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章 生物的整体性 第一节 生物体的结构整体性 第二节 生物体的功能整体性 第三节 生物体与环境的整体性 第四节 从整体性角度研究的课题.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拔罐法 cupping therapy. 拔罐的含义 拔罐法( cupping therapy )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 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 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 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人体的营养需要 ---- 维生素 B 维生素 B2 维生素 B3 维生素 B5 维生素 B6 维生素 B12.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拔罐疗法. 第一节 拔罐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拔罐法的概念 拔罐法,是指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内的 气压低于大气压,并使其吸着于病痛部、经穴处 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罐内负压、温 热等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拔火罐 梅州市中医医院 赖梅. 概念 又名 “ 火罐气 ”“ 吸筒疗法 ” ,古称 “ 角法 ” 。这 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 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 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经通络、 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拔脓为目的的 一种技术操作。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雾化吸入法 定义 目的 常用药物 常用方法 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湿化气道 控制呼吸道感染 改善通气功能
艾灸疗法 罗湖区中医院 张焕琨.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功能科工作环境介绍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
拔罐治疗技术 中医康复教研室 甘灏云.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第二节 灸 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全球健康危机 W. Thomas London, M.D. 翻译:章杨.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由马旭洲老师带队,成员莫文泓,陈宁悦,和永 杏,高启共4人 实习时间:42天 实习单位:杭州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
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
炎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3/19/2017 项目三 西餐厅服务 管理 餐饮服务与 高安市职教中心.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病人的护理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病人的护理.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评估达力士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甲状腺激素.
常見的傳染病.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飞行区及配套设施 (第二跑道)工程东区货运设施过渡工程 施工进度实施情况的分析
先天性眼球运动功能麻痹 曲海瑛,女,患先天性眼球运动功能麻痹,双眼球不能转动,四处求治23年,未见好转,接受导平治疗20天,双眼球能转动了,巩固治疗三个月,眼球运动功能及视力基本正常。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足球竞赛规则.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灸法 火 Moxibustion

一、概述(Introduction) 灸法的概念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 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 使用灸法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成公十年(BC581),晋侯有病请秦国医缓诊治,后者认为晋侯的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汉以前攻即灸法)。 《曹氏灸方》-三国曹翕(xi)曹操三子 〈肘后〉占99/100 〈外台〉贬针重灸 〈扁鹊〉大病宜灸

灸法的发展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重灸派的出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宋《西方子明堂灸经》 灸 法 概 述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重灸派的出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宋《西方子明堂灸经》 窦材《扁鹊心书》 清《神灸经论》 灸法的发展

灸法的特点 文献论述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针灸不药, 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灸 法 概 述 灸法的特点 文献论述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针灸不药, 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现存灸法专著: 唐-崔知俤《骨蒸病灸方》--存于《外台秘要》《苏沈良方》 宋-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庄倬《灸膏肓俞 穴法》 宋-闻人耆《备急灸法》 明末-叶广拃《采艾篇》 清-吴亦鼎《神灸经论》 清-雷丰校补《灸经秘传》

刺激特点 温热刺激,与毫针刺法对穴 临床运用 取材简便、与针刺疗法治疗 刺激特点 温热刺激,与毫针刺法对穴 位的刺激方式不同 临床运用 取材简便、与针刺疗法治疗 作用相互补充月经过多、 哮喘、眩晕、胎位不正及其 它慢性病虚寒性疾病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艾绒的特点 易燃味香、热力温和(新与旧不同) 可透达深部、便于制作艾炷、艾卷 ●其它材料:灯心草 药捻 药锭

三、灸治的作用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1、温经散寒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 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 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 4、防病保健 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四、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宋沈括《梦溪笔谈》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者,以壮人为度,其言若于壮者,壮人当依此数,老幼羸弱量力减之。 《说文》段氏注云: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者,灼之语转也 《东医宝鉴》着艾一炷,为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

第一节 艾灸法 一 艾灸材料 (一)艾叶与艾绒 1 艾叶化学成分: 艾叶 第一节 艾灸法 一 艾灸材料 (一)艾叶与艾绒 1 艾叶化学成分: 2 艾叶的性能: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3 艾绒的制备: 4 艾绒的储藏: (二)艾绒制品 1 艾炷 (1)艾炷规格:小炷、中炷、大炷 艾叶 艾柱

(2)艾炷制作方法: ① 手工制作法: ② 艾炷器制作法:

2 艾条 (1)纯艾条: (2)药艾条: 常用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二 艾炷灸法 (一)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的方法。 1 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

(1)操作方法: ① 间断法 ② 连续法 化脓灸

(2)临床应用: ① 慢性腹泻 ② 哮喘 (3)注意事项:

2 非化脓灸法: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又称为无瘢痕灸。

(1) 操作方法: 非化脓灸

(2) 临床运用: ① 小儿发育不良 ② 气血两虚

(二)间接灸 又称为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1 隔姜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2 隔蒜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3 隔盐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4 隔附子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三 艾条灸法 (一)悬起灸 1 温和灸

2 回旋灸

3 雀啄灸

(二)实按灸 1 操作方法: 2 临床运用:

四 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五 温灸器灸法 (一)温灸架灸 1 操作方法 2 临床应用

温灸器灸

(二)温筒器灸 1 温筒器结构 2 操作方法 3 临床应用 4 注意事项

(三)温盒灸法 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 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尤其适用于腰、背、臀、腹部等处。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1)施术严肃认真,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须事先征得统一。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二)艾灸禁忌及注意事项 1 禁忌症 (1)禁灸病症: (2)禁灸部位: 2 注意事项 (1)施术严肃认真,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须事先征得统一。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宜少而精,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3)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4)注意安全防火,防止烧烫伤。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不散。

(二)泻法 艾炷置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的作用。

灸量指灸法达到的温热程度,不同地灸量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四 灸量 灸量指灸法达到的温热程度,不同地灸量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一)灸量使用原则 1 艾炷、壮数:灸量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计算;艾条灸、温灸器灸则以时间计算,太乙针、雷火针是以熨灸的次数计算。 2 疗程:疗程长灸量大,用于慢性病;疗程短灸量小,多用于急性病。 (二)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1 施灸方法 2 体质和年龄 3 施灸部位 4 病情

第三节 灯火灸 药线灸 药笔灸 一 灯火灸法 灯火灸是一种特殊的灸法,是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烧灼耳穴、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灸法。民间广泛使用,俗称“爆灯花”、“灯草灸”。 (一)操作方法 选择烧灼穴位,并在皮肤上作出标记。取灯芯草10-15cm长一根,蘸麻油少许,约浸3-4cm左右,用右手拇、食指捏住灯芯草下1/3处。点燃灯芯草浸油端,迅速敏捷地向选定的腧穴或部位烧灼,一触即提起。可听见清脆的爆响声,如无爆响声,可重复一次。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上,造成烫伤; 3 动静脉浅表处、孕妇腹部不宜施灸;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上,造成烫伤; 3 动静脉浅表处、孕妇腹部不宜施灸; 4 幼儿体弱以及敏感者,颜面部位施灸时点灼宜轻; 5 灸后局部注意防止感染,一般不留痕迹。

二 药线灸法 采用经过药物溶液浸泡制成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烧灼腧穴或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灸法。 (一)药线 用苎麻搓成并经药物溶液浸泡加工制成,每条长30cm,每10条扎成1束。按粗细分为3种。有不同的用途。

(二)操作方法 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如有火焰必须吹灭。将点燃端对准腧穴(或部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敏捷地将有火星的线头直接点灸在腧穴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一般每穴灸1壮,灸处有轻微灼热感。

(三)临床运用 1 腧穴选取原则 2 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持线时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太长不便点火,太短易烧着术者。 2 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 3 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4 根据季节、气候及病情分别选用不同的药线。 5 线条搓得越紧越好。 6 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瘙痒感。 7 患者宜以坐位与卧位。 8 眼球及孕妇禁灸,实热证慎用本法。

三 药笔灸法 (一)药笔和药纸 1 药笔 2 药纸 (二)操作方法 1 药纸平铺于腧穴上,涂有药粉的一面贴近皮肤。将药笔点燃,对准腧穴中心及其周围,快速点穴3-4下,每点灸1次略行更换位置,不宜重叠。 2 点灸手法应轻重适中,不要将药纸烧焦烧穿,灸穴有蚊咬样轻微疼痛。

3 若点灸后皮肤不变色,不起泡,能保持效应2-6小时。待1-2天后,点灸处可出现褐色焦皮,数日后焦皮脱落,不留瘢痕。若点灸后涂一点冰片油,可防止 痂皮产生。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角法”、“吸筒法”、“火罐气”。 一 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竹罐 陶瓷罐

玻璃罐

(二)新型罐具 1 挤压排气罐 (1)挤压排气橡胶罐 (2)挤压排气组合罐

挤压排气罐

2 抽气排气罐 (1)连体式抽气罐 (2)注射器抽气罐 3 多功能罐器

注射器抽气罐 连体式抽气罐

二 操作方法 (一)火罐法 系借燃烧火力排出罐内空气成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吸拔法。

1 闪火法

2 投火法

3 贴棉法

4 架火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1 水煮法 2 蒸汽法 (三)其他拔罐法

三 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单罐法 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四)闪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痿弱等。

(五)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拉罐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

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注意不能用于胸背部,以免 引起意外。 (六)针罐法 1 留针罐法 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注意不能用于胸背部,以免 引起意外。

3 刺络罐法: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2 出针罐法 3 刺络罐法: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四 拔罐与启罐 (七)药罐法 拔罐配合药物的罐药并用法。包括药煮罐法、药蒸汽罐法、贮药罐法。 (一)施罐前的注意事项 1 治疗室要求: 2 选择适当的体位与罐的规格; 3 老年、儿童与体质较差者施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 (二)施罐中的注意事项 1 施罐手法要娴熟,动作轻、快、稳、准。拔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

2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 (1)正常反应 (2)异常反应 (3)晕罐

(三)启罐方法 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大留罐取下的方法。 1 一般罐的启法: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6)虚寒证: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 (7)风邪为患: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 (8)虚证:罐斑或血泡色淡; (9)其他: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青色为寒凝血瘀。 (五)善后处理 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如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较大,应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若出血应用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系拔罐治疗疮痈,启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处置停妥后,嘱患者休息片刻才离开治疗室,并嘱1日或2、3日再作治疗,视病情与反应而定。

五 拔罐的作用原理 (一)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1.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的罐内负压作用,可致机体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组织的气体交换增强,进而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入组织间隙而发生淤血,红细胞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出,使机体发生了自家溶血现象。同时由于负压的吸拔或熨刮、磨擦、牵拉、挤压对皮肤与肌肉浅层的良性刺激,不仅调节血液循环,也刺激了神经、皮下腺体、肌肉等多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2.温热作用 拔罐法本身即有温热反应,尤其火罐、水罐、药罐等更具温热刺激作用。温热刺激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供给,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血管的通透性、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增强组织的耐受性与抗病能力,通过反射机制而调节全身。

(二)体内生物学效应 1.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的物理刺激,致局部肌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拔罐刺激还可通过神经机制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增加血管壁的弹性,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还可加速静脉血回流,降低大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担,调节肌肉与内脏血流量,增强内脏的活力。

2 促进新陈代谢 拔罐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调节微循环,加速局部组织的氧供与营养物质供给、体内废物与毒素的排出,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与组织细胞的活动。皮肤内汗腺与皮脂腺有分泌与排泄的功能。拔罐的负压作用可使汗腺与皮脂腺功能增强,协助与加强肾脏排泄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同时也可使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负压使皮肤表面产生微气泡溢出,排出组织血液的“废气”,也加强了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以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除,加强了新陈代谢。同时血液成分改变,体内酶、内分泌等也随之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新陈代谢。

3.提高免疫能力 拔罐的良性物理刺激可增加组织细胞气体交换,可使机体产生自家溶血,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均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对人体的组织产生双向调节,增强其功能活动,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循环,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4.缓解机体疼痛 拔罐的良性刺激调节了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痛阈,同时直接改善局部的内环境,加速全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了体内酸性物质与致痛物质的排除,缓解局部血管与平滑肌的痉挛,缺氧改善,组织器官复原,恢复内外平衡,则疼痛解除。 5.调节大脑功能 拔罐可加速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皮层的氧气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大脑皮层的二氧化碳及各种毒素的排除。还能通过脊神经根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振奋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避免或消除神经紧张与大脑的疲劳状态。

6.调节肌肉功能 在疲劳、酸痛处拔罐,尤其拔走罐能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促进汗腺与皮脂腺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加弹性与活动性,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增加血流量,增加局部组织的营养供给,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解除疲劳状态,并防止肌肉萎缩,甚至有松弛粘连、伸展肌肉、解除压迫,改善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从而促进关节功能活动的作用。

7.双向调节效应 临床研究证实,对同一穴位施相同罐法常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大椎施罐能治疗风寒感冒,也可治疗风热感冒、内伤发热;既可治疗高血压病、头痛等内科病,又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病。内关穴拔罐,可使心动过速时心率减慢,而心动过缓时心率加快等。拔罐法对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六、适应范围与禁忌症 (一)适应范围 拔罐法尤其对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病、肩周炎、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落枕、软组织劳损等有效。

1.内科病 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呕吐、便秘、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尿潴留、尿失禁。 2.妇科病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病症、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炎。 3.儿科病 发热、厌食症、腹泻、消化不良、遗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 4.外科病 疖、疔、痈、疽、丹毒、痔疮、脱肛、虫蛇咬伤。 5.皮肤病 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白癜风、带状疱疹、养颜美容。 6. 五官科 结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二)禁忌症 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9.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 11.婴幼儿。 12.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