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水圈 地球表面約有75%的面積為水所覆蓋,同時空氣中充滿著水氣,地下也蘊藏著地下水,從太空中看地球,猶如一個蔚藍的水球。地球表面的各種水體總稱為水圈。 水圈包括有海洋、溪流、湖泊、池塘、水潭、地下水和水蒸氣等。
水依鹽類的含量可分為淡水和鹹水。 淡水水域由於水的流速不同,可分為流動水域和靜止水域,溪流屬流動水域,而湖泊、池塘、水潭等,則為靜止水域。 水圈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生命,也孕育許多的生態系,包括溪流、湖泊、河口(沼澤)、海洋等生態系。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水的比熱大,使水溫的變化幅度比較緩和,這對於變溫性的水生生物(如青蛙、蛇、魚等)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水有較大的浮力,使得水生生物不需要骨骼的支柱,即可輕易在水中生活。 水的密度在4℃時最大,即使水面結冰,水底還是維持4℃,因此在寒冬時,水生生物仍可在水底生活,不至於凍死。 水的流動有助於溶解的氣體與礦物質均勻分布。 水流也可將動物的卵和幼體、植物的孢子或種子,帶到適當的環境繁殖。
淡水生態系 流動 水域 靜止水域 池塘-淺 湖泊-深 環境 不穩定 穩定 流速 快 慢 溶氧 高 低 透光度 - 可到底層 僅到表層 主要 生產者 枯枝 落葉 大型 水生植物 浮游植物(湖心)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溪流生態系 溪流泛指地表沿著窪溝斜坡向下,逐漸匯集而成的天然流動水體。 溪流是人類及許多野生生物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也是水循環中極重要的一環。 溪流有大、小,主、支流的不同,各地的溪流也常因氣候、地質、水文、野生生物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在生態學上通稱為溪流生態系。
溪流生態系之生物適應 分泌黏液: 貝類、渦蟲 流線型:櫻花鉤吻鮭 身體扁平:水棲昆蟲幼蟲、臺灣間爬岩鰍 賴景陽(民85)。貝類。渡假出版社。p.29. 流線型:櫻花鉤吻鮭 汪靜明著(民89)。我們的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行政院農委會。p.21. 陳育賢攝 曾晴賢著(民75)。臺灣的淡水魚類。臺灣省教育廳。p.75. 身體扁平:水棲昆蟲幼蟲、臺灣間爬岩鰍
溪流屬於流動水域,由於水流湍急,可增加溶解於水中的氧氣。又因水經常在流動,浮游生物不易生存,因此,溪流生態系中食物主要來自河岸兩旁的落葉和斷枝。這些由陸地生態系來的有機物在腐爛分解的過程中,就成為水棲昆蟲如蜉蝣、大型節肢動物和魚類的食物。 常見的溪流植物包括附著性的藻類和有根的水草,而動物則還有渦蟲、貝類、兩生類及在溪流活動的鳥類等。
溪流生物為了適應流水環境,常有特殊的適應方法。 在急流中常見的水生植物如附著性藻類,能夠附著在河床、岩石上,而且組織柔軟,可隨波逐流不受折損;而在流動較緩的中、下游,則以小型的浮游藻類,或大型的有根水草才容易存活。 溪流中水生昆蟲(如蜉蝣及石蠅)的幼體扁平,附著在溪底岩石上,可避免被水沖走。
渦蟲及貝類等無脊椎動物可分泌黏液,將身體附著於石塊或樹枝上以抵抗水的衝力。 流線形的魚類,如櫻花鉤吻鮭具有較強的游泳能力及鉤狀的吻部構造,有助於在流水中游動和攝食昆蟲。 身體扁平狀的臺灣纓口鰍與臺灣間爬岩鰍,則為棲息在水底的魚種,牠們的腹鰭和胸鰭沿體緣擴張,可吸附在岩石上,以防被激流沖走。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湖泊的總面積雖然遠不及海洋,但由於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資源與地理景觀,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 湖泊為靜止的水體,其生態因子較溪流來得穩定。 湖泊生態系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物質來自從陸地沖刷下來的營養鹽及有機物碎屑。 一般而言,湖泊因水體較深,缺少大型水生植物,主要生產者為浮游藻類。而池塘則因水淺,光線充足,生產者常為大型的水生植物,如睡蓮、金魚草、香蒲、蘆葦等。
湖泊生態系
而消費者則有淡水魚、蝦、蟹、螺和蚌等。此外,湖泊的底質聚積許多微生物,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在內陸乾燥地區的湖泊,若無出口,則四周岸邊沖刷下來的各種礦物質在湖中沉積,湖水逐漸蒸發散失,鹽分增高,便成為鹹水湖。中國大陸的青海和羅布泊、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及中東地區的死海,都是著名的鹹水湖。這種環境對大多數生物都不適宜,只有鹽蝦和一些藍綠菌可以生存。 湖泊是指有一定深度的靜止水體,而且不與海洋直接聯繫。依此定義,我國文化中對於湖泊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如日月潭、石門水庫、蓮花池、雙連埤、石岡壩及大鬼湖等。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臺灣地區的河口溼地,依植物組成的不同,可以分為草澤和林澤兩大類。 草澤的主要植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如香蒲、水燭等。 林澤則可依河川的流速,形成紅樹林和溪口林兩種不同的生態系。 紅樹林主要的組成為水筆仔、海茄苳等,出現在流速緩慢而有大量淤沙和鹽度較高的大河口。 溪口林則出現在流速較快的小溪出海口,其水中含鹽量較低,且泥沙淤積不多,其優勢物種為黃槿。
草澤生態系 蘭陽溪口溼地 王永泰攝
林澤生態系 水筆仔 謝君偉攝 海茄冬 沈寬益攝
來自河川上游及海洋所帶來的各種無機鹽及有機物,在河口因 而沉積下來,豐富的有機養分使植物生長繁茂。這些植物的落葉、枯枝在泥地上腐爛分解成細小的有機碎片,這些養分藉著漲、退潮帶給沿岸海域中的浮游生物利用,其富含有機物的底泥也成為底棲動物最佳生存環境。
紅樹林沼澤區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沿海的潮間帶泥濘地,此區淡水與鹹水混合,鹽度變化大,但營養豐富,所以植物種類少而數量多,即植物的物種多樣性低也是此生態系的特色。 動物包含彈塗魚、鷸、行鳥、雁鴨、招潮蟹以及玉黍螺,還有各種底棲性動物如沙蠶等。 由於分布在臨水第一線,所以有攔截泥沙、擴大灘地和穩定海岸的功能。
臺灣紅樹林的分布 紅毛港、中港溪、東石、四草:陳育賢攝 淡水河口:楊智雅攝 典寶溪:黃瑜齡攝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的特色 海洋是生物最大的棲息地。 含鹽分高(平均鹽度為35‰)。 海水的物理及化學性質穩定,全球各地的海洋互相連通,因此許多海洋生物呈現世界性的分布。 海域區分為潮間帶、近岸區(大陸棚)和遠洋區。熱帶與亞熱帶近岸區海域的底部有珊瑚的生長,形成五彩繽紛的珊瑚礁。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 近岸區(大陸棚) 遠洋區 珊瑚礁
潮間帶的生態 潮間帶是位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不但有充足的陽光,還有豐富礦物質和二氧化碳等,是海洋生物最佳棲所之一。 由於潮水的漲退,潮間帶的生物都具有特殊的適應方式,以抵抗海浪的衝擊、承受水淹、暴露在空氣中和溫度的急遽變化。
潮間帶生態系
潮間帶生態系 候鳥 珊瑚礁生態系 謝君偉攝 陳忠應攝 Tim Laman攝(2004)。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斐濟珊瑚礁。秋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63.
例如:蟹在退潮時,躲在洞穴裡以防乾燥;藻類大多含有膠狀物質(如瓊脂),以吸收並保持水分,且體扁平柔軟,可隨海浪而彎曲,其基部具有根狀或盤狀附著器,可避免海浪衝擊而流失。海膽和藤壺等動物,則具有堅硬的外殼,以避免受到海浪的衝擊。 潮間帶的生物和海岸底質密切相關。通常海岸可因底質不同而分為泥岸、沙岸、岩岸和礁岸等,各種海岸的潮間帶生物有顯著差異。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 近岸區(大陸棚) 泥岸 沙岸 岩岸 礁岸 近岸區(大陸棚) 遠洋區 珊瑚礁
泥岸: 泥岸的特徵是底質為細泥,在漲潮時,這些泥灘地被海水淹沒,而退潮時,潮水可退到二、三公里以外,露出極大的泥灘地。 由於河流有機物在河口處灘地上沉積,提供海洋生物良好的食物來源。因此泥岸常可見到沙蠶、文蛤、西施舌、牡蠣和螃蟹等,以及隨之而來的大批遷移性水鳥,如鷸、等。 物種少、數量多是泥岸最大的特色。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 近岸區(大陸棚) 泥岸 沙岸 岩岸 礁岸 近岸區(大陸棚) 遠洋區 珊瑚礁
沙岸: 沙岸因底質難以固著,藻類等生產者較少。 並且水中缺乏有機物,因此海洋生物較少,僅有少數貝類、蟹和環節動物。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 近岸區(大陸棚) 泥岸 沙岸 岩岸 礁岸 近岸區(大陸棚) 遠洋區 珊瑚礁
岩岸: 岩岸因底質穩定,生產者多為附著性的大型藻類,如石蓴、紫菜和團扇藻等。 又因岩石地形崎嶇、空隙多,適宜海洋生物生存,常見到的動物有海葵、珊瑚、魚類、海星、海膽、螃蟹和軟體動物等。 此外,退潮時海水積存在岩岸洞穴形成一個個的潮池,聚集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因此,岩岸潮間帶是觀察海洋生物的理想區域。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 近岸區(大陸棚) 泥岸 沙岸 岩岸 礁岸 近岸區(大陸棚) 遠洋區 珊瑚礁
珊瑚礁的生態 珊瑚是刺絲胞動物,希臘文中珊瑚為zoophyte,意思是指像動物的植物。 珊瑚礁是由珊瑚群體和其所堆積石灰質骨骼所組成的。生態系主要生產者為與珊瑚共生和表面附著的藻類。 珊瑚礁之石灰質骨骼形成各種大大小小的空穴和縫隙,適合各種海洋生物的棲息。
臺灣的珊瑚礁生態系 戴昌鳳攝,何立德、王鑫編著(民93)。臺灣的珊瑚礁。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珊瑚礁中的魚類具有豔麗的色彩及花紋,可以藉此隱蔽和逃避敵害。珊瑚礁上也有不少的貝類生長,而海星、海膽、海參、蟹及海蛇的種類也相當多。 由此可知,珊瑚礁生態實在是個多彩多姿的世界,不僅在經濟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在學術研究及觀光上也同樣的重要。 但珊瑚是屬於狹適應性的動物,極易因環境的變動而受影響,因此,任意的破壞是必須禁止的。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 近岸區(大陸棚) 遠洋區 珊瑚礁
近岸區(大陸棚)的生態 近岸區靠近海岸,其底部為大陸棚,自海岸向海中央延伸,呈輕度傾斜,水深約200公尺。 大陸棚上的海洋生態系受到洋流的影響及河流帶來的有機物、營養鹽,再加上充足的陽光,使得藻類繁殖旺盛,魚類生產的品種及數量甚多。 從大陸東海到南海,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棚,臺灣西部的臺灣海峽位居其中。
近岸區(大陸棚) 世界最大的陸棚 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資料庫──臺灣周圍海域海底地形圖
近岸區(大陸棚)
由於中國大陸及臺灣西部河流的注入,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基礎生產量極高。 大陸棚上的生態系,其主要生產者為各種藻類;初級消費者有水蚤、魚類;次、三級消費者包括各種魚類,如大黃魚、烏鯧、烏魚、白腹鯖、石斑及沙丁魚等。 此外,尚有許多節肢動物及軟體動物棲息在海底,如紅蟳、斑節蝦、文蛤及牡蠣等底棲生物。
3-5 水域生態系 水圈 水圈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發源地的原因 溪流生態系 湖泊生態系 河口(沼澤)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 近岸區(大陸棚) 遠洋區 珊瑚礁
遠洋區的生態 遠洋區即遠離海岸水深超過200 公尺以上的海洋。 自海面至深200 公尺處為透光區,陽光充足,浮游植物生長旺盛,伴隨著大量消費者──浮游動物。這些浮游動物又成為許多魚類的食物。 在深海區,陽光無法到達,水溫低且壓力大,僅有少數生物生存。
在臺灣東部,離海岸不到10 公里的海底,其水深已達1,000 公尺,離海岸30 公里左右,海水已達4,000 公尺深,為遠洋區的海域。這個海域正好是黑潮流經的區域,其海底山脈及海溝崎嶇不平,形成海水上下擾動洋流,孕育豐富的海洋浮游生物。 遠洋區有許多漁場,可以捕捉到大量的魚類,如蘭嶼附近的飛魚。因魚類資源豐富,有不少海洋鯨豚動物在東海岸出現。
近來,由於人類科技的發達和人口不斷增加,促使人類更進一步開發河口、潮間帶、珊瑚礁及海域,相對的也帶來許多破壞和汙染。毒魚、炸魚、使用流刺網過度捕撈等,不但使漁業資源急遽減少,也導致食物鏈的破壞,造成物種的消失。如此不當的開發,待日後想要彌補時,必須付出社會成本是非常大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