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教与学 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中成长 肖 川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几点建议: 1、不要把自己单纯地视为一个听众,而应该是一个观摩者、研究者; 2、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个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视为教育者; 3、课程改革不是按照某种指令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探索过程,而探索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
沟通从心开始 重要的是理解,理解了就能更好地行动 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 教育就是服务,工作着是快乐且美丽的。 我们始于迷惘,而又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
报告的基本框架: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三、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我们的学生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1、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 2、经验世界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3、兴趣狭窄且不稳定和深刻; 4、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17日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8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滑至第31位。
中国学生要补创造课 《北京晚报》2001.7.3 北师大最近对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了一项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这项调查对两国孩子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比较,这七个方面分别是: 接下页
创造性物体应用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创造性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像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发展趋势和创造性技术产品开发能力发展趋势。
在这七个方面的抽样调查中,中国学生只有“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一个指标高于英国学生,其他指标均远远落在英国学生后面。 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化的差异,其次是社会氛围不同,中国学校的三门主课是语文、数学、外语,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不是主流;最大的差异在于教学方式。西方教育注重探索,往往设计多种活动,而中国的教育重在“教知识”,这使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记忆上。
我们的教育存在哪些严重的不足? 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过于艰深、过于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过于艰深、过于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地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 4. 考试代替了评价,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
5. 紧张的师生关系 6.学生缺乏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 造成了他们消极的学校生活体验。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城市小学四年级就有近一半的学生一天课间中除做操外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城市初三学生这一比例高达83%。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
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 小学生98%喜欢体育课,而高中毕业时,只有12%,且有12%的学生讨厌体育课。
据我国的一项对630余名小学生及1180余名初中生的调查透露,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运用电脑、做实验、读课外书;初中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做实验、运用电脑、读课外书;
小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次是----运用电脑、听讲、作业练习、考试;初中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听讲、做实验、作业练习、运用电脑。 (摘自《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2000年版)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赢在起点,而输在终点? “学问”与“学答” 大面积的丰收与小面积的高产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打击与挫折 群体压力 评价焦虑
一、什么是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学习的形式: 观察、模仿、阅读、听课(讲)、尝试、探索、诵记、训练、反思、体悟、合作交流 完整地理解学习 学习的形式: 观察、模仿、阅读、听课(讲)、尝试、探索、诵记、训练、反思、体悟、合作交流
学与习 学与思 学与问 学与行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 主 学 习 自我导向 自我激励 自我监控
学生参与的方式: 对活动的合理期待 质疑 修正 丰富 对活动的反思总结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1、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 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他们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4、以某种建设性、乐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 引导学生制定行为改进计划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5、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6、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提供选择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7、鼓励和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性 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8、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学习的团队 足够复杂的任务 明确的责任分工 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积极的相互支持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集体反思
合作学习的价值 培养合作的动机 个人责任感 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解决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胜任的困境
合作学习的目标 个人责任 合作动机 合作、沟通与交流 评价 问题解决(任务完成)
“合作学习”的条件: 有吸引力的主题 可分解的任务 有凝聚力的稳定的团队 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 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而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索、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上位概念——探究学习 下位概念——研究性学习
对整个人类来说,新的产出 (特殊才能的创造性) 对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说,新的产出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创新 探究 发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
斯坦伯格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知识、思维、风格、动机和环境。
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根据问题做出猜测 根据问题设计研究过程 收集事实、证据 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并修正与完善解释 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修正与完善解释。
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主体性 开放性 问题性 实践性 互动性 多样性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独自的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探究学习是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的,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接下页
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它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与依赖,学习的盲目与机械,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需要我们予以警觉的。 接下页
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二、为什么要倡导 ?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究竟什么是教育? 上学 教育 描述用词 价值内涵
我们究竟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等等区别开来?
教育的标准 认知:经验的分享 理智的挑战 知识的建构 情意:善的目的 道德的方式 积极的情感体验
“经验的分享”意味着: 1、关注学生的处境、需要、感受和已有基础; 2、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3、真诚的晤对
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事实: 每6个学生就有1个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希望 《北京青年报》消息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我国有5千万“差生”?
这样的现状说明“差生”问题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有心理学家还专门对“差生”的状态进行了归类,大致表现为:“差生”一般与父母难以沟通;“差生”有浓厚的厌学情绪;“差生”容易自暴自弃;“差生”不服管;“差生”难以进入进取状态;“差生”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品质发育不良;“差生”处于集体的边缘状态。
基础教育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 完整的精神生活(个人与世界的丰富的关系) 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与能力(质疑与独立思考、有效的自我表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的品质 宽容与尊重个人价值的品质 快乐地生活的品质
个人完整的精神生活包括: 信仰、信念(灵魂的安顿,生命的皈依)、理想、人生目标 分享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对友谊、亲情、爱(情爱、人类之爱)的渴求与珍视 对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尊严的体认 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新奇与独特的认识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
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素质教育就是能够促进学生 自主发展 和谐发展 有特色的发展 可持续的发展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人性光辉 精神世界 读物 问题 活动领域 经历与体验 自然界 敬畏 灿烂文化 赞叹 ……
教育的力量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 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 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
珍爱生命 崇尚智慧 守护道义 追求卓越 八种价值:生命、自然;智慧,真理; 道义,良知;独特,卓越。
才智清明 情性通达 个性丰富 人格强健 ----肖川
乐于学习,善于沟通, 勇于承担,敢于创新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形象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倾向于某些行为方式而不倾向于另一些行为方式;他具有诸如审慎、关心个人利益等一般性的品质(也包括派生出的诸如勇气与克制等品质),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察,还应该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形象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往往崇尚人的自主性,因而他自己就富有主见,并对其他人的独立思想持同情的态度。他能使自己从狭隘的目的中超脱出来,并运用想象力去理解其他人的思想”———约翰 怀特
(三)知识究竟是什么 公共知识是人们建构的产物。 个体知识存在于人们的意义网络之中。
关于“知识”的分类 公共知识 个体知识 一、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显性的知识 缄默的知识 “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波兰尼
知道 见识(洞见) 个体知识
知识的表征形态 符号 概念 命题 表象 图式
信息 即时 时效性 恒久 知识 智慧 普适性 经验
(四)我们怎样看待“学生”?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 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 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学生的需要 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探究的需要。 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3、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4、责任承担的需要。
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能:用文字思考、语言表达能力; 数理-逻辑智能:计算、复杂运算和量化等分析能力 空间智能:以三维空间方式的立体思考能力 肢体-动觉智能:巧妙处理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 音乐智能:对音乐敏锐及富有艺术的感受能力 人际智能:善解人意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内省智能:自我知觉和善用知识计划与引导自己人生的能力 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辨认和洞悉自然的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
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教育民主化 入学机会的均等 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三、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 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 尽可能充分发展。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 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 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 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 系统方法并不适合这项工作。
教学过程由以下事件构成: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的需要;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先前经验: 需要、动机、趣味、信念、心境; 经历、体验; 认知结构、认知策略、惯习; 理性认识、已有知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孔子
时机 (愤悱) 内容 (一) 效果 (三) 方法 (启发) 愤悱:“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
学生发展的即时表现: 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易记,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杜威:“做中学” 科学教育:Hands On (动手做)
三套表征系统: 动作表征系统 图象表征系统 符号表征系统
教学的效果包括 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 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情感的丰富、细腻与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的形成、巩固与熟练
我的教学信条 教学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 天 我 人 物 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用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个人 人 物 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用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
何种情况下, 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增进教学效果的策略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教学策略: 为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所采取的教学行动的方案,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和深化课程意识——首先是值不值得让学生去学,其次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生学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2、牢固树立教学设计的观念,将活动带进课堂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3、有效教学首先表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4、今天,一个成功的教师是能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教师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5、对于教师来说,备课不是写教案,而要用整个生命来备课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6、教学后的反思和精心备课同样重要,对教师的成长和改进教学来说,甚至更为重要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7、要善于批判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过程是更为重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8、带给学生快乐比掌握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没有快乐就没有健康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的发展
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 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潜能的 唤醒者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 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 探索者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 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潜能的 唤醒者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 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 探索者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 开发者
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广泛阅读 仔细咀嚼 自觉践履 深入探究 及时总结 真诚交流
带着信念去追求 带着希望去寻找 带着爱心去探索 带着自信上路 前方的路 远远没有尽头 ——肖川
如您在正式出版物中引用以上观点,请予注明(肖川,2001)。 谢谢, 再见!
联系方式: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肖 川 liu6606@mail.bnu.edu.cn 010---62209283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