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禅宗的启示
佛教在中国之开展 汉明帝夜梦金人,派出使者前往印度请法。使者请到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白马驮经,回到中原建立白马寺。这是佛教在中国之开始。以下重点介绍禅宗。
南朝梁武帝时达摩西来,教外别传,传至唐代六祖慧能,禅宗在中华大地上兴起。禅宗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故事,比如拈花微笑,达摩见梁武帝,神光见达摩,慧能见五祖,一花开五叶…… 一时间,禅门波澜壮阔,光芒万丈。从此禅门广开,不分上下不分老少不分性别,国王,知识分子,引车卖浆者,就连老婆子都来学习禅宗。
原始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内在精神追求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印度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原始佛教与中国佛教的侧重点上也就可能有所不同。在印度当时的主流思想里,往往会对于“我”进行增益理解,认为我是“永恒,独一,随意主宰”的。而在中国思想背景里,则往往会对于“我”进行减损理解,认为我是“断灭”的。 佛教的启示教导行者走在中道上,消除执取与烦恼,开发觉知与平等,这是一致的方向。但是对于偏右的行者,会侧重于教导他们向左一些,更侧重于消除执取与烦恼。对于偏左的行者,则会侧重于教导他们向右一些,更侧重于开发觉知与平等。
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 慧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
闻法 有一天,慧能上街卖柴,有位顾客买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门口,有位客人在诵经,慧能听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离去。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信众读诵《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
慧能安顿好母亲,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因为情投意和,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经常读诵《涅槃经》。慧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槃经》。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慧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慧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道:“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慧能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听了,非常惊异,知道慧能是个有道之人,心生敬意。这样一来,慧能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慧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瞻礼和供养,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慧能建了一座道场。慧能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寻法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私自念言:“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慧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有关坐禅的一些事情。智远禅师告诉他说“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
求法 于是慧能一路风尘仆仆,直造黄梅五祖道场。 慧能自幼生活在岭南,目不识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坛经》、《五灯会元》和《祖堂集》等书,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见面的情景。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慧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慧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慧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慧能根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慧能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就这样,慧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法偈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们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五祖会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花了两三天的时候,神秀作出了一首偈子,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写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这首偈子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后人如果依此偈修行,还是可以得天大利益的。因此,五祖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读诵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五祖还是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见地还不到位,还在门外。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来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听到外边有位童子在诵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听,于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众作偈以及让大众焚香礼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诉了慧能。慧能听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诵此偈,与秀上座结来生缘。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个多月,没有到过堂前,请上人引我到写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礼拜。” 于是,童子引慧能来到偈子前。慧能说:“我不识字,还请上人念给我听。”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旁,便高声为慧能念诵那首偈子。
慧能听了,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别驾给我写上。”别驾了听了,非常惊讶“你这个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听了,连忙谢罪道:“汝念偈子,我给你写。如果你将来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于是慧能念偈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众人如此,担心有人伤害慧能,于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悟法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慧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一连说了五个何期,以表达自己悟道时的惊喜和见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慧能,说道:“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则既受,衣付何人?” 五祖回答说:“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慧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慧能:“以后佛法将通过你而大兴。你离开黄梅后三年,我将入寂。你赶快往南方走,好自为之。不要急于出来弘法。这当中你会有劫难。” 慧能再一次顶礼五祖,然后发足南行,不到两个月就到了大庾岭。
传法 慧能一度在猎人队隐藏了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慧能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座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在慧能禅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慧能禅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慧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慧能禅师的法嗣。 慧能禅师入寂于先天二年(713年),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慧能禅师一人。
金刚经摘抄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禅门公案:和会三家 傅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 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
禅门公案:无法可说 有一次,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一敲便下座。皇帝给他弄呆了。 在旁边的志公问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志公就宣布:“大士讲经已经完毕。” 再请讲,大士索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颂便去。
韦刺史问六祖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无相颂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见,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永嘉玄觉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六祖慧能大师之法嗣,俗生戴,温州人。玄觉禅师童年即出家。博通三藏,精于天台止观法门,日常于四威仪中,常住禅观。后因读诵《维摩诘经》,发明心地,但没有人为他印证。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觉禅师随同玄策禅师,跋山涉水,来到曹溪,参礼六祖大师。
初见六祖,玄觉禅师并不礼拜,而是绕床三匝,然后振锡而立。 六祖见玄觉禅师这种气概,便故意试探道:“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玄觉禅师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六祖道:“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玄觉禅师道:“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六祖一听,便印可道:“如是!如是!” 玄觉禅师这才具足威仪,大展礼拜,然后准备告辞。 六祖挽留道:“返太速乎?” 玄觉禅师道:“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六祖于是便追问道:“谁知非动?” 玄觉禅师道:“仁者自生分别。” 六祖道:“汝甚得无生之意。” 玄觉禅师道:“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道:“无意谁当分别?” 玄觉禅师道:“分别亦非意。” 六祖见玄觉禅师见悟透彻,不留痕迹,遂赞叹道:“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于是,玄觉禅师便答应在曹溪住一晚上。时人因此而称他为“一宿觉”。
《证道歌》 玄觉禅师生前著有《证道歌》一首,言简而意赅,见地圆融而透彻,是修行用功的绝佳指南。玄觉禅师圆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春秋四十九岁,谥无相大师。 以下是《证道歌》的部分: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庞蕴居士 襄州(今湖北襄阳)庞蕴居士,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字道玄,衡州(今湖南衡阳)衡阳县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庞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 唐贞元年间,庞居士前往南岳,参谒石头希迁禅师。 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石头禅师连忙用手掩住庞居士的嘴。庞居士豁然有省。于是留在石头座下参学,并与丹霞禅师成为好朋友。
有一天,石头禅师问道:“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 庞居士回答说“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说完,遂呈上自己写的悟道偈子: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
庞蕴居士一家子 说到学佛, 庞居士颂偈云: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 庞婆亦颂偈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 女儿庞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禅门公案:高僧何在 一日,裴休入寺烧香,寺院主事僧负责接待。在参观一处壁画的时候,裴休问:“是何图相?”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仪。”裴休问道:“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僧无言以对。 裴休又问:“此间有禅人否?”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裴休道:“可请求询问得否?”于是,主事僧急忙把黄檗禅师叫来,裴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黄檗禅师,心里很高兴,于是对黄檗禅师道:“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
黄檗禅师道:“请相公垂问。”裴休于是把刚才的问话重复了一遍。黄檗禅师大声喊道:“裴休!”裴休应诺。黄檗禅师道:“在甚么处?” 裴休当下知旨,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连声赞叹道:“吾师真善知识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没于此乎?”
禅门公案:哪个不是精底 盘山和尚在街上看到有人正在卖猪肉。 客人对肉店老板说:“请切最上等的肉一斤。” 只见老板放下割肉刀,双手在抱胸前,大大咧咧地会问:“那你老兄说说哪个地方的肉不是上等的?” 盘山听到屠夫这句问话,顿然有所解悟。 肉店里也可以悟道,只要细细体会,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一切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
禅门公案: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五代时期,四明奉化有一位和尚,整天背着一个布袋,云游四方。 一位僧人问道布袋和尚:“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布袋和尚放下口袋,叉手站在那儿,一句话也没说。僧人又问:“只这样,没别的了吗?”布袋和尚又背上布袋,拔腿便走。 布袋和尚有偈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禅门公案:平常心是道 一日,赵州禅师入室请益,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 南泉禅师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禅师道:“还可趣向也无?” 南泉禅师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禅师道:“还可趣向也无?” 南泉禅师道:“拟向即乖。” 赵州禅师道:“不拟争知是道?” 南泉禅师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 赵州禅师一听,豁然大悟。
禅诗欣赏 禅宗的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见山还是山。 黄蘖禅师: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灵云志勤禅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布袋和尚诗: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弥勒殿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丰干和尚诗: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
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宋法常和尚:一笑寥寥空万古 / 风鸥语 /迥然银汉横天宇 / .../ 而今忘却来时路 / 江山暮 / 天涯目送飞鸿去 王维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宋苏东坡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再喝一杯赵州茶 一天,有批僧人前去礼拜赵州和尚。 赵州和尚问其中一个人:「来过没有?」那人答:「来过!」赵州和尚便请他入内喝茶。 又问第二个人:「你来过没有?」第二个人回答:「不曾来过!」赵州和尚也请他进去喝茶。 旁边的院主疑惑的问:「师父,怎么来过没来过都一样请进去喝茶?」这时,赵州和尚又说:「院主,也请进来喝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