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认识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认识旅游动机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 本章教学重点 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
本章体系结构 第一节 旅游者的定义及统计标准 .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体系结构 第三节 旅游者类型及消费特点
旅游者 一、关于旅游者定义 旅游者是指暂时离开常住地,为了求得新、奇、异、美及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外出旅行、游览或开展有关活动的人员
二、旅游者的分类
国际旅游者定义 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在罗马召开。这次大会是当时的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英文名字的缩写为IUOTO,即现在的世界旅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发起的。 大会提出应采用“游客”(Visitor)这个新词汇。游客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在国到其他国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访问的国家内获取收入的旅行者。
不能列为国际旅游者的人员包括: (1)抵达某国就业任职,或从事任何营业活动者; (2)到国外定居者; (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 (4)住在边境的居民越过边境到邻国去工作的人; (5)临时过境而不逗留的旅行者,即使在某国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作旅游者。
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国内旅游者定义(1985年) (主要是强调时间) 任何因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而在其居住国不论其国籍如何,所进行24小时以上,一年之内旅行的人。
我国政府对旅游者的统计规定 1、国际旅游者:凡是来华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修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华侨(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和港澳台同胞,离开常住国到我国内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P44)
2、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自己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P45)
3、国内游客分为两类: (1)“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長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2)“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長住地10公里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三、区别“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参加旅游活动 在我国工作的外国人 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
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收入水平 (一)关于个人可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 收入分解示意图 稅收 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等) 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等) 个人总收入 必须支配收入 社会消费(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 一般的家庭耐用消费品 可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
恩格尔曲线 生活必需品支出 奢侈品支出 恩格尔定律 收 收 入 入 生活必需品支出 奢侈品支出 恩格尔定律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生活必需品)的部分所占比例将会下降;收入中用来购买奢侈品的部分所占比例将会上升。
恩格尔系数 购买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100% 收入 收入水平对旅游的影响 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方式、旅游活动内容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外出逗留的时间长短 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二、闲暇时间 人的活动时间构成示意图 谋生活动时间(工作时间) 满足生理需要时间(吃饭、睡觉等) 人的活动时间 处理家务时间 社会活动时间 人的活动时间 处理家务时间 社会活动时间 平时工作后的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 周末闲暇时间 公共节假日时间 带薪假期
闲暇时间对旅游的影响 平时工作后的闲暇时间:只能用于就地或家中休息 周末闲暇时间:只能用于短距离旅游活动 公共节假日时间:只能用于短距离旅游活动 带薪假期:可产生大量的中、长距离旅游者
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 一、旅游动机的形成 目标行 动 需要 紧张 动机 目 标 导 向 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个人因素 中 间 型 二、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 自我中心型 多中心型 近自我中心型 近多中心型 1、心理或性格的差异 美国学者帕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性格类型模式”) 人数 心理(性格)类型 中 间 型 近自我中心型 近多中心型 自我中心型 多中心型
“自我中心型”,特征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喜好安逸轻松,活动量小,喜欢熟悉的环境和气氛。 “多中心型”,特征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而多变,喜好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中间型”,特征是:各种性格特征均不明显的混合型。 “近自我中心型”和“近多中心型”,特征是:分别属于两个极端类型与“中间型”之间但又略倾向于各极端类型特征的过渡类型。
自我中心型 希望去非游览区 不同心理(性格)特征的人的旅游动机和心理特点比较 多中心型 希望活动量要小 希望活动量要大 希望乘飞机去旅游地 希望旅游地是熟悉的地方 希望去非游览区 喜欢在旅游地进行常规活动 热衷于在别人参观前自己有新发现 希望在日光下游艺场进行放松活动 希望去富于故事情节的不寻常旅游地 希望活动量要小 希望活动量要大 希望自己驾驶汽车去旅游地 希望乘飞机去旅游地 希望旅游设施齐全 希望有适当的旅游活动及食品 希望有熟悉的气氛 热衷于会见并与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 希望整个旅游活动安排饱满 希望只安排最基本的活动有自由时间
2、性别的差异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旅游。 3、年龄的差异 一般而言,年轻人倾向于时新、富有刺激性、冒险性强、体力消耗大的旅游活动;中年人大多数倾向于求实、求稳、求名或具有专业爱好、追求享受的旅游活动;老年人倾向于选择节奏舒缓、舒适并且体力消耗小的旅游活动。 4、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 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 5、职业 职业的不同对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2)职业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闲暇时间; (3)职业的不同(即工作性质的不同)往往导致人们选择不同的旅游活动,如果工作繁杂程度高、人际交往频繁、工作任务繁重、则倾向于选择放松性质的度假、娱乐消遣型旅游。
(二)社会因素 1、 主要是指人们是一定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 一般而言,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的人,更加开放和自信,愿意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对旅游持积极的态度。而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一般相对封闭,不愿意冒险,并且往往认为外部世界比较兇險,不愿意更多地参加旅游活动。 2、社会文化背景 1、民族风俗 一般而言,欧美国家的人把度假、娱乐作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爱好四处周游、探险、欣赏异域文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则崇尚勤劳、节俭、乡情浓郁、故土难离,往往视旅游为游手好闲、浪费钱财。
2、宗教的影响 主要是指: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模式。如:伊斯兰教的教规规定每一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要作一次长途旅行,到麦加去朝觐;佛教的教徒则希望到各佛教圣地去拜佛、还愿,等。
完整的旅游需要-动机-行为模式图 旅游需要 收入水平 个人因素 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 紧张 旅游目标导向 旅游目标行为 闲暇时间 其他客观因素
旅游者的类型及消费特点 数量大 消遣型旅游者 季节性强 自由度高 寻求经济实惠 出行次数频繁 差旅型旅游者 服务质量要求高 消遣型旅游者 季节性强 自由度高 寻求经济实惠 出行次数频繁 差旅型旅游者 服务质量要求高 不受季节、气候影响 选择自由度小 个人、家庭事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