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王晓莹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做到: 1、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意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 2、掌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从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途径,正确分析和看待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 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4、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 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反映改革开放变化的歌曲有哪些?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的历史背景 国内情况 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始于哪一年?
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
从国际环境看,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新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新技术群落的崛起。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 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革命:指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暴力的手段。 体制改革: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为巩固和完善现存社会制度而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体制进行的变革。中心问题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特点是自我的完善。
(1)改革同革命都具有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这是革命,它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它也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2)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深刻性、 广泛性具有革命的意义。 深刻性:改革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与利益的调整,而非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修剪; 广泛性:改革不是片面的,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彻底改革;是一场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全面的变革。具体表现为: 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 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部门; 部门上:改革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 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全面变革。 层面上: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层面的重大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层次 第一层次——基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第二层次——具体制度,即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 第三层次——运行机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四个层次——经营管理方法。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吸收当代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
“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1980年1月。《邓小平文选》第2卷,250页。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等。 “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1980年1月。《邓小平文选》第2卷,250页。 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彻底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 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生产力而适时改变,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对比 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结果:文化大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角度:毛泽东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出发 判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差异比较 角度: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 判断: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 结果:体制改革:废除僵化的旧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从改革的进程看,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 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 2. 从改革所涉及的内容看,改革是全面系统的
经济体制 改革是重点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学技术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清华大学教授称月收入万元是进入中产阶级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01:3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见习记者 邝凯文 28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财政现状与改革方向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一江提出,可以考虑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月收入一万元不要作为高收入人群调节的主要对象,而应是进入中产阶级的起点。 王一江指出,目前月收入1600元作为起征点过低,而把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群体视为高收入人群也并不太合适。在北京、上海等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每个月1万元的收入并不能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起征点过低压制了中等收入者,而这一部分恰恰是社会中坚力量。 此外,王一江还表示,目前财政体制存在着膨胀过快和忽视民生两大问题。他认为,目前的财政体制过于以GDP为中心,以行政机构自我消费为中心。但他也指出,十七大和 财政部的各项文件已经开始注意和强调民生的问题,加大了对这方面的关注力度,这是值得欢迎的。 王一江认为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收入公平分配。在收入方面,不应以收入增长最大化为目标,应对增长幅度有所限制,保持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同时大幅度提高起征点,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的减免退税制度,并在经济增长过快时实行退税政策;在支出方面,要放弃以GDP和自我消费为中心,重点促进市场发育。通过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以及改善社保、医保、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帮助低收入人群。
过去,一些农村税费重、上学难、看病贵,农民感叹:“你集我集农民急,你筹我筹农民愁”、“孩子越大,家长越怕”、“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今天,农民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
二、“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 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得失成败 的标准。
这两个等式正确吗?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特区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动力 2、发展是目的 3、稳定是前提 相互关系 稳定是前提 发展是目的
(二)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方面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 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 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具体含义 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 正确把握社会可承受的程度 保持合理速度,根据国情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平稳发展。 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 正确把握社会可承受的程度 必须考虑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考虑全局与整体利益。算经济账,同时算社会账、政治账。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生产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二战后国际分工和 经济生活国际化新 特点 交通、信息国际化
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使生产成为直接国际化大生产; 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全球范围内的密切联系、相互依存,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 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 科技革命为其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使生产成为直接国际化大生产; 各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空前提高;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 资本的大规模快速流动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信息经济 新型的国际分工 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 全方位,立体化 规模大,节奏快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公元3—15世纪以前,郑和7次下西洋,宣扬大明帝国国威) 1、对外开放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 科学结论,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公元3—15世纪以前,郑和7次下西洋,宣扬大明帝国国威) 主动封闭(明中叶-1840年,夜郎自大,拒绝与外国交往) 被动开放(1840年─1949年,鸦片战争,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被动封闭(1949年─1971年,美国冷战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交往) 主动开放(1971年以后,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背景回顾 主动开放 被动开放 主动开放 主动封闭 被动封闭 明中叶1500年前 1971年后 1840-1949 1949-1971前 1840年前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 2)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供了条件。 3)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供了条件。 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了解世界信息,掌握世界跳动脉搏的重要条件。 5)实行对外开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三)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 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实行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方针。 但是,独立自主不等于闭关自守,自力更生 也不等于盲目排外。 ——要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 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1、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范围: 空间: 形式: 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宽领域 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范围: 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 空间: 生产领域扩展到商业与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 形式: 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特区 范围 沿海开放城市 空间 经济开发区 形式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沿江、沿铁路开放城市
2、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起步阶段(1979—1983) 逐步扩大阶段(1984—1991) 1)1979年在广东、福建试办经济特区。 2)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逐步扩大阶段(1984—1991) 1)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进一步开放海南岛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 3)1988年将海南岛改制为海南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4)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全面铺开阶段(1992年以后) 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开放5个沿江城市,18个省会城市,13个沿边城市,增加34个开放口岸等。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广西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区与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M”型战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 △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 作发展战略表述 主轴: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 两翼: 西线陆上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 东线海上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区) △ 泛北部湾经济区 7国(中国、越南、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 菲律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料性产品出口。 推动加工贸易升级和合理布局。 适当扩大进口,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哪一座城市召开?
走出去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技术合作 技术出口劳务输出信息服务工程承包 国际旅游 国内市场国内资源 国际市场国际资源 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技术合作 技术出口劳务输出信息服务工程承包 国际旅游 走出去 国内市场国内资源 引进来 国际市场国际资源 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
你认为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哪些安全问题?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你认为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哪些安全问题?
思 考 题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4、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参阅书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