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韦爱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泸定县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 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温暖,年平均气温 16.5 ℃,年平均无霜期 279 天,年均降雨量 664.4mm 。境 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为世界所罕 见。泸定以 “ 红色名城 ” 著称,有 1705 年康熙皇帝亲赐御笔.
Advertisements

面波法检测地基波速中 振源与测点布置的影响因素 陈龙珠,宋春雨 (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 严细水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总纲 分绪论、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基本构件、)、砖混结构、结构抗震部分。
钢筋混凝土结构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北京电视中心综合业务楼 结构设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庆.
§3-1概述Summarize: 一、地震作用的定义the definition for earthquake actions: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韦爱凤.
第2章 土建结构基本计算原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极限状态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2.理解结构的可靠度和可靠指标。 3.掌握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4.理解作用和作用效应、结构重要性系数。 5.理解荷载和材料的分项系数、荷载和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及设计值。
修订介绍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程绍革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第十二章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第 二 讲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措施;了解
第六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作用与结构设计原则
教学情境四:建筑结构抗震 任务1、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 任务2、砌体结构抗震.
根据市城乡建委组织的勘察设计质量检查及施工图审查项目动态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第五章 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框架梁纵向钢筋长度计算 ——通长钢筋长度计算 主讲:吕文晓.
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RBS Structure Engineering Design Associates 魏 捷 2011年5月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四章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抗震设计 第4章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的抗震技术 课程目的:掌握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未来强地震发生时, 所设计的建筑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
第三章 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第一节 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王亚军
模块1-1 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 混凝土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混凝土结构——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结构。 分类: 混凝土结构 配筋混凝土 配置受力钢筋、钢骨、钢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配置预应力钢筋形成预应力) 素混凝土——无钢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 本书主要讲述配置受力钢筋为特点的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结构。
混凝土结构 主讲: 鲍鹏玲.
第一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1.2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地震(earthquake)?
民用建筑构造要求 一、室内光环境 (一)自然采光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且窗口宽度不应小于0.6米 住宅朝西外窗应采取外遮阳措施,朝东外窗宜采取外遮阳措施。
模块四 建筑抗震设计.
3.7 建筑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 一、产生扭转地震反应的原因 两方面:建筑自身的原因和地震地面运动的原因。 1.建筑结构的偏心
第3章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3.1 概述 确定地震作用的重要性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的影响 场地 地基抗震验算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第十二章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北华大学交通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结构.
第三章 筏形基础 设计计算:地基计算、内力分析、强度计算、以及构造要求等。 荷载准永久组合 非抗震设防 非抗震设计整体倾斜.
贵州省凯里市某办公楼设计 姓名:赵家顺 学号: 班级:土木(2)班 指导教师:白晓冬 设计结构:框架结构 设计内容:
第 4 章 多层及高层房屋结构 主要内容: 4.1 多、高层房屋结构的组成 4.2 楼盖的布置方案和设计 4.3 柱和支撑的设计
第七章 多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 7.1 多高层钢结构的主要震害特征 § 7.2 多高层钢结构的选型与结构布置
学 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08土木工程 姓 名: 指导教师:
· 本章要点 7 高层及多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层钢结构的抗震计算。 ■ 理解:钢构件的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钢
钢筋砼条形基础特点 及适用范围、构造要求.
第4章 设计要求 教学提示:本章介绍了高层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不规则结构以及结构抗震的相关概念,说明了包括承载能力、侧移限制、舒适度及稳定等方面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及高层建筑荷载效应组合方法。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理解结构抗震的相关概念,熟悉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掌握荷载效应组合的基本原则,各种工况的区别及其应用。 
卓越建筑结构工程师(合格篇).
第4章 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韦爱凤.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建 筑 结 构 土木工程系 闫肖武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本章主要内容 1. 钢筋的品种、规格、力学性能及强度设计指标; 2. 钢结构用钢材的品种、规格、力学性能及强度设计指标;
第二章 建筑结构材料 第 二 讲 教学目标: 1. 理解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规定; 2. 掌握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指标及变形性能。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 第七节 预应力筋原材料.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了高层建筑风荷载的计算;抗震设防的准则和基本设计方法,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反应谱法)与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课程名称: 土木工程专业德语 几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德语表达 浙江科技学院 金韶霞.
乒乓球回滚运动分析 交通902 靳思阳.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3.1 习 题(第三章)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建筑结构.
0 砌体结构的材料及力学性能 1 砌体结构构件计算 2 刚性方案房屋计算 3 砌体房屋构造要求 4 过梁、挑梁、雨篷
3. 分子动力学 (Molecular Dynamics,MD) 算法
7.2 砂浆的技术性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CONCRETE STRUCTURE
钢结构主厂房钢材的选用 江 苏 省 电 力 设 计 院 2010 年 6 月 珠 海 高强钢在电力建筑工程中应用研讨会材料
· 本章要点 3.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 掌握: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构抗震设计的 基本要求;振型分解法;底部剪力法
滤波减速器的体积优化 仵凡 Advanced Design Group.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7章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设计 7.1 概述 剪力墙侧向刚度大 、承载能力大、是结构体系中的主要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实体墙: 整体墙
Design Principle for Concrete Structure
第五章 受弯构件的斜截面 承载力 主 页 目 录 上一章 下一章 帮 助.
结构施工图识读——框架扁梁制图规则及识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韦爱凤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 1.2 地震的破坏作用 1.3 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1.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 1.2 地震的破坏作用 1.3 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1.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5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概念和设防目标 1.6 抗震结构的材料与施工

1.1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 1 地球的构造 椭圆球体 平均半径 6400 km 第一层:地壳 厚 5~40 km 地震多发层 1.1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 1 地球的构造 椭圆球体 平均半径 6400 km 第一层:地壳 厚 5~40 km 地震多发层 第二层:地幔 厚 2900 km 软流塑状态 温度2000℃( 700 km 处) 第三层:地核 厚 3500 km 外核 厚 2100 km 可能液态 内核 厚 1400 km 可能固态

2 900 km 5-40 km

1.1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 2 地震的成因 构造地震 地球内部岩层构造产生错动产生的 90%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 坍塌地震 岩层坍塌 1.1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 2 地震的成因 构造地震 地球内部岩层构造产生错动产生的 90%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 坍塌地震 岩层坍塌 抽水注水引发的地震 爆破、山崩引发的地震

1.1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 构造地震的成因 断层说 地球运动 地壳板块作用力 薄弱岩层褟皱和弯曲 地壳板块断裂破碎

构造地震的成因 板块构造说 六大板块(美洲、太平洋、澳洲、南极、欧亚、非洲)地球运动 板块边界挤压、拉伸、剪切 、插入 边界发生地震 六大板块(美洲、太平洋、澳洲、南极、欧亚、非洲)地球运动 板块边界挤压、拉伸、剪切 、插入 边界发生地震 世界两大地震活动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

1.2 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表和道路的破坏 桥梁结构的破坏 地陷 地裂 (图1.4) 山崩 滑坡(图1.3) 地表隆起 喷砂冒水 地陷 地裂 (图1.4) 山崩 滑坡(图1.3) 地表隆起 喷砂冒水 桥梁结构的破坏 基础的破坏(图1.5) 桥墩的破坏(图1.6) 桥梁的滑落(图1.7) 桥梁支座的破坏(图1.8) (图1.9)

房屋结构的破坏 次生灾害 结构部件强度不足(图1.10) 丧失稳定性 结构节点强度不足(图1.11) 地基失效(图1.12) 结构部件强度不足(图1.10) 丧失稳定性 结构节点强度不足(图1.11) 地基失效(图1.12) 次生灾害 火灾(图1.13)水灾 毒气污染 山崩 泥石流 海啸

1.3 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1.3 .1地震波 地震时,地下积蓄的变形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传播 体波 主要波 压缩波(P波、纵波、疏密波) 体波 主要波 压缩波(P波、纵波、疏密波) 剪切波(S波、横波、等容波) 面波 次生波 乐普波(L波) 瑞利波(R波)

体波 压缩波(P波、纵波、疏密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周期短 振幅小 速度快

体波 剪切波(S波、横波、等容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在固体中传播 周期较长 振幅大 速度慢

面波 次生波 乐普波(L波) 使地面产生水平的摆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瑞利波(R波) 使地面产生水平摆动和上下颠簸振动

面波的振动形式

地震波曲线

利用P波与S波到达测量仪位置的时间差T可求得震源距A V称为虚波波速 一般情况取8km/s

1.3.2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里氏震级 M=lgA 当震中距不是100km时,需修正: A-离震中100km处由Wood-Anderson式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为2800)所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10-3mm) 当震中距不是100km时,需修正: M=lgA-lgA0 A0-被选为标准的某一特定地震的最大振幅

地震震级M与地震释放能量E(单位:erg)的关系 lgE=1.5M+11.8 6级地震释放能量=2万吨级的原子弹 地震震级M增加一级,释放能量E增加32倍 震源深度小于60km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 60~300km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km :深源地震

图1.16 地震术语示意图

1.3.3 烈度 地震烈度-某个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结构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与震中距的远近、地质情况、建筑物状况有关 1.3.3 烈度 地震烈度-某个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结构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与震中距的远近、地质情况、建筑物状况有关 按房屋建筑震害指数 地表破坏程度 地面运动加速度 地震烈度分12度(表1.2) 地震烈度I与震级、震中距R的关系 I=0.92+1.63M-3.49lgR

2. 基本烈度-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地震烈度(统计意义) 我国取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

3.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基本烈度 还需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

广州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0g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1.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4.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 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 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 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 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各震设防类别建抗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1 甲类建筑 地震作用 (水平 竖向) 抗震措施(内力调整 抗震构造措施) 1 甲类建筑 地震作用 (水平 竖向) 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抗震措施(内力调整 抗震构造措施)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各震设防类别建抗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2 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 抗震措施 2 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 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各震设防类别建抗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3 丙类建筑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 3 丙类建筑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 地震作用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 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1.4.2 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 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二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是 : 承载力验算 按小震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的截面承载力验算 既满足了在第一水准下的承载力可靠度,又满足了第二水准的损坏可修的目标 对大多数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二阶段设计 第二阶段设计是: 弹塑性变形验算 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 第二阶段设计是: 弹塑性变形验算 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 还要进行薄弱层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1.4.3 地震影响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来表征 1.4.3 地震影响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来表征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0.15)g 0.20(0.30)g 0.40g 注: g为重力加速度。  

1.4.4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作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1.4.4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作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结构抗震设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

“概念设计”比“抗震计算”起更为决定性的作用: (1)地震及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作为“抗震计算”依据的“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划分,还难以十分确切 (2)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复杂性及对结构的复杂影响尚未被掌握 (3)结构抗震计算理论目前尚未能充分反映地震时结构的反应及破坏的复杂过程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结构体系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结构体系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如抗剪、弯、压、扭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如延性)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延性和阻尼)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5)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6)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宜相近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5)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6)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宜相近 (7)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考虑: 做到“强剪弱弯” 避免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 做到“强节点强锚固” 做到“强柱弱梁” 避免构件的失稳破坏先于构件的强度破坏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8)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8)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 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表1.2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扭转不规则 表1.2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建筑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示例(返回)

建筑结构平面凹凸不规则示例(返回)

建筑结构平面楼板局部不连续示例(返回)

平面不规则的处理途径 1 .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 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

平面不规则的处理途径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 当楼板有错层且错层高度差超过梁高时,应按楼板开洞考虑 2.适当设置防震缝,不规则 规则 3.采用结构隔震方案 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表1.6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表1.6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沿竖向侧向刚度不规则(返回)

沿竖向的抗侧力构件不连续(返回)

竖向不规则的处理途径 1 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 2)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65%。

竖向不规则的处理途径 2 在薄弱层或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处,增设抗侧力消能构件(消能支撑、消能剪力墙) 3 把薄弱层转变为隔震层 提高水平刚度 抗剪承载力 增大结构阻尼 3 把薄弱层转变为隔震层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9)选择有利于地震的建筑场地,避开危险和不利地段 坚硬的场地土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9)选择有利于地震的建筑场地,避开危险和不利地段 坚硬的场地土 (10) 同—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1.4.5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其他方面 A) 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B)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C)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D)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1.5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概念和设防目标 某些建筑物需要更高的设防水准: (1)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城市生命线工程 昂贵设备 (2)在地震中不容许损坏的建筑结构物 文物建筑 重要建筑 (3)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建筑物

提高结构抗震安全性的措施 (1)采用结构隔震体系 (2)采用消能减震或其他结构控制体系 (3)采用钢结构或其他高强、轻质、高延性的结构材料 (4)采用其他有利于抗震的新结构体系

图1.25 消能支撑结构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应主要应用于: 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

1.6 抗震结构的材料与施工 对材料的要求: 强度(适度) 延性(大) 1 混凝土结构材料: 对材料的要求: 强度(适度) 延性(大) 1 混凝土结构材料: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 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1.6 抗震结构的材料与施工 2 砌体结构材料: 1)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1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级和HRB335级热轧钢筋, 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和HPB235级热轧钢筋。 2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3 钢结构的钢材 碳素结构钢 宜采用Q235等级B、C、D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宜采用Q345等级B、C、D、E 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20%; 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3.9.6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