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鐘志安 E-mail:ryan7345@gmail.com 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 講師:鐘志安 E-mail:ryan7345@gmail.com
新足部健康法的起源 約在3000年前,中國古代醫學鉅著「黃帝內經」、「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將「按摩」編列至中國醫學體系裡的一門專科。之後歷經各朝代的發展,隋唐 時代(西元6世紀),出現更專業的按摩專科及按摩醫生,按摩法也傳入日本,發展出「針灸」和「足心道」,元朝時按摩治療法更進一步傳入歐洲。雖然「按摩」 的發展淵遠流長,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先進的醫學技術相繼研發後,這種簡單易學的按摩醫療手法,卻因無法引起醫學家深入研究的興趣,一度沒落。
二十世紀初,美籍醫師Dr.W Fitzgerald利用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整理有關「區域治療」的理論,在醫學界公開發表後,「足部反射療法」的相關醫學資訊,再度引起世人的重視。西 元1938年,英哈姆女士根據Dr.W Fitzgerald博士的理論,出版了「腳會說話」一書,成了流傳至今「足部反射療法」的原始治療醫典。 至於台灣「足部反射療法」的歷史就要追溯到瑞士籍的吳神父了,多年前自願來台傳教的吳神父,因不適應台灣溼熱的氣候,飽受關節炎之苦,歷經中、西醫的治療,仍無法根治;後來經由薛弘道修士得知一套免服藥的「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想不到試過幾次之後,多年來的關節炎居然逐漸康復了。從此,吳神父開始研 究各種相關書籍並且在他所服務的台東市寶桑路天主堂開始訓練教友們,並在教堂內為人治療,「足部反射療法」自此逐漸聲名遠播。
區帶療法
新足部健康法的目的 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是藉由足部病理反應區所反應的病理加以刺激,透過經絡神經、神經體液的傳達,使內臟產生全身性的自動調節作用,以期達到陰陽平衡、氣血順暢、生理機能恢復常態的健康狀況。
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新特點 (一)施行範圍順著骨骼和肌肉紋理來操 作,包括膝蓋以下,將足部分成幾 個區段按摩,不致遺漏,主張「區 域連續性的按摩法」。 (二)痛與療效不成正比
(三)使用按摩棒來按摩 (四)反應區位置準確;並由59個增加到現 在的83個,運用中醫的原理將反應區 塗加上顏色,並配合五臟五官來給於 五行的五色。
(五)在治療按摩時先從腦部開始, 因為腦部是統領全身各系統。 (六)在按摩時間方面以兩腳30分鐘最為恰 當。 (七)按摩力道應配合每個人的需求來操 作。
三大特色(口訣) (一)推散病理反應物。 (二)區域連續性的按摩法。 (三)整體性的治療。
何謂病理反應物? 在皮下能找到圓形、橢圓形、扁形、條索 形、米粒狀、沙拉狀、棉絮狀、氣泡狀、或硬或軟的反應物。 能夠從病理反應區察覺警訊,且能同時開始對症按摩,掌握先機,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西班牙醫師曼扎納瑞他從自願者的腳部,在甲狀腺、胃、腰、薦椎等反應區的真皮下方的細胞組織取樣,作病理切片分析,發覺正常細胞組織的結構是神經纖維佔8%,血管元素佔27%,結締組織佔65%。 在患者反應區所找到的沈積物細胞組織,結構則顯然有很大的改變,神經纖維佔42%,血管元素佔28%,結締組織佔30%。就因為神經纖維組織由8%暴增為42%,所以按摩時特別疼痛。
病理反應的判斷 1反應物 2疼痛程度(癢-酸-痛-麻-痺) 3外型、顏色、溫度。
區域連續性按摩法除了能夠由上而下,依序按摩全腳不容遺漏任何反應區。 按摩順序 1腳趾 2腳內側 3腳外側 4腳背 5腳底
整體治療 運用陰陽五行的學理,了解人體生理、病理之間的密切關係,在各個反應區作必要的重點加強,把人體當做一個大系統,使各個生理系統協調運作。
足部按摩的功能 1 調節氣血、促進循環、增強免疫力、預防 疾病。 2 改變體質 3 能診斷也能治療
操作注意事項 1、操作者與被操作者的位置高低 2、操作者身體動作的使用 (幫助別人之前,請保護好自己)
3、對方的身體狀況 (靜脈曲張病情嚴重患者,推撫靜脈管時,一定要向心臟的方向,以幫助血液的回流,減輕靜脈辦的壓力,結球的部位絕對避免推按,以防突然爆裂,大量出血來不及急救。)
注意事項 按完喝適量的溫水 腎臟病者水少喝 子午時(子時23時-1時,午11時-13時)氣血走在腳底或頭頂,最好避開這段時間,除非特別的需要。
操作後的身體反應
小木棒使用 注意對方的腳是否放鬆! 腳趾操作滾法時,力量由小到大。 注意自己手腕是否保持一直線。 注意自己是否有聳肩的動作。 注意自己是否有運用到身體或腳出力。 注意自己是用大肌肉的力量還是小肌肉。
按摩的線重疊 錯誤 正確
按摩重點 每一次出力請配合呼吸。 每一線按完請沿著皮膚拉回再推。 小木棒亦是如此。
手法 滾法 摳法 挾拉法 揉法 指推法 壓推法(小木棒)(平、立的)
操作時力量大小 腳的厚度越厚,需要的力量越大。
容易疼痛的地方 內外尾骨反應區 腳趾趾節內外側 內側坐骨神經反應區(脛骨骨縫)
足部反應區圖
參考網站 http://asiura.info/
五行相生 土生金——地層中產生礦物,人們從其中提煉出金屬材料,古文中的“金”不是黃金,而是泛指一切金屬。 金生水——金屬形態經過冶煉,融化為液態。 水生木——這個很容易理解:水中生長出植物。 木生火——這個也容易理解:鑽木取火嘛。 火生土——燃燒之後,形成了灰燼,灰燼沉積,形成泥土……
五行相克 土克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再自然不過 了。 水克火——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火克金——火的高溫融化金屬。 金克木——古代伐木,皆以金屬砍之,也容易理解。 木克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麼?濫砍濫伐。因此,植物對土壤有固定和限制作用,克制住土而已。
五行屬性簡表
腳內側
骨頭定位法
腳底
操作順序
舒緩:搓揉對方的腳,使對方處於放鬆的狀 態。
腳趾按摩: 1. 大腦五線〈按摩棒〉 2. 額竇三線〈按摩棒〉 3. 搓井穴 4. 頸部橫拉 5. 眼耳橫拉 6. 眼耳推法 7. 大拇指六線 8. 三指夾拉 9. 兩指左右夾拉
腳內側按摩:〈沾油〉 1. 頸椎 2. 胸椎 3. 腰椎 4. 薦椎 5. 膀胱 6. 內尾骨 7. 尿道、陰道、陰莖 8. 子宮、攝護腺 9. 尾椎 10. 內髖關節 11. 內側坐骨神經 12. 直腸、痔瘡
腳背按摩:〈沾油〉 1. 喉頭、氣管、胸管淋巴、內耳迷路 2. 胸乳部 3. 小腹肌肉放鬆區:腹直肌〈第2、4趾左 右〉 4. 軀幹淋巴、腹部淋巴、內外側骨盤淋巴、 輸卵管、輸精管 5. 鼠蹊淋巴〈夾拉法〉 6. 舒緩〈腳→腿〉
腳外側按摩:〈沾油〉 1. 肩關節〈分三面:腳背、腳側、腳底,各3次〉 2. 上肢關節、肘關節〈分三面,各3次〉 3. 膝關節〈按摩棒3次〉 4. 外尾骨〈按摩棒3次〉 5. 卵巢、睪丸〈順時針方向揉按〉 6. 尾椎〈扣法3次〉 7. 薦椎痛點〈下→上3次〉 8. 外髖關節〈內→外3次〉 9. 外側坐骨神經 10. 小腹肌肉放鬆區
六、左腳底按摩:〈沾油〉 1. 甲狀腺四線〈徒手扣法→按摩棒〉 2. 副甲狀腺二點〈上點:下→上,下點:上→下〉 3. 胸腔:心肺〈分四面,各3次〉 4. 心臟〈第4趾下〉 5. 痰好發區〈第3、4趾之間〉 6. 心肺手推法:舒緩〈下→上〉 7. 胃、胰臟、十二指腸:第2.5趾、第2.5趾、第2趾〈下→上〉 8. 噴門:第1、2趾下〈上→下〉 9. 腎臟:中央偏左 10. 腎上腺:中央之上〈上→下〉
11. 脾臟:心臟下方 12. 直腸、肛門、膀胱〈上→下〉 13. 輸尿管、小腸〈上→下〉 14. 橫行結腸〈左→右,下→上〉 15. 下行結腸〈上→下〉 16. 乙狀結腸〈右→左,上→下〉 17. 直腸、肛門〈上→下〉 18. 骨盆腔五線〈左→右,上→下〉 19. 局部加強:腳趾→腳內側→腳背→腳外側→腳底 〈腎→腎上腺→脾→心→肺→十二指腸→胰→胃→結腸→直腸→肛門〉 20. 舒緩:腳底〈腳趾→腳跟〉、腳背〈腳→腿〉
七、右腳底按摩:〈沾油,左→右〉 1. 甲狀腺四線〈徒手扣法→按摩棒〉 2. 副甲狀腺二點〈上點:上→下,下點:下→上〉 3. 肺部四面 4. 痰好發區:第3、4趾下〈下→上〉 5. 心肺手推法 6. 胃、胰臟、十二指腸:第1.5趾、第1趾、第1.5趾〈下→上〉 7. 幽門:第2趾下〈上→下〉 8. 腎上腺〈上→下〉 9. 膽囊:第4趾下〈上→下〉
10. 肝臟:第2~4趾 11. 輸尿管、小腸〈上→下〉 12. 上行結腸﹝外﹞〈上→下〉 13. 橫行結腸〈左→右,下→上〉 14. 迴腸瓣膜:第4趾中下〈上→下〉 15. 盲腸:上行結腸下〈上→下3次〉 16. 骨盆腔五線〈右→左,上→下〉 17. 局部加強:腳趾→腳內側→腳背→腳外側→腳底 〈腎→腎上→肝→膽→肺→十二指腸→胰→胃→幽門→結腸→迴腸→盲腸〉 18. 舒緩:腳底〈腳趾→腳跟〉、腳背〈腳→腿〉
操作時音量請放小聲
額竇 位於前額,和嗅覺、意志等精神功能活動、肢體肌肉的緊張度、肌肉動作的協調等有關。
慢性病人、體質虛弱的病人,宜用輕柔、舒緩的手法,讓病人鎮靜、安定多休息。
資料來源: 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 吳若石 鄭應吉 文經社 吳若石神父足部健康法在台灣發展之研究 (1979~2005) 林進登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