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第一课时
《巴黎圣母院》导读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的伟大的作者――雨果将美与丑,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推向极端的对照,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你的全部思想以及感情,这正是此小说的魅力所在。 此书是一八三零年问世的,此时正值雨果在一八三零年革命影响下,从保王主义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所以这本书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歌颂。此书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招毒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徒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慌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
内容简介: 十五世纪巴黎的一幅图画 小说一开始就是巴黎圣母院前狂热的人群欢度宗教节日的喧嚣热闹、五光十色的画面,作者把情节线索集中在这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场面,然后以极大的戏剧性铺陈开来演成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在点燃着篝火的市中心格雷沃广场上,爱斯梅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多姿的舞姿博得了人们叹为观止的赞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她的美色引起了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欲念,他指使残废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深夜劫持少女,少女被国王侍卫弗比斯救下,爱斯梅拉达立即爱上了潇洒英俊的弗比斯。克洛德万分嫉恨,伪装妖僧,乘他们幽会时刺伤了弗比斯,而在爱斯梅拉达昏过去的时候克洛德跑掉了。宗教法庭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口咬定爱斯梅拉达是女巫,是她驱使黑衣魔鬼杀害了军官。在宗教法庭的酷刑下,少女屈打成招,被判以绞刑。
当少女怀着恐惧站在绞刑架下的日寸候,私下爱着爱斯梅拉达的卡西莫多冒死独立劫持了法场。郐子手们惊魂未定,卡西莫多已经把爱斯梅拉达抱进圣母院——不受法律管辖的“避难地”,保护她。法庭要不顾避难权予以捉拿。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闻讯后,于当晚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他们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孤身奋战,全力阻挡乞丐们进入教堂。流浪人又遭到国王军队的血腥镇压•混战之际克洛德乘机劫持少女,威逼她屈于他,少女宁死不从。克洛德恼羞成怒,把少女交给法庭,自己在圣母院钟楼上狞笑着看她受刑。卡西莫多抓起克洛德,把他从墙上扔了下去。两年后,人们在隼山的地窖里发现了两具奇怪地连在一起的尸骨。“一具显然是一个畸形的男子他紧紧地搂着另一具女尸,当人们试图将他们分开时,他们立刻灰飞湮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经典语句: 爱情是什么? 是一道神奇的加法:一个思念加上一个思念,就能变成十五的月亮。 是一轮非凡的听力: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听到彼此的激动的心跳。 是一串美妙的语言:可以是柔情似水,如同烟波,也可以风风火火,惊天动地。 是一把牢固的锁:它把亲密恋人如情如语的话,锁进记忆的梦里。 是一种特等的信函:装在里面的是一个甜甜的吻,寄出去的是一个亲亲的问候。 俏皮话在巴黎是马上会被人听懂的,当然也总是受到喝采的。 ——《巴黎圣母院》
文艺复兴是大公无私的,它不但喜欢建设,它还会破坏。 ——《巴黎圣母院》 书籍将要消灭建筑。印刷术的发明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是革命之母,它是人类完全革新了的表现方式,这是抛弃了一种形式而获得另一种形式的人类思想,是从亚当以来就象征着智慧的那条蛇的最后一次蜕变。 在印刷术以前,宗教改革不过是一种分裂,印刷术却给了它一个革命。
第二课时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 果 雨 果
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里面,恶与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法] 雨 果
作 者 介 绍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诗集《东方集》和《暮歌集》、《静观集》等。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品读课文 分析形象 观众(群众) 副主教克洛德 爱斯梅拉达 伽西莫多
当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鞭刑以及受刑后,众人是如何对待他的? 嘲笑、挖苦、讽刺、辱骂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如此痛恨伽西莫多呢?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是因为人们没有同情心,是人心里的丑。“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说明只要有人受刑,他们就会来观看,无目的、无原则,是以别人的痛苦来愉悦自己。“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这说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也没有了善恶之分、没有了同情心和怜悯心。人们如此痛恨伽西莫多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丑。观刑群众愚昧无知、无聊庸俗、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说明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人性善的一面已被遮蔽,人性的劣根性暴露无疑。这种无知和缺乏应有的善良甚至已经在童真无邪的孩子的心灵种下了丑恶的种子。这是很可怕的!
伽西莫多因副主教克洛德的唆使劫持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 逃避责任,漠不关心 伽西莫多和副主教克洛德是什么关系?他为何受刑?在他受刑时克洛德如何对待他的? 副主教克洛德是他的养父。 伽西莫多因副主教克洛德的唆使劫持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 逃避责任,漠不关心 克洛德作为他的养父,唆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的事情败露后,自己逃避责任,却让伽西莫多承担罪名,他虚伪阴险、狡诈狠毒,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人性恶的标本。
作为自己的仇人,爱斯梅拉达为什么要送水给伽西莫多呢? 爱斯梅拉达,一位多才多艺、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不计前仇,送水给伽西莫多喝,说明她善良、纯真,她是善良的象征,是人性美的象征。
品读课文 探究主旨 残酷的刑罚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冷嘲热讽与打骂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却使伽西莫多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这是一滴什么样的眼泪?您从这滴泪中读出了什么?
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以德报怨,给伽西莫多喂水,爱斯梅拉达的这“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唤醒了伽西莫多已经几乎接近僵化的人性,让他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这是: ①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 ②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③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④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开心。 ⑤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行为的不当。而当他因劫持受到笞刑时,克洛德作为伽西莫多的惟一希望却弃他而去,这多多少少会令伽西莫多伤心痛苦,故而这一滴泪可能是他开始觉醒之泪。 …………
爱斯梅拉达的水不仅唤醒了伽西莫多的人性,同时也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为什么能够使人们感动呢? 因为人都有两面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爱斯梅拉达的这种行为唤醒了人性中的良知,所以感动了人们。爱斯梅拉达的水是善良的象征,人性美的象征。她的水唤醒了几近僵化的伽西莫多的人性,使他生平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同时也唤醒了群众的良知。最终使正义战胜了邪恶,美征服了丑。人性是复杂的,它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统一体。人性的贪婪、虚伪、自私,这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无法回避,这是人性的弱点,只有当我们战胜这些弱点的时候,人性的美就会放出光辉。
基于人的天性的爱是唤醒善、抛弃恶的唯一途径,“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弃恶扬善,爱可以使人性失而复得”。
品读课文 鉴赏手法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是雨果在1827年《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把这个原则运用于创作,小说的节选部分运用多角度对比的方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对比的人物形象。文中有哪些对比描写?
①克洛德与伽西莫多 ②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 ③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 ④爱斯梅拉达与围观群众 与他人的对 照:
①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与内心的毒如蛇蝎 ②伽西莫多外表奇丑但内心善良 ③围观群众前后不同的表现 同自身的对 照:
深 层 探 究 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雨果通过对比手法把众多人物的美与丑展现出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雨果通过人物自身以及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突出了小说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表达了雨果人道主义的思想,这也是他进入先贤祠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的美丑对照如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伽西莫多外表的丑与爱斯梅拉达外表的美,爱斯梅拉达人性的美与克洛德人性的丑,爱斯梅拉达人性的美与观刑群众人性的丑等等。 克洛德和伽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们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扣人心弦,也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伽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 相比之下,克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他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 伽西莫多最终还是把他的主人——克洛德从钟楼上推下,也许这就是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这正说明: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这种“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曾这样具体阐释:“取一个形体上丑怪的最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社会组织的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最纯净的一种感情”,当这种感情支配人物行动时,这个卑下的人物就由“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可以说,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与克洛德,《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沙威,《笑面人》中的格温普兰与大卫等。
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
课堂总结 人们常说一滴水中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看到了这滴水感动了伽西莫多感动了群众,而人只要还有能让他们感动的东西,就是可以救治的人就是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之善的人,是这滴爱与善的水唤醒了沉睡的人性,而不是残酷的刑罚,不是冷嘲热讽不是打骂而是真善美爱的人道主义的关怀。 雨果就是想借伽西莫多受刑的大场面的描绘,用对比的手法把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下展示在这个看台上,并通过爱斯美拉达这个美善的化身的塑造,揭示真善美的真谛,呼唤人道主义的到来。
第三课时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专题探究
探究题一: 观众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什么事情使观众认为“好极了”?
在那些还“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的没有怜悯心的人们看来,是伽西莫多受笞刑和虐待这出戏“好极了”,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一桩乐趣”;在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的看客眼里,美丽得令人垂涎的吉普赛姑娘,能在这种场合走上可耻和丑恶的刑台,尤其是“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境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看台上这出戏的尾声,是令多少人不可思议的,再一次给人们提供了笑料,所以“好极了”。
探究题二: 板块名称是“美与丑的看台”, 这是一 个怎样的看台?
这个“看台”就是格雷沃广场的刑台,尽管它没有什么建筑艺术的意趣,也算不得宏伟,没有铁十字架,没有八角灯,没有精致的柱子,没有镂刻与雕刻,可是中世纪的观众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因为观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只是在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这个“看台”就是一个社会风俗的缩影,如同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老舍笔下的裕泰茶馆,在这个“看台”上我们看到的是看客们的无聊与庸俗,折射出的是中世纪的社会风俗。
伽西莫多是受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指使去拦路劫持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看客们不明就里,在他被五花大绑着拖到刑台上的时候,爆发出的是哄笑、大笑和叫喊声,这都是在无情地嘲笑伽西莫多;而且,作者也有精彩的议论:脚镣、手铐、断头台等都“至今依旧宝贵地在我们这些文明的温和的有人性的人中间传下去”,这个看台展示出了人性的丑恶,取笑和欺负弱小,缺乏正义和同情。
探究题三: 在虔诚和真诚的笑面前,我们更能感受“嘲讽”中丑的一面。 “看客”身上体现出的人性丑陋,让我们想到鲁迅笔下也曾对“看客”进行过描绘,请你举个例子。
鲁迅在《示众》中对“看客”的描写:“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中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拓展延伸: 《巴黎圣母院》的对比艺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对照原则,运用这种原则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抗争的画面。
雨果认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善良的东西总伴随着丑恶的存在,在矛盾和尖锐的斗争中体现出来,《巴黎圣母院》的清洁,就是以美的代表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与丑的代表副主教克罗德的矛盾冲突及鲜明对照中展开的。爱斯美拉达先后五次遇难与获救的曲折过程够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情节。随着故事发展,作者通过四个男人与爱斯美拉达的对照及其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表现四种不同的爱和作者对真,善,美的鉴别准则及爱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