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療育的動物--熊貓
目錄 熊貓最愛吃的食物 熊貓媽媽的養育方式 大貓熊的外型 熊貓的名字的由來 貓熊的棲息地條件 貓熊的趣事 參考資料
熊貓最愛吃的食物 人見人愛的大熊貓以竹子為主食,偶爾也採食其他植物的嫩葉或果實,有些時候也會表現出牠原為食肉動物的本能,撿食動物的屍體或捕食竹鼠之類的小動物。 成年的大熊貓若只吃竹筍,一天內可吃下約40公斤的竹筍;若只採食竹桿,則一天內可吃下約14公斤的竹桿;若只進食竹葉,則一天內可吃下約10至14公斤的枝葉。大熊貓主要是吸收竹子中的醣類與蛋白質等養分,但竹子的熱量低,為減少能量的消耗。
熊貓媽媽的養育方式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裏生育,它一胎產一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只有一二両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1990年代以前,一些人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對母熊貓的育幼能力表示懷疑,推斷幼仔遭到遺棄。 有人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在沒有外來干預的情況下不是對幼崽的遺棄,而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成,多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大貓熊的外型 大貓熊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呢! 大貓熊,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貓熊是中國特有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野生大貓熊現存大約159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 大貓熊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呢! 人見人愛的大熊貓,有著圓圓的臉、胖胖的身體,身體的色黑白分明,除了眼圈、耳朵、肩帶、四肢黑色外,身體的毛色大部分為乳白色 。
熊貓的名字的由來 在中文裡,熊貓的稱呼是近代用語,不是古代用語。在古時候可能的稱呼是:食鐵獸、竹熊、白羆、花熊、華熊、花頭熊、銀狗、峨曲、杜洞尕、執夷、猛豹、猛氏獸…… 兩年後,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牠進一步定名為「貓熊」。熊貓一詞在 中國、香港、澳門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但是在台灣則習慣稱為貓熊(既像貓又像熊)。而今最普遍的稱呼是大熊貓。
貓熊的棲息地條件 現今大熊貓棲息地的環境安靜、離水源近、竹子食物充足、茂密山林不僅是大熊貓躲避敵人的港口、也是他們、生育後代的場所。大熊貓因為身上的一身厚皮毛,是典型的"喜冷怕熱"型,適合牠們生活的溫度是攝氏8-23度左右。 大熊貓平時過著孤獨的游蕩生活,不與其他大熊貓共住,雄性大熊貓活動範圍約6~7平方千米,雌性大熊貓活動範圍約4~5平方千米,但平時多數在0.3平方千米的核域內活動,核域內還有不少古老的空心樹或育幼的洞穴。雌性僅在春季發情求偶時才允許雄性進入,交配後雌性將獨自撫育幼仔。
貓熊的趣事 1. 在古時,當兩軍交戰,只要有一方舉起大熊貓旗,則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交戰。自1961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也以大熊貓作標誌,成為當今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的象徵。 2.大熊貓雖然外表像熊,但與熊又有明顯不同,因大熊貓鋒利的指爪平時行走時收於腳掌之下、走路無聲無息、善於爬樹、怕熱不怕冷、不懼濕寒、從不冬眠。 3.20世紀40年代,重慶北碚自然博物館展出的一架大熊貓標本,拉丁文學名意思是“像貓的熊”,中文譯作貓熊,但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到左,因此大家將“貓熊”念成“熊貓”。其後因俗成通稱為大熊貓或熊貓。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談“熊貓”和“貓熊 關於熊貓 互動百科 澳門熊貓網 到底是貓熊還是熊貓! 大熊貓的介紹 貓熊簡介 welcome Vicky home 可愛的動物-貓熊的簡介 貓熊的介紹[貓熊?熊貓?] khwang-temp的部落格 熊貓:熊貓介紹 熊貓的資料-Yahoo 知識家. 熊貓名字的由來-Yahoo 知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