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回目录 第五章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至下章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重点)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重点)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形式 回本章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重点)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重点)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形式 至下节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商业银行是专门从事货币存、贷和办理汇兑、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 1.产生:银行业最早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但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产生于英格兰。 货币 兑换商 钱庄 早期银行 现 代 股份制 银 行
2.商业银行形成的途径 3.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 从旧式的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 按照资本主义的组织原则,是股份制公司形式组建而成现代商业银行 按照资本主义的组织原则,是股份制公司形式组建而成现代商业银行 3.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 以1999年之前的美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的商业银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4.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银行业务的全能化 : 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英联邦国家、日本、韩国、美国等国上世纪完成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2)银行资本的集中化 :国际银行业购并浪潮 商业银行在20世纪初、20年代、6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末发生了五次大的购并浪潮。
(3)银行服务流程的电子化 :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再造了银行的业务流程 银行广泛使用自动化服务系统,包括现款支付机、自动柜员机以及售货终端机等 信用卡的普及 银行内部业务处理和银行资金转账系统的自动化
(4)网络银行的发展 网络银行(Internet Bank、Online-Bank 、e-Bank )即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开展业务的银行。 传统的商业银行 开办网络银行业务 网络银行 的形式 纯粹的网络银行 (5)商业银行的全球化趋势:大量设立海外分支机构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拥有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 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容特殊: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 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的关系特殊 商业银行对社会的影响特殊:商业银行经营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特殊——管理更严格、管理范围更广泛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与中央银行比较,商业银行的主要目的是盈利。 与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全面、范围更广。 “万能银行”或者“金融百货公司”。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又通过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 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经济过程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用工具的创造,如银行券或存款货币;二是指信用量的创造。 整个信用创造过程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完成的。
4.信息中介 信息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5.金融服务 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形式 1.单元制 它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组织结构,它是银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元银行制的优点是: 1.单元制 涵义:单元制银行是指那些不设立或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美国最为典型 。 单元银行制的优点是: ①可以防止银行垄断,有利于适度竞争 ②有利于银行为本地经济服务 ③银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④银行管理层次少,有利于管理层旨意的快速传导
单元银行制的缺点是: ①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限制了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 ②银行业务过度集中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一行业,使经营风险过分集中,同时由于单元制银行的实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地抵抗较大的风险 ③单元制本身与经济的横向开放性发展存在矛盾,使银行业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使商业银行丧失竞争能力
(2)分行制 涵义:指法律上允许在除总行以外的本地或外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一种银行制度。 分行制的优点是: ①有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便于吸收存款,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竞争实力 ②便于资产在地区和行业上分散,有利于风险的分散,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③便于银行实现合理的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④便于金融当局对整个银行业进行管理控制,提高宏观管理水平,还可以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随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分行制的形式开始国际化,并有在全球普及的趋势。 分行制的缺点是: ①容易形成垄断。分行制不利于自由竞争,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整个银行业的发展 ②增加了银行内部的控制难度。因为分行制银行规模庞大,内部层次多,机构庞杂,上级行(或总行)在掌握情况和执行重要决策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而造成损失 随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分行制的形式开始国际化,并有在全球普及的趋势。
(3)持股公司制 涵义: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由某一银行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 持股公司制的类型: ①非银行性持股公司:指由非银行的其他企业通过控制银行的大部分股权而组织起来的公司 ②银行性持股公司:指大银行通过控制小银行的大部分股权而组织起来的公司
持股公司制的优点: ①可以成为回避限制、开设分行的一种策略,既不损害单元银行制的总格局,又能行分行制之实 ②能有效地扩大银行资本总量,做到地区分散化、业务多样化、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收益管理,增强银行实力,提高银行抵御风险和竞争的能力 ③可以兼单元银行制和分行制的优点于一身 持股公司制的缺点: 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不利于银行业的自由竞争,从而阻碍银行业的发展
(4)联锁制 涵义:又称连锁经营制或联合制,是指由同一个人或集团控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 联锁制的优点: 联锁制的缺点: 回本章 (4)联锁制 涵义:又称连锁经营制或联合制,是指由同一个人或集团控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 联锁制的优点: 垄断性强,有利于统一指挥、投资大型行业、事业单位,以获取高额利润。 联锁制的缺点: 由于受个人或某个集团控制,往往不易获取银行所需的大量资本,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连锁制银行,主要是由不同国家的大商业银行合资建立的,也称之为跨国联合制。 至下节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回本章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至下节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商业银行自有资本 (1) 股本:股本是银行资本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它构成银行资本的核心部分,它代表对银行的所有权。 (2) 盈余:包括资本盈余和留存盈余。 (3)债务资本:为银行补充资本的一种外源资本;求偿权仅次于存款者;包括资本债券和资本票据 (4) 其他来源:主要是指为了防止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储备金,包括资本准备金和损失准备金。
2.各类存款——最主要的负债业务 (1)活期存款。指法人存款户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活期存款帐户又称为交易帐户或支票帐户。 活期存款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存款派生能力 流动性大,存取频繁,手续复杂,存款成本高,风险较大,因此不付利息 活期存款中相对稳定部分可以用于发放贷款 活期存款是银行密切与客户关系的桥梁
(2)定期存款。法人存款户与银行预先约定存款期限的存款。 定期存款的特点: (2)定期存款。法人存款户与银行预先约定存款期限的存款。 定期存款的特点: 带有投资性:由于利率高、风险小,是一种较安全的投资方式,也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 所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于活期存款 手续简单,费用较低,风险性小 利率根据期限的长短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都要高于活期存款
(3)储蓄存款。个人为了积蓄货币和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储蓄存款也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的特点: 储蓄存款的特点: 储蓄存款多是个人为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 金融监管当局对经营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有严格的规定,以保障储蓄存款的安全
3.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 (2)短期借款。指一年以内的银行债务,包括三类: 同业借款:指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主要用于支持日常性的资金周转,解决银行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金头寸。 中央银行借款: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再贴现,二是再贷款。 其他短期借款:主要有转贴现、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和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方式。
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的主要特点: 对时间上和金额上的流动性需要十分明确 对流动性的需要相对集中 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的主要特点: 对时间上和金额上的流动性需要十分明确 对流动性的需要相对集中 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 主要用于短期头寸不足的需要
(2)长期借款。它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主要采取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 金融债券可分为: 资本性债券 一般性金融债券 国际金融债券。
发行金融债券与存款的比较: 筹资的目的不同:金融债券是为了增加长期资金来源和满足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 筹资的机制不同:金融债券的发行是集中、有限额的,是银行的主动型负债 筹资的效率不同:金融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对客户有较强的吸引力,筹资效率较高 所吸收资金的稳定性不同:金融债券有明确的偿还期,一般不用提前还本付息,有很高的稳定性 资金的流动性不同:金融债券一般不记名,有较好的流通市场,具有比存款更高的转让性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贷款的概念。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业务 贷款的分类。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按照贷款期限、贷款保障条件、贷款用途、贷款偿还方式和贷款风险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期限划分:活期贷款/定期贷款/透支 按保障条件划分:信用放款/担保抵押放款/票据贴现等 按使用的行业划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科技贷款/消费贷款等 按具体用途划分: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商品贷款/资本货物贷款 按偿还方式划分:一次性偿还贷款/分期偿还贷款 按风险度划分: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标准: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①正常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①正常贷款 ②关注贷款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①正常贷款 ②关注贷款 ③次级贷款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①正常贷款 ②关注贷款 ③次级贷款 ④可疑贷款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①正常贷款 ②关注贷款 ③次级贷款 ④可疑贷款 ⑤损失贷款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商业银行贷款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 ①贷款的申请 ②贷款的调查 ③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④贷款合同的审批 ⑤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⑥贷款检查 商业银行贷款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 ①贷款的申请 ②贷款的调查 ③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④贷款合同的审批 ⑤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⑥贷款检查 ⑦贷款收回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要考虑的因素: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原则: ①利润最大化原则; ②扩大市场份额原则 ①利润最大化原则; ②扩大市场份额原则 ③保证贷款安全原则; ④维护银行形象原则 贷款价格的构成: 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补偿余额和隐含价格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要考虑的因素: ①资金成本 ②贷款风险程度 ③贷款费用 ④借款人的信用及与银行的关系 ⑤贷款的目标收益 ⑥贷款的供求状况
2.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业务还包括租赁业务等 概念: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在证券市场买卖有价证券进行投资的活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能买卖股票。 作用:有分散风险、保持流动性和合理避税、提高收益等作用。 投资对象:主要是各种证券,包括国库券、中长期国债、政府机构债券、市政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以及公司债券。 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业务还包括租赁业务等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1. 中间业务的涵义 狭义的涵义:指那些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广义的涵义: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除了狭义的中间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规避资本管制,增加盈利来源 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 转移和分散风险 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 商业银行自身的有利条件促使其发展中间业务 科技进步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类别 (1)或有资产/负债,即狭义的中间业务: 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包括担保、备用信用证等 贷款承诺:包括不可撤消的承诺和可撤消的承诺 金融衍生工具 (2)金融服务类业务 信息咨询业务:如资产评估业务 进出口服务业务:如各类汇兑业务 代理服务业务:如代理发行、承销、兑付各类证券业务等 其他中间业务:如保管箱业务等
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涵义: 一是指业务国际化,即商业银行不仅为本国的对外贸易服务,而且要将其国内业务对外延伸,为国际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指机构国际化,即商业银行不断地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使商业银行成为以母国银行为控制源,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支银行经营机构所组成的跨国银行。
1.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内容: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国际负债业务、国际资产业务和国际中间业务。 1.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内容: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国际负债业务、国际资产业务和国际中间业务。 国际负债业务是指外汇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有两项内容:外汇存款和境外借款 国际资产业务是指外汇资金运用业务,主要有三项内容:外汇贷款、国际投资和外汇投机 国际中间业务主要是指国际结算业务,还包括外汇信托存放款和投资业务、国际融资租赁业务、代理客户外汇买卖业务、外汇咨询业务、担保和信用卡业务等。
2.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 意义与趋势:是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现状: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数量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完全不相称,截止2007年底,我国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仅有60家海外分行,无法满足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需要。 业务对象:主要是为我国的对外部门、企业和个人服务,基本上很少为国际客户提供服务。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重点)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及其变迁 三、《巴塞尔协议》(重点)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回本章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重点)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及其变迁 三、《巴塞尔协议》(重点)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至下节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既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效益的体现。 银行利润=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其他支出-税收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指标的因素主要有存贷款规模、资产结构、自有资金比例和资金自给率水平,以及资金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率等。
分析和衡量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主要指标: ⑴利差收益率: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⑵银行利润率:反映全部收入中有多少作为利润留在银行
⑶资产收益率:反映反映资产的获利能力 ⑷资本盈利率:说明资本对利润增加的贡献能力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的涵义: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贷款的能力。流动性包含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流动性的涵义: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贷款的能力。流动性包含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的能力。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 通常所说的流动性是指前者,即资产的变现能力。
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指标: ⑴现金资产率:现金资产包括现金、同业存款和中央银行的存款。流动性资产又称储备资产,包括现金资产和短期有价证券。 ⑵贷款对存款的比率:指存款资金被贷款资产所占用的程度。该比率越高,银行流动性风险越大
⑶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或全部贷款的比率 这一比率越高,说明流动性越充分。既可满足客户提现的要求,又可用于新的资产上。
⑷超额准备金 银行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就是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可随时使用,它的绝对值越高,表示流动性越强。 银行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就是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可随时使用,它的绝对值越高,表示流动性越强。 ⑸流动性资产减易变性负债 所谓易变性负债是指季节性存款、波动性存款和其他短期负债。其差大于零,表明有一定的流动性,其数值越大,表明流动性越高。
这一指标反映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说明商业银行整体性流动水平。 ⑹资产结构比率 这一指标反映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说明商业银行整体性流动水平。 ⑺存款增长率减贷款增长率 这一数值大于零,表示银行流动性在上升;若该数值小于零,表明流动性下降。
3.安全性原则(重点)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 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 影响因素主要有存贷款规模、资产结构、自有资金比例、资金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率等。 银行安全性原则的主要意义在于: 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永恒课题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决定其是否存在潜伏危机 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必须坚持稳定经营的方针
贷款对存款的比率:比率越大,风险就越高; 资产对资本的比率:这一比率既反映盈利能力,又表现风险程度。比率越大,风险越大; 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指标(重点): 贷款对存款的比率:比率越大,风险就越高; 资产对资本的比率:这一比率既反映盈利能力,又表现风险程度。比率越大,风险越大; 负债对流动资产的比率:这一比率越高,能作为清偿准备的流动资产越显得不足; 有问题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此类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越大,说明有问题贷款越多,因而银行的风险也就越大,安全性就越低。
4.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的协调 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 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 管理理论及其变迁 1.资产管理理论 以资产管理为核心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 管理理论及其变迁 1.资产管理理论 主要研究如何把筹集到的资产恰当地分配到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不同资产上。 以资产管理为核心 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商业贷款理论向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
基本观点: 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 ⑴商业贷款理论 基本观点: 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 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 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
局限性: ① 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 ② 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 ③ 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
基本观点: 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 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 ⑵资产转移理论(可转换理论) 基本观点: 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 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 ①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 ②期限短,流通能力强 ③易于出售
局限性: ① 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 ② 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
⑶预期收入理论 基本观点: 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 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局限性: ①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 ②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
2.负债管理理论 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 观点: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 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存款理论向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基本观点: ①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 ⑴存款理论 基本观点: ①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 ②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 ③存款应当支付利息,作为对存款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
局限性: 没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方面的能动性 没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
基本观点: ①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 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 ⑵购买理论 基本观点: ①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 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 ③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抬高资金价格,是实现购买行为的主要手段 局限性: 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深债务危机,导致银行业恶性竞争,加重通货膨胀负担。
基本观点: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扩大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⑶销售理论 基本观点: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扩大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该理论注入了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⑴该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 ⑴该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 ②适应性:即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加强动态管理 ⑵该理论提出的基本经营原则: ①总量平衡原则。即资产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 ②结构对称原则。即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及利率结构对称 ③分散性原则。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
三、 《巴塞尔协议》系列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的中央银行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总称,是监管银行经营发展方面的国际准则。 各国银行监管当局都以《巴塞尔协议》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1. 《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 ⑴背景:20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使银行业的风险增大,为了避免银行危机的连锁反应,统一国际银行监管的建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1975年2月,“十国集团”以及卢森堡和瑞士的代表聚会瑞士巴塞尔,商讨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⑶《巴塞尔协议》: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的12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简称《巴塞尔协议》
①资本的组成: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规定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 (4)《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①资本的组成: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规定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 ②风险加权制:协议对不同资产分别给予0%、10%、20%、50%、100%的风险权数。 ③设计目标标准比率:协议确立了到1992年底,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即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不低于4%)的目标。 ④过渡期及实施安排:以保证个别银行在过渡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并按期达到最终目标标准。 两大支柱:银行资本规定及其与资产风险的联系。
2.《巴塞尔协议》的修改与补充 银行经营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对协议进行了长时期、大面积的修改与补充。 银行经营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对协议进行了长时期、大面积的修改与补充。 第一,1991年11月,重新详细定义了可计入银行资本用以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普通准备金与坏帐准备金 第二,初步认识到国别风险,于1994年6月重新规定对OECD成员国资产的风险权重 第三,提升对市场风险的认识。1996年1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 第四,1997年8月通过了《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它确立了对银行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3. 《新巴塞尔协议》 (1)《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资本充足率框架,亦称《新巴塞尔协议》,于2004年6月26日正式公布 。 (2)《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 : 资本充足率 监管部门监督检查 市场纪律
《巴塞尔协议Ⅲ》 1.产生背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2.核心内容:上调资本金比率,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1)截至2015年1月, 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7%。 一是: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CET1)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 二是: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该规定将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
《巴塞尔协议Ⅲ》的参考文献 1.银监会网站:http://www.bis.org/publ/bcbs262.htm 2.国际清算银行网站:
一、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历程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回本章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一、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历程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至下章
一、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3年由大一统银行体系转变为专业银行体制 (1)主要内容 ●打破银行体系政企不分和信用活动过分集中的旧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 ●恢复和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家专业银行。
(2)基本特征 ●专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国家的独资企业 ●专业银行作为国有资本人格化代表,必须执行国家信贷计划或规模控制,必须保证国家重点建设资金需要,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发放政策性贷款任务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必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负责
(3)专业银行体制的两重性 ●一方面它是对高度集权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和改革,同时又蕴育着新的商业银行体制的要素, 如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等 ●另一方面,它由于脱胎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母体,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旧体制的痕迹,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效率低下仍是其致命的弱点 专业银行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一种过渡性体制
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2003年将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1)主要内容 ●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实施间接调控 ●分离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 ●现有国家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 ●1998年用2700亿元特别国债来充实四大银行的资本金 ●先后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家国有银行的1.4万亿不良资产
(2)效果 ●但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良贷款仍在上升 原因: 国有银行的所有者缺位或所有权虚置 ●国有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大为改善。但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但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良贷款仍在上升 原因: 国有银行的所有者缺位或所有权虚置 另一方面国家在国有银行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结果导致我国国有银行激励机制不强、约束机制不硬、责权利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
第三阶段: 2003年底开始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1.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骤与模式 (1)主要步骤: 1.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骤与模式 (1)主要步骤: ●首先是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单位和财政部等 ●然后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是海外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最后实现公开上市,筹集资金,成为公众银行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真正商业银行
(2)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模式 ●海外整体上市,指国有商业银行以其整体资产进行重组,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整体上市 ●分拆上市,指拿出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一家或几家分行,经过资产重组后独立注册成股份有限公司制的子银行上市 ●联合上市是指合并重组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有关分支行,新建一家由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联合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
2.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我国银行核心竞争力 ●其次,通过股份制改革上市实现产权明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再次,有助于健全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降低金融风险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需要保持国家对金融的绝对控制,这是保障国家经济主权的基础。外资不能控股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涵义: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度的赔偿,从而使存款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1.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1)存款保险机构: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机构属于公有 (2)存款保险基金即保费的筹集:政府注入股本建立基金,并对风险不同的银行按不同的保险费率征收保费 (3)承保限额:承保限额不宜太高,美国现为10万美元。 (4)问题银行的处置:根据问题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①资金援助;②兼并转移;③清盘赔偿
2.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保护存款人:增强了存款人的信心,增加了存款量,进而提高了经济增长水平 2.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保护存款人:增强了存款人的信心,增加了存款量,进而提高了经济增长水平 监管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为了减少救助和补偿的负担,必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关切银行的运营和风险状况,监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稳定金融体系:银行经营更加谨慎,银行受存款人的挤兑可能性下降
3.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1)道德风险 (2)逆向选择 回本章 3.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1)道德风险 ●不管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流动性问题还是经营不善,存款保险机构都需对其进行援助。这就减轻了市场约束,使存款人、银行和监管机构都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 (2)逆向选择 ●若存款保险制度是自愿加入的:风险大的中小银行与会选择加入;稳健经营的大银行则不愿加入 ●若实行强制保险制度:低风险的投保银行趋向增大资本风险,如高息揽储和盲目发贷等恶性竞争,导致整体性风险 至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