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政104年8月份讀書會 書目:獨居時代 一個人住 因為我可以 分享人:
作者簡介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及《大眾文化》(Public Culture)期刊編輯 。 第一本著作《熱浪來襲》(Heat Wave)贏得數項學術及文學獎,並獲《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te)評選為「最愛書籍」 。 他的研究已獲《紐約人》(The New Yorker)和CNN及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報導 。 他的故事則出現在《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滾石》(Rolling Stone)和廣播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 )。
獨居不再等於孤獨,而是我們的生活新選擇全球崛起的新風潮:獨居 獨居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獨居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要學習一個人住的生活方式但其實,獨居不只是我們的選擇,更需要社會的整體設計 。 群居了二十萬年的人類,在五、六十年前開始了獨居生活。 群居生活,不再理所當然 !
全球獨居者大幅崛起 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 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都市。 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有40%至45%的家庭為獨居。 傳統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如日本,約有30%的家庭獨居。 德國、法國、英國獨居比例高於美國。 獨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
為什麼我要獨居? 年輕人的成年禮。 (年輕專業人士付更高房租)追求自由與隱私:追求第二青春期。 (三、四十歲的單身貴族)拒絕為不盡理想的伴侶犧牲自己的事業或生活方式。 (離婚男女)不再相信婚姻是快樂或安定的可靠來源。 (長者)多半喜歡一個人住,勝於與友人或子女同住。
(最重要的是)獨居,因為我有能力 經濟發展累積的財富,以及福利國家提供的社會安全。 世界歷史文化的變化:個體崇拜,我比「團體」更神聖。(如:女性主義 )。
我們不了解的獨居 獨居與年齡無關。 獨居不等於孤獨寂寞。 相較於已婚者,獨居者更熱衷於社交和公民生活,朋友更多。 獨居者的心理健康優於與他人同住的未婚人口。
我們可以從獨居學習到什麼? 在這個媒介與超連結不虞匱乏的世界,獨居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並體會陪伴的樂趣。 獨居現象帶給世界文化、商業和政治的震撼。 憑藉著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原始資料,以及對於諸多獨居人士的生動描繪,克林南柏格顛覆了傳統,進而針對獨居的興起如何改變現代人的生活體驗,提出了深入的見解。 對於這個前所未見的社會變遷,《獨居時代》融合了扎實的社會科學研究與真實案例。 獨居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選擇,更需要整個社會的研究與全體設計。包括:一、都市設計。二、居住設計。三、生活物件的設計。四、社會福利的設計。 本書並非推廣獨居,也無意忽視獨居所必須具備社交與經濟上的條件,才能維持獨立。但透過書中人物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獨居經驗,你可以不必害怕獨居,更進一步在有機會獨居時,也可以擁抱幸福
結語 新獨居時代來臨了!這個世紀的人們愈來愈長壽,其中,結不了婚、不想婚、離婚、分居、週末夫妻等的獨居人口也愈來愈多,日本經濟學家三浦展預測,獨居者將成為商業市場的主流消費族群。 不是每個人都能對一個人住樂在其中,我認為要當個「樂單族」得更懂得「愛自己」。這三個字聽起來很耳熟,但具體的行動是什麼?不是過於自我、任性,也不是退離人群變得像座孤島,而是花多一點時間與自己相處,更享受獨處和居家生活。
紐約知名社會學家克林南伯格(Eric Klinenberg)說得好:「我們都還在學習一個人生活,並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即使社會文化的某些主流價值常令單身或獨居者不那麼自在,「一人化」仍是必須更去了解和適應的社會風潮。也許因為某些因素暫時無法經營親密關係,用心經營與自己的關係、保持身心和諧,快樂的主權就在自己手裡。別再因為無伴而發愁,活出熱情、學會一個人的快樂,便不需要羨慕他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