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确定 李冲锋 教育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著作: 1.《语文教学范式研究》,华龄出版社,2006 李冲锋 教育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著作: 1.《语文教学范式研究》,华龄出版社,2006 2.《教学技能应用指导》,华东师大出版,2007 3.《教师教学科研指南》,华东师大出版,2009 4.《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班主任工作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6.《教育的细节与大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一、文本解读的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抓住文本的首尾、线索、结构、关键语句、细节等对文本进行解析,从而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意义。
(一)抓住文本首尾 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 其实,几乎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根骨头,用这根骨头逗引女人的狗,而那条狗又使你接近那个女人。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见《故事开始了》,杨振同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1月版,2—3页
阿摩司·奥兹关于形状的认识 一篇故事的任何开头,都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合同。……有的时候,开篇一段或一章所起的作用就像是作者和读者背着主人公签订的一份秘密和约。 1、具有欺骗性的合同 2、有的开头颇似一个蜜糖陷阱 3、富有哲理的合同 4、很严苛的开篇合同
《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二十年后》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二)抓住文本线索进行文本解读 具有两条以上线索的文本,应该抓住线索进行文本解读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 空间线与时间线 万水千山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只等闲 腾细浪—走泥丸——暖————寒 ———喜 尽开颜 心理线与情感线(从“不怕”到“喜”到“尽开颜”)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抓住文本结构进行解读 同一篇课文可以作不同的结构划分和读解,可以读出多种意义。 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1.小说《药》的明暗解读 明线:买药、吃药 谈药——上坟 暗线:就义、被吃 开篇:刑场(暗)——茶馆(明)——坟场(暗)——花圈(明)
2.小说《药》的动静解读 “静——动——静”的全篇布局 开篇:从寂静中开始: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中间:各种人物的闹剧,他们一一都失败了。谁失败了? 结局:最后声响回归到寂静: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3.小说《药》的对立解读 1.全篇以华、夏两家的对立,寻找解放劳苦大众的道路为主轴 2.夏瑜与群众的对立、与牢头阿义等的对立 3.华老栓与康大叔的对立 4.华大妈与夏四奶奶的对立。 这些对立,暗示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未找到出路。
4.小说《药》的锁形解读 按琐形解读,闭环的。 小说以馒头为贯穿道具,华老栓用人血馒头治病,结果华小栓死了,突出群众的愚昧 西关外那层层迭迭的坟头,“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暗示统治者吃的是人血馒头。
5.小说《药》的场景解读 华 夏 刑 场 茶 馆 坟 场
5.小说《药》的场景解读 一 二 三 四 时间:秋后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场地: 刑场 茶馆 茶馆 坟场 一 二 三 四 时间:秋后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场地: 刑场 茶馆 茶馆 坟场 明线: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华大妈上坟 连结 交结 融合 暗线:夏瑜被杀 瑜血被吃 夏瑜被谈 夏四奶奶上坟
6.小说《药》的扇形解读 愚昧 麻木 黑暗 买 嘲 围观 吃 讽 勒索 杀 卖 出卖 羞愧 华家 看客 茶客 阿义 康大叔 夏三爷 夏四奶奶 愚昧 麻木 黑暗 买 嘲 围观 吃 讽 勒索 杀 卖 出卖 羞愧 华家 看客 茶客 阿义 康大叔 夏三爷 夏四奶奶 夏瑜
(四)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文本解读 什么是关键语句: 作者匠心独运处、炼词炼语处、文眼等 《田忌赛马》 《将相和》 《变色龙》
《祝福》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祝福》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祝福》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祝福》的主人公不是祥林嫂,而是鲁镇的全体居民。祥林嫂只是一个引动全体居民出场表演的引动者。 因此,要以祥林嫂为引发点,着重分析鲁镇居民的国民性,从而揭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的头痛。……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后来大家……便似笑非笑的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项链》 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一个正是这样。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不能够讲求装饰,她是朴素的,但是不幸得像是一个降了等的女人;因为妇女们本没有阶级,没有门第之分,她们的美,她们的丰韵和她们的诱惑力就是供她们做出身和家世之用的。她们的天生的机警,出众的本能,柔顺的心灵,构成了她们唯一的等级,而且可以把民间的女子提得和最高的贵妇人一样高。
然而事实上,她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就在那张小圆桌跟前和她的丈夫对面坐下了,桌上盖的白布要三天才换一回,丈夫把那只汤池的盖子一揭开,就用一种高兴的神气说道:“哈!好肉汤!世上没有比它更好的……”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等着吧。你到外面会受寒。我去找一辆出租的街车来吧。” 不过她绝不听从他,匆匆忙忙下了台阶儿。等到他俩走到街上竟找不着车了;于是他俩开始去寻觅,追着那些他们远远地望得见的车子。
一星期以后,他们任何希望都消失了。并且骆塞尔像是老了五年,高声说道: “现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 第二天,他们拿了盛那件宝贝的盒子,照着盒子里面的招牌到了珠宝店里,店里的老板查过了许多账簿。 “从前,太太,这串项链不是我店里卖出去的,我只做了这个盒子。”
“我从前还给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像我们什么也没有的人,你明白这件事是不容易的……现在算是还清了帐,我是结结实实满意的了。”
于是他俩到一家家的首饰店去访问了,寻觅一件和失掉的那件首饰相同的东西,凭着自己的记忆力做参考,他俩因为伤心和忧愁都快要生病了。 他们在故宫街一家小店里找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念珠,他们觉得正像他们寻觅的那一串。它值得四万金法郎。店里可以作三万六千让给他俩。 他们所以央求那小店的老板在三天之内不要卖掉这东西。并且另外说好了条件:倘若原有的那串在二月底以前找回来,店里就用三万四千金当郎收买这串回去。
《二十年后》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五)抓住文本细节进行文本解读 1.小说《祝福》的细节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 小说《药》的细节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
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例说小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例一:品味语词 鲁迅小说《祝福》里面的一段文字。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教学的内容(教什么?): 结合语境,品味作者的用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确定的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语词来品味?): 语词的选择与运用是作者表意达意的重要方式。 教学的载体(借助什么教?): 选择的是上述段落。 教学的方法(怎么品味?): 换词体会
学习的结果(学到了什么?) 1.品味的结果: 运用原来的语词更能够令人感到极度的悲凉与沉痛。悲痛中包含着同情、感慨、忧愤、冷嘲等复杂情感,只能意会,很难言传。 2.教学的落点: 学生明白作者运用特殊的语词,表达特定的情感,从而学会通过对作者所运用的(特殊的)语词的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今后再读小说时,学会通过品味作者所运用的语词来理解作品。
例二:体会语气 鲁迅小说《孔已己》和《祝福》里面的两段对话。 《孔已己》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的?许是死了。” 《祝福》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教学的内容(教什么呢?): 结合语境,通过“语气”体会文本中对话者的心情与心态。 确定的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语气”来体会?) 作品中人物言说时的语气能够表现出他的心情与心态。 教学的载体(借助什么教?): 上面的某一段,或者两段文字。 教学的方法(怎么体会?) 1.教师朗读 2.学生自读 3.学生表演 4.学生讨论
学习的结果(学到了什么?) 1.体会的结果: 《孔已己》中: 问者好奇,满怀兴趣。为什么?因为并不关心人,而只是关心事。 答者先是很带劲,一副由于知道信息而信心满满的样子;后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毕竟事不关己。 《祝福》中: 问者急切,语气也急切。为什么?因为心存不安。 答者懒散,语气也舒缓。为什么?因为情绪漠然。 2.教学的落点 学生学会了通过语气,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与心态。再读其他作品时,能够注意人物对话中的语气从而把握作品。
如何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把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分析结构、赏析修辞、掌握视角、赏析细节、把握手法等解读方式作为小说教学的内容,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内容的确定,还比较“泛”,到具体的小说解读还需要进一步扣住其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
小说教学的内容要随小说的类型特征来确定。小说的类型特征是某一类小说所特有或特别突出的特色。要解读某一类型的具体作品,要考虑到其类型特征,运用这些类型特征去解读。
有一篇课文是于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一篇具有荒诞性质的小说,学生用传统的解读方式是无法读懂这篇小说的。教给学生转换一种文本解读的方式,即理解荒诞小说的特点与表现手法,学生才能够读懂。通过这篇小说的教学,教学生读懂了原来读不懂的东西,而且学会了解读荒诞小说的一些方法,以后学生就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去解读其他的荒诞小说了。
学习一篇小说就是要学到其中所特有的特殊的东西。我们去教陌生小说的时候,更具有挑战性。比如说,意识流的小说、荒诞派的小说、后现代的小说等都有自己的类型特征。在教这些类型的小说时,就要考虑把怎么去解读这种类型的小说的方式确定为这篇小说的教学的内容或内容重点。
小说不仅有其类型特征而且每篇小说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小说的解读方式要随具体小说的体式而变化。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还需要研究具体的这篇小说的文本体式,并据此来确定小说教学的内容,即具体的解读方式。
例如,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有这样一些特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大量运用“暗示”的手法,人物身份的暴露与隐匿,时间距离的运用,人物对话的运用,作者全知而读者未知的信息差异,故事情节的逆转与读者期待的“落差”的运用,等等。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确定教学的落点,比如,选择确定教小说中“暗示”的运用与关注“细节暗示”来解读作品,教小说中人物身份的暴露与隐匿的表达方式与运用人物身份的隐与显来解读作品。
把学生看不到的东西确定为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看到什么? 学生不容易看到什么?
《桥边的老人》 学生能够看到什么? 学生不容易看到什么?
《二十年后》 学生能够看到什么? 学生不容易看到什么? 小说的情节是怎样的?
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 警察巡逻,碰到一个人(鲍伯)——一番对话——警察走了——来了个高个子——一番对话——那个人(鲍伯)被捕了
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20年前两们好友各奔前程,相约20年后见——一位去了西部发了大财,成了通辑犯,另一位当了警察——20年后两人赴约,当警察的朋友发现朋友就是通辑犯,不忍心抓他,找人抓了他。
小说的情节与故事的情节 小说情节: 警察巡逻,碰到一个人(鲍伯)——一番对话——警察走了——来了个高个子——一番对话——那个人(鲍伯)被捕了 故事情节: 20年前两们好友各奔前程,相约20年后见——一位去了西部发了大财,成了通辑犯,另一位当了警察——20年后两人赴约,当警察的朋友不忍心抓他,找人抓了他。
小结: 根据解读方式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1.从文本外回归到文本内 2.从文本内人、景、物的特点回归到作者眼中的人、景、物 3.从只教文本的局部到教文本的整体 4.从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回归到融合
进一步阅读 1.刘俐俐著:《外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刘俐俐著:《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孙绍振著:《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第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语文学习编辑部:《名作导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孙绍振著:《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著:《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冲锋著:《教师教学科研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