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大氣變遷的情形 2.2 氣象與空氣污染 2.3 空氣污染的影響 2.4 空氣污染的防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環保燃料 - 生化柴油. 生化柴油 (Bio-Diesel)─ 廢食用油脂資源化 循環圖 什麼叫做生化柴油? 生化柴油係由可再生的油脂原料,諸如植物或 動物油脂,經合成 ( 交酯化 ) 所得的長鏈脂肪酸 甲脂,可代替柴油的一種 " 環保燃油 " 。經實驗 證明生化柴油可直接作為現有柴油引擎而不需.
Advertisements

風怎樣形成 天氣圖 高、低氣壓 天氣狀況與高低氣壓的關係. 91 年 11 月 6 日 地面天氣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自由落體運動:主題 一、自由落體( Freely Falling Body ) 二、一維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 範例 1 自由落體( v 0 =0 ) 範例 2 自由落體的函數圖 範例 3 鉛直上拋 範例 4 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中二綜合科學科 單元十:常見的酸和鹼.
長話短說.
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北京雾霾蓝天对比照.
第 九 章 能源與環境 9-1 空氣污染 9-2 酸雨 9-3 臭氧層破裂 9-4 熱污染 9-5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Part4 大 氣 p:148 電子、原子核) 主題20大氣的形成與演化 (1)、原始大氣:主要是 氫、氦、甲烷及氫
101年度彰化縣執行停車怠速熄火宣導及管制計畫
空氣污染 製作:
大气环境保护.
課程名稱:元素與化合物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影片欣賞 適用對象:國小1-3年級 適用對象:國小4-6年級 影片來源: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Chapter 10 氣候改變產生之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台灣有哪些污染,你知道嗎? 而這些污染對於我們的環境又有什麼危害呢? 不知道嗎? 現在就讓我來告訴你!
能源與我.
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黃至賢老師.
全球氣候變遷 (上) 生資系 曾素玲.
元素週期表 (Periodic Table) Q. 我們可按多少種原則來把元素分類? 1. 室溫時的物態 2. 導電性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 上饶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台灣的環安衛問題 空氣汙染的嚴重性 4a 林亭均 4a 陳怡君 4a 何欣穎.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第5章 5-3 臭氧層.
空氣品質管理小百科 請以滑鼠點選 結束 一般空氣品質監測站 交通空氣品質監測站 工業空氣品質監測站 國家公園空氣品質監測站
第四章 火災理論.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京都議定書 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1992年地球高峰會舉辦
空氣的組成 地球生物活動範圍的氣體俗稱空氣,空氣的密度約為1.32g/L;純淨、乾燥的空氣所含成分如下: 氮 78.08﹪ 氧 20.95﹪
功與能量的轉換 當外力對物體作功時, 會增加物體的位能或動能 功: 重力位能: 動能:
蛋白質的沈澱作用 能使蛋白質發生沈澱作用的因素有: 酸 酸性試劑 單寧酸 重金屬離子(汞離子、鉛離子等) 咖啡因 嗎啡 中性鹽 有機溶媒 熱
興達 #3/#4 FGD 簡介 報告人:#3/#4 FGD 洪福仁.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6-1 元素與化合物 課文重點: 1.化學反應的變化 2.物質的分類.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的因應之道.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第四章第二節 天氣的現象 P86.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雷雨 Thunderstorm
環境資源之保育.
降低或防治水污染 指導老師:林群馨 製作人:李國任.
全球暖化的啟示 第三組 (綠化地球敢死隊).
全球暖化 自然組 第三組 組員:楊凱翔、呂家萱、黃思賢.
天 氣 預 報.
水與綠建設計畫 滾動式檢討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3年7月1日.
推進系統.
環境衛生緒論 幼保系 黃湃翔.
Meteorology: study of the atmosphere and its phenomena
人類的石油年代.
離子化合物 (Ionic Compounds) 上一堂的重點: 族 I II III V VI VII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近年來, 全球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升高, 因此制定此議書, 管制二氧化氮的排量
氣候變遷.
康軒第七冊第一單元 天氣的變化 活動三 認識颱風
全球環境的變遷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現象 臭氧層的破洞 森林的消失 物種快速滅絕 酸雨的危害 人為沙漠.
細胞.
空氣污染 作者:游于昀, 李若筠(六忠) 指導老師:林群馨(老師) 日期:民國96年5月~6月.
課程名稱: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天氣因子 天氣因子 影響天氣的因素 例如氣溫、氣壓、風、雨量和濕度 天氣 某一段時間內 大氣層的狀況.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風 風就是流動的空氣 風向: 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 由風向標 量度 2. 風速: 氣壓之間的差異愈大,風速愈高。 由 風速計 量度.
環工二 賴建霖 森林二 王柏堯 財法四 張燁峰 中文二 蔡雅聆
聲音的產生.
酸雨 Acid Rain 何沛勝 黃汝輝.
氣狀污染物控制實驗室 實驗室管理人:張宗良 老師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苗栗縣立明仁國中 課程e化教材 南一 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二冊 第五單元.
京都議定書的簡介 參考網站: 地球發燒了! 京都議定書的簡介 參考網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2.1 大氣變遷的情形 2.2 氣象與空氣污染 2.3 空氣污染的影響 2.4 空氣污染的防治 第2章 大氣變遷與 空氣污染防治 2.1 大氣變遷的情形 2.2 氣象與空氣污染 2.3 空氣污染的影響 2.4 空氣污染的防治

2.1 大氣變遷的情形 聖嬰( El Nino )現象 南美洲地區,秘魯和厄瓜多爾緊臨南太平洋一帶有股強勁暖流來到,使海水異常增溫,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及魚類減少。這種暖洋流都發生於聖誕節前後,故稱聖嬰。 這種海域溫度的異常現象,每二至六年發生一次,每次持續約一至兩年之久 。 由於「聖嬰」現象,導致全球各地都有該來的不來,造成旱澇不均的現象,無以數計的生命財產損失,土石橫流或是乾旱焦枯的景觀。

2.1.1 地球暖化問題 1980年代初期,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地球只有一個 」的研究報告,提到大氣層內的二氧化碳含量正以每年0.2% 的速率增加中。 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 ( 如:O3、CH4、NOx、CFCs等 ) 造成「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增加地球的溫度。

表2.1 溫室氣體對地球暖化的貢獻百分率 氣 體 貢獻百分率 (%) 主 要 來 源 二氧化碳 CO2 50 石化燃料燃燒、森林砍伐 氣 體 貢獻百分率 (%) 主 要 來 源 二氧化碳 CO2 50 石化燃料燃燒、森林砍伐 對流層臭氧 O3 8 石化燃料 甲烷 CH4 16 稻草堆、沼澤、木材燃燒等 氮氧化物 NOx 6 肥料、土壤、石化燃料、木材燃燒等 氟氯烷 CFCs 20 冷媒

2.1.1 地球暖化問題 溫室效應 指地球接受陽光能量溫度上升後,無法藉輻射作用散熱至太空中,使地球暖化的現象 。 2.1.1 地球暖化問題 溫室效應 指地球接受陽光能量溫度上升後,無法藉輻射作用散熱至太空中,使地球暖化的現象 。 造成的主因就是過多二氧化碳的排放 。 法國科學家傳里耶從於1827年首度提出 。 1890年代瑞典科學家阿倫尼亞斯發展出燃燒煤炭產生愈來愈多的二氧化碳,因而引起氣候變遷的研究,更確認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 。

2.1.1 地球暖化問題 京都議決書 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簽定,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2.1.1 地球暖化問題 京都議決書 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簽定,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及六氟化硫等六種溫室氣體納入管制。 明定歐美等先進國家在公元2008年至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須較1990年削減6%~8%。 除美國和澳洲基於自身利益提前撤簽外,各國皆積極改善能源使用的途徑與污染排放。

2.1.1 地球暖化問題 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居世界第 24 位,且每年以 6% 的速率增加。 2.1.1 地球暖化問題 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居世界第 24 位,且每年以 6% 的速率增加。 我國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國總排放量的52%,高居各類排放的第一位,而運輸部分僅佔17%。 各項因應措施,政府相關機構正在評估當中,期能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以符合國際環保趨勢,也避免國際經貿制裁的現實壓力。

2.1.1 地球暖化問題 森林-地球之肺遭破壞 印尼廿世紀末才因處理不當引發森林大火,造成漫天灰燼的東南亞霾害。 巴西亞馬遜叢林已有 12 ~ 15%雨林面積自地球上消失。 我們應該有溫室效應的危機意識,加強綠色投資、拯救地球之肺、改善二氧化碳的排放及研究二氧化碳深地層灌注的新科技,確保活力盎然的地球。

2.1.1 地球暖化問題 抑制溫室氣體成長的防範措施: 綠化:阻止森林砍伐,並且有計畫的造林、育林、發揮淨化空氣的功能。 2.1.1 地球暖化問題 抑制溫室氣體成長的防範措施: 綠化:阻止森林砍伐,並且有計畫的造林、育林、發揮淨化空氣的功能。 開發乾淨能源:研究無污染能源,如水力、風力、太陽能、潮汐、地熱、燃料電池等。 節約能源:降低能源使用量、提高能源使用率、鼓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大氣垂直結構 對流層:有顯著上下對流,天氣現象多半發生於此。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大氣垂直結構 對流層:有顯著上下對流,天氣現象多半發生於此。 平流層:空氣流動成一種水平流動的型態,上平流層亦稱臭氧層。 中氣層 增溫層 外氣層:大氣圈最外圍 圖2.1 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圖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臭氧層 臭氧 O3 的形成: 臭氣對紫外線有極強吸收能力,使地球表面在對流層外形成一層保護外衣,不會被紫外線直接傷及。 大氣中的臭氧吸收約97% 以上的紫外線,並有熱能釋出,導致上平流層氣溫增高。 根據衛星測量報告顯示,兩極上空均出現臭氧層的破洞。 臭氧愈少,地球氣溫愈升高,愈易造成氣候變異。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主要物質氟氯碳化物CFCs。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主要物質氟氯碳化物CFCs。 非常安定、無毒,進入平流層後吸收紫外線而分解產生氯原子,氯原子可與臭氧發生反應而破壞臭氧分子,臭氧層日益變薄之原因。 航行於平流層上各類噴射機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廢氣及來自肥料的氧化亞氮。 大氣中試爆核彈及燃燒石化燃料。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臭氧洞將導致紫外線長驅直入,這種結果對環境的影響: 人類罹患皮膚病變和白內障機率大幅提高 。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臭氧洞將導致紫外線長驅直入,這種結果對環境的影響: 人類罹患皮膚病變和白內障機率大幅提高 。 海洋生態系中的淺海浮游生物將受到致命的影響。 農產品時序改變,收穫亦將減少 。 將吸收的紫外線轉換成熱能,來維持平流層的溫度之功能失調,氣候將發生變動而造成災害。

2.1.2 臭氧層破壞問題 保護臭氧層 1985年維也納公約及1987年蒙特婁公約,世界各國訂出有關臭氧層保護的一般性規定,以達成減量氟氯碳化物的使用,並發展代用品。 我國在1996年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改用替代品 。

表2.1 UVI 預報資料 UVI 曝曬級數 曬傷時限 0 ~ 2 微量級 - 3 ~ 4 低量級 5 ~ 6 中量級 30分鐘內 7 ~ 9 過量級 20分鐘內 10 ~ 15 危險級 少於12分鐘

2.1.3 酸雨 pH<5.6 的雨水稱為酸雨 酸雨廣義解釋為酸性沉降,分為: 2.1.3 酸雨 pH<5.6 的雨水稱為酸雨 酸雨廣義解釋為酸性沉降,分為: 濕式沉降: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 乾式沉降:在不下雨時,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夾帶的酸性物質

2.1.3 酸雨 台灣的酸雨 人為污染源(主要禍首): 東岸 pH值大於5,西岸普遍小於5。 來自大陸的二氧化硫已成為台灣酸雨形成的主因。 2.1.3 酸雨 台灣的酸雨 東岸 pH值大於5,西岸普遍小於5。 來自大陸的二氧化硫已成為台灣酸雨形成的主因。 42% 來自境外。 人為污染源(主要禍首): 機動車輛排放的氮氧化物(NOx )。 石化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

2.1.3 酸雨 對人類及自然生態的影響: 降低河川、湖泊的pH值,導致魚貝類大量死亡,破壞生態系,使形成死湖。 2.1.3 酸雨 對人類及自然生態的影響: 降低河川、湖泊的pH值,導致魚貝類大量死亡,破壞生態系,使形成死湖。 刺激人類眼睛、皮膚、毛髮等。 腐蝕牆壁、公共設施、大理石、金屬物質,造成人類經濟財物及文化遺產的損失。 土質酸化,土壤肥沃度降低,危害農作物及植物新陳代謝。 水生植物及酸化水質灌溉的農作物,累積有毒金屬經食物鏈進入人體,間接影響人類身體器官健康。

2.1.3 酸雨 防治對策 使用清潔的燃料能源:燃料進行脫硫處理、以太陽能取代汽機車燃料等 2.1.3 酸雨 防治對策 使用清潔的燃料能源:燃料進行脫硫處理、以太陽能取代汽機車燃料等 控制汽機車排放量:調整適度空氣燃料比、取締烏賊車、控制汽機車成長數量等 利用化學物質吸收排放廢氣中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如氨水、石灰乳、活性碳等 加強國際合作

2.1.4 煙霧 煙霧 Smog 可分成工業霧及光煙霧兩種 工業霧 光煙霧 多發生在冬季無風、溼度大之清晨,如東京、倫敦、紐約等工業城市 2.1.4 煙霧 煙霧 Smog 可分成工業霧及光煙霧兩種 工業霧 光煙霧 多發生在冬季無風、溼度大之清晨,如東京、倫敦、紐約等工業城市 多發生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的中午,如洛杉磯、台北、紐約等盆地城市 工廠或發電廠燃燒含硫量高的煤後,產生二氧化硫及塵、煙、灰及少許重金屬,由於氣象因素無法擴散,使濃度累積所致 繁忙的交通,汽機車所排放的一氧化氮 (NO) 與空氣中氧結合,形成二氧化氮,經陽光照射而產生光煙霧 引起呼吸器官的不適及病變而危害生命 當盆地空氣對流差時,大量光煙霧無法流散而危害人體 1952年冬天倫敦所發生的煙霧 1944年夏天洛杉磯產生光煙霧

2.1.4 煙霧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污染物進入呼吸系統後,其危害比一般氣體污染更為嚴重。 2.1.4 煙霧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污染物進入呼吸系統後,其危害比一般氣體污染更為嚴重。 有些顆粒會使污染物毒性增強,有些污染物則會轉化成有害顆粒。 氣溶膠受陽光照射會形成光霧,使大氣一片迷濛,影響能見度。 大氣顆粒會擴散遷移到各大洲,無法阻隔,一旦污染,危害區域將擴及洲際。

2.1.4 煙霧 解決之道 煙的形式還有 改善及管制碳氫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尤其是汽機車的廢氣 尋找更清潔的替代燃料 2.1.4 煙霧 解決之道 改善及管制碳氫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尤其是汽機車的廢氣 尋找更清潔的替代燃料 煙的形式還有 香菸的「煙」:已訂定菸害防治法加以規範 家庭烹飪的「油煙」:婦女呼吸器官病變的殺手

主要環境問題及其相互關係 SO2 CO2 NOx 酸雨 溫室 效應 森林 破壞 生態 破壞 氣候 變遷 沙漠化 污染 臭氧層 破壞 石 化 燃 料 化 學 製 品

2.2 氣象與空氣污染 2.2.1 空氣污染的定義 乾空氣的組成:氮占78.09%、氧占20.94%、氬 (Ar) 占0.93%、二氧化碳占0.03% 和0.01% 的其他氣體。 真實空氣中,仍然有天然污染物,如氮氧化物 ( NOX )、一氧化碳 (CO) 及臭氧,不過濃度均不高。

2.2.1 空氣污染的定義 空氣污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空氣污染是以人為的方法,將污染物質溢散到戶外空氣中,而因污染物質的濃度及持續時間,使某一地區之大多數居民引起不適之感,或危害廣大地區之公共衛生,以及妨害人類與動植物之生存,此種狀態稱為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物 定義:指空氣中足以直接或間接妨礙國民健康或生活環境之物質 。

2.2.1 空氣污染的定義 空氣污染物(續)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一氧化碳(CO)、臭氧(O3)、碳氫化合物 (CxHy)及懸浮微粒(TSP:粒徑小於10微米以PM10 名之,大於10微米稱落塵)。 有害污染物:能引起死亡率增加或身體中任何功能無法回復之疾病者,金屬如鉛、鎘、鋁等,非金屬如石綿、放射性物質等懸浮微粒。 懸浮微粒是台灣空氣污染中最為嚴重的問題。

2.2.2 空氣污染濃度的表示及指標 常用濃度量度單位 粒狀污染物:毫克/立方米( mg/m3 ) 氣態污染物:百萬分之一( ppm ) 兩者關係:   M:污染物的分子量   T :絕對溫度

空氣污染指標 PSI 以 0 ~ 500 指示空氣污染程度 決定污染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 PM10 五個 將各污染物監測所得濃度換成PSI副指標,其中最大徝,即為當日PSI指標 指標值 0~50 51~100 101~199 200~299 300~500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良好 普通 不良 非常不良 有害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一)大氣穩定度 高壓與低壓 高 壓 低 壓 反氣旋 氣旋,常伴隨冷鋒及暖鋒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一)大氣穩定度 高壓與低壓 高    壓 低    壓 反氣旋 氣旋,常伴隨冷鋒及暖鋒 在北半球氣流由氣壓中心呈順時針向外轉出並向下沉降 在北半球低氣壓氣流以逆時針轉入並垂直向上吹送 時常帶來晴朗平靜的天氣 均有降水形態發生 大氣屬穩定狀態 大氣屬不穩定狀態 污染物無法順利擴散 污染物較易獲得擴散及淨化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溫度 乾絕熱傾率:因氣團上升而冷卻的速率。 絕熱:上升氣團溫度降低不受環境影響。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溫度 乾絕熱傾率:因氣團上升而冷卻的速率。 絕熱:上升氣團溫度降低不受環境影響。 理想絕熱氣團約每上升100公尺,溫度降低1℃ 高 度 超 乾 次 T1 T2 T3 溫 度 圖2.4 穩定度與垂直空氣運動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乾絕熱傾率 超絕熱傾率 次絕熱傾率 大氣溫度傾率 等於 1℃/100m 大於1℃/100m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乾絕熱傾率 超絕熱傾率 次絕熱傾率 大氣溫度傾率 等於 1℃/100m 大於1℃/100m 小於1℃/100m 大氣 中性穩定 不穩定狀態 穩定狀態 氣團 氣團無任何浮力,既不回原先位置,亦不繼續移動 空氣繼續上升 ,會出現很強的垂直運動和亂流現象 氣流將回到原位,亂流將被抑制而無法產生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溫層逆轉: 當大氣溫度隨高度而上升,亦即暖空氣在冷空氣上方,形成溫度反常現象,稱為溫層逆轉。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溫層逆轉: 當大氣溫度隨高度而上升,亦即暖空氣在冷空氣上方,形成溫度反常現象,稱為溫層逆轉。 將使地面污染物垂直擴散困難。 形成因素:沉降性逆溫、地形性逆溫及鋒面性逆溫 沉降性逆溫:主要滯留性的高氣壓天氣系統形成,當氣流下降壓縮造成底層空氣溫度增加,以致上面較冷氣層與下面較熱氣層形成逆溫層,此逆溫多發生在離地數百公尺到1公里的高度,其厚度與溫度傾率都相當大,易造成污染物的混合受到限制,造成高濃度的空氣污染。 地形性逆溫:在盆地或河谷地區常發生,夜間在山坡之空氣因輻射冷卻作用形成較重氣流而滑入谷地,形成下冷上熱的溫層逆轉現象。時常造成盆地內嚴重的空氣污染現象 鋒面逆溫:當冷空氣團與暖空氣團界面交接處,因冷空氣較重切入暖空氣的下方,形成鋒面逆溫。此種逆溫移動較快,較不易造成空氣污染事件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二)風與亂流 風 係由較高的大氣壓力處,向低壓的方向移動。 風速大小隨高度及地形因素而改變。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二)風與亂流 風 係由較高的大氣壓力處,向低壓的方向移動。 風速大小隨高度及地形因素而改變。 風速能使滯留的空氣污染物向水平方向擴散。 風速大可降低危害度。 下衝現象:由於煙囪頂風速大,使排出的污染物立即掃向下方,造成瞬間嚴重污染。 科氏力是因地球自轉,而對地表附近的運動(如風、飛彈、海流等等)所造成的一種偏向力。這種偏向力在西元1835年,由法國的 G. C. Coriolis 首先以數學方法成功地解釋,所以我們把它稱為「科氏力 」(Coriolis Force)。 科氏力的大小,隨緯度而不同,在南北兩極最大,緯度愈低愈小,在赤道上為零。同時,這種偏向力,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 運動之質點在非慣性坐標系中之視似力(Apparent force), 即在此系統中所見之科氏加速度。如應用牛頓定律於此系統時,需有此力。 一團空氣從北方向南移動,理應到達A點,但因地球自轉,結果卻到了B點,有AB距離上的偏差,形成這種偏差的力量,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簡稱偏轉力,又因它是法國人科里奧利斯(G. Coriolis)首先用數學原理得到解釋,亦稱科氏力(Coriolis force)。必須注意的是,科氏力在地球的南半球反而會使氣流逐漸偏左。科氏力的大小隨緯度而不同,赤道上為零,緯度愈高,科氏力愈大。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風向常使污染物集中在某一方向,造成污染物不易向水平或垂直方向擴散。例如: 濱海地區城市的海風與陸風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風向常使污染物集中在某一方向,造成污染物不易向水平或垂直方向擴散。例如: 濱海地區城市的海風與陸風 山谷地區的山風與谷風 都市熱島效應等。 圖2.5 海風與陸風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亂流 當氣流接近地面時,受到地形、地表物、摩擦力以及垂直熱對流等影響,而出現紊亂流動狀態,稱為亂流。 2.2.3 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亂流 當氣流接近地面時,受到地形、地表物、摩擦力以及垂直熱對流等影響,而出現紊亂流動狀態,稱為亂流。 亂流越強,可以使空氣污染物越容易與乾淨空氣混合、稀釋及擴散。產生原因: 強迫對流:地面摩擦造成的垂直風切。 自由對流:較熱地面所造成的不均勻熱對流。 向下空氣流的延散、偏向及擺動。

2.2.4 大氣淨化作用 污染物進入大氣中的淨化作用: 亂流擴散、稀釋 重力作用 2.2.4 大氣淨化作用 污染物進入大氣中的淨化作用: 亂流擴散、稀釋 重力作用 粒狀污染物若粒徑夠大 ( >20 ㎛ ),易藉重力沉降作用從大氣中去除。 氣體污染物藉粒狀物吸附,才可藉重力去除,其中以 SO2 比較顯著。

2.2.4 大氣淨化作用 地表吸收作用 降雨洗除作用 氣態污染物可由地表物質(石頭、植被、水體)所吸附而去除。 2.2.4 大氣淨化作用 地表吸收作用 氣態污染物可由地表物質(石頭、植被、水體)所吸附而去除。 SO2 易溶解於地表水中而去除。 降雨洗除作用 粒狀污染物常成為雨滴的凝結核,隨著雨水降到地面而去除。 降雨可將空氣中的粒狀及氣態污染物一起洗除。

2.3 空氣污染的影響 2.3.1 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粒 狀 污 染 物 金 屬 症 狀 非 金 屬 症 狀 鉛(Pb) 2.3 空氣污染的影響 2.3.1 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粒 狀 污 染 物 金 屬 症 狀 非 金 屬 症 狀 鉛(Pb) 腹痛、痙攣、貧血、運動神經麻痺等 石綿 矽肺症 鎘(Cd) 痛痛病 放射性物質 突變與癌症 鋁(Al) 皮膚炎、氣喘、食慾不振等 氣 狀 污 染 物 症 狀 一氧化碳CO 濃度達 250ppm 失去知覺,750ppm 導致死亡 硫氧化物SOx 刺激呼吸系統,傷害眼睛 氮氧化物NOx 刺激眼、鼻、導致呼吸系統病變 臭氧O3 與光化物質 刺激眼鼻,引起倦怠、運動失調 碳氫化合物CxHy及揮發性物質VOC 肺臟之傷害及肺癌

2.3.2 空氣污染對植物的影響 傷害植物的主要污染物: 常見的傷害形態 2.3.2 空氣污染對植物的影響 傷害植物的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臭氧、過氧酸乙醯酯 (PAN)、氟化氫、氯化氫、氯氣、硫化氫以及氨氣等。 常見的傷害形態 急性傷害:如在燻煙情況下,產生壞疽病態。 慢性傷害:常見之病態有萎黃及掉葉情況。 生長呆滯:不易覺察,需藉控制良好的狀況,長期測驗分析,始能論斷。

2.3.3 空氣污染的其他影響 對物質材料的破壞 酸性污染物常會造成金屬及建築材料的腐蝕、衣物及紙張的脆化等。 2.3.3 空氣污染的其他影響 對物質材料的破壞 酸性污染物常會造成金屬及建築材料的腐蝕、衣物及紙張的脆化等。 二氧化硫、硫化氫使房子的含鉛性油漆變黑。 固體和液體粒子在物體表面沉積,破壞外貌,清理時會造成表層損壞脫落。

2.3.3 空氣污染的其他影響 對大氣的影響 降低能見度,影響交通安全 改變溫度及氣候 溫室效應 都市氣候的改變 2.3.3 空氣污染的其他影響 對大氣的影響 降低能見度,影響交通安全 改變溫度及氣候 溫室效應 都市氣候的改變 都市中的懸浮微粒使降雨、起霧、降雪、成雲的機會增加及各項延時更長。 熱島效應使廢氣不易向水平方向移動擴散。 破壞臭氧層,造成紫外線曝露增加,引起人類皮膚病變。

2.4 空氣污染的防治 2.4.1 燃燒前的控制 選擇清潔的燃料能源 火力發電廠盡量採用液化天然氣代替燃煤或重油。 2.4 空氣污染的防治 2.4.1 燃燒前的控制 選擇清潔的燃料能源 火力發電廠盡量採用液化天然氣代替燃煤或重油。 汽機車採用無鉛汽油代替傳統的四乙基鉛汽油。 煤及石油在未燃燒之前,先將其中的硫成份脫除 。

2.4.2 燃燒中的控制 黑煙起源在於燃燒不完全,氮氧化物常於高溫及過剩氧氣等情況下形成。 解決之道:控制四種燃燒條件 2.4.2 燃燒中的控制 黑煙起源在於燃燒不完全,氮氧化物常於高溫及過剩氧氣等情況下形成。 解決之道:控制四種燃燒條件 適當的空氣燃料比(混合比) 足夠的溫度 足夠的燃燒時間 充分的攪拌混合

2.4.3 燃燒後的控制 粒狀污染物的控制 粒狀污染物控制設備的選擇條件: 顆粒性質及其濃度。 廢氣流量、溫度及含水量。 需要去除的效率等。 2.4.3 燃燒後的控制 粒狀污染物的控制 粒狀污染物控制設備的選擇條件: 顆粒性質及其濃度。 廢氣流量、溫度及含水量。 需要去除的效率等。 集塵設備多用物理原理 ( 慣性、重力、離心、過濾、洗滌、靜電 ) 作為集塵方法。

2.4.3 燃燒後的控制 氣狀污染物的控制 硫氧化物( SO2 及 SO3 ) 2.4.3 燃燒後的控制 氣狀污染物的控制 硫氧化物( SO2 及 SO3 ) 非再生性排煙脫硫法:噴灑入石灰乳 ( CaO或CaCO3 ),使 SO2 與石灰乳反應,形成硫酸鈣或亞硫酸鈣的沉澱物而去除。 再生性排煙脫硫法:噴入亞硫酸鈉吸收SO2 ,成為亞硫酸氫鈉,亞硫酸氫鈉可藉加熱再生亞硫酸鈉循環使用,回收的 SO2 可供工業使用。

2.4.3 燃燒後的控制 氣狀污染物的控制(續) 氮氧化物 ( NO 及 NO2 ) 嚴格控制空氣燃料比:使無氮氧化物形成。 2.4.3 燃燒後的控制 氣狀污染物的控制(續) 氮氧化物 ( NO 及 NO2 ) 嚴格控制空氣燃料比:使無氮氧化物形成。 排煙脫硝:噴灑氨液於廢氣,使NOx 反應成為 N2。 揮發性有機物及臭味的控制 濕式洗滌法:水溶性的惡臭成分可藉水洗清除之。

2.4.3 燃燒後的控制 揮發性有機物及臭味的控制(續) 焚化法:惡臭有機氣體在高溫(1500℉),可氧化成CO2 及 H2O 。 2.4.3 燃燒後的控制 揮發性有機物及臭味的控制(續) 焚化法:惡臭有機氣體在高溫(1500℉),可氧化成CO2 及 H2O 。 催化燃燒法:惡臭有機氣體藉催化劑( 鉑、鈷、鎳 ),在900℉較低溫下氧化成CO2 及 H2O 。 吸附法:使用活性碳、氧化鋁、矽凝膠等吸附劑吸附去除有機化合物引起的臭味。 遮蔽法:利用無毒芳香劑遮蔽臭味源。

2.4.3 燃燒後的控制 移動式污染源的控制 以汽機車污染量最為嚴重。 控制可由污染物主要排放點, 加裝控制設備以及發展新引 擎等方面著手 2.4.3 燃燒後的控制 移動式污染源的控制 以汽機車污染量最為嚴重。 控制可由污染物主要排放點, 加裝控制設備以及發展新引 擎等方面著手 控制方法: 引擎廢氣排放的控制。 油箱及化油器的蒸發控制。 曲軸箱的廢氣控制。 1.引擎廢氣排放的控制:  (1)硫氧化物:燃料脫硫處理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2)鉛化合物:使用無鉛汽油  (3)一氧化碳及碳氫化合物:使用較高的空氣燃料比,分段點火引擎,加裝觸媒轉化器  (4)NOx:降低引擎溫度,點火延遟及低壓縮比 2.油箱及化油器的蒸發控制:主要為碳氫化合物,可引入活性碳吸附罐中加以攔截 3.曲軸箱的廢氣控制:包括未燃燒的汽油及燃燒不完全的碳氫化合物,可藉關掉通往大氣的出口閥,並將之引入引擎進氣系統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