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情與基督教有關? 請問中古時期,是從何時開始到何時結束? 請問哪些事項與中古歐洲相關? 中古時期又稱為? 真的黑暗嗎?
基督宗教興起的背景 猶太教徒期待彌賽亞(受膏者,受上帝祝福的人)的來臨 時間:西元1世紀 地點:巴勒斯坦地區 (一)羅馬的不當統治 以色列國王即位儀式,後來成為民族受難時期盼的救世主 基督宗教興起的背景 猶太教徒期待彌賽亞(受膏者,受上帝祝福的人)的來臨 (一)羅馬的不當統治 (二)猶太教祭司與 當權者勾結 時間:西元1世紀 地點:巴勒斯坦地區
耶穌的生平 主要資料來源:《新約》的《福音書》 主要經歷 耶穌:救主 基督:受膏者 (一)誕生:伯利恆 (二)成長:拿撒勒 (三)受洗:約翰(約旦河) (四)傳教:12門徒(使徒) 宣言天國即將來臨 神力治癒病人,與頻弱無依者為伍 批判猶太教當局 耶穌:救主 基督:受膏者 A.D.:基督誕生之年 B.C.:基督降生之前
耶穌的生平 殉道(33歲) (一)告密者:猶大 (二)罪名:瀆神 (三)刑罰:十字架 死後復活 (一)死後三日復活 (二)40天後升天
基督宗教的教義 特色:承襲猶太教的信仰傳統,但有些更改和創新 內容: (一)彌賽亞救贖: (二)上帝是慈悲寬恕,世人要彼此友愛 原因:世界末日、最後審判與天國迫近 特質:是全人類的精神救贖者 (二)上帝是慈悲寬恕,世人要彼此友愛 神愛世人:耶穌的受苦與死難是為人贖罪 博愛救世:以德報怨
基督宗教的教義 (三)和平中庸的人道精神:反對暴力與拘泥宗教儀禮的行為 (四)信仰唯一真神 (五)永生觀念:徹底悔改者死後得以永生 耶穌是神之子,是神派到世間拯救人類的救世主: 信神者得成為「選民」 (五)永生觀念:徹底悔改者死後得以永生
猶太教 基督宗教 一神教,耶和華為唯一真神 一神教,上帝為唯一真神 等待舊約聖經中的彌賽亞,拯救猶太民族 視耶穌為彌賽亞、上帝之子,拯救世人 舊約 舊約、新約 敬畏上帝,嚴守十誡和律法 相信神愛世人,只要信仰上帝,就能獲得救贖 相信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 容忍異民族,將其感化為基督徒 民族宗教或部落信仰 普世性宗教
基督宗教的建立 耶穌死後復活的神蹟 聖彼得組織教會 聖保羅對教義的闡釋
基督宗教的建立 耶穌死後復活的神蹟 (一)重要性:興起的重要因素 (二)內容:使人相信耶穌為上帝之子、基督與彌賽亞 (三)影響 基督徒為獨特的團體 信徒大力四處宣言福音,是基督宗教成立之始
基督宗教的建立 聖彼得組織教會 (一)背景:使世人認知新宗教 (二)建立者:聖彼得(十二們徒之首) (三)地點:巴勒斯坦、安提阿、羅馬 耶穌:「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P85
基督宗教的建立 聖保羅對教義的闡釋 (一)保羅生平: (二)傳教條件: 早年為狂熱猶太教徒,迫害基督徒,後來受感召而改信基督教 堅貞熱情,鼓舞受迫害者 外邦人的使徒 (二)傳教條件: 羅馬和平時代P83 具有羅馬公民身份 懂得拉丁文與希臘文
基督宗教的建立 (三)主張:《保羅書信》 (四)地位:第一位神學家和基督宗教神學的宗師 (五)過世:羅馬殉教 人具有「原罪」,無法自己解救:耶穌為人類的罪而受死(救恩) 因信稱義,唯信得救 選民:所有信仰上帝的人 分享基督的方式:洗禮、聖餐禮 (四)地位:第一位神學家和基督宗教神學的宗師 (五)過世:羅馬殉教 基督宗教「世界化」
請問基督宗教的建立與哪三件事有密切的關係? 此圖描繪保羅佈道的情況,為九世紀《聖經》中所描繪的插圖
基督宗教的傳播:起初傳佈 背景:基督教在保羅的努力下,使其成為真正的普世性與傳道性宗教 特點:對傳教事業的積極與活絡 傳教地區:小亞細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地
基督宗教的傳播:羅馬盛世 背景:羅馬政府對不妨礙政治權威與社會秩序的宗教,採取寬容態度 受迫害的原因: (一)關注永生而不關心現世→反社會行為 (二)反對偶像或英雄崇拜→欠缺政治忠誠
迫害政策下的基督徒 Justin(100?~165? )死前所寫的書信:「我要求你們不要攔阻我,我願意為神而死,我懇求你們不要對我施以不合時宜的仁慈,讓我被野獸吞食吧,如此我能到神那裡去。…讓火與十字架臨到我,讓我與野獸搏鬥,讓牠們來撕裂我的四肢百骸,讓魔鬼的酷刑臨及我。如此,我可以到達耶穌基督那裡!」 資料來源:威爾杜蘭(Will Durant)撰、幼獅翻譯中心編譯,《基督時代》,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262
基督宗教的傳播:羅馬盛世 經過 (一)初期:地方性、偶發性的行為 (二)後期:大規模的官方迫害 (三)結果:助長基督徒殉教的精神 西元64年:尼祿將羅馬大火,怪罪基督徒 羅馬和平的晚期:帝國面臨危機,開始驅逐、逮捕或處死基督徒 (三)結果:助長基督徒殉教的精神 (四)影響:3世紀時教會茁壯,改為包容
基督宗教的傳播:成為國教 背景:基督徒人數已達好幾百萬 君士坦丁大帝: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 (一)起因:求神幫助,使戰爭獲勝 (二)結果:313A.D.,頒佈《米蘭詔書》,接受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保障基督徒的權利 拉攏基督徒,獲得民心 象徵基督徒邁向自由的時代
基督宗教的傳播:成為國教 (三)其他重要措施: 尼西亞會議(325A.D.): 開啟了「以政領教」的首例 亞略派:反對三位一體,認為聖父、聖子只是父子從屬關係 (三)其他重要措施: 尼西亞會議(325A.D.): 宣布「亞略派」為異端,編撰《尼西亞信經》 皇帝同時是政權及教權的最高領袖 開啟了「以政領教」的首例 2. 臨終前受洗,成為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 異端:對基督教義出現不同的解讀,教會對違反 基本教義的信仰斥為異端
基督宗教的傳播:成為國教 狄奧多西大帝:西元380A.D.,正式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國教,使地中海世界成為「基督宗教世界」 1、早期信奉摩尼教,33歲受洗 2、其神學理論是基督教義的基礎 3、重要著作:《懺悔錄》、《上帝之城》 4、主要思想: (1)三位一體;(2)原罪;(3)救恩
基督教的傳播 西元四世紀、七世紀基督教的傳播 黃色部分 325年基督教 占優勢地區 綠色部分 600年基督教 圖片來源:約翰·布克(主編),《劍橋插圖宗教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頁244
基督教的演變:從教難到國教 演變 創教 遭迫害 合法宗教 國教 分裂 時間及重要事蹟 1B.C. ①64年尼祿(因羅馬城失火) ②303年戴克里先(帝國動亂) 313年君士坦丁簽署〈米蘭詔(敕)令〉 380年狄奧多西宣布 1054年 1517年 ①崇拜聖像與否 ②三位一體的爭議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基督教會 教宗體系的建立 基督教會的世俗化 清修運動的興起
教宗體系的建立 早期教會: (一)最高統治者:皇帝 (二)教會中的最高階級:主教 出現時間:2TH 選任方式:選舉產生,主教間彼此平等 負責區域:以城市及其附近的教區為主 主要任務:主持活動、維持教會紀律,和世俗政府交往;若有宗教問題,則召開教務會議處理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5%99%E5%AE%97
教宗體系的建立 (三)教會階級體系的出現:選舉→任命 在修道院裡的修道士 世俗教士 戒律教士 教宗:羅馬城 大主教:省 主教:城市或縣 教士(神父):地方教堂
教宗體系的建立 背景: 形成時間:6世紀 (一)西羅馬帝國滅亡:教會取代政府 (二)教會需要類似中央政府的領導中心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5%99%E5%AE%97%E9%A1%8D%E6%88%91%E7%95%A5%E4%B8%80%E4%B8%96
教宗體系的建立 羅馬主教成為教宗(Pope)的原因 異端處理問題 (一)彼得與磐石說 (二)羅馬為帝國的首都 彼得為第一位羅馬主教 聖經記載的「彼得磐石說」 (二)羅馬為帝國的首都 (三)羅馬主教取得信仰和道德上的「訓誨權」,也取得行政上的「統治權」 (四)4~6世紀,出現許多才得兼備的主教
教宗體系的建立 > 教宗權勢的穩固:8世紀中葉,「教宗國」的建立 (丕平的歸還V.S丕平的贈禮) 理論:教宗至尊論(教權至上) 教宗是上帝的代表 教宗的權力 > 世俗君主的權力
教宗體系的建立 影響 (一)使教會組織更為完備嚴密 (二)教會勢力更為壯大 地位:中古西歐最具政治影響力的組織
基督教會的世俗化 背景:教會對宗教之外「俗務」的介入,普遍而深入 主要貢獻: (一)穩定社會秩序:收稅、司法等 (二)社會救濟事業:醫院、旅館 (三)保存古典文化:教會與修道院是知識教育中心與古典學術的保存地
請問教宗制度的形成過程 神學基礎:彼得磐石說 外在環境: (一)羅馬為首都 (二)擁有訓誨權 (三)羅馬帝國衰落→行政權 教宗人才輩出
清修運動的興起 背景:基督教被訂為國教 時間:4世紀 (一)苦修自救:證明對宗教的熱情 (二)戰亂遁世 (三)出世靈修:基督教會涉世過深而腐化,部分基督徒成立出世靈修的團體 時間:4世紀
清修運動的興起 發展情形:獨居型的個別隱士→群居的修行團體→修道院(合理的清規)→遊走四方的修行團體(13世紀) 代表: (一)個人: 聖派翠克:在愛爾蘭傳教,以酢漿草比喻三位一體 前往不列顛、萊茵河以東和北歐傳教
清修運動的興起 (二)修道院 創始者:埃及隱士安東尼 ,在沙漠禁慾苦修,吸引門徒效法 發揚者:聖本篤(6世紀) 特色:中庸寬和,簡單有彈性 內容: 貞潔:單身不婚 清貧:揚棄私產 服從:維護階層領導與集體秩序
清修運動的興起 生活;主要是勞動、禱告與冥思,作息相當規律 貢獻:培養無數人才
清修運動影響與之後發展 影響 (一)修士的形象對於基督宗教的傳佈及人民肯定教會助益良多 (二)對中古前期(500~1000年)時荒地的開墾、農技的改良貢獻良多 (三)傳抄典籍,保存圖書和古典文明 (四)積極的傳教力量,促使中古歐洲的基督教化(或西亞化),代表人物有:
清修運動影響與之後發展 烏爾斐拉: 梅索迪與其弟西瑞爾: 哥德人的使徒 發展一套哥德語書寫方式,並以此翻譯《聖經》 設計斯拉夫民族設計一套 現代斯拉夫語言的書寫方式, 並翻譯《聖經》 使羅馬文明藉著基督教信仰 的傳播,深入東歐內陸以及 俄羅斯
清修運動影響與之後發展 發展:13世紀後,遊走四方的修行團體逐漸取代固定一地的修道院 (四)維持和平: 方濟會、道明會、耶穌會 天主的和平:禁止貴族在戰爭中侵犯農民、商人、教士及平民的生命財產 天主的休戰:規定每週三日落至週一日出及重要宗教節日期間,停止戰爭 發展:13世紀後,遊走四方的修行團體逐漸取代固定一地的修道院 方濟會、道明會、耶穌會
日耳曼王國的出現 日耳曼民族 (一)民族:印歐民族 (二)原居地:波羅的海附近 (三)生活方式:畜牧、狩獵與農耕 (四)遷居需求: 氣候變遷 人口繁衍 生活條件簡陋
日耳曼王國的出現 (五)社會特質 民族 重視 效忠對象 羅馬 遵守法律 國家 日耳曼蠻族 家庭(不成文的規則與傳統) 個人
日耳曼王國的出現 匈奴 (六)南遷過程: 西元前1世紀中葉開始 3世紀時,以和平方式大量進入帝國 皇帝盟友 佃戶、雇工 軍人:軍隊的骨幹 帝國末期:蠻族將領主宰一切→476A.D. 蠻族罷黜羅馬最後一任皇帝,象徵西羅馬帝國滅亡
日耳曼王國的出現:蠻族建國 http://www.voson.url.tw/medeteranean/
盎 格 魯 撤 克 遜 北 匈 奴 法 蘭 克 王 國 日耳曼人 西 哥 德 王 國 汪達爾王國 侖巴王國 東 哥 德 王 國 斯 拉 夫 匈牙利王國 塞 爾 維 亞 王 國
法蘭克王國P86 梅羅文加王朝:克洛維 與教會形成特殊的伙伴關係 (一)所在地:高盧 (二)重要事蹟: 教會的長女 信奉基督教: 實行分封:使王國分崩離析 與教會形成特殊的伙伴關係 教會的長女
法蘭克王國 加洛林王朝 (一)興起背景: 擔任「宮相」:鐵鎚查理,打敗由西班牙入侵的伊斯蘭教徒→保全西歐基督教文明 教宗需要援助:教宗需要法蘭克人幫忙對付倫巴底人與東羅馬帝國
法蘭克王國 君士坦丁贈禮 (二)矮子丕平 實權者應有國王之名較之有名無實者更合理 (三)查理曼帝國 建立政權: 建立「教皇國」(756A.D.):丕平以鑰匙祭拜聖彼得,把土地奉獻給教會→政教衝突 (三)查理曼帝國 武功: 首度將西羅馬滅亡後的西歐統一起來 軍事城堡日後發展成商業城市 南征西班牙失敗,羅蘭伯爵壯烈 犧牲的的故事成為《羅蘭之歌》 實權者應有國王之名較之有名無實者更合理
法蘭克王國 政教關係:幫李奧三世弭平 暴民叛亂,加冕他為 「羅馬皇帝」 象徵羅馬帝國在西歐的復活 成為日後「政教衝突」的禍根 文藝復興:重用許多學者,開辦宮廷學校,下令修院辦學以培養僧侶及教士、擴增修院藏書,僧侶也努力從事傳抄拉丁著作
根據《凡爾登條約》 後被瓜分 西法蘭克王國 中法蘭克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 矮子丕平 查理曼 虔誠路易 禿頭查理 洛塞 日耳曼人路易 (Pepin the Short,741~768) 根據《凡爾登條約》 查理曼 (Charles the Great,768~814) 虔誠路易 (Louis the Pious,814~840) 禿頭查理 (Charles the Bald) 西法蘭克王國 洛塞 (Lothair I) 中法蘭克王國 日耳曼人路易 (Louis the German) 東法蘭克王國 今日法國前身 後被瓜分 今日德國前身 神聖羅馬帝國 (962~1806)
神聖羅馬帝國 前身:東法蘭克王國 建立者:鄂圖一世 時間:962年 中衰: 解散:拿破崙(1806年) (一)與教宗發生衝突:無法兼顧本土 (二)貴族趁機坐大:使帝國有名無實 解散:拿破崙(1806年)
中古歐洲的政教關係
中古歐洲的政教關係 中古前期:500~1500年 (一)基督教會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機構 (二)表現: 國王由教宗加冕,才是正統 查理曼 鄂圖一世 封建社會中,教士為第一階級
中古歐洲的政教關係 中古後期:1000~1500年 (一)政教分權成為基本原則: 合作或對抗 (二)表現: (一)政教分權成為基本原則: 合作或對抗 (二)表現: 神聖羅馬帝國與教會的衝突(11-13TH):沃爾姆斯宗教協定 (亨利四世V.S.格列哥里七世) 民族國家的興起:教宗的亞威農之囚
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地位:中古歐洲政治、軍事與社會秩序的基礎 發展階段: 8世紀出現 11~13世紀盛行 15世紀之後逐漸瓦解
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背景 (一)外在:外患入侵(維京人、馬札兒人、伊斯蘭教徒),轉而依賴地方諸侯 (二)內在: 稅收壓力,使小自耕農自願降為佃農 戰爭頻繁,對重裝備騎兵(扈從)的需求
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政治結構:契約關係 授職禮 保護 維護權益 領主 附庸 土地 采邑 服役 捐獻 隨侍 臣服禮
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封建網絡(臣屬關係):附庸可將土地再分封給自己的下屬,經過層層分封,土地不斷分割,全國上下遂形成一個綿密的封建網絡 階級社會:身份世襲 教士 祈禱 貴族和騎士 戰爭 特權階級,社會骨幹 平民 勞動 提供生活所需,非奴隸
中古歐洲的莊園經濟 背景: 最早出現地區:法蘭西 (一)長期戰亂,經濟倒退 (二)小自耕農為求自身安全而將土地獻給貴族豪強,以求保護 (三)政府(戴克里先起)強迫自由民留在土地上 (四)8世紀後伊斯蘭教勢力隔絕貿易 最早出現地區:法蘭西
中古歐洲的莊園經濟 領主與農奴的權利義務: 領主 農奴 權利 土地所有權 對農奴行動的同意權 被保護、身份世襲但仍有人格 義務 分給土地,提供保護,執行司法 耕田、納稅、 提供勞役、
中古歐洲的莊園經濟 運作方式: (一)以物易物,自給自足(鐵、鹽) (二)農耕方式 三田制 敞田制
中古歐洲政治、軍事與社會秩序的基礎為何? 封建社會分成哪三個階級? 封建制度的基本經濟單位為何?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在地中海四周崛起的三個主要文明? 拜占庭帝國、伊斯蘭文明、西歐日耳曼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時間:395~1453年 重要君主:查士丁尼大帝 (527~565A.D.) (一)功業 軍事: 採東守西攻的戰略:奪回北非、義大利、西班牙東岸,重振古羅馬帝國聲威→付出高額代價 重建君士坦丁堡的防禦工事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內政: 提高行政效率 修訂《查士丁尼法典》: 農工商業發達: 蠶絲術傳入 宗教藝術: 希臘正教的代表 —聖索菲亞大教堂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政治特色 經濟地位: (一)政教合一(P94) (二)官僚統治與社會控制 (一)東西交通和貿易往來的樞紐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外患(P93) 時期 時間 主要敵人 主要喪失地 備註 全盛期 4~7世紀 波斯帝國 兩敗俱傷,讓阿拉伯帝國趁勢而起 中衰期 7~11世紀 阿拉伯帝國 敘利亞、耶路撒冷、埃及、北非、克里特島 倫巴底人 義大利半島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時期 時間 主要敵人 主要喪失地 備註 苦戰期 11~15世紀 塞爾柱土耳其人 安那托利亞東部 向教宗請求十字軍,十字軍卻攻陷君士坦丁堡 鄂圖曼土耳其 1453年滅拜占庭
拜占庭帝國疆域變化 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東西教會的分裂 原因:東西教會 (一)距離遠 (二)缺乏接觸 (三)爭奪教會領導權 教義與信仰行為的歧異 產生政治文化上的歧異
東西教會的分裂 西方 東方 聖經、聖徒與學者對教義的詮釋 聖經本身 重律法與現世問題,理性較強 以希臘哲學論證神學,強調神意,重視修道
東西教會的分裂 導火線 破壞聖像運動 (一)三位一體的爭議 (二)聖像崇拜問題 (一)時間:726年 (二)主導者:東羅馬帝國皇帝李奧三世 (三)經過:軍隊支持,破壞聖像者侵入教堂破壞偶像,引發人民暴亂,教士叛變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Solidus-Leo_III_and_Constantine_V-sb1504.jpg
東西教會的分裂 正式分裂:1054年,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教長互相將對方驅逐出教 (四)西方教宗的反應:支持使用聖像,將東羅馬皇帝驅逐出教 (五)平息:843年女帝狄奧多拉下令恢復聖像,才平息紛爭 正式分裂:1054年,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教長互相將對方驅逐出教
東西教會的比較 羅馬公教 希臘正教 名稱特色 強調普世性 標榜正統性 宗教重鎮 羅馬 君士坦丁堡 宗教領袖 羅馬教宗 拜占庭帝國皇帝 盛行地區 西歐 東歐 感化民族 日耳曼人 斯拉夫人 政教關係 政教分離 政教合一
希臘正教與東羅馬文化的關連 東羅馬文化(拜占庭文化)的內涵: 羅馬政治傳統 基督教信仰 伊斯蘭文化P95 希臘文化 希臘哲學詮釋基督宗教教義 藝術、音樂與建築 重實用、重行政、重法典
希臘正教與東羅馬文化的關連 政治宗教化:政教合一 皇帝 政教領袖 教會 在公共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民 宗教狂熱
希臘正教與東羅馬文化的關連 文化宗教化 (一)文學:盛行宗教詩 (二)藝術: (三)影響: 人像藝術:以神聖性為主 特色:神像與聖像或《聖經》故事的圖化 (三)影響: 使俄國人與斯拉夫民族成為基督的信徒 帝國滅亡後,斯拉夫語系國家建立「東正教」
斯拉夫民族改信基督教 時間:9世紀 代表人物:西利爾 接受原因:政教合一(基輔公國) 發展:東正教(希臘正教+斯拉夫風俗) (一)以希臘字母發明斯拉夫字母 (二)翻譯宗教書籍,編撰字典 接受原因:政教合一(基輔公國) 發展:東正教(希臘正教+斯拉夫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