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恶性肿瘤药 恶性肿瘤:常见病,多发病。发病 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年轻化。 病因: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污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破坏 DNA 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二、破坏 DNA 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烷化剂 代表药物 环磷酰胺 氮芥 顺铂 塞替派.
第七章 抗肿瘤药物 第一节 生物烷化剂. 一、药物作用靶点 恶性肿瘤死亡率居第二位 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联合化疗综合化疗 按作用靶点 DNA 为靶点有丝分裂过程 烷化剂和抗代谢药某些天然活性成分 肿瘤细胞为靶点.
抗肿瘤药 汕大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Antineoplastic Drugs ( Anticancer Drugs )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肿瘤的病因 ( 一 ) 、外环境因素 1 、化学致癌因素 已达 1000 多种 直接致 癌物 间接致 癌物 引起与机体直接 接触部位的癌肿 以前致癌物形式进 入机体,经代谢、 转化形成活化的终 致癌物.
第一节 肿瘤抗原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第 20 章 肿瘤免疫.
第七章 抗肿瘤药 一、概述 肿瘤 (cancer) 可以分为良性肿瘤: 细胞增殖慢,包在夹膜内,不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异常迅速,不包 在夹膜内,能侵入周围组织而转移, 具潜在的危险性。
肿瘤标志物的组合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 (Tumor Marker) 是反映肿瘤存在 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 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 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 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 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 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肿瘤的化疗 肿瘤科 赵增虎.
肿瘤内科与综合治疗进展 胡国清.
抗恶性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Drugs
(Antineoplastic Agents)
第三十三章 抗恶性肿瘤药的临床应用.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六章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第一节 CK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CK的分类 第三节 CK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
第六章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第一节 CK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CK的分类 第三节 CK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 CK受体
Introduction of BMS Section Ⅵ.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项目41 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研究室
抗肿瘤化学药物.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第39章 抗恶性肿瘤药 邵阳医专药理教研室 周效思.
嘧啶类抗代谢物.
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临床应用抗菌药基本原则: 1. 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对抗菌药的敏感度。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抗生素 烯二炔类抗生素 烯二炔(enedinye)类抗生素,由放线菌产生,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强烈的杀伤作用,且作用迅速,是迄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抗肿瘤类抗生素.
第二节 干扰DNA合成的药物  Agents Interfering with DNA Synthesis.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Suggestions About Homework
淋巴结转移癌 制作:刘重次 钱丽娟.
左乳腺癌术后的PDT治疗.
抗恶性肿瘤药.
复 习 题 抗结核药应用原则.
抗恶性肿瘤药 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王国贤.
抗恶性肿瘤药.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第二十八章 抗恶性肿瘤药.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Drugs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抗恶性肿瘤药概述.
肺结核.
复习 1.甲硝唑、吡唑酮各有哪些作用与用途? 2.用吡唑酮治疗囊虫病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3.治疗不完全性蛔虫性肠梗阻宜选什么药?为什么?
抗恶性肿瘤药.
骨 骼 系 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张建华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李建国.
有关上调miRNA-145与急性 白血病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研究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基因的表达 凌通课件.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抗 肿 瘤 药 物 肿瘤治疗的最主要基础科学是药物学。没有抗肿瘤药物就没有肿瘤化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决定肿瘤化疗成败的关键之一。
第十六章 抗生素 Chapter 16 Antibiotics 授课教师:艾永兴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生物烷化剂-乙撑亚胺类、亚硝脲类.
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抗菌药物概论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十章 抗恶性肿瘤药.
药物的跨膜转运.
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李金鸣 教授.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基因信息的传递.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The Refinement of Anti-influenza Drug Tamiflu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抗恶性肿瘤药 恶性肿瘤:常见病,多发病。发病 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年轻化。 病因: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污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生肿瘤约900万人,死亡约700万人。我国每年新发生肿瘤约160万人,死亡约130万人。

恶性肿瘤的治疗 1. 未广泛转移前,采用手术治疗,必要时配合化疗和放疗。 2. 不能手术的病例(如肿瘤离大血管太近或年老体弱)或肿瘤已广泛转移的病人,采用化疗和放疗。 3. 白血病(非实体瘤),采用化疗。

抗恶性肿瘤药的现状 1. 对大多数肿瘤的疗效不理想。 2. 对少数肿瘤有较高疗效,如: 绒毛膜上皮癌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睾丸肿瘤 恶性淋巴瘤

抗恶性肿瘤药的缺陷: 1. 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严重损伤人体正常细胞,不良反应广泛、严重,病人不能耐受。 2. 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3. 肿瘤静止期细胞(G0 细胞)对药物不敏感。停药后, G0 细胞重新进入增殖周期,引起肿瘤复发。 4. 肿瘤细胞易产生耐药性。

一、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和化疗药物作用的关系 肿瘤细胞根据增殖能力分三类: 1.增殖细胞群:不断按指数分裂繁殖,对药物较敏感。 2.非增殖细胞群(G0):暂时不增殖,对药物不敏感,是肿瘤复发根源。 3.无增殖能力细胞群:细胞已老化,即将死亡。

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增殖细胞占肿瘤全部细胞群的比例。 1. 增长迅速的肿瘤,GF值较大,接近1,对药物较敏感,例如急性白血病。 2. 增长缓慢的肿瘤,GF值较小,在0.5以下,对药物不太敏感,例如慢性白血病、多数实体瘤。

G2 S M G1 增殖细胞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称为一个细胞增殖周期。 按细胞内DNA含量分为4期: S 期(DNA合成期) G2 期(DNA合成后期) M 期(分裂期) G2 S 增殖细胞 M G1

抗肿瘤药物按增殖周期中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分为两大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杀灭增殖周期各期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如烷化剂、抗癌抗生素等。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强。

抗肿瘤药物按增殖周期中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分为两大类: 2.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周期中某一期有较强作用。 作用于S期的药物: 羟基脲、阿糖胞苷、甲氨蝶呤 作用于M期的药物: 长春新碱、长春碱

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及药物作用示意图 G2 S M G1 周期特异性药物 抗代谢药 长春新碱类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无增殖能力细胞 烷化剂 抗癌抗生素 增殖细胞 死亡 M G1 G0期细胞

二.抗恶性肿瘤药按作用机制分类 1. 抑制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1)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 5-氟尿嘧啶 (1)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 5-氟尿嘧啶 (2) 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 (3)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 (4)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蝶呤 (5)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巯嘌呤

2. 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烷化剂、某些抗癌抗生素、顺铂与核酸碱基形成共价键,使DNA链内或链间交叉联结,导致DNA链断裂,抑制DNA复制。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以DNA拓扑异构酶为靶点,引起DNA单链或双链断裂。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药物能嵌入DNA碱基对之间,与DNA结合成复合物,阻碍RNA转录酶的功能,干扰转录,妨碍mRNA合成。 放线菌素D actinomycin D 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柔红霉素 daunorubicin 蒽环类抗生素

4.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1)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长春碱类、紫杉醇类 (2)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三尖杉酯碱 (3)干扰氨基酸供应的药物,L-门冬酰胺酶

5. 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抑制激素依赖性肿瘤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强的松 雄激素,睾丸酮 雌激素,已烯雌酚 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他莫昔芬 无骨髓抑制作用。

三、肿瘤的耐药性及其机制 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多药耐药性常见 是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多药耐药性 ( multidrug resistance,MDR ): 肿瘤细胞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同时对结构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MDR产生的机制 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基础。 (1)跨膜转运蛋白基因扩增或过度表达,使药物泵出增加,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如: P-糖蛋白 (P-glucoprotein,P-gp)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 肺耐药相关蛋白 (the lung resistance related protein)

MDR产生的机制 (2)细胞内一些蛋白酶的改变,使细胞解毒功能增强。 (3)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如DNA拓扑异构酶Ⅱ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

四. 大多数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选择性不高,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增殖旺盛的组织细胞也有损害作用,例如骨髓、淋巴组织、口腔粘膜、消化道粘膜、毛发、生殖细胞都是增殖、更新、代谢比较快的组织。

四.大多数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1.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并发症:严重感染、出血倾向。 预防:用药期间定期查血,白细胞低于3000/mm3,血小板低于8万/ mm3 ,暂停用药,应用维生素、糖皮质激素、升白细胞药、抗生素等治疗,必要时输血。 长春新碱、博来霉素不明显,糖皮质激素无。

四.大多数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 不良反 应 2. 胃肠道反应 3. 抑制免疫功能 2. 胃肠道反应 3. 抑制免疫功能 抑制或杀伤机体免疫细胞,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引起继发感染,危及生命。 用药过程中,有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生感染,暂停用药,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大多数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 不良反应 4. 肝、肾损害 5. 其它 脱发、停经、无精子、不育症、畸胎、致癌(第二原发恶性肿瘤)

五.抗恶性肿瘤药的给药途径 全身用药:口服、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肉注射。 局部用药:动脉插管(介入)或区域灌注、腔内注射(胸腔、腹腔、心包腔、蛛网膜下腔)、瘤内注射、局部涂敷(浅表病灶如基底细胞癌、磷状细胞癌)。

六、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联合用药的目的: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性产生。 (1) 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用药 增长缓慢的实体瘤,Go期细胞较多,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将增殖期及部分Go期细胞杀灭,驱动Go期细胞进人增殖周期,继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杀灭之。

六、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1) 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用药 生长比率较高的急性白血病,先用杀灭S期或M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再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其他各期细胞,待Go期细胞进入周期时,重复上述过程。

六、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2) 联合使用抗癌机制不同的药物 例如先用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环磷酰胺,再用抑制DNA合成的5-氟尿嘧啶,可能产生协同作用。

六、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3) 联合使用毒性不同的药物 多数抗肿瘤药物均可抑制骨髓,可与轻微抑制或无骨髓抑制的博来霉素、泼尼松、长春新碱等合用,以降低毒性、提高疗效。

六、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4) 根据抗瘤谱不同选用药物 不同的肿瘤对不同的药物敏感性不同。 胃肠道腺癌:5—氟尿嘧啶、噻替派、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 鳞癌:博来霉素、硝卡芥、甲氨蝶呤等。 肉瘤:环磷酰胺、顺铂、阿霉素等。

六、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5)根据药代动力学规律用药 如长春新碱可减少甲氨蝶呤从细胞外流,使甲氨蝶呤在细胞内浓度增加,可提高甲氨蝶呤的疗效。使用甲氨蝶岭之前,常使用长春新碱。

常用药物 四、commonly used drugs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代谢药,S期) 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儿童急性白血病、绒癌、恶性葡萄胎、卵巢癌、消化道癌、头颈部肿瘤;同种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类风湿关节炎等

常用药物 2)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消化道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绒癌、膀胱癌、鼻咽癌、前列腺癌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

常用药物 3)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巯嘌呤:儿童急淋(维持治疗)、绒癌 硫鸟嘌呤 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慢粒;同步化(G1期) 5)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急非淋(急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常用药物 2.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作用机制: 1)烷化剂(化学性质高度活泼,具有一或两个烷基) 作用机制: 与DNA或蛋白质分子中亲核基团(氨基、羧基、羟基、磷酸基)起烷化反应交叉联结或脱嘌呤DNA链断裂或复制时碱基配对错码DNA结构和功能损害/细胞死亡

常用药物 a.氮芥类 氮芥 (HN2):恶性淋巴瘤;高效、速效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 CTX) 广谱;恶性淋巴瘤、急淋、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多发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

常用药物 b.乙撑亚胺类 塞替派(TSPA) 较广谱: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肝癌;局部刺激性小,可注射和腔内给药 c.甲烷磺酸酯类 白消安 (busulfan;马利兰, myleran) 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久用可致肺纤维化(马利兰肺)、闭经、睾丸萎缩

常用药物 d.亚硝脲类 卡莫司汀(carmustine) 洛莫司汀(lomustine) 司莫司汀(semustine) 脂溶性高,易透过BBB;脑瘤、黑色素瘤、胃肠道肿瘤

常用药物 2)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博来霉素 (bleomycin): 含多种糖肽的复合抗生素;G2和M期;在A-T配对处与DNA结合DNA链断裂复制受阻;鳞上皮癌、淋巴瘤、睾丸癌;肺间质纤维化

常用药物 丝裂霉素 (mitomycin) 含有乙撑亚胺和氨甲酰酯基团,具有烷化作用(与DNA双链交叉联结,抑制其复制;使DNA断裂);广谱;消化系统癌症、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

常用药物 3)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顺铂 (cisplatin, DDP) Pt2+与碱基(G、A、C)交叉联结;睾丸 肿瘤、卵巢癌、膀胱癌、乳腺癌、肺癌、 头颈部癌;肾和耳毒性。 卡铂 (carboplatin)

常用药物 4)拓朴异构酶(I或II)抑制药 喜树碱 (camptothecine) 羟喜树碱 I;S期,G2 M 胃肠癌、绒癌、急慢粒、肝癌、头颈部癌

常用药物 鬼臼毒乙叉苷、鬼臼毒噻吩苷 II;S和G2期;睾丸癌、肺癌、儿童白血病(婴儿单核白)

常用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共性:抗癌抗生素;嵌入DNA碱基对,干 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周期非特异性 放线菌素D (dactinomycin) 肾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霍奇金病

常用药物 柔红霉素 (daunorubicin) 多柔比星(doxorubicin) S和M期;急淋、急粒、恶性淋巴瘤、实体瘤;心脏毒性 普卡霉素 (plicamycin):降低血钙;睾丸胚胎瘤。

常用药物 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1)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药 影响微管装配和纺锤丝形成有丝分 裂停止(M期) 长春碱 、长春新碱 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绒癌;外周神经炎

长 春 花 抗菌药合理应用原则

常用药物 紫杉醇 转移性卵巢癌、乳腺癌 被剥皮的红豆杉在流泪

常用药物 2)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 三尖杉酯碱 :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使核蛋白体分解,释出新生肽链,抑制有丝分裂;急粒、急单(急非淋) 3)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 门冬酰胺酶 (asparaginase):急淋

常用药物 5.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补充或拮抗调节平衡 糖皮质激素:急淋、恶性淋巴瘤、慢淋 雌激素:前列腺癌、绝经期乳腺癌 雄激素:晚期乳腺癌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药: 如他莫昔芬(tamoxifen),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