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及其临床应用 knifestone
经颅多普勒的发展史 1918发现超声波;50年代涉足医学领域 1965宫崎测定颈部血管的血流速度 1966拉什莫尔建立脉冲多普勒仪,可定位 1982挪威人Aaslid脉冲低频超声+适当颅窗,建立了经颅多普勒(TCD),目前已发展 到第四代,可进行微栓子监测 1989国内引进
常用名词解释 多普勒(Doppler)效应 颅窗(颞枕眼),探测深度,取样容积,步阶 频移(频率差值),频谱, 血流方向以探头为基准 分流向探头,背离探头两种 超声能量 血流状态:层流,湍流,涡流
经颅多普勒的局限性 需检查者的熟练手法与耐心 5-15%的病人经颞窗查不到脑底动脉 10-20%ACoA和PCA缺如 影响血流速度因素(生理性) 年龄 红细胞压积和血粘度 二氧化碳分压 心输出量
TCD工作原理 组成 流速测定原理 低频脉冲探头(PW)-穿透力强,能定位 计算机-A/D&FFT转换;显示频谱与参数值 多普勒公式:fd=2fo*V*cosθ/C V血流速度 fo探头频率 fd频移(频率差值) θ角在-30°~ +30°V误差<15%
TCD的频移显示 频谱显示(非断面图象) 音频输出:音调高低-速度 参数显示 纵坐标为频移值即速度;横坐标为时间 基线上下为频移方向即血流方向 音频输出:音调高低-速度 参数显示 血流速度参数 Vp Vd Vm 脉动参数 PI RI SD
层流、湍流和涡流的TCD表现
颅底动脉解剖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联系前后及左右循环的动脉 眼动脉(OA) 颈内动脉(ICA) 大脑中动脉(MCA) 大脑前动脉(ACA) 椎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后动脉(PCA) 基底动脉(BA) 椎动脉(VA) 小脑后下动脉(PICA) 联系前后及左右循环的动脉 前交通动脉(ACoA) 后交通动脉(PCoA)
异常TCD的表现 适宜颅窗中相应动脉信号消失 血流速度增快 血流速度减慢 两侧血流不对称 脉动指数增高或减低 血流方向异常 血流音频信号异常
正常TCD的判断标准 流速在正常范围(最重要!) 脉动参数(PI, RI, S/D)在正常范围 血管流速按正常顺序排列 左右侧流速基本对称 MCA ACA ICA BA PCA VA PICA 左右侧流速基本对称 Vs<20cm/s Vd<13cm/s 血流方向,频谱形态正常 音频信号和特殊试验结果正常
TCD的临床应用概况 诊断颅内、外血管阻塞&评价颅外血管病 (ICA狭窄或闭塞,锁骨下动脉盗血),对颅内血流状态的影响 确定脑血管的弹性和阻力,供血情况 诊断与评测AVM供血动脉术前术后变化 SAH(包括t-SAH)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 偏头痛的血流状态 药物对脑血流的影响
TCD的临床应用概况 微栓子监测(与近期卒中复发有关) 脑卒中的溶栓过程 术前评价侧枝循环状态(如ICA内膜剥离) 术中监测的脑血流的动态变化 颅内高压监测 脑死亡的判断
脑血管的痉挛与狭窄 狭窄 痉挛 范围小,呈节段性,近 端与远端相差大 范围大,一条或多条 具有发作性特点,多 次检查结果重复性差 狭窄呈持续性 狭窄对药物无反应 痉挛 范围大,一条或多条 具有发作性特点,多 次检查结果重复性差 药物反应良好
脑动脉狭窄与闭塞 (供血不足或梗塞) 轻度狭窄:节段性Vs或Vs, Vd增快 中重度狭窄:节段性Vs或Vs,Vd明显增快 有湍流或涡流的表现 狭窄远端流速低,近端流速略低或正常 严重狭窄:狭窄段速度低,舒张期更明显 完全闭塞:TCD无相应动脉的信号,但应有其他动脉的信号以示颅窗完好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TCD可先于临床而发现脑血管痉挛 表现为: 如流速急剧增加提示预后不良 血流速度增加 频谱增宽,上升时间延长 频窗异常,湍流和涡流形成 如流速急剧增加提示预后不良
脑血管畸形(AVM) AVM的供血动脉的病理生理表现为 低阻力和高血容量 供养AVM的动脉的TCD特征: 血流速度快 PI明显小 双侧血流不对称 TCD可筛诊AVM,可对其自然史进行监测
脑动脉硬化症TCD表现 血管性头痛 脑外伤后头痛、昏迷、t-SAH 颈内-动脉海绵窦 流速可增加,可有节段性血流加快 峰时后延,S1<S2或S1 S2融合(特征) 血管性头痛 血管痉挛的TCD表现 脑外伤后头痛、昏迷、t-SAH 监测脑血流与颅内压 有无脑血管痉挛 颈内-动脉海绵窦 患侧ICA流速增高,PI降低,频谱波形紊乱
颅内压增高 脑死亡的TCD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诊断 颅内压增高接近舒张压,舒张期无血流 流速下降,PI增大,Vd降低,Vm下降 收缩峰尖耸 脑死亡的TCD表现 第一阶段: 双向血流,振荡样波形 第二阶段: S期尖峰血流, D期无血流 第三阶段: 无血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