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概念 (Definition)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又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 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机.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一、贫血 1 、概念 : 2 、常见病因 3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定义 贫血是循环血液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的 一种病理状态 贫血是一种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各种不同类型的贫血,其临床表现往往相似.
血液内科 罗冰 Mobile Tel: 贫 血 概 述. 红细胞数 Red blood cell count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最低值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
1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续 薇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2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溶血性贫血 ( Hemolytic Anemia HA )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小儿血液特点 与贫血.
(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t anemia 学时:2学时 西医二附院 郭亚菊.
贫血的实验诊断 安徽省立医院 检验科 贺学姣.
( 第二章 血液学实验诊断 ) 第三节 贫血的实验诊断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Anemia.
缺 铁 性 贫 血 (IDA)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陈茵.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贫 血 Anemia.
老年人血液系统疾病 湘南学院 颜建辉.
血液系统疾病.
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 第五章 贫血概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
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贫血总论(Anemia).
红细胞平均指数 P32 临床检验基础教研室 程杨艳.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因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使红细胞破坏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AIHA(血管外溶血) 临床分型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HA) 孙汉英 学时数:2学时.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孙汉英,郑 邈 学时数:1学时.
项目六 再生障碍性贫血检查.
血液系统疾病 (Hematological Disease)
贫 血 概 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 液 科 李 娟.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多发性骨髓瘤 MM(multiple myeloma)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检验科 王宇.
第十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红细胞系统疾病 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 童金生.
贫 血(anemia) 南方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讲师 黄 芬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小儿贫血原因分析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小玲.
溶血性贫血.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第九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IDA (iron deficiency anemi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第十章 血液系统常见病 张峰琴.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
第10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溶血性贫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鼓楼医院血液科 徐喜慧.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HA) 孙汉英 学时数:2学时.
甲状腺激素.
造血系统总论 及营养性贫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袁晓军
造血系统总论 营养性贫血 过敏性紫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袁晓军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项目八 其它贫血检查.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
(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贫血概述 长沙医学院 内科教研室.
贫 血 ANEMIAS.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原始RBC 早幼RBC 中幼RBC 晚幼RBC 网织RBC 红细胞 早期 中期 晚期

概 念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 概 念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 男性: Hb<120g/L RBC<4.5×109/L HCT<0.42 女性: Hb<110g/L RBC<4.0×109/L HCT<0.37 孕妇: Hb<100g/L

影响血红蛋白浓度的因素 性别 年龄 居住地区的纬度 血容量的变化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MCV (fl) MCH (pg)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 贫血 >100 >32 32-35 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MDS、肝疾病 正常细胞 性贫血 80-100 26-32 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 <80 <26 <32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影响症状的因素 贫血的程度: Hb<80-90g/L→症状 贫血的速度: 苍白 急性贫血 失血量达20% 心动过速 直立性低血压 贫血的速度: 苍白 急性贫血 失血量达20% 心动过速 直立性低血压 失血量达50% 严重休克→死亡 慢性贫血 Hb达30-40g/L→症状不明显 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年龄,有无心脑血管及肺部等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非特异性) : 疲乏、无力→ 最常见和最早出现 皮肤粘膜苍白→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 活动后心悸、气短→最常见 心脏瓣膜区收缩期杂音 Hb <30g/L持续3个月以上→贫血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3.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衰退、晕厥、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耳鸣, 严重贫血→昏迷 4.消化系统表现: 3.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衰退、晕厥、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耳鸣, 严重贫血→昏迷 4.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厌食→巨幼细胞性贫血早期表现 恶心、腹胀、腹泻、便秘、舌质改变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严重贫血→多尿、尿比重低、蛋白尿 月经紊乱、性功能减退 6.其他:

诊 断 诊断步骤: 1. 确定贫血的类型 2. 查明贫血的原因

诊 断 一.病史: 1.贫血的原因或诱因 营养状况, 有无偏食习惯,出血史,周围环境污染,慢性病史,月经史,生育史等 诊 断 一.病史: 1.贫血的原因或诱因 营养状况, 有无偏食习惯,出血史,周围环境污染,慢性病史,月经史,生育史等 2.贫血的发展过程、严重程度及并发症 症状发生的时间、病程 3.诊断治疗经过,重要检查结果及疗效

诊 断 二.体格检查: 皮肤、粘膜: 苍白、黄疸、瘀点 毛发、指甲改变 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  神经系统异常 肛门及妇科盆腔检查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常规检查: Hb、RBC、MCV、MCH、 MCHC、WBC、PLT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常规检查: Hb、RBC、MCV、MCH、 MCHC、WBC、PLT 血涂片检查: 形态、有无异常细胞 网织红细胞计数: RC↑→增生性 RC↓→增生减低

2.骨髓涂片检查: 观察BM增生程度,各系统细胞的比 例和分类计数,有无异常细胞 骨髓活检: 纤维化、转移癌、肉芽肿 有时需要两者结合

3.其他: 1)便常规: 潜血 2)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 Coombs test Ham test 3)营养性贫血相关检查: SI、SF、   VitB12、叶酸等 4)肝肾功能检查 5)免疫学检查 6)影像学检查: 钡餐透视,钡灌肠

治 疗 一. 病因治疗: 消除贫血的病因是治疗的首要原则 例: 胃肠道肿瘤→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

治 疗 二.药物治疗 明确病因之前且忌乱投药 1. 铁剂 2. 叶酸、VB12 3. VB6 4. 糖皮质激素: AA、AIHA、PNH 治 疗 二.药物治疗 明确病因之前且忌乱投药 1. 铁剂 2. 叶酸、VB12 3. VB6 4. 糖皮质激素: AA、AIHA、PNH 5. 雄激素: 1)刺激EPO分泌 2)增强BM对EPO的效应 6. EPO: 肾性贫血 7. 免疫抑制剂: ALG、 ATG 、 CsA

治 疗 三.输血 避免肝炎、AIDS等并发症 慢性贫血: Hb<60g/L → 输血

治 疗 四.手术治疗 1. 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慢性ITP 治 疗 四.手术治疗 1. 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慢性ITP 2. 胸腺切除:由于胸腺瘤引起的纯红AA,切 除胸腺可使部分患者病情缓解 五.骨髓移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缺铁性贫血

概 念 IDA :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 血红素合成受到影响以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贫血,其特征为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性铁,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型 铁缺乏症三个阶段: 早期隐性缺铁期(铁耗减期)(ID) 红细胞内缺铁期(缺铁性RBC生成期)(IDE) 缺铁性贫血期 (IDA)

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 最常见,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全世界约有5亿~10亿人患铁缺乏症,不及半数为缺铁性贫血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妊娠妇女、月经期妇女、婴幼儿和儿童是高危人群

铁缺乏症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国内): 婴幼儿的喂养不当 儿童及青少年的偏食和鼻出血 月经期妇女的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子宫内放置节育环 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量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不够 反复献血 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

铁的代谢 铁的分布 铁的总含量 正常成年人 3~5g 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正常人造血需Fe 20-25mg/d,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RBC 铁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组织。分为执行生理功能的铁以及不执行生理功能的非血红素贮存铁

功能状态的铁 : ①Hb铁(67%) ② 肌红蛋白铁( 3.5~4%) ③仅极少量铁(约1%)在血浆中与运Fe蛋白结合 (3-4mg),最活跃 ④少量铁参与细胞内的生化活动,细胞中各种酶 所含的Fe<10mg,含量低,但功能极为重要, 包 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 成等 贮存铁:占27%,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贮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男性为1000mg,女性为300~400mg

铁的来源和吸收: 来源: 大部分来自衰老RBC破坏后释放的Fe 生理状态 食物中摄取 植物:海带、发菜、紫菜、 木耳、香菇 动物:肝、肉、血 食物中摄取 植物:海带、发菜、紫菜、 木耳、香菇 动物:肝、肉、血 病理状态 来自输血和药物

吸收:每天饮食中的铁只有约10%被吸收(1-1.5mg) 1)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2)形式:血红素结合铁 如肉类中的肌红蛋白所含Fe可完整地 直接被吸收,吸收率为20% 二价离子铁 植物中的Fe多为三价高Fe,需还原成 二价的亚Fe,或与Fe螯合物结合后        才易吸收, 吸收率为 1%-7%

3)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体内贮存Fe的量 ②胃肠功能 ③食物铁状态 ④药物(如维C) ⑤RBC造血状态

铁的运输 经肠黏膜吸收的Fe2+ Fe3++运Fe蛋白进入血浆→骨髓及其他组织→与运Fe蛋白受体结合(幼红细胞表面) Fe 2+ 血红蛋白 · 铜兰蛋白 氧化 细胞内 线粒体 还原 铁蛋白

铁的再利用和贮存: 再利用:RBC正常寿命120天,每天0.8%的红细胞老 化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破坏 80%以上的血红素铁被人体重新再利用 贮 存:Fe蛋白和含Fe血黄素的形成贮存于肝、 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铁的排泄:生理情况下≤1mg /d ①随肠粘膜脱落细胞、胆汁从粪便中排出 ②尿中(少数) ③随皮肤、汗液、脱落细胞→(极少) ④乳汁

铁循环示意图 Fe 铁蛋白 含铁血黄素 slow 运铁蛋白受体 RBC 前体细胞 循环中的 RBC 运铁蛋白 单核-巨噬系统

病因和发病机制 铁需求增加和摄入不足: 婴幼儿, 青少年,生育期的妇女,妊娠, 哺乳, PV 铁吸收障碍:  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慢性腹泻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IDA最常见原因 ①男:胃肠道失血,其中以痔疮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  出血多见。食道裂孔、消化道憩室、小肠息肉、   食道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和胃粘膜病变均可引起   出血。胃肠道肿瘤 ②女:月经过多 ③其他:慢性血管内溶血,如 PNH、心脏人工瓣膜置     换术后

缺Fe 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Hb合成降低→IDA ②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含Fe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使患者 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生 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胃酸分泌减少

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 ◆贫血症状: 乏力、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 活动后气短等     活动后气短等 ◆组织缺Fe症状: 儿童、青少年发展迟缓、体力下降、  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燥、易怒或淡     漠 ,异食癖(pica) ◆原发病的症状 :  Plummer-Vinson 综合征:IDA合并有吞咽困难

2.体征: ①皮肤粘膜苍白 ②毛发干燥 ③指甲扁平,部分患者呈匙状状(反甲)

反甲- IDA

实验室检查 血象: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Hb ↓ MCV<80fl MCH <26pg MCHC <31% RDW ↑ 、RBC小者多见,中心淡染色扩大 RC大多正常或轻度↑ WBC正常或轻度↓ PLT正常或轻度↑

缺铁性贫血血象(Iron Deficiency Anemia, HG)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3.淋巴细胞(lymphocyte),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畸形, 中心淡染区明显扩大(erythrocytes are anisocytosis, poikilocytosis and obviously hypochromatic).

骨髓像:增生活跃, 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幼红细胞体积偏小,可出现胞质发育晚于 胞核 - “老核幼浆”,粒、巨核系正常 骨髓可染铁的检查可反映贮存铁,是诊断缺铁的 金标准 Fe染色:铁粒幼细胞少(<15%)或消失 细胞外Fe亦缺少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Iron Deficiency Anemia, MG) 1.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normoblasts); 2.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s); 3.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4.淋巴细胞(lymphocytes);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骨髓铁染色 (铁-) (铁+)

铁代谢检查 血清Fe↓<8.95mol/L(500 µg/L) , 总Fe结合力↑>64.44 mol/L(360 µg/L) 血清铁饱和度↓ <15% 血清铁蛋白(SF)↓ <(<12~14 ng/ml) 其他检查: 为明确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还需做尿常规、便潜血、 肝肾功能、胃肠X线检查、胃镜及病理等项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IDA 引起IDA的病因或原发病 1.贮存铁缺乏期 : 有缺铁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血清铁蛋白↓;骨髓储存 铁↓;Hb和血清铁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 符合1的诊断标准,同时血清铁↓,总铁结 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储存铁↓; Hb正常 3.缺铁性贫血期 : 符合2的诊断标准,同时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鉴别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血红蛋白病等 慢性病性贫血: 多由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等引起,大多为正常细胞性,但有时也可以是小细胞性的。但不同的是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血清铁饱和度正常或增高血清Fe饱合度↓,无储存铁的减少,铁蛋白常↑

治 疗 补充铁剂 1)饮食治疗 2)口服铁剂治疗:首选,餐中和餐后服用,忌与茶同 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治疗有效:1~2 天症状改善,5~10天RC达高峰,2周后Hb↑, 2个 月 后恢复正常。Hb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3-6个月, 或于SF>50μg/L时停药。 3)注射铁剂治疗:副作用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计 算注射铁剂的总剂量。铁的总剂量(mg)=〔150-患者血红蛋白(g/L) 〕 ×患者(kg) ×0.33 病因治疗

预 防 对具有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婴幼儿、儿童、生育期妇女等,及时给予含铁量高且易被吸收的饮食,纠正偏食。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引起慢性失血的疾病。 预后:取决于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谢 谢

巨幼细胞性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概 述 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红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细胞浆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而形成巨幼细胞 概 述 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红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细胞浆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而形成巨幼细胞 形态学特点:大细胞性贫血,血中可见巨大卵形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巨幼粒细胞 正常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可使髓内细胞死亡增多(红细胞无效造血或原位溶血)

流行病学 我国以营养不良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与膳 食质量差,偏食等因素有关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以恶性贫血多见 混合性营养缺乏常见,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者伴 有缺铁

叶酸、维生素B12代谢 叶酸在新鲜绿色蔬菜、新鲜水果、肝、肉类和食用 菌等食物中含量丰富 叶酸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 食物中摄入吸收的叶酸在肠道上皮细胞内还原 为二氢叶酸盐和四氢叶酸盐。它们与蛋白质结合, 并以甲基四氢叶酸盐形式转运 四氢叶酸盐在嘌呤、嘧啶及氨基酸代谢以及DNA合成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B12又名钴胺素,存在于动物食物中。肝、肾、肉类、蛋类、牛奶及海产品中含量丰富。成人需要量为2~5µg/d,贮存量约为3~5mg 吸收部位:回肠远端,需要有内因子(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转运使其透过肠黏膜 VitB12缺乏可使甲基四氢叶酸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使细胞摄取叶酸的量减少,产生巨幼贫 VitB12缺乏可引起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VitB12缺乏症一般需经几个月到几年始可出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叶酸缺乏的病因 分 类 原 因 摂入不足 不新鲜饮食、烹调不当、慢性酒精中毒、消化道外营养 吸收障碍 原 因 摂入不足 不新鲜饮食、烹调不当、慢性酒精中毒、消化道外营养 吸收障碍 吸收不良综合征(特别是腹部疾病、口炎性腹泻),药物(苯妥因、匹拉米酮、巴比妥盐、环丝氨酸、口服避孕药)、叶酸吸收不良(先天性、获得性)、盲袢综合征 利用障碍 叶酸拮抗剂(甲氨喋呤、乙胺嘧啶、氨苯喋呤、联脒化合物、甲氧苄氨嘧啶)、抗惊厥药、酶缺乏(先天性、获得性)、维生素B12缺乏、酒精中毒、坏血症 需要增加 妊娠、哺乳、婴儿、恶性疾病(尤其淋巴组织增殖性)、造血增多(特别是重型β地中海贫血)、代谢增加 排泄增加 肾透析(腹腔或血透析)

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 分 类 原 因 饮食不当 长期素食者、慢性酒精中毒(偶见)、偏食 吸收障碍 原 因 饮食不当 长期素食者、慢性酒精中毒(偶见)、偏食 吸收障碍 内因子缺乏(恶性贫血、胃粘膜损害、内分泌疾病)、小肠疾患(回肠切除、节段性回肠炎、口炎性腹泻、乳糜泻以及恶性病变)、结肠憩室、盲袢综合征、Crohn病、药物(新霉素、甲福明、苯乙双胍) 利用障碍 拮抗剂、酶缺乏、内脏病(肝、肾、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先天性运输蛋白异常 需要增加 甲亢、婴儿、寄生虫感染、α-地中海贫血 排出增加 在血清中结合障碍、肝脏疾患、肾脏疾患

临床表现 1.血液系统表现 起病缓慢,逐渐发生贫血,苍白、乏力、易 倦、头昏,活动或劳累后心悸气短 由于髓内溶血,可有黄染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血 小板减少者可出现皮肤紫癜、鼻及牙龈的出 血以及月经过多等出血倾向

2.消化道表现 胃肠道症状:包括厌食、间歇性便秘和腹泻,不定位的局部性腹痛。是DNA合成障碍影响口腔粘膜、舌乳突及胃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使之发生萎缩所致 舌炎:可能为早期症状或急性期表现,舌头烧灼感。急性期舌乳突萎缩,典型者舌面呈苍白光滑或红而光滑称为“牛肉样舌” 肝脾肿大:偶见

3.精神神经系统表现 >60岁,外周神经受累很常见,进而可累及脊髓神经系统,是由于髓鞘质合成障碍。侵及脊髓后索及侧索称为脊髓联合变性 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并有位置觉、触觉及痛觉的障碍,以及味觉、嗅觉障碍。以手足麻木、肢端感觉异常或刺痛最多见,其次为振动觉和位置觉的消失,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走路踩棉花感 早期检查:四肢外周定位与振动觉丧失,反射衰弱和消失。后期出现强直状态,巴宾斯基反应,下肢位置和振动觉较严重的丧失

精神异常:  兴奋性增高,轻度抑郁症,痴呆甚至偏执狂。晚期可出现精神失常  神经精神的异常可为首发症状。注射VitB12后,精神症状好转快,但神经损伤的恢复很慢,疾病晚期者甚至不能完全恢复。 4.免疫功能下降:易于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呈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RDW↑, MCH↑,MCHC正常。 RC计数可正常, 重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血涂片: RBC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消失,大椭圆形红细胞。可见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RBC。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为本病的早期表现,亦可见巨型杆状核粒细胞。有者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可见大血小板

巨幼细胞贫血血象(Megaloblastic Anemia, HG) 1.淋巴细胞(lymphocyte);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s),分叶过多达7个叶。可见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s) 。

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增生显著并伴巨幼变(胞体大、胞浆较胞核成熟,“老浆幼核”)    粒系也有巨幼变,巨晚幼粒细胞及巨型杆状核粒细胞的体积大,核大且结构疏松、肿胀,中性分叶粒细胞核的分叶增多 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测定    血清VitB12<74 pmol/L(100 ng/ml)    叶酸<6.8 nmol/L(3 ng/ml)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Megaloblastic Anemia, MG) 1.巨原始红细胞(promegaloblast); 2.巨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megaloblasts); 3.巨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megaloblasts); 4.巨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megaloblast); 5.巨中性晚幼粒细胞(megaloblastic metamyelocytes); 6.淋巴细胞(lymphocyte)

其它 (1)除外恶性贫血的检查:  ①胃液分析:胃液PH>6.5,若使用组织胺后,PH值   升至6.8~7.2,则为胃酸缺乏。胃液中无内因子  ②内因子抗体测定:  ③Schiling试验:可测定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维生素   B12的吸收量  ④胃肠道X射线检查 (2)无效红细胞生成(髓内溶血)的检测: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的营养史或特殊用药史、贫血表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结合特征性血象、骨髓象改变和血清VitB12及叶酸水平等测定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型、红血病、MDS,骨髓可见巨幼样改变等病态造血现象,但叶酸、VitB12水平不低 由于消化道症状就诊,易误诊为消化道疾患。首发症状为神经精神异常表现,易误诊为神经精神疾病。检查骨髓和血清叶酸、VitB12测定可加以鉴别

治 疗 进行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以及骨髓象检查后再开始治疗 1.补充叶酸 叶酸5~10mg,日三次,口服,直至贫血和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治 疗 进行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以及骨髓象检查后再开始治疗 1.补充叶酸  叶酸5~10mg,日三次,口服,直至贫血和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如同时有维生素B12缺乏,则需同时注射维生素B12,否则维生素B12所致的神经损伤会加重  如同时有缺铁,则需补充叶酸数日后,再给铁剂

2.补充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 250µg/d,肌内注射,连用2~3周,然后改为每周2次,至血象完全恢复正常。对病因不能去除者和恶性贫血患者,治疗需持续终身,每月一次  如合并缺铁可于开始治疗约2周后加用口服铁剂  给维生素B12后,精神症状好转快,但神经损伤的恢复较慢,尤其在疾病晚期恢复更慢,甚至不能完全恢复而致残 3.输血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输血。但是当患者贫血严重危及生命时应立即输红细胞 4.严重患者注意补钾

预 防 改变饮食习惯,勿偏食,勿将蔬菜烹调时间过长 孕妇、产后及哺乳期妇女要加强营养,合理喂养婴儿 预 防 改变饮食习惯,勿偏食,勿将蔬菜烹调时间过长 孕妇、产后及哺乳期妇女要加强营养,合理喂养婴儿 对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以及素食者,应定期补充相应的维生素B12或叶酸

预 后 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但若延误诊断及治疗,则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终身致残。

谢 谢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概   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每年0.74/10万(我国) 发病年龄: 双向分布 - 青壮年: 15-30岁 - 老年人: 60岁以上 男性=女性 发病地区: - 亚洲高于北美和欧洲

病 因 原发性:>50% 继发性: 1.化学因素 * 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病 因 原发性:>50% 继发性: 1.化学因素 * 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药物:抗肿瘤药、抗生素、非类固醇抗炎药、 抗惊厥药物、抗结核药物等 化学制品:苯及其衍生物 * 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无关,而与个人敏感性有关 药物: 氯霉素、磺胺药、保泰松 化学制品: 有机溶剂、金盐、杀虫剂等

2. 物理因素 辐射: 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 骨髓对放射敏感,其抑制程度与放射呈剂量依赖性 3. 生物因素 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相关性再障 *EB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 *HIV病毒、巨细胞病毒

发病机制 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缺陷: 量和质的异常 CD34+ 细胞减少,培养集落形成能力, 体外对HGFs反应差 造血微环境功能缺陷: 脂肪化,水肿、出血、基质细胞受损 免疫异常:损伤造血干(祖)细胞 Th1、CD8+ 、 CD25+  TC分泌的IL-2 、 IFN- 、 TNF  – TC功能直接杀伤干细胞 – 干细胞凋亡

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发热与感染 再障的患者厌氧菌感染, 牙龈溃疡出血

急性再障患者,女,26岁,颜面部疼痛肿胀1天。由于口周水肿被迫张口。右侧鼻翼旁有一较小瘀斑,穿刺液检查示绿脓杆菌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RC↓, NAP↑, LC↑ 骨髓象: 增生↓, 穿刺液稀薄,油滴增多,骨髓小粒↓ 粒、红及巨核有核细胞↓,脂肪组织↑ 易见非造血细胞团(LC,浆细胞,网状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 ,铁染色含铁蛋白小粒↑ 骨髓活检 红髓 → 黄髓,造血细胞及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

其他检查: NAP↑, EPO ↑ , CD4+/CD8+↓ Th1/Th2 ↑ CD8+ T抑制细胞↑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 骨髓储存铁↑ 溶血检查均(–)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plastic Anemia,MG ) 1.组织嗜碱细胞(tissue basophil); 2.淋巴细胞(lymphocyte); 3.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plastic Anemia,MG ) 1.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2.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3.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4.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5.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6.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 7.淋巴细胞(lymphocyte); 8.浆细胞(plasma cell)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A,MG)(400×) 图中有核细胞均为非造血细胞(non-hematopoietic cells)

(非造血细胞团,Non-Hematopoietic Cell Group)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A,MG) (非造血细胞团,Non-Hematopoietic Cell Group) 1. 组织嗜碱细胞(Tissue basophils);2. 浆细胞(Plasma cells);3. 淋巴细胞(Lymphocytes), 其余均为纤维细胞(fibrocytes).

骨髓增生旺盛,细胞数增多,如MDS、脾亢、巨幼贫   骨髓增生减低,细胞数减少,如再障 正常 骨髓增生旺盛,细胞数增多,如MDS、脾亢、巨幼贫 

诊 断 1、严重贫血、出血、感染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RC,LC 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诊 断 1、严重贫血、出血、感染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RC,LC 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4、骨髓:增生低下,骨髓小粒空虚, 非造血细胞 , (如增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5、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PNH、MDS、恶组、 AL等)

再障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分为: 重型(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 国内:慢性型(CAA)和重型再障

再障的临床分型 SAA NSAA 起病 急 缓 贫血 逐渐发生 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 出血 严重 轻 感染 严重 轻 起病 急 缓 贫血 逐渐发生 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 出血 严重 轻 感染 严重 轻 血象 NEU<0.5 NEU>0.5 (×109/L) PLT<20 PLT>20 RC<15 (绝对值) RC>15 骨髓象 增生极度减低 增生减低或活跃 预后 不良,<6-12个月 较好

鉴别诊断 1、PNH: 血红蛋白尿,黄疸,脾大,Ham试验 (+), 糖水试验(+), Rous试验 (+) 2、MDS: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尤以红系为著,病态造血,染色体异常 3、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明显增多 4、恶性组织细胞病: 高热和衰竭,出血严重,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黄疸,血液和骨髓中有异常组织细胞

治 疗 支持治疗: 控制感染、止血、输血(Hb ﹤60g/L →RBC) 雄激素:适用于慢性或轻型再障,有效率50%~60% 治 疗 支持治疗: 控制感染、止血、输血(Hb ﹤60g/L →RBC) 雄激素:适用于慢性或轻型再障,有效率50%~60% 司坦唑醇 2-4mg Tid Po; 丙酸睾酮 50-100mg, Qd or Qod im;疗程至少4个月。雄激素的主要副作用是男性化和肝功能损伤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急性或重型再障治疗,单独或序贯应用,有效率50%~70% SAA: ALG、ATG、 CsA、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 造血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EPO、G-CSF、GM-CSF、IL-1,3,6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适用于SAA,﹤45岁,早期患者。长期生存率达50%~70%

预 后 再障总的疗效不够令人满意,其预后与分型相关 预 后 再障总的疗效不够令人满意,其预后与分型相关 ●重型再障患者多在半年或一年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颅内出血和严重感染。骨髓移植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其预后已有较大改善 ●慢性再障进展缓慢,治疗后70%~80%患者病情改善,少数患者可获完全缓解

预 防  本病的病因半数与已知的物理、化学因素有关,因此应强化劳动保护法规、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减少或杜绝与有害因素的接触。避免应用可能导致再障的药物,预防肝炎等病毒感染

谢 谢

溶血性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 概 述 概念  溶血:指RBC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溶血性贫血:当溶血发生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 概   述 概念  溶血:指RBC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溶血性贫血:当溶血发生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 发生的贫血(RBC寿命<15-20d) 溶血性疾患:发生溶血骨髓尚能够代偿而不出现贫血时 溶血性黄疸:溶血伴有的黄疸 与溶血性黄疸有关的因素 (是否出现黄疸?) · 溶血的程度 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 RBC内在缺陷 RBC膜异常

红细胞骨架蛋白

2.RBC酶缺陷: 遗传性 红细胞内糖代谢酶异常 丙酮酸激酶(PK)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嘌呤和嘧啶代谢酶异常 3.珠蛋白异常:遗传性 肽链结构异常→异常Hb病 肽链量合成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海洋性贫血

二、RBC外部因素异常 1.免疫因素:抗原抗体介导的红细胞破坏为免疫性溶血。RBC膜吸附有凝集抗体,直接在血管内破坏或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AIHA、新生儿溶血病、血型不合输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非免疫因素: 物理和创伤性因素: 大面积烧伤,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HUS,TTP),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 感染因素:见于疟疾、黑热病、败血症等 化学因素:某些药物和毒物, 苯肼、蛇毒等 其他:PNH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的溶血病

特点:多为急性溶血,常有全身症状,有Hb血症和Hb尿 慢性溶血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血管外溶血: RBC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脾)中被破坏 三、溶血发生的场所 血管内溶血  见于血型不合输血,PNH等 RBC在血循环中遭到破坏→Hb释放    特点:多为急性溶血,常有全身症状,有Hb血症和Hb尿    慢性溶血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血管外溶血:    RBC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脾)中被破坏  如遗球、AIHA(温抗体型)  特点:起病慢、脾大,血清游离胆红素↑, 原位溶血或无效性RBC生成:骨髓内的幼RBC在释放入血前即被破坏,可有黄疸(见于巨幼贫或MDS)

按发病和病情: 急性和慢性 按溶血部位: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遗传性和获得性 临床分类 按发病和病情: 急性和慢性 按溶血部位: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遗传性和获得性

临床表现 慢性溶血:起病缓,症状轻,三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多为血管外溶血 并发症:胆石症 肝功能损害 急性溶血:起病急,寒战、高热、伴有头痛、呕吐、 腰痛及四肢酸痛,继之血红蛋白尿、 面色苍白、黄疸 并发症: 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肾功衰竭

实验室检查 ①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②红系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③各种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一般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尿胆原(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红细胞肌酸(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RBC升高)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HG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象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HG ) 1. 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2.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易见小球形红细胞(small spherocytes)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MG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髓象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MG ) 1. 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normoblasts); 2. 早幼红细胞(巨幼样变)(basophilic normoblasts, megaloblastoid); 3. 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4.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其余均为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s),易见小球形红细胞(microspherocytes)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 实验室检查:RBC破坏↑ 骨髓中幼红细胞代偿性↑ 有Hb尿提示为急性血管内溶血 然后再选择特殊检查以确定溶血的性质和类型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 1. 有肯定的理化因素接触史或明确的感染及输血史 2. 抗人球蛋白试验(+):AIHA 3. 抗人球蛋白试验(-): AIHA、PNH 外周血RBC畸形(+):遗球、微血管病性溶贫、 地中海贫血   (-):异常Hb病、G6-PD缺乏

二、鉴别诊断: ①贫血+RC↑: 失血、缺Fe和巨幼贫恢复早期 ②贫血+非胆红素尿性黄疸: 无效性RBC生成 ③无贫血,有非胆红素尿性黄疸: 家族性非 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 ④贫血、幼红、幼粒、RC轻度↑、RBC有畸形:   骨髓转移瘤

治 疗 1、去除病因: 如药物诱发的停药、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脾切除术: 遗球最有效 治 疗 1、去除病因: 如药物诱发的停药、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脾切除术: 遗球最有效 切脾脂征: 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AIHA ②丙酮酸激酶缺乏 ③部分海洋性贫血 4、输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 5、其他治疗:对于溶血的并发症,如急性肾衰、休克及电解 质紊乱应积极治疗。如患者叶酸缺乏可适当补充叶酸,慢 性血管内溶血患者缺铁可用铁剂治疗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概念: 系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Coombs test大多阳性

分类: 温抗体型:37℃最活跃,主要是IgG,少数为IgM (不完全抗体),发生血管外溶血 冷抗体型: 冷凝集素综合征: 0-5℃最活跃,IgM(完全抗体) 原发:老年人多 继发:恶性B-LC疾病和支原体肺炎、传单等 慢性溶血经过,寒冷时加重 阵发性冷性Hb尿症: IgG型(D-L Ab), 0-4℃与RBC结合 继发于病毒、梅毒

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L, 淋巴瘤、骨髓瘤) 最常见类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55%) 常继发于: 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L, 淋巴瘤、骨髓瘤) 风湿免疫性疾病 (SLE, 类风湿性关节炎) 感染性疾病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血管外溶血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患者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型多见于小儿,常继发于病毒感染 如并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称为Evans综 合征实验室检查除了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一般 性检查之外,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是本病诊断较特异的指标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 测定红细胞膜上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 (+) → 90%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测定血清中游离的IgG或C3

诊 断 温抗体型AIHA: 溶血性贫血 直接Coombs test(+): IgG或C3型 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可疑用药史 诊 断 温抗体型AIHA: 溶血性贫血 直接Coombs test(+): IgG或C3型 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可疑用药史 冷凝集素效价正常范围 鉴别诊断:Coombs test(-)时 先天性溶血性疾患 非免疫性HA PNH HS

治 疗 一、病因治疗 二、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 Pred 1-1.5mg/kg·d分次口服,RBC正常后逐渐减量 治 疗 一、病因治疗 二、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 Pred 1-1.5mg/kg·d分次口服,RBC正常后逐渐减量 小量(5-10 mg/d )维持6个月    如治疗3周无效或≥15mg/d的泼尼松才可维持血象者应换用其他方法治疗    注意骨质疏松、血糖↑、血压↑等副作用 82%获早期CR或PR,13-16%停激素后长期缓解

三、脾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较大剂量才能维持,可行脾切除,有效率可达60% 四、免疫抑制剂 适应证:①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都不能缓解 ②脾切除有禁忌 ③强的松>10mg/d才能维持 药物:环孢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五、其他疗法:丙球和血浆置换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PNH) 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溶血病 20~40岁多见,男多于女,发病隐匿,病程迁延,轻重不一 临床特点:除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表现,以间歇发作的睡眠后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尿呈酱油或葡萄酒样。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或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如长期血管内溶血,可并发IDA AA-PNH综合征 诱发因素:感染、月经、输血、手术、情绪波动、饮酒、疲劳、药物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全血细胞减少(约1/2) 2、骨髓像:增生活跃,幼红为主 再障危象时增生低下 3、尿液:尿隐血(+), RBC(–) Rous test(+),尿胆原轻度增加 4、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血清游离Hb,非结合胆红素,结合珠蛋白

5、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试验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结果是确诊的依据 蔗糖溶血试验:特异性差,可作筛选试验 热溶血试验:特异性差、筛选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敏感性优于Ham test 6、血细胞表型分析:   外周血和骨髓血细胞CD59和CD55阴性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诊断性试验中有两项阳性,或只有一项阳性,但两次以上复查阳性或有确切的溶血依据 PNH与再障可互相转化,称为再障-PNH综合征。 鉴别诊断: HS, AIHA,G-6-PD缺乏症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治 疗 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1、输血:洗涤RBC,但有时加重溶血 2、控制溶血发作  右旋糖酐 治 疗 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1、输血:洗涤RBC,但有时加重溶血 2、控制溶血发作  右旋糖酐  5%NaHCO3  糖皮质激素 3、促进RBC生成 雄激素 铁剂:小量(1/3-1/10),有溶血停用 4、血管栓塞防治 5、骨髓移植:Allo-BMT

预 后  PNH中数生存期10~15年。主要死亡原因是血栓形成、出血和感染。少数患者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不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