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孟子 設計者:楊蕊禎老師
分段能力指標 A-3-1-1 能應用注音符號,分辨字詞音義,增進閱讀理解。 C-3-1-4-1-能依理解的主要內容,以不同的溝通方式,適當表達出來。 E-3-2-2-能具體陳述個人對文章的思維,表達不同意見。 E-3-2-10-能依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測和下結論。
E-3-3-2-1-能分辨文體寫作的特質和要求。 F-3-2-1-1-能精確的遣詞用字,恰當的表情達意。 B-3-1-9-4 能養成主動聆聽進行探索學習的能力。 D-3-2-3 會查字辭典、成語辭典等,擴充詞彙,分辨詞義。
教學目標 1、認識論說文的形式與特色。 2、認識孟子其人其文。 3、了解列舉實例與凸顯主題的關係。 4、能以本文中「生於憂患」與「死於 安樂」對舉,兩相映襯的手法練習 寫作。 5、以本文所列舉的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能學習作者辨證說理的能力。 2、認識「正反」在論說文中的表現方 式。 3、認識「排比」、「映襯」的特色。能運用 故事來練習寫作。 4、培養勇於面對困境的勇氣。 5、透過各種資訊媒體,認識中華文化,擴充 學習領域。
孟子與論語的異同 孟子論語相同: 1、孟子與論語各篇都撮取篇首二、三字為篇題。 2、孟子與論語各篇都有若干章,而各章之間都沒 有必然的邏輯關聯。 3、孟子與論語留意於詩、書、六藝,敦教化,明 人倫。 4、孟子盡心下未章,述孟子自言繼承堯、舜、 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統,承論語 堯曰篇所記孔子繼統之言。
孟子論語相異: 1、孟子長篇多,短篇少,與論語正相反。 2、論語氣平,孟子氣激;論語平實,孟子宏 肆。
★南宋朱熹合大學、中庸、論語、 孟子為四書,並作集注。 ★元、明、清以四書章句集注取 士,故數百年學術政治深受影 響。 四書簡介 ★南宋朱熹合大學、中庸、論語、 孟子為四書,並作集注。 ★元、明、清以四書章句集注取 士,故數百年學術政治深受影 響。
論語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語錄體之祖。 ★孔子學說的代表文獻。 ★秦火後漢有今文魯論、齊論與古文古論。 ★其主旨以仁為中心。 ★今本論語乃張侯論共二十篇,分上下論各十,起於學而,終於堯曰,計五百零八章。
孟子 ★作者:孟子弟子筆記,孟子潤飾而成. ★孟子七篇,分上下,計十四卷。 ★學說要旨:性善、尊王賤霸、貴民輕君,先富後教、重仁義輕功利、距楊墨放淫辭。
大學 ★分為經一章,傳十章。經是曾子作,傳乃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曾子弟子作。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六步驟:止、定、靜、安、慮、得。
中庸 ★作者:相傳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講儒家的人生哲學:性、情、中和、忠恕、智、 ★與大學本為禮記中之一篇。 仁、 勇、誠。 ★與大學本為禮記中之一篇。 ★共三十三章,孔門傳授之心法。 ★中庸之道是支配中華民族數千年主要的思想。 ★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張群以為 養慧之法。
分組呈現搜尋資料並分享心得 (一)將全班分成六組,每組人數相等,男女均有 (二)教師將文中提及六位歷史人物分配給六組學 生做紙上人物上專訪。 (三)各組推舉一召集人,分工合作去蒐尋有關資 料,經同組人員共同研析彙整後,寫成一份 報告,有插圖更好。 (四)教師安排時間由各組推派一人上台報告所訪 問人物資料。 (五)報告完畢,可將資料張貼於教室。
文體:論說文 出處:孟子 章旨:說明人在憂患中能奮發圖 強,則得以生存;沉溺安 樂則招致毀滅。 題解: 文體:論說文 出處:孟子 章旨:說明人在憂患中能奮發圖 強,則得以生存;沉溺安 樂則招致毀滅。
作者: 生平:孟子,名軻,戰國鄒人,大約生 於周烈王四年,卒於赧王二十六 年。後人稱為「亞聖」 。 事略:他畢生闡揚孔子思想,主張「性 善」的學說,奔走列國,勸導諸 侯實施仁政。 著述:有關他的言論和行事,大多記載 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生平 孟子幼年父親就去世了,全靠他那位賢淑的母親扶養他長大。他母親的賢淑,在我們中國的社會上,流傳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美談。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滕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朝不保夕,對於孟子宏偉的規畫,沒有能力全面性的去實施它。 到了晚年,孟子只好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課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注釋: [1] 畎(quan)畝:田間,田地。 [2]傅說(yuo):殷武丁時人,曾為刑 徒,在傅險築牆,后被武丁發現,舉 用為相。 [3]版築:一种築牆工作,在兩塊牆版 中,填人泥土舂實。 [4]膠鬲(ge):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 魚、 鹽為生,周文王把他舉荐給 紂,后輔佐周武王。
[5]管夷吾:管仲。士:此 處指獄囚管 理者。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 位,公子糾失敗后,管仲隨他 一起 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 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處理。魯君于是派獄囚管理者 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 相。 [6]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 海邊,被楚王發現后任為令尹 (宰 相)。
[7]百里奚舉于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 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 用五張羊皮 的价格把他買回,任為宰相,所以說 “舉于市”。 [8]曾:同 “增”。 [9]衡:通“橫”,指橫塞。 [10]征:表征,表現。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 拂,假借為“弼”,輔佐;拂士即輔 佐的賢士。
孟 子
孟府內宅一角1
孟府花園2
上院房3
大堂正門4
後學堂5
內宅6
孟子的故居一隅
孟子的故居一隅
孟子的故居一隅
孟子廟
規模宏大的孟林
位於孟子故鄉城市的峰山
堯
堯嫁二女予舜
舜帝
舜帝陵
舜在歷山耕田圖
傅說
管夷吾
管夷吾墓
孫 叔 敖
齊桓公
百里奚
秦穆公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 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因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因內心感受到重大的困難,思慮受到阻塞,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 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孟母三遷 孟子是一位有智慧、心地善良、不與惡勢力妥協的人。小時候,他家住在墳場附近,常常看到一些送喪、埋葬的喪儀,便模彷起辦喪事來了,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嬉戲的時候說:「老伴呀!你死了留下我一個人怎麼辦?」孟子的母親看到孟子這個情形便說:「唉!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地方,我要搬家。」 後來孟母帶著孟子遷居到熱鬧的街市上,孟子天天看著別人做生意,便又學起商人做買賣的樣子來了!「趕快來買哦!趕快來買哦!最好的豬肉在這兒呢!」孟子的母親看見了又說:「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好地方,還是再搬一次家吧!」 後來他們搬到學校的附近,孟子天天看學生讀書,耳濡目染,很自然的就學起學生互相禮讓,認真讀書的模樣。他的母親看見了,很高興的說:「這裡才是我們永久居住的好地方!」
斷機教子 孟子上學後不久,有一天母親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學了些什麼?」「我不知道!」孟子答不出來!臉上卻沒有一點羞慚的樣子。母親憤怒的拿起一把刀,割斷了織布機正在編織的布匹,孟子驚訝的說:「娘,為什麼要把這個好好的布割斷呢?」孟母生氣地說:「一個人如果不肯好好研究學問,就跟這割斷的布匹一樣,再也沒有法子繼續織成一匹布了!你上了學校,卻又不肯好好讀書,那去了又有什麼用呢?」
自從受了母親的教訓,孟子就開始努力的讀書,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治儒術之道,終於精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終於成為一個大學者。可惜孟子降生的時代,為中國的戰國時代,是一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篇》的時代,是一個「強凌弱,眾暴寡,智詐愚,勇苦怯」的時代,是一個「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的時代,更是一個一面「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一面則「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時代《孟子‧梁惠王篇》。在這個時代裏,因為聖王不再出現,諸侯任性胡為,士子也就亂發議論,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所以孟子以保衛儒學,駁斥異說為己任。孟子更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為保衛儒學而不得不與百家相爭。
在這個時代裏,諸侯均窮兵黷武,所需要的是能合縱連衡,為他們擴張土地的權謀之士,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孟子守著先王之道,不肯阿世取容,稱堯舜,崇孔子,發而為中正和平王道民本的言論,希望各國國君用儒家仁義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實行仁政。聽說魏惠王卑詞厚禮招賢,孟子至魏。魏惠王問他何以利吾國,孟子以不可言利而應行仁義相答。隨後到齊,遊稷下學宮,齊宣王任以為卿。宣王六年(314BC),孟子勸齊宣王乘機伐燕。 齊軍入燕,大量殺戮平民,引起燕人的反抗,被迫撤退。當時,孟軻多次勸宣王行仁政而勿圖霸業, 不要俘殺燕平民,為燕國立君,宣王一概加以拒絕。孟子又到宋、魯、滕、梁等國,宣傳他的仁政的政治主張。當時諸侯們忙於富國強兵和攻城略地,雖然對孟子十分禮遇,卻都認為其主張迂闊而不可用、不切實際,紛紛拒絕了他。齊王說:「很抱歉,我的國家現在需要的是能夠幫我打勝仗的人!」梁王也對孟子說:「要我實行仁政?這可不是我現在想要的!」
孟子去了齊國、梁國,都不能獲得為國君做事的機會,他失望的想著:「唉!在這到處打仗的時候,要實現我的理想,恐怕是不可能的了,不如回去吧!」於是,孟子回到了鄒國和他的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講義論道,宏揚儒家仁義的思想,並完成論述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思想學術上發揚儒學,薪火相傳以保衛聖賢之道統。後代的人敬重他的人格和學問,尊稱他為「亞聖」。而孟子的學說被視為孔門儒學的正宗。其著作《孟子》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孟子一書的性質 1、是儒家學派的一部重要著作。 2、列入儒家「十三經」之中。 3、列入「四書」之一,明、清兩代時, 成為官方取士的教科書。 4、對宋代以後的思想文化界,具有重大 的影響。 5、孟子一書文筆流暢犀利,氣勢磅礡,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修辭分析: 排比法: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 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 海,百里奚舉於市。 (2)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 身。 (3)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 聲,而後喻。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類疊法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 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 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 乏其身。 (3)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 發於聲,而後喻。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映襯法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1)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 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 之中,……然後知生於憂患,而 死於安樂也。」 引用法 (1)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 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 之中,……然後知生於憂患,而 死於安樂也。」
想想中外歷史上,有哪些人是在挫折中培養勇氣,經得起考驗,最後終獲成功的? ★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迫於生計只好帶著她改嫁;十歲時,離家到長白山禮泉寺苦讀,米飯對他來說,是一種奢侈品,三餐吃的是粥,他把一碗粥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配的也只有鹹菜幾根。這種簡陋刻苦的生活,一般人哪能忍受?但范仲淹卻甘之如飴。後來他到睢陽(今南京)讀書,每日焚膏繼晷,縱使三餐不繼,仍專心力學;如此苦讀五年,終於登進士第,范仲淹就是在這樣苦環境中治學有成。
★電磁學家法拉第自西元一八二○年就不斷思索:既然電流能產生磁,那麼磁是否能產生電流?為了這個念頭,他絲毫不懈怠開始實驗,前後實驗了二十三年,終於在西元一八五二年證實了感應電流的存在。實驗成功了,法拉第曾語重心長的告誡他的學生:「拚命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會成功;每一次的失敗,都可能向成功前進一大步。」
請舉出鼓勵人面對挫折、挑戰逆境的名句佳言 1、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2、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4、勇敢的接受憂患的打擊,才能享受快樂 的人生。 5、寧為風雨中的小草,不為溫室中的花 朵。
成語接龍遊戲 1、將全班分成兩組,每組人數相等(多出者 為仲裁員)。 2、以成語頂真接龍方式進行比賽。 3、一組以「生於憂患」另一組則以「死於 安樂」為第一句頂真承接。 4、以成語或自創句,每句四字為限。 5、兩組學生,計時分別開始上台,依序一 人一句至時間到為止,數量多者為勝。 範例 : 生於憂患→患難夫妻→妻離子散→ ...
士 1.古代的獄官 《爾雅》:「士,察也。」《篇海類編》:「士,察也,理也,故 治獄者謂之士。」 2.古代指稱未婚的男子。 《字彙》:「士,未娶亦曰士。」後來用為男子的美稱,如《論 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黃侃《義疏》:「士, 通謂丈夫也。」 3.我國古代社會階級的名稱 (1)先秦時貴族的最低等級,為次於大夫;後來引申為官吏的通稱。 (2)古代四民之一,指農工商以外學道藝、習武勇的人。《榖梁 傳》:「古者有四民:有士,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4.知識份子的通稱。如:士林、士流、名士。 5.對品德好、有學識或有技藝的人的美稱。如志士、勇士、名士。 6.古代軍制,在車上者稱士,或稱「甲士」,以別於步卒。 如《詩經》鄭箋:「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甲士 即武士,是衝鋒陷陣的基層軍官。
古代的奴隸制度 奴隸,先秦時期稱人身完全由主人所支配擁有的服役者。又稱「擄」、「僕」、「奴」、「隸」、「婢」、「臧獲」、「僮」、「豎」等。奴隸的來源有四:戰俘、罪人及其家屬、被家長販賣的妻兒即自賣為奴者、奴隸的子女。 奴隸主要由贈賜及買賣來轉移所有權;春秋之前,王侯貴族常將奴隸賞賜給予臣子;戰國時代,國家也把奴隸賞賜給有功者,私人間也餽贈奴隸。一般而言,奴隸的身分是終身不便的,而且還得傳給子孫。他們的地位卑微,和畜生並無不同。日常生活上,更沒有尊嚴,他們不能跟普通人一樣的裝扮,男子不能戴冠,女子不能用笄;髮式也和一般成年人不同,有些還要和刑徒一樣剃去鬢鬚和頭髮,甚至於在頸部、脛部加上鐵鉗和繩索;穿的是褐衣或赤衣(一般人不穿赤衣,褐衣也只有窮人才穿)。奴隸解脫身分的途徑有:(1)逃亡(2)贖身(3)立功。
字音比較: 拂 1、ㄈㄨˊ:行「拂」亂其所為---違反, 動詞。 冷風「拂」過田野---掠過, 2、ㄅㄧˋ:法家「拂」士---通「弼」, 輔佐,動詞。 拂
曾 行 1、ㄗㄥ: 「曾」益其所不能---通 「增」。 2、ㄘㄥˊ:「曾」不吝情去留--- 嘗、從來,副詞。 1、ㄒㄧㄥˊ: 「行」拂亂其所為--- 又,副詞。 2、ㄏㄤˊ:一「行」白鷺上青天--- 直排,名詞。 曾 行
1、ㄎㄨㄥˋ:「空」乏其身--- 使窮困,動詞。 「空」地---不填 滿,形容詞。 2、ㄎㄨㄥ:「空」城計---虛無所 有,形容詞。 空
字義比較: 1、舜發「於」畎畝之中---從,介詞。 2、困「於」心,衡「於」慮---在,介 詞。 3、徵「於」色,發「於」生聲---在,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介詞。 5、降大任「於」是人---給,介詞。 於
1、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動詞。 2、香遠「益」清---更加,副 詞。 3、多多「益」善矣---更加,副 益
1、「所以」動心忍性---用來。 2、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 --用來。 3、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何 以。 4、因為天寒,「所以」冰凍---因 此。 所以
結構分析
心理測驗好好玩 假設若你所經營的農場,幾乎被賊洗劫一空,唯獨剩下牛、羊、馬、猴、獅各一隻,且都是你的最愛,在窮困潦倒之際,得變賣牠們以維持生活 ─試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你會將哪一隻典當出去 ? 1、精明幹練的猴子 2、任勞任怨的牛 3、一日千里的馬 4、溫柔敦厚的羊 5、百獸之王獅子
《解答》 1、猴子代表的是朋友。 當大難臨頭時,你可能會忘記友情這件 1、猴子代表的是朋友。 當大難臨頭時,你可能會忘記友情這件 事。你是個比較顧家的人。 2、牛代表的是情人。 當面臨困境的時候,你對愛情這東西比較 容易釋懷。你自己則是海派的人。 3、馬代表的是兄弟姐妹。 當你身處險灘之際,手足之情會變得比較 淡薄。你比較相信自己。 《解答》
4、羊代表的是父母。 當你發生困難的時候,不會依賴親情;這也 証明渴望獨立自主,很小就離開了雙親,獨 自出外奮鬥。 5、獅子代表的是長輩。 就算你走投無路,也不會向長者求援。你的 個性比較孤傲,但是勇往直前,成功的機會 比別人高。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