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融机构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掌握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及如何运用相关原理去防范我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本章知识点设置 3 金融机构 3.1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了解 3.2 金融机构的功能 理解 3.3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熟悉 3.4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3.1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3.1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一、如果不存在金融机构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融资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 1、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在这里是指财务状况恶劣的劣质借款人更愿意为获取资金而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最终导致借款市场上充斥劣质借款人。信贷市场不断萎缩(乔治·艾克洛夫) 2、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在发放贷款之后,债权人对债务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债务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导致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可能性。贷款人要付出很高的监督成本,这也会使借贷市场萎缩(中行纽约分行被罚案) 3、交易成本过高 在缺乏金融机构的情况下,借款人必须为寻找利率、期限和金额匹配的贷款人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贷款人必须在满足借款人的利率、期限和金额要求的同时花费相当的时间和金钱去考察该项目的可行性。
二、存在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 1、信息优势 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1、信息优势 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2、规模优势 资金规模大,可以降低资金借贷的利息成本、监督成本、回收成本,可以降低资产转换的佣金率等交易成本;可以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管理能合理分散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逆向选择问题 3、专业化优势 金融机构的业务员精通融资技术,抑制了道德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3.2 金融机构的功能体现 功能 期限匹配 分散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提供流动性 货币政策传导 信贷分配 3.2 金融机构的功能体现 功能 期限匹配 分散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提供流动性 货币政策传导 信贷分配 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长期不变,但其功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效果以及自身的性质和组织结构都是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3.3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金融机构的分类 (依据功能和作用) 国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
一、国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国家管理性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代表国家,受国家监督,直接对国家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具有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国家管理性金融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 在国家体制中的从属关系和地位:有的对议会负责,如美国;有的属于政府的组成部门,如我国;有的曾属于财政部领导,如日本;有的不属于政府机构,但受政府控制,如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等。
(一)国家管理性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是货币政策功能,通过调控金融变量,引导金融和经济运行 二是监督金融活动,使其规范运行
(二)中央银行 性质 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是特殊的国家机关。 职能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有: 国家资本银行 如德意志联邦银行 国家与私人资本合营的银行 如日本银行 由会员银行集资组成的银行 如美国联储银行 国家资本银行 如德意志联邦银行 私人银行 这类银行大都通过国有化政策,演变为国家资本银行。如英格兰银行兰西银行原为私人股份银行,国有化政策后已成为国家资本银行 国家与私人资本合营的银行 如日本银行 由会员银行集资组成的银行 如美国联储银行 中央银行不论采用何种资本组织形式,都处于国家监督之下,领导由国家任命,并执行国家银行职能。
我国的中央银行 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直至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独立,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与地位 2004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银行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金融监管机构 职能:市场准入和退出,业务活动检查与稽核,违规的查处 组织模式;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交叉监管模式 我国的监管机构: 证监会(1992) 保监会(1998) 银监会(2003)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投资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分工的不同,在特定的领域,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1994年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原则,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我国政策性银行业务活动的基本原则: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自主经营与保本微利。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与业务范围 主要任务: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筹集和引导境内外资金,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发放贷款;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筹资、导向、调节) 业务范围: ①管理和运用国家核拨的预算内经营性建设基金和贴息资金; ②向国内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和向社会发行财政担保建设债券; ③办理有关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转贷,经国家批准在国外发行债券,根据国家利用外资计划筹借国际商业贷款等; ④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基建和技改等政策性项目及基配套工程发放政策性贷款; ⑤办理建设项目贷款条件评审、咨询和担保等业务,为重点建设项目物色国内外合资伙伴、提供投资机会和投资信息。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任务与业务范围 主要任务: 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业务范围: ①办理与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有关的出口信贷业务(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 ②办理与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有关的政府贷款、混合贷款、出口信贷的转贷、国际银行间及银团贷款业务; ③办理短期、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保险,出口信贷担保,国际保理等业务; ④经国家批准,在境外发行金融债券; ⑤办理与本行承担的各类贷款、担保、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项目的评审,为境内外客户提供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与业务范围 主要任务: 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业务范围: ①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 ②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调销、加工贷款; ③办理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 ④办理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 ⑤办理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和结算; ⑥发行金融债券; ⑦办理境外筹资。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 (一)存款型金融机构 通过发行支票、储蓄和定期存款,以获得资金进行各种贷款和参与证券投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贷协会、合作储蓄银行以及信用协会,后三类有时也被统称为“储蓄机构”。实验6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负债主要是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资产遍布于抵押单据、政府证券、商业贷款、消费者信贷以及其他金融资产。 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地位:货币供给系统、资金供给系统、 支付清算系统
(二)契约型储蓄机构(thrift institutions) 通过长期契约协议获得资金,并把它们主要投向资本市场(即投向长期的股票和债务工具)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个人养老基金以及州和地方政府退休基金。
(三)投资型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金融公司、资本市场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 1、共同基金(mutual funds): 汇集许多闲散资金用于购买多种不同的股票或债券。 2、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 是专门从事发行长期融资证券和企业资产重组的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包销业务/代销业务/自营业务/投资顾问
基金(Fund) 概念: 基金有许多种类,如产业基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教育基金等。此处专指投资基金,又称共同基金。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委托专家用于证券投资,定期按份额获取投资收益。 特点 专家理财 风险较低 流动性较高 分担风险,共享利益
3、金融公司(financial company) 通过发行商业票据、股票或从银行借款等手段大额借款(不吸收存款),利用这些资金对个人和企业进行小额贷款。此外还收集、分析信息以评价潜在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金融公司可分为三类:销售金融公司、消费者金融公司、企业金融公司(常通过以面值的一定折扣购买小企业的应收账户给它们提供贷款,也从事昂贵设备并把 的租赁业务)。 4、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S)
四、国际金融机构 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
3.4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例 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 1、对引起金融脆弱性原因的研究 2、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的脆弱性的研究 3.4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例 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 1、对引起金融脆弱性原因的研究 2、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的脆弱性的研究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 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更易失败的本性。
一、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的基本原因 基本原因 为什么金融机构不能克服以上问题呢? 1、金融机构的高负债性、负债流动性需求的刚性、面临外部风险的多样性 2、Minsky的高风险企业(抵补性、投机性)随经济周期演变而增长假说 Kriguel的安全边界降低假说:银行贷款利率中有一部分是风险补偿.利息确定在即能抵补成本,还能补偿风险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就是“安全边界”的概念,随着经济增长,“安全边界”会降低。 为什么金融机构不能克服以上问题呢? 金融机构内的(代际遗忘、道德风险、竞争压力)固有缺陷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监督弱化和挤兑效应(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出现挤提的可能性;) 拆东墙补西墙
二、金融机构运营中的外部风险 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 信用风险
三、我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及其防范 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 1、银行信贷领域 对金融机构脆弱性防范建议 实施金融分化战略 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 1、银行信贷领域 2、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领域 3、金融市场管理领域 4、体制和制度障碍 对金融机构脆弱性防范建议 认识金融脆弱性 金融制度创新 实施金融分化战略
1、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降低风险 按照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克维兹在1950所提出的“投资组合论”,分散投资风险需要增加投资品种。 投资组合论降低投资风险的理论基础在于,各种投资对象不大可能齐涨齐跌,而且就算是齐涨齐跌,其幅度也不会相同。 所以,当几种投资方式组成一个投资组合时,其组合回报率就是个别投资的加权平均值,风险因单一投资之间涨跌的相互作用而被部分抵消掉,因而能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不确定风险。很明显,随着投资组合中投资对象的增加,其风险也随之下降。
2、什么是不良资产 从我国立法实践看,对何谓“良性”资产、何谓“不良”资产划分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从总体上看,主要采用以风险、营利能力和变现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类。对于权属明确、权利未受严重限制和侵害、具有营利能力和较强变现能力的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反之则为“不良资产”。
3、银行的不良资产 依据:贷款五级分类数据主要依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同时根据银监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要求。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不良贷款是什么) 正常类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类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依据定义。 后三类贷款为不良贷款
4、银行的呆坏帐是什么? 中国《贷款通则》中不良贷款指呆帐、呆滞和逾期贷款;中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意见》(包括国际普遍标准)按动态的风险监督方法,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四类称为有问题贷款或受批评贷款,不良贷款仅指后三类,称无法收回的损失类贷款为坏帐或呆坏帐,与我国的呆帐贷款类似。 也就是说:有问题贷款>不良贷款>坏帐、呆帐或呆坏帐。
5、利率风险对金融机构运营的影响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在市场出现不利波动时所面临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的经济价值。 1)重新定价风险 2)利率变动风险 3)期权风险
6、如何理解金融机构的资产选择有着很大的负面的外部效益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人的行为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了不能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不通过影响价格而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或经济利益。 之所以使用“外部效应”一词,是因为对于市场来说,是“外部”的。 为什么金融机构不能克服以上问题呢? 根据外部影响的“好与坏”,外部性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也称外部经济,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如种花、栽树等行为对邻居的影响。 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噪音、抽烟。
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概念:指商业银行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失去清偿力、从而最终陷入危机的一种性质。 资产的脆弱性 负债的脆弱性 资产脆弱性和负债脆弱性的相互加强 银行间脆弱性的相互加强
资产的脆弱性 资产的脆弱性 贷款的脆弱性 贷款的三个特点 资产的脆弱性 贷款的脆弱性 贷款的三个特点 高风险性:银行难以完全把握和控制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及意愿,贷款损失可能性大,易出现清偿力困难。 低流动性:银行在急需现金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将其变现。 低透明性:存款人不可能完全看清银行贷款的实际质量,主要凭推测,易信传言。
负债的脆弱性 负债的脆弱性 存款的脆弱性 存款的三个特点 部分准备:银行只将存款的很少一部分作为准备金,这使银行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 负债的脆弱性 存款的脆弱性 存款的三个特点 部分准备:银行只将存款的很少一部分作为准备金,这使银行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 存款提取的“先来后到”原则:在银行失去支付能力之前提取存款人的能全额收回存款本息,这使银行极易形成挤兑。 存款提取的低成本:指存款人提取存款时所发生的成本,相对于银行倒闭后本金的损失来说极低。这使存款人很容易做出提取存款的决定。
资产与负债脆弱性的相互加强 引起和加重 加重 资产脆弱性引起的清偿力困难 负债脆弱性引起的流动性困难 清偿力困难和 流动性困难的 螺旋式攀升 流动性危机 清偿力危机 倒闭
资产与负债脆弱性的相互加强 企业 银行 不良贷款 清偿力困难 资产损失 信心丧失 信心动摇 存款挤兑 存款提取 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困难 资产价格下降 变卖资产 高成本融资 清偿力危机 倒 闭 收回贷款 银行 企业
银行间脆弱性的相互加强 传染效应:在一家银行出现困难(或陷入危机)并引起存款挤兑以后,存款人会开始重新审视其它同类银行的状况,并对其稳健性产生怀疑,从而引起对这些银行的挤兑,使这些银行也一同陷入危机。 原因:资产的脆弱性、负债的脆弱性 传递效应:一家银行陷入危机后,因不能向其他银行进行支付,从而使其他银行也陷入危机。 原因:银行相互之间存在着巨额债权债务。
本章小结 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就是将公众不喜欢的金融资产形式转为受公众喜欢的另外一种金融资产. 依据功能和作用可以将各类金融机构大体分为:国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