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牛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奶牛繁殖60年回顾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供瘤动脉超选插管 的临床价值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介入科 顾建平 年 5 月 · 上海 在肿瘤的介入性诊疗工作中, 供瘤动脉的超选插管有其重要的 临床意义。
Advertisements

鲁西黄牛肉用新品系选育及产业化 申 请 单 位:山东科龙畜牧产业有限公司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课题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第十章 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
报告人:徐照学 研究员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所长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岗位专家 2015年 6 月
培 训 课 件 牛品种改良与人工授精技术 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
第六章 动物人工繁殖.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43岁叶女士喜怀二胎,腹中胎儿居然已有“十岁”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第七章 生物技术与农业 【知识目标】 ①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②理解杂种优势、植物抗逆性和生物农药的概 念。
在养牛生产中,牛的繁殖与生产密切相关。奶牛只有产犊后才会泌乳;提高肉母牛繁殖率,才能提供较多的育肥牛,才能为我们提供较多的牛肉。
第二节 胚胎工程.
专题 3 胚胎工程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命题展望 1.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 程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2.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学案 胚胎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 问题 核心术语——(记准、写准、理解透,把握内涵和外延)
农业生产中的繁殖控制技术.
3.3 胚胎工程及应用前景 ——胚胎移植 高二(5)班.
专题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专题 3 胚胎工程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命题展望 1.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 程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2.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Modern Biotechnology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胚胎工程.
高二生物 专题三 胚胎工程 第2节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南昌二中 汪熙翔.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1、胚胎移植 2、胚胎分割 3、胚胎干细胞 总结.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资料: 澳大利亚某奶牛场 有一纯种公牛和纯种母 牛杂交产下的母牛产奶 量比蒙牛集团现有奶牛 产奶量高出3倍,蛋白质 的含量高出45%。但一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生殖细胞.
工艺改进提高生产效率 金属成型室 2013年5月 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
胚 胎 工 程.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专题3:胚胎工程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王 楚 端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遴选解读 王 楚 端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2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牛场生产管理概要 石家庄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 Shijiazhuang Tianquan Elite Dairy Ltd.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1节 从受精卵谈起 第2节 胚胎工程 返回目录.
1978年7月25日世界首例试管婴儿.
组织学与胚胎学.
陈大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繁殖技术岗位 徐照学 博士 研究员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简称中国科学E刊)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第二节 人的生殖 滕州市羊庄镇羊庄中学 甘信用.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香港大学网格节点 Presented by Cho-Li Wang
Original Power Point Created by Zhong-liang Jiang
                                                                                                                                                                
第二节 胚胎工程(第一课时) Science aims to discover facts,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研究进展.
河北大学申请博士生导师 人员基本情况 彩色照片 小二寸 免冠 一、近五年科研项目情况 姓名:张 芳 出生日期: 职称: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在行动 中学习 在研究 中成长 凌 蕙.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生? 系列研讨会 张坤龙
王树水 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副主任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OWASP中国介绍 作者:RIP 时间:
人工智能 制作人:蔡燊林 张恩玮.
计算机绘图 AutoCAD2016.
XING HE MULTIMEDIA committed to PPT
周成斌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与工作经历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欢迎广大师生莅临指导! 论文题目:乳酸链球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The 15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hemistry of Chin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我国奶牛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奶牛繁殖60年回顾 桑润滋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河北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

不同生物技术成功、应用及产业化进程时间表 技术种类 首次成功的动物及时间 牛上成功的时间 在牛上产业化时间 国 外 国 内 人工授精 狗,1780 猪,1932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胚胎多植 兔,1890 兔,1966 1951年 1978年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体外授精 兔,1954 小鼠,1986 1982年 1989年 向产业化迈进 胚胎克隆 小鼠,1981 兔,1990 1987年 1996年 体细胞克隆 绵羊,1997 山羊,1999 1998年 2001年

我国奶牛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奶牛繁殖60年回顾 一、自然交配时期(1949年~1952年) 二、人工授精时期(1952年~至今) 三、胚胎移植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四、胚胎工程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奶牛繁殖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历了由自然交配 人工授精 胚胎移植 胎胎工程 发展的四个时期。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09年,我国奶牛繁殖的研究与推广走过了60年的历程,在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奶牛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国奶牛繁殖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奶牛繁殖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历了由自然交配 人工授精 胚胎移植 胎胎工程 发展的四个时期。

自然交配时期 一、自然交配时期(1949年~1952年) 自建国至1952年,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局限,我国奶牛繁殖主要靠传统的公、母牛自然交配的方法,用此方法,1头公牛每年仅可配种母牛几十头,不仅繁殖率低,而且还得需要饲养大量公牛,繁殖成本高、效率低。

人工授精时期 二、人工授精时期(1952年~至今) 我国奶牛人工授精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新鲜精液 冷冻精液 同期发情结合冷冻精液 冷冻性控精液四个阶段。

人工授精时期 (一)新鲜精液人工授精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1、开膣器输精 我国奶牛在繁殖上应用工人授精技术始于1952年,北京市双桥农场首先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给奶牛配种成功。1952年10月至1953年9月,广西王丕建等用奶用种公牛新鲜精液改良黄牛361头,受胎率达74.05%(234/361),此时采用的是开膣器阴道输精法。

人工授精时期 2、直肠把握输精 1954年北京市双桥农场,最先用直肠把握子宫颈深部输精法获得成功; 1963年在北京举办了直肠把握深部输精法培训班;1966年后在全国推广,结果表明此法比阴道输精法受胎率提高10%~15%,促进了人工授精技术向深度、广度发展。

人工授精时期 (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畜牧科学院、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研制成功用干冰(-78℃)作冷源、用安瓿分装的牛冷冻精液,曾用于部分牧区改良本地黄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推广。 1963年北京市北郊农场在原中央畜牧所(即现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协助下,用干冰作冷源研制颗粒冻精成功。 1965年上海市成立种公站并开展以干冰作冷源的冻精生产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时期 人工授精时期 1965年原农垦部从荷兰引进第一台液氮发生器,开展以液氮为冷源,颗粒冻精的研究,1966年研制成功,用于人工授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972年用液氮为冷源生产的颗粒冻精情期受胎率达55.6%(145/261),与同期新鲜精液的情期受胎率55.3%相当。 1973年12月在天津召开了“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组会议”,进一步布署牛冷冻精液推广工作,并于1974年委托北京市牛奶公司举办了“家畜冷冻精液培训班”。此时,全国已有14个省市开展牛冷冻精液的试制和推广工作,建输精点139处。

人工授精时期 1975年四川机械设计院液氮罐试制成功,并于1977年试用于生产。 1981年我国奶牛颗粒冻精的普及率已达85%,大、中城市近100%。据当年对33万头奶牛的统计,用颗粒冻精配种的母牛情期受胎率,南方为47.6%,北方为54.2%。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细管冻精引进与开发,直到1981年北京市种公牛站从法国引进了细管冻精的全套设备,才得到广泛推广。 1982年全国约64万头奶牛,几乎全部实行了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时期 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牛冷冻精液标准GB4143-84,实施近20年来 ,使牛冷冻精液的质量和人工授精的受胎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随着我国畜牧科技发展和国际上一些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生产实践表明,原“标准”中一些技术指标要求和一些提法已不适合当前生产技术的需要。 2008年国家颁布了经修改后的牛冷冻精液新标准(GB4143-2008)。

人工授精时期 随着对冷冻方法的不断完善,我国冷冻精液生产质量逐年提高。 1992年合格率为66%; 1997年提高到80%; 2008年提高到96%。 据2007年统计,我国拥有约50个种公牛站,共饲养种公牛2624头。其中荷斯坦种公牛1418头,年产冻精2900万个剂量,头均生产2.1万个剂量。

人工授精时期 (三)同期发情与冷冻精液相结合的人工授精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我国在同期发情方面的研究始于1976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董伟教授等,开始研究进口和国产激素控制母牛同期发情技术,此后各地的畜牧科学工作者对同期发情的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人工授精时期 目前主要形成以下三种方法: 1、缩短黄体期的前列腺素(PG)法 (1)1次PG法 因牛对5d以上的功能性黄体才有作用,故一次注射法,理想的发情率最高只能达到70%。 (2)两次PG法 为克服一次处理中有部分牛不能发情的不足,通常采用间隔11d后再做第二次处理,可获得较高的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

人工授精时期 人工授精时期 2、延长黄体期的孕激素法 主要有孕激素埋植法和孕激素阴道栓法,用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奶牛48~96h后,大部分牛发情。 3、孕激素+PG法 先用孕激素处理10d,处理结束时再注射PG,这样可获得较高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人工授精时期 (四)性控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003年11月,我国第一头性控奶牛犊在该公司诞生。 我国奶牛性控精液的试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01年10月黑龙江省大庆市田丰生物工程公司,进行奶牛精液分离研究。 2003年11月,我国第一头性控奶牛犊在该公司诞生。 2004年内蒙古蒙牛繁育生物有限公司、xy种畜(天津)有限公司,先后从美国引进精子分离设备(流式细胞分离仪)和技术,进行奶牛性控精液的试验研究和规模化生产。

人工授精时期 X精子+Y精子 XY精子荧光染色 电荷耦合 激光发生器 X Y 目前国内上述三家企业,拥有26台流式细胞分离仪,年生产性控精液的能力估计可达50~100万个剂量(200万x精子为一个剂量)。目前全国每年用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母牛10万头以上。 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青年牛55%左右,与常规精液相当,经产牛情期受胎率比常规精液约低10%。母犊率均在90%以上。

人工授精时期 桑润滋等2006年对28头荷斯坦青年母牛用PMSG诱导发情排双卵,发情时用x精液进行人工授精,2007年产下我国首批荷斯坦双母犊(3对6头,成活5头)。性控精液人工授精的应用对奶牛的迅速扩繁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授精时期 20世纪50年初, 自然交配 年单产 4500公斤; 60年代中期, 鲜精人工授精 年单产 5000公斤; 总之,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大幅度提高优秀公牛的利用率,使良种奶牛得到快速扩繁,而且使奶牛产奶量也得到迅速提高。以北京市为例: 20世纪50年初, 自然交配 年单产 4500公斤; 60年代中期, 鲜精人工授精 年单产 5000公斤; 70年代, 冻精人工授精 年单产 5798公斤; 90年代, 冻精人工授精 年单产 7000公斤; 2008年, 冻精人工授精 年单产 8000公斤。 应用人工授精(AI)育种体系,育成了中国荷斯坦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延黄牛等

胚胎移植时期 三、胚胎移植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我国牛的胚胎移植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30年来,我国牛胚胎移植经过试验研究、发展提高、推广应用三个阶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牛的胚胎移植正向产业化迈进,向胚胎工程延伸。

胚胎移植时期 (一)试验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中) 1978年首次牛胚胎移植成功 胚胎移植时期 1978年首次牛胚胎移植成功 (一)试验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中) 我国奶牛胚胎移植(奶牛移奶牛),首先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上海市牛奶公司1978年获得成功。 1978年首次牛胚胎移植成功

胚胎移植时期 此后有十多个单位开展了牛胚胎移植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先后获得成功。1983年、1985年中国奶牛协会,在西安、南昌召开两次全国牛胚胎移植技术研讨会。 此阶段的特点是:试验头数少、水平低,以新鲜胚胎为主。其超排、移植妊娠情况如表1、表2。

胚胎移植时期 表1 试验研究阶段我国供体牛超排情况统计表 超排头 (次) 头均获 胚胎 (枚) 头均 可用 每头超 排牛 获犊牛 (头) 表1 试验研究阶段我国供体牛超排情况统计表 超排头 (次) 头均获 胚胎 (枚) 头均 可用 每头超 排牛 获犊牛 (头) 资料来源 377 2.3 1.0 <0.5 1983年第一次全国牛胚移研讨会(1975~1982)统计资料 329 2.9 1.5 1985年第二次全国牛胚移研讨会(1983~1984)统计资料

表2 试验研究阶段我国受体牛移植妊娠情况统计表 胚胎移植时期 表2 试验研究阶段我国受体牛移植妊娠情况统计表 鲜胚 移植 受体 (头) 妊娠 妊娠率 (%) 冻胚 资料来源 157 32 20.4 1983年第一次全国牛胚移研讨会(1975~1982)统计资料 160 38 23.8 29 5 17.2 1985年第二次全国牛胚移研讨会(1983~1984)统计资料

胚胎移植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奶牛协会1986年在唐山、1988年在北京又召开了两次全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讨会。 (二)发展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中) 在此期间,中国奶牛协会1986年在唐山、1988年在北京又召开了两次全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讨会。 自1983年以来中国奶牛协会繁殖专业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奶牛繁殖学术研讨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分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包括牛胚胎移植技术在内的“动物繁殖”学术研讨会。 就提高超排和采卵效果,提高冻胚成活率,提高胚移妊娠率以及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尽快使牛胚胎移植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对推动我国牛胚胎移植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胚胎移植时期 在国内开展学术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从事胚胎移植的同行、专家,多次来华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我国也多次派团和派员赴国外考察学习和进行合作研究;并分别于1990 (北京) 、1992 (南京) 、1996 (乌鲁木齐) 、1997 (北京) 召开多次动物胚胎移植及相关生物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与此同时在北京、河北、吉林、内蒙、新疆等地举办多次全国性牛胚胎移植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数百人次,上述活动对提高我国胚胎移植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胚胎移植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

胚胎移植时期 根据我国奶牛少,黄牛多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把奶牛移植给黄牛,让黄牛借腹怀胎生产奶牛的研究工作。1985年7月~1986年12月,河北省芦台农场奶牛实验站桑润滋等,产下我国首批15头奶牛移植黄牛所生奶牛犊。

胚胎移植时期 由桑润滋撰写的我国第一篇奶牛胚胎移植黄牛论文——“黑白花奶牛胚胎移植黄牛试验”刊于《中国畜牧杂志》1987年第1期。 1987年5月~7月吉林省农科院金正泰等,又产下奶牛移植黄牛所生奶牛犊93头。

胚胎移植时期 此阶段特点是:开展胚胎移植研究的单位增多、群体规模增大、水平有所提高,冷冻胚胎比例增大,但受胎率低,以奶牛做供体,让黄牛做受体“借腹怀胎”生奶牛,是我国胚胎移植的特色。此阶段其超排、移植妊娠情况如表3、表4。

胚胎移植时期 表3 发展提高阶段我国供体牛超排情况统计表 超排供 体头 (只) 头均 胚胎 (枚) 头均可用 每头(只) 超排供体 表3 发展提高阶段我国供体牛超排情况统计表 超排供 体头 (只) 头均 胚胎 (枚) 头均可用 每头(只) 超排供体 牛获犊牛数 (头) 资料来源 1501 5.6 3.6 <1.0 1986年和1988年第三、四次全国牛胚移研讨会资料

表4 发展提高阶段我国受体牛移植妊娠情况统计表 胚胎移植时期 表4 发展提高阶段我国受体牛移植妊娠情况统计表 鲜胚 移植 受体 (头) 妊娠 率 (%) 冻胚 妊娠率 资料来源 1687 (378) 666 (145) 39.4(38.4) 610 131 21.5 1986年和1988年第三、四次全国牛胚移研讨会资料

胚胎移植时期 (三)推广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目前正向产业化迈进,向胚胎工程延伸 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发展,纯种奶牛、肉牛紧缺,促进了牛胚胎移植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 农业部于2002年在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宁夏、山东和新疆九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万枚高产奶牛胚胎富民工程”项目,带动全国完成胚胎移植25000枚,获得5000头左右的高产母牛。

胚胎移植时期 “十五”期间国家投资1.5亿元,在河北、北京、上海、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省区市实施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高产核心牛数万头。胚胎移植技术在奶牛扩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胚胎移植时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应用MOET育种体系培育高产奶牛,其间育成高产奶牛278头,头胎平均全期产奶量7480kg,比同期头胎非ET牛高9%~18%,其中产奶量超过8000kg的ET牛有46头,使用这批ET牛作为种母牛,又培育了新一代优秀母牛后代120头,与此同时培育公犊牛78头。1994年起选留37头青年公牛并转入北京种公牛站,最终选留18头作种公牛。目前用MOET选育并作为主配公牛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奶牛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胚胎移植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技术逐渐成熟,已达到实际应用水平,规模不断扩大使用性控胚胎比例增多,使牛胚胎移植技术走向市场,并在纯种扩繁、育种、胚胎工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阶段牛超排和移植妊娠情况见表5。

表5 推广应用阶段我国牛超排、移植妊娠情况统计表 胚胎移植时期 表5 推广应用阶段我国牛超排、移植妊娠情况统计表 超排 头 (次) 头均 获胚 (枚) 鲜胚 移植 (头) 妊娠率 (%) 冻胚 资料来源 806 5.6~6.1 936 63.25 2870 50.11 郭志勤等(2001) 859 5.9 2123 51.76 —— 罗应荣、朱化彬等(2001) 1332 5.8 4295 53.88 李树静等(2009)

胚胎工程时期 四、胚胎工程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70年代,在动物胚胎移植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把注意力又转到对胚胎进行加工改造,以期进一步提高胚胎的利用价值,因而兴起了胚胎生物技术——胚胎工程。主要包括胚胎冷冻、体外受精、胚胎性别鉴定、核移植(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技术等。

胚胎工程时期 (一)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 奶牛胚胎(常规)冷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上海市牛奶公司(1982)获得成功。 牛胚胎玻璃化冷冻:桑润滋、朱士恩等(1998)获得成功。

胚胎工程时期 (二)体外受精 桑润滋、朱士恩等(1999)牛体外受精胚胎经玻璃化冷冻保存移植产下“试管”牛犊。 旭日干等(1989)卵巢卵细胞产犊; 我国首例试管牛 我国首例玻璃化冷冻试管牛

胚胎工程时期 (三)胚胎性别鉴定及性控胚胎生产 曾溢滔、胡明信等(1992),通过PCR直接扩增牛胚胎的SRY特异DNA序列,对牛胚胎性别进行鉴定后移植产犊,准确率达100%; 20世纪初,我国利用奶牛性控冻精对超排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平均每头次获性控可用胚胎4枚左右,用性控胚胎移植后母犊率在90%左右。

胚胎工程时期 (四)克隆 1、牛新鲜胚胎(1/2)分割 谭丽玲、廖和模等(1987)分割奶牛胚胎产同卵双犊。 谭丽玲、桑润滋等(1989)奶牛半胚移植于黄牛产同卵双犊。 奶牛受体所生同卵孪生二分胚犊牛( 1987年 ) 黄牛受体所生同卵孪生二分胚犊牛( 1989 年)

胚胎工程时期 2、牛冷冻胚胎(1/2)分割 奶牛:郭志勤等(1989)产同卵双犊;柏学进等(1996)半胚裸露冷冻保存产犊;桑润滋、朱士恩、吴德国等(1999)分割玻璃化冷冻牛胚胎产犊。 1999年产玻璃化冷冻分割牛犊

胚胎工程时期 奶牛:谭丽玲、李乐义等(1992)四分胚产犊;窦忠英等(1992)四分胚产同卵三犊。 3、牛新鲜胚胎(1/4)分割 奶牛:谭丽玲、李乐义等(1992)四分胚产犊;窦忠英等(1992)四分胚产同卵三犊。 4、胚胎细胞核移植 李雪峰、谭丽玲等与原广西农业大学合作(1996)获得体外培养发育至8~32细胞核移植的1头克隆牛。

胚胎工程时期 陈永福等(2000)获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 董雅娟、柏学进等(2001)获得2头体细胞克隆牛; 5、体细胞核移植 陈永福等(2000)获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 董雅娟、柏学进等(2001)获得2头体细胞克隆牛; 陈大元等2002年成活5头体细胞克隆牛。 2001年11月我国获得的 2头健康体细胞克隆牛 2002年2月我国成活的5头体细胞克隆牛

胚胎工程时期 中国农业大学获得世界首例冷冻卵母细胞为胞质供体的体细胞克隆牛 新疆金牛生物科学院2003年存活12头克隆牛; 2003年我国成活的12头克隆牛

胚胎工程时期 李宁等截止2003年已获得27头克隆牛;2004年李宁等对由加拿大政府赠送给中国人民的世界顶尖种公牛——“龙”,进行体细胞克隆成功,产下“大隆”和“二隆”。

胚胎工程时期 (五)胚胎干细胞 窦忠英等(1995)分离克隆出牛类胚胎干细胞;窦忠英等(1999)将源于牛早期胚胎内细胞团的牛类胚胎干细胞最高传至6代;2000年将源于牛原始生殖细胞的类胚胎干细胞最高传至15代。 分化得到的胎儿心脏跳动样细胞团

胚胎工程时期 (六)转基因 李宁等截止2004年已获得14头转基因牛 。其中一头为世界首次转入有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也是世界首例同时转有3个基因的转基因牛。 郭志勤等(1992)利用精子载体法获得的转基因牛。 利用精子载体法获得的转基因牛(1992年) 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牛犊(2004年)

胚胎工程时期 李宁等(2008)产下高表达人乳铁蛋白的转基因奶牛; 曾溢滔等(2009)产下携带人血清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 李光鹏等(2009)产下世界首例奥米伽-3脂肪酸转基因克隆牛。 张涌等(2009)首例转人防御素基因克隆奶牛。

国际上,一头良种公牛每年产冻精平均为3~5万个剂量,高产个体可达10万个剂量以上,而我国平均为2.1万个剂量。 综上所述,建国60年来我国奶牛繁殖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奶牛繁殖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国际上,一头良种公牛每年产冻精平均为3~5万个剂量,高产个体可达10万个剂量以上,而我国平均为2.1万个剂量。 国际上,牛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在60~70%,我国在60%以下。

我们坚信经广大奶牛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奶牛繁殖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体外受精、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等胚胎工程的研究方面,整体水平还落后于国外,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改进和提高。 我们坚信经广大奶牛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奶牛繁殖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奶牛繁殖技术在我国奶牛良种扩繁和质量的提高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