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 王彤 Wangtong621@hotmail.com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 王彤 Wangtong621@hotmail.co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康复预防 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运动治疗 物理治疗 康复三大支柱 作业治疗 语言治疗 心理治疗 康复工程 文体活动 社会工作 中国传统康复.
Advertisements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中心 郭 健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中心 郭 健 ` Brunnstrom 的简介 signe Brunnstrom 是瑞典物理治疗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 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 一直到 70 年代。 1970 年他出版 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第五章 骨骼肌.
问 题 引 入 1.观察自己的上下肢,比较上肢肌肉和下肢 肌肉有何不同。 2.运动自己的下肢肌,看看这些肌肉收缩可 以引起哪些运动。
康复医学评定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 陈晓伟 06:28.
第二章 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朱振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康复治疗 长沙民政学院康复系 张晓霞.
骨科疾患术后早期康复 ----我们能做什么
脑血管意外后的康复 冯尚武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
关节脱位.
关节运动检查 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 常用特殊检查.
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
小儿脑瘫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第八章 协调功能评定.
偏 瘫 的 康 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高晓平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二节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运动疗法基础.
脑瘫儿童的各种反射 1、  脊髓水平反射: 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挺伸反射、交叉伸展反射、躯干侧弯反射、手握持反射、足底握持反射、踏台反射、自动步行、磁石反射。 2、  脑干水平反射: 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
第十四章 人体各部分损伤 第三节 肩关节 损伤 肩关节损伤的原因 运动 急性损伤 工作 日常活动 先天性.
小儿脑瘫的基本知识1 长沙民政学院康复系 张晓霞.
脑性瘫痪康复评定 2014年6月28日.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是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劳动中,人体所处的各种姿势以及所进行的多种形式的躯体运动,都以骨骼肌的活动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舒缩活动,不同肌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均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
膝关节置换的解剖因素 纪斌平 山西华晋骨科医院.
第十章 放松训练 康复教研室:安乐.
项目 一 关节活动度测量 康复教研室.
任务二 坐姿礼仪训练.
乳 腺 癌.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运动疗法.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脑血管意外后康复.
脑性瘫痪的 Bobath 疗法 (三) -促通.
第十章 肌肉力量 视频 欣赏 第一节 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训练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脑瘫儿神经发育及早期鉴别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顺德妇儿医院 中 日 友 好 顺 德 脑 瘫 中 心.
第一节 手外伤的评定技术.
康复理疗知识.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 第一节 脑卒中的康复.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浅表淋巴结检查.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第九讲 活 动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下列概念: 关节活动范围练习 肌肉的等长练习 肌肉的等张练习 2
脊髓损伤治疗方案 组员:严毅光 毛海洋 李鹏 罗华线 李敏.
项目: 第十四章 步态分析.
Nervous control for movement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一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蓄能器 1 功用 (1)辅助动力源,短时大量供油 特点: 采用蓄能器辅助供油,可以减小泵的流量,电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温升。
脑性瘫痪的康复评定.
第16章 體適能 身體的柔軟性.
骨折后的康复.
第四章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神经平衡疗法基本原理与观念 脑瘫动作培训 颜灵芝 2015年4月7日.
第四章肌力训练.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十六章 Bobath技术 康复教研室:安乐.
浙江省脑瘫儿童评估与训练培训 汇报课 葛丹丹.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运动再学习方案 概论 A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For Stroke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ATP SLYTYZJAM.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JSP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2019年5月7日.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香港城市大学 导师: 布礼文教授( Dr. L M Po ) 学生: 徐叙远 ( Xu Xuyuan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 王彤 Wangtong621@hotmail.com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 王彤 Wangtong621@hotmail.com

定 义 Neurological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采取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和方法刺激感觉、运动神经,通过调整神经通路的兴奋性,促进运动神经元兴奋,使软弱无力肌收缩,或抑制脊髓反射亢进引起的肌痉挛,获得可以控制的、协调的肌肉活动,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二大技术:促通易化技术和促通抑制技术。

特 点 强调手法治疗 强调患者主动配合 一对一治疗 以人体本身存在的反射和反应为基础

内 容 中枢性促进技术(Brunnstrom ) 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Rood )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Bobath ) 内 容 中枢性促进技术(Brunnstrom ) 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Rood )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Bobath )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NF ) 运动再学习

中枢性促进技术 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非随意运动皮层下反射活动去引出瘫痪肌肉产生收缩反应,以启动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 主要方法 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 紧张性反射进行诱导

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痛觉 视觉 温觉 神经原兴奋 听觉 触觉 嗅觉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按正常人体运动神经发育的规律逐渐诱导正常的反射和肢体活动出现。抑制异常的反射和运动模式的出现,以恢复人体的协调运动功能。

运动再学习理论 正常成人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活动是通过脑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所获取的,各种功能活动的模式都储存在脑细胞内而留下了活动记忆痕迹,这种痕迹的储存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学习而被保留,只有通过反复的运动学习才不被遗忘。

中枢性促进技术 (Brunnstrom )

紧张性反射(介绍常见的紧张性反射,见表) 其它反射(介绍人体常见的各种反射,见表) 感觉刺激 l  Brunnstrom技术— 常用促进手法: 联合反应(结合表介绍) 共同运动:上肢屈肌协同运动 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紧张性反射(介绍常见的紧张性反射,见表) 其它反射(介绍人体常见的各种反射,见表) 感觉刺激

利用联合反应 对侧性 联合反应 上肢 健侧屈曲 患侧屈曲 健侧伸展 患侧伸展 下肢 内收、外展, 内外旋(对称性) 健侧屈曲 患侧屈曲 健侧伸展 患侧伸展 下肢 内收、外展, 内外旋(对称性) 健侧外展 患侧外展(外旋) 健侧内收 患侧内收(内旋) 屈伸运动 (相反性) 健侧屈曲 患侧伸展 健侧伸展 患侧屈曲 同侧性 上肢屈曲 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 上肢伸展

利用脊髓和脑干常见的反射 调控水平 反射 体位 反应 阳性意义 脊髓 屈肌收缩反射 仰卧下肢伸展 刺激足底,刺激侧下肢出现屈肌反应 异常 伸肌伸张反射 仰卧一侧下肢屈曲 刺激屈侧足底出现伸直反应 交叉性伸展1 同上 伸侧下肢屈曲时,屈侧下肢伸展 交叉性伸展2 大腿内侧轻扣,对侧下肢内收、内旋、拓屈

调控水平 反射 体位 反应 阳性意义 脑干(姿 势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仰卧位中立四肢伸展 头转向一侧的肢体伸展,对侧肢体屈曲(张力高) 异常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 膝手位 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张力高)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2 同上 头后伸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张力高) 紧张性迷路反射 俯卧位 身体屈肌张力高、伸肌张力低 联合反应 卧或坐 一侧用力时对侧出项相应反应 阳性支撑反应 立位 足底着地时下肢伸肌张力高 脑干(调整反应) 颈调整反应 仰卧位中立 头转向一侧时身体随着同向转动 两栖动物反应 俯卧位上肢伸向头,下肢伸展 抬起骨盆一侧同侧上下肢自动屈曲 正常

基本方法: 1、健侧抗阻随意运动而使兴奋扩散,引发患侧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反应; 2、指导患侧由不随意活动过度到随意活动,附加感觉刺激加强肌肉收缩的程度,让患者体验这种活动; 3、指导患者在功能活动中不断修正错误的活动,以过度到正常的功能性活动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 Bobath )

1、维持正常的姿势控制,常用反射性抑制模式使异常模式受到抑制: l Bobath技术 常用促进手法: 1、维持正常的姿势控制,常用反射性抑制模式使异常模式受到抑制:

头抬高过伸:诱发伸肌张力增加,抑制屈肌紧张 头屈曲:诱发屈肌张力增加,抑制伸肌紧张 肢体内旋:诱发肢体屈曲,抑制肢体伸展 肢体外旋:诱发肢体伸展,抑制肢体屈曲 上臂举过头:抑制屈肌张力,促进髋关节与躯干的伸展 屈髋膝及髋外展:抑制躯干、头和肢体的伸肌紧张 肩带与骨盆之间的旋转:抑制高张力的屈、伸肌

脑瘫常用抑制性体位:矫正肌张力过高引起的异常姿势(角弓反张等) 偏瘫常用抑制性体位:抑制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见下表)

脑瘫常用抑制性体位

偏瘫患者常用的抑制性体位 未抑制时体位及肌痉挛 抑制痉挛的体位 卧位体位 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屈曲置于胸前,手握拳,下肢屈曲外旋,足处于跖屈位,躯干屈向患侧 患侧上肢伸展位,前臂旋前、后,用分指板将手指伸展,下肢屈曲位,足尖朝上,足底用硬物支撑保持踝关节中立位,以上体位用枕头支撑 特殊体位:患膝、髋屈曲,用双手交叉后抱住患膝保持可以帮助缓解痉挛 体位转换活动及平衡活动 健侧、患侧翻身,患肢置于一边,处于痉挛状态 健手与患手交叉相握保持上肢伸展,双下肢屈曲位,头先转向一侧,然后跟随身体转体 借助双下肢置于巴氏球上进行左右翻身训练

未抑制时体位及肌痉挛 抑制痉挛的体位 仰卧位坐起引起明显患肢痉挛 向患侧、健侧翻身同上,让双小腿自然垂于床边,用健手支撑坐起,坐起后将患侧上肢伸展支撑于床面,健手压住患肘 坐位不对称(偏健侧)患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外展,在坐位平衡训练时出现痉挛 患者在静态坐进行前后左右摆动时保持患侧上肢伸展位支撑于体侧(床边、椅背、巴氏球)、前方(桌面)、后方,手掌伸展支撑在某物体上(床上),保持患肢屈膝、屈髋90度,膝部可压沙袋保持足跟着地或健腿翘在患膝上起加压固定作用,两膝间夹本书 坐位下出现下肢阵挛,用手用力下压膝部

未抑制时体位及肌痉挛 抑制痉挛的体位 坐位站起时出现重心转向健侧,躯干健侧旋转,患肢痉挛模式出现,膝过伸、足跟不着地 双手交叉双上肢尽量向前伸展或患侧上肢伸展位支撑某物(桌面、椅背、辅助器等) 由治疗师在患者患侧控制拇指、膝关节关键点,保持上肢伸展及防止下肢过伸(膝屈曲5-10度) 患者两边放两个靠椅,患者双手支撑靠椅站起 站位平衡训练中身体偏向健侧,膝过伸、足跟不着地 要求同上,如果下肢痉挛明显,可靠墙站立,患膝后置一球防止膝过伸 双膝屈曲5~10度位夹住沙袋双足斜板站立

未抑制时体位及肌痉挛 抑制痉挛的体位 移动性活动 上下楼时出现明显上下肢肌痉挛,尤其健腿先上、患腿先下时出现膝过伸、足跟不能着地 双手交叉上肢伸展置于体前或患手支撑在扶手上或他人保护同上,上楼时患腿先上,下楼时健腿先下 步行出现患侧上肢屈曲挎篮,下肢膝过伸、足跟不着地 平衡杠内训练,患肢伸直支撑杠柱 治疗师站在患侧控制患手关键点 患手扶持拐棍、桌面前后移动患侧下肢支撑时膝10度左右,足跟着地 患膝跪在矮凳练习健腿前后摆动抑制股四头肌痉挛

未抑制时体位及肌痉挛 抑制痉挛的体位 作业性活动 单用健手磨沙板、搬木块引起患侧上肢屈曲痉挛,下肢足跟不着地、膝外旋、外展 健手带患手完成各种作业或患侧上肢支撑位下(同坐位)进行作业、患侧下肢同坐位要求 双膝部用带子固定防止膝外旋 力量性活动 躯干半桥活动:出现患膝伸直,患肘屈曲,握拳 健侧上、下肢用力举沙袋 ;双侧上肢用力拉墙壁拉力器; 双侧下肢用力踩踏踩器时出现痉挛 卧位:双手交叉保持上肢伸直上举位或患侧上肢伸展于体侧支撑在某物(床沿、椅背、墙、桌等),双下肢屈膝>90度,足支撑于床面(足尖抬高使足部分背伸),可以健腿翘在患膝上加压 坐位:上肢体位同卧位,患侧下肢可踩在矮凳上,增加屈髋、膝角度,膝部沙袋加压或健腿翘在患膝上

头颈部 胸骨柄 控制关键点 肩部 拇指 骨盆 膝部 拇趾

3、诱发出正常的还原反射和平衡反射,抑制原始的运动模式 低位中枢反射 高位中枢反射 原始反射——还原反射——平衡反射 头调整反射的控制 坐位平衡反射的训练(前后倾倒训练)

举例1:脑瘫患者的训练(见图) 举例2:平衡反应的训练: 1 级平衡:静态平衡 2级平衡:自动态平衡 3级平衡:他动态平衡

4、遵循神经发育的规律设置训练程序 婴幼儿发育的规律 运动活动的特点 训练程序: 头抬起—肘支撑—卧位转体翻身—手支撑—坐位—坐位平衡—坐卧转换—跪位—立位—立位平衡—坐立转换—行走 举例:中风偏瘫患者的训练(见幻灯)

基本方法: 抑制过强的肌肉收缩导致的异常姿势; 矫正错误的运动模式; 诱导出人体正常的翻正反射; 按人类动作发育的规律逐渐引出不同体位下的平衡反应。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 PNF )

治疗方法:在组合性活动中加强对本体感觉的刺激:强调多关节、多轴位的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以达到最佳本体感觉刺激效果,可通过被动或主动活动实现 l PNF技术--- 治疗方法:在组合性活动中加强对本体感觉的刺激:强调多关节、多轴位的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以达到最佳本体感觉刺激效果,可通过被动或主动活动实现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a 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 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作用完成的,先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作(如由坐爬发展到站立行走); 完成每个功能活动都有目标性,而目标的完成常由一些方向相反的动作组成(如进食动作、坐站动作),均由组合运动群来实现目标,组合运动群即是多关节、多轴位的综合活动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b 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收缩完成; 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式的规律性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总体活动模式的发展包括:对称——不对称——反转——单侧——对侧——斜线反转; 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站),但各步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 在本体感觉刺激的同时可增加其它感觉的刺激(如视、听、触觉刺激); 强调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巩固治疗效果; 把组合活动模式贯穿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进行

PNF技术手法a 手接触 牵张手法 抗阻手法 强手法刺激、挤压——促进软弱肌肉收缩; 快速牵拉肌腱——促进软弱肌肉收缩(1─3级肌力),启动因肌无力引起的活动困难; 缓慢牵拉肌腱——抑制肌肉痉挛; 抗阻手法 在不影响活动的过程中适当抗阻,促进兴奋扩散, 使更多肌肉收缩,促使肌收缩强度增加,活动范围加大; 用于3级肌力

PNF技术手法b 交替收缩 保持 放松 主缩肌、拮抗肌交替收缩; 维持关节在收缩终点10秒钟; 用抗痉挛方法使痉挛肌肉放松; 用于主缩肌张力高、拮抗肌张力低 保持 维持关节在收缩终点10秒钟; 促进和保持肌肉的兴奋性,为关节活动奠定基础 放松 用抗痉挛方法使痉挛肌肉放松;

操作时注意如下要求: 1、注意完成活动的关键部位(关键轴),躯干活动,关键轴是头颈,上肢活动关键轴是肩关节,下肢活动关键轴是髋关节; 2、重视旋转动作的完成,进一步加强对本体感觉的刺激; 3、活动前诸肌群应处在原始初长度,以利于充分活动和牵拉; 4、所有的动作均由相反方向的运动组成(伸和屈);

5、螺旋性对角线活动必须通过中线; 6、在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加强肌腱的牵拉和关节的挤压,也能加强本体感觉的刺激; 7、活动的完成可借助被动、助力、主动和抗阻方式进行,以完成最大活动范围; 8、指令清楚到位。

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 Rood )

感觉易化: 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 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 l      Rood技术 感觉易化: 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 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 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

感觉抑制: 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 擦刷 、触摸 适宜的温度、强冷 慢节律、低频率、 低强度的特 殊感觉刺激

运动再学习

运动再学习指导思想

运动再学习的特点 早期主动性 科学性 针对性:针对问题训练 实用性:作业、ADL 全面性:家庭参与、环境

运动再学习(功能恢复全面)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坐站转换 站立平衡 行走

运动再学习技术 步骤1 分析作业 观察、比较、分析 步骤2 练习丧失的成分 解释、指示、练习+语言 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运动再学习技术 步骤3 步骤4 练习作业 解释、指示、练习+语言 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再评定、鼓励灵活性 训练的转移 转向ADL、坚持练习、自我监督、创造环境 他人参与

总 结 l    几种促进技术的异同比较(见表) l   在偏瘫病人中如何应用促进技术 兴奋性技术举例 抑制性技术举例

几种促进技术的异同比较

兴奋性的促进手法(右上肢伸肌)

抑制性促进手法举例(右下肢伸肌)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