煙火不停地響,氣氛熱鬧。去年的火勢是中上上,預示檳城乃至全國的經濟很好,請火在近數十年轉型為預測經濟之的好壞。
怡保的大伯公廟 馬國的另一個北方州屬,霹靂州首府怡保,亦有一古 老大伯公廟,由當地客家人所創立。 怡保原名壩羅(錫礦場) 1872年礦家梁輝與一些人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引進 香火神靈,安奉於建在壩羅近打河畔一間小廟宇裡。 當時的近打河有舢板航行於壩羅和安順間,大伯公扮 演護佑居民出入平安的角色。 1894年梁輝和姚德勝向英政府申請建廟,早期古廟曾 設贈醫施藥部,古廟當時也是居民排解糾分的場所。 2004年在會長何華緒領導下進行重修,並設立歷史文 物陳列館。
百年歷史的木製藥方印模保存完好, 雕刻精細
客家人信仰內涵與大伯公關係的確立 三間大伯公廟皆由客家人所創辦。 年代方面都在19世紀前後華人大量南來時創立。 從許雲樵、饒宗頤的研究得知「伯公」這個名稱在粵地民 間流行。以此來推斷,粵地「大伯公」稱呼的產生,可能 是客家人與潮州人在粵地相互交流的產物。這種淵源加上 客家人聚居在山區必須依土吃飯使得他們對大伯公特別尊 敬。
客家人延續中國傳統信仰對土地有著崇高的敬意。 由於客家人都稱長輩為「伯公」為了拉近與地祇的 關係,而以「伯公」來稱呼。「伯公」往往沒有特 定物件,因為一個地方的土地神有如一位神明或被 神化的人所持的職位。如岳飛和韓昌黎都成為土地 神。這種角色是以祖先或先賢英靈相結合,伯公因 而成為土地神與英靈的混合體。客籍人士崇拜的方 式隨著客家人到東南亞,大伯公也在新馬落地生根。
結語 客家人與大伯公具有深厚的關係,這種關係到東南 亞後有增無減更進一步演變。 東南亞大伯公崇拜,不是單純福德正神的土地公, 而是具有「祈」與「神」雙重身分,同時也包含著 「鬼」與「神」的雙重身分,比其他神明更能被東 南亞華人所接納而普遍流傳,成為華人社區主要的 祭祀神明。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