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2017/3/11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了解: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人体的营养需要 ---- 维生素 B 维生素 B2 维生素 B3 维生素 B5 维生素 B6 维生素 B12.
1. 健康感知 — 健康管理形态 1.1 保持健康能力改变 1.2 个人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3 不合作 ( 特定的 ) 1.4 家庭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5 社区执行治疗方案无效 1.6 保护能力改变 1.7 寻求健康行为 ( 特定的 ) 1.8 有感染的 危险 1.9 有受伤的危险 1.10.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三章 药动学 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跨膜转运方式与影响因素。 2.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概念 二、作用机理 三、药物的分类及代表性药物.
正确使用药物.
合理选择饮食.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十三章 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 2017/2/28 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与药物 配伍禁忌的定义及分类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 了解:
第14章 治疗药物监测.
Chapter Two Drug Induced Diseases
第2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Transformation Free Systemic Circulation Bound drug Free drug Metabolites Locus of Action “receptors” Bound Free Tissue.
第7章 孕妇 妊娠期 小儿及老年人用药.
第9章 特殊人群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新生儿及儿童用药 第一临床医学院新生儿科 王 莉.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第三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 药物的效应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受药物本身的因素和机体方面因素的影响  影响药物效应因素关系图
项目6 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与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
The Medication on The Neonatal Infant
第2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抗痛风药的作用、分类及典型抗痛风药的结构、理化性质和临床用途 蔡楚璇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消化功能调节药.
Chapter 2 pharmacokinetics.
第三章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PK.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甲状腺激素.
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挺儿”不走险 ——妊娠期妇女安全用药 罗 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第二节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四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一 绪 论.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九、治疗.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药物的跨膜转运.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LOGO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四节 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 代谢的激素 掌握要点: 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1.25 — 二羟VD3的生理作用.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本ppt来自:千教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九章 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2017/3/11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了解: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 新生儿药物检测的应用指征及常用药; 影响新生儿用药的因素; 熟悉与掌握: 2017/3/11

第一节 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 新生儿:系指胎儿从出生至生后28d的小儿。 2017/3/11

新生儿的特点 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慢。 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很大。 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 在病理状况下,各功能均减弱。 因此,新生儿所用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途径等,应随小儿成熟程度和病情不同而异。 2017/3/11

新生儿药效学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 水盐代谢 遗传性疾病 内分泌及营养 免疫反应 其他 2017/3/11

中枢神经系统 1.药物敏感性增高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迟,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反应多较成人敏感。 2.智力发育障碍 长期应用中枢抑制药,可抑制小儿学习和记忆功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或障碍。 2017/3/11

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有些药物易致神经系统反应。 3.毒性反应 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有些药物易致神经系统反应。 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可致昏迷及惊厥; 氨基苷类抗生素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伤; 呋喃妥因可引起前额头痛及多发性神经根炎; 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颅内压增高、囱门隆起等。 2017/3/11

水盐代谢 1.水、电解质平衡 2.钙盐代谢 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新生儿及婴幼儿对泻药和利尿药特别敏感,易致失水,因而对某些药物耐受性差。 2.钙盐代谢 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苯妥英钠可影响钙盐吸收 皮质激素除可影响钙盐吸收外还影响骨质钙盐代谢,如加快骨骼融合,抑制小儿骨骼生长。 四环素能与钙盐形成络合物,可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使牙齿黄染,影响骨质,使生长发育受抑制。 2017/3/11

遗传性疾病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多在小儿期间首次用药时才发现。对如磺胺药、抗疟药、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及砜类抗麻风药等可出现溶血反应。 2.其他酶缺乏 还有一些遗传性缺陷,影响药物在体内灭活代谢,易致药物作用及毒性增强。如乙酰化酶缺乏者异烟肼灭活缓慢;对位羟化酶不足者苯妥英钠灭活减慢。 2017/3/11

内分泌及营养 1.影响内分泌 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能扰乱小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 1.影响内分泌 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能扰乱小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制儿童骨成长及蛋白质合成; 应用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制剂可影响性征发育,如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均可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小儿出现性早熟; 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及保泰松等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2017/3/11

药物可通过影响小儿的食欲、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等影响小儿的营养; 2.影响营养物质吸收 药物可通过影响小儿的食欲、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等影响小儿的营养; 有恶心副作用的药物、抗胆碱药等可使小儿食欲下降; 广谱抗生素等可影响维生素的吸收; 抗叶酸药会影响小儿身体及智力的正常生长发育。 2017/3/11

免疫反应 新生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一些免疫球蛋白,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此时易受微生物感染。 此后缓慢地产生各种抗体,微生物感染对此有促进作用。常用抗生素削弱了婴幼儿的抗感染能力。 因此,小儿轻度感染加强护理即可促进其自愈,以少用抗菌药物为宜。 2017/3/11

变态反应是经过后天接触后获得的异常免疫反应,首次用药不致发生,因此新生儿注射青霉素前不需作过敏皮试。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药物过敏反应的首次发生多在幼儿及儿童,且反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 2017/3/11

其他方面 1.灰婴综合征 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剂量大于100mg/kg/d时易发生,表现为厌食、呕吐、腹胀,甚至出现循环衰竭,全身呈灰色,病死率很高。 近年来由于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的出现,氯霉素在新生儿中再度应用,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治疗范围为10~25mg/L。 2017/3/11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可沉积于骨组织和牙齿,引起永久性色素沉着。四环素还可抑制骨的生长发育。 2.牙色素沉着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可沉积于骨组织和牙齿,引起永久性色素沉着。四环素还可抑制骨的生长发育。 妊娠4个月后、哺乳期母亲、8岁以下的儿童除局部应用于眼科外都应禁用四环素。 2017/3/11

第二节 新生儿药物动力学特点 ADME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ADME过程

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 经胃肠道给药 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 经胃肠道给药 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 胃酸缺乏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和解离,但因小儿多用液体剂型,对药物吸收影响较小。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及维生素B2在pH值相对偏碱时,解离型增加,生物利用度降低。 新生儿胆汁分泌较少,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较差。 2017/3/11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肌肉未充分发育,疾病时末梢循环欠佳,皮下注射给药吸收不良,故病情较重时应以静脉给药途径为首选。 胃肠道外给药 : 皮下或肌内注射、静脉给药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肌肉未充分发育,疾病时末梢循环欠佳,皮下注射给药吸收不良,故病情较重时应以静脉给药途径为首选。 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皮肤粘膜给药易经皮肤吸收,如长期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甚至可以抑制肾上腺皮质;甚至婴儿穿戴用樟脑丸保存的衣物时,部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可因萘经皮吸收,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2017/3/11

新生儿静脉给药时应注意 ①按规定速度给药; ②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 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应变换注射部位; ④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2017/3/11

药物的分布 机体构成变化 新生儿、婴幼儿体液含量大,脂肪含量低而影响药物分布。 机体构成变化 新生儿、婴幼儿体液含量大,脂肪含量低而影响药物分布。 体液量大,使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峰浓度降低,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同时,由于新生儿细胞内液较少,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成人高,使水溶性药物能较快输送至靶细胞。 脂肪含量少,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降低,血浆中药物浓度升高,是新生儿易致药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2017/3/11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①血浆蛋白浓度低; ②蛋白与药物的亲和力低; ③血pH较低; ④血浆中存在竞争抑制物,如胆红素等。 2017/3/11

因此,即使某些药物有效血药浓度与成人相同,也较易引起中毒。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更是如此,如阿司匹林、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另外,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可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发核黄疸,故1周内新生儿禁用磺胺类、阿司匹林等。 2017/3/11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使多种药物如镇静催眠药、吗啡等镇痛药、全身麻醉药、四环素类抗生素等易穿过血脑屏障,作用增强。 血脑屏障发育未全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使多种药物如镇静催眠药、吗啡等镇痛药、全身麻醉药、四环素类抗生素等易穿过血脑屏障,作用增强。 另外,小儿在酸中毒、缺氧、低血糖和脑膜炎等病理状况,亦可影响血脑屏障功能,使药物较易进入脑组织。 2017/3/11

药物的代谢 肝脏为药物代谢最主要的器官,药物代谢过程包括Ⅰ期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和Ⅱ期反应(结合反应)。 新生儿肝内参与Ⅰ、Ⅱ期反应的酶活性均低,因此药物在肝内的代谢率减慢,半衰期延长,仅按公斤体重给药亦造成药物的蓄积作用,如氯霉素所致的“灰婴综合征”。 2017/3/11

新生儿肝微粒体酶发育不足,药物氧化作用降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发育不足,也使药物的代谢过程障碍。 需经氧化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地西泮、利多卡因等,或需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吲哚美辛、水杨酸盐等,在新生儿体内代谢率均低,半衰期延长,若不调整剂量,可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2017/3/11

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是磺胺药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的原因之一。 若孕妇在分娩前一周始应用苯巴比妥,则可诱导新生儿的肝微粒体酶,促进葡萄醛酸结合酶增生,可防止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2017/3/11

药物的排泄 肾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新生儿肾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数量较少。主要以原型由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消除较慢。 新生儿肾对酸、碱与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应用利尿剂时,易出现酸碱及水盐平衡失调。 2017/3/11

小儿肾功能发育迅速,1年后甚至超过成人,这是某些药物的小儿用量相对较大的一个原因。 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消除药物能力较差,尿pH较低,弱酸性药物排泄尤慢。因此,经肾小球滤过排泄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等,和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如青毒素等,在新生儿半衰期明显延长。 小儿肾功能发育迅速,1年后甚至超过成人,这是某些药物的小儿用量相对较大的一个原因。 2017/3/11

总之,与成人的药动学相比,新生儿的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肝代谢和肾排泄药物的能力较差;通常幼儿和儿童药物的分布容积较大,消除速度也较快。 因此,为了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按体重计算的剂量在新生儿较小。 2017/3/11

影响新生儿用药的因素 母亲用药 撤药综合症) 新生儿黄疸 红细胞膜功能不全 用药顺应性:不合作 凝血功能不健全,多种药物可诱发出血 母亲用药 撤药综合症) 新生儿黄疸 红细胞膜功能不全 用药顺应性:不合作 凝血功能不健全,多种药物可诱发出血 药物代谢功能不完善 主要指 II 相结合功能 2017/3/11

第三节 新生儿药物监测 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 新生儿药物监测的常用药物 2017/3/11

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 日龄、胎龄、病理等因素使不同的药物代谢有较大差异。 新生儿时期个体差别较任何年龄组均大。 多数常用药物如抗生素、抗惊厥药等不能只根据治疗反应来决定用药。 新生儿药物安全及中毒范围较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儿童及成人高2~3倍。 2017/3/11

应用指征 ①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关系密切; ②已有公认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和潜在中毒浓度; ③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 ④毒性反应较大,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 ⑤机体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从给药剂量难以预测血药浓度; ⑥药物中毒表现与其所治疗疾病症状相似。 2017/3/11

需检测血药浓度的药物(p102) 庆大霉素 头孢噻肟钠 地高辛 苯巴比妥 氨茶碱 氯霉素 2017/3/11

第四节 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 哺乳期应禁用的药物 哺乳期应慎用的药物 暂停授乳的药物 2017/3/11

第五节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对药物有超敏反应 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高铁血红蛋白症 出血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灰婴综合征 2017/3/11

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生理性黄疽 易引起新生儿溶血或黄疸的药物 药物引起黄疸或溶血的途径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 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 2017/3/11

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 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 抑制溶血过程 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 减少胆红素形成 输注白蛋白 2017/3/11

第六节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017/3/11

新生儿窒息 常见原因:胎儿窘迫、呼吸中枢受抑制或损害。 新生儿窒息的药物治疗: 1.纠正酸中毒 2.心内注射强心剂 3. 给氧 4.预防感染 3. 给氧 4.预防感染 2017/3/11

新生儿惊厥 常见原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低血钙。 惊厥治疗 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生化代谢失调和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2017/3/11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 纠正生化代谢失调 1.纠正低血糖 2.纠正低血钙 3.纠正低血镁 4 . 纠正维生素B6缺乏或依赖 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地西泮 、水合氯醛 2017/3/11

新生儿败血症 常见的疑难重症,病死率较高。一旦疑为败血症,应及时取血培养,立即治疗。 新生儿病情进展快,须迅速控制感染。 用药以静脉用药为宜。 2017/3/11

新生儿败血症 在病原菌未明前,在选用抗生素时,应兼顾球菌和杆菌;出生日龄大于7d者,可考虑选用阿米卡星加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差,处理不当,易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其病死率高。 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加强支持治疗。 2017/3/1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出生后为久,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乃至呼吸衰竭。 病因主要是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病理特点是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壁上复以嗜伊红的透明膜和肺不张,又称新生儿透明膜病。 2017/3/1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是保暖、给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伴水肿者给予降压。 氧疗时,最好先雾化,以面罩给氧为宜,正压给氧时浓度以40%为宜,以间断给氧为宜。 2017/3/11

谢谢! 201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