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報告 楚辭
關於楚辭的… 《離騷》 《九章》 《九歌》 形式 , 風格及主題思想
楚辭的形式 形式上的特點 1. 將形容詞和副詞提前, 置於句首 例: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汩吾若將不及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兮 阽余身而危死兮 例: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汩吾若將不及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兮 阽余身而危死兮 溘吾游此春宮兮 ……
2. 形容詞的連明 例: 佩繽紛其繁飾兮, 芳菲菲其彌章 紛匆匆其離合兮…… 心猶豫而狐疑 -- 形容詞多用雙聲, 疊韻字或疊字。 -- 這類辭匯頻繁而準確地運用,正是善 詞的表現
這些形式上的特點 , 均為後世模效者所採用, 他們更直接套用屈原作品的句子以為表達的特點。 3. 方言詞的大量使用 據《方言》, 《說文解字》, 《楚辭章句》等書所指出, 《楚辭》所使用楚地方言辭已有二三十個, 如汨、莽、溤、悼、 娃、 爽、夢、佗傺、紛……等等。 這些形式上的特點 , 均為後世模效者所採用, 他們更直接套用屈原作品的句子以為表達的特點。
4. 虛字的使用 《離騷》句法的特點是幾乎每一句都有一個虛字, 如 之、 其、以、而、乎、於 等等。 於、乎 均用作介詞。分用於上下句。 例: 朝發軔於天津兮 , 夕余至乎西極。
《九歌》每句都用了一個「兮」字。「兮」字用於句中 ; 而《離騷》是兩句用一個「兮」字, 並用於上句之尾。 《九章》中的《涉江》亦有用到「乎」 字。 例: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旦余濟乎江湘。 懷信佗傺, 忽乎吾將行兮。
5. 篇幅長短自如 屈原的作品長短自如, 有長如《離騷》, 達三百七十四句; 短如《九歌》, 僅五句。 6. 句式參差 楚辭的作品大多是,雜言體, 少則二, 三字一句, 多則十字一句。又如四言, 五言, 六言加語助詞「兮」為主。
7. 韻式多樣 依當時當地口語押韻, 可以轉韻, 而韻腳的變化亦多, 且章法無常規。 8. 在其他特定形式方面, 屈原的作品一般在最後有「亂曰」一節, 起總挈主旨的作用 ; 較少數的篇章有 「少歌」一節, 這是指前章內容的小結。
屈原作品的主題
離騷 九歌 九章
《離騷》何解? 何謂《離騷》? (二)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中的說法:「離,別也。騷,愁也。」將「離騷」解釋為別愁。 二說都說得通,也都點出《離騷》即詩人抒寫愁怨之作。 《離騷》的解釋有很多,其中有: (一)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 傳》中的解釋:「離騷者,猶離憂也。」而班固云:「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離,是遭受的 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屈原的代表作品,首推離騷,共三百七十三句,長達二千四百九十一字,懷王親秦絕齊,屈原力阻,反遭王怒,初次放逐於漢北時作,乃叙事抒情諷誦辭,而不是樂章。
《離騷》內容簡介 (一) 混濁污世,獨守芳潔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寫出了自己的才識和修好 。「扈江離與辟芷兮,纫秋蘭以為佩」是以香草汀離等比自己品質;「朝飲木蘭之墬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及「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是分別以飲食芳潔及服飾奇異而顯其人格高尚和志行高潔。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手求索。」、「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他痛恨的指斥貴族的腐化、苟’且偷樂和自私等行為,以及培養的人材也變了質。 (一) 混濁污世,獨守芳潔 《楚辭》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部份: (三) 不忍去國,魂牽舊鄉 (二) 上下求索,道途多艱 (一) 混濁污世,獨守芳潔 《離騷》內容簡介 《離騷》書影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匆迫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詩人上求天帝,而天門不開,下求美女(比喻理想中的國君)也不可得,一切堅持彷彿徒勞,終而歸於失敗,詩人不得不感歎人間世事總是混濁妒賢蔽美稱惡的。「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是寫出在那些小人要排斥他,屈原雖勢單力弱,但仍堅定自己的志向而不侮改 ,堅持清白做人,為直道而死 。他甚至道:「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誓將離開楚國,絕不同流合污,變節從俗。 。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惟夫党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為他感慨當時奸得勢,積習已深,供獻革,感覺到力量薄弱,時光的不再 。 ※「女嬃 之嬋媛 兮」詩人先是假託一個大姐姐式的人物「女嬃」勸告自己放棄孤高耿直的秉性,隨波逐流,和光同塵。「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餘之中情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指出不願放棄自己的志向,於是渡過沅水和湘水去向自己仰慕的聖君重華陳說自己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跪敷衽以陳詞兮,耿吾既得中正 」為向聖君陳述之後,內心得以穩定,對理想更加堅信不渝,開始了漫長的上天入地的求索過程。 (二) 上下求索,道途多艱
◎ 司馬遷譽為:「屈原放逐,著離騷,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君之不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玫志焉。」 (三) 不忍去國,魂牽舊鄉 ※「陟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兩句是為屈原在飛騰中,忽然俯瞰到故鄉楚國時而生之睠 戀不捨之情景,可見作者那種深遽的愛國愛鄉之情。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駕八龍之蜿蜿兮,載雲旗之委蛇 」是屈原以奇特奔放的幻想,想像自己駕著飛龍,揚雲霓,鳴玉鸞,遨遊天界,痛苦的心靈似乎暫時得到了安頓。 ※神巫勸慰詩人楚國充滿黑暗,早已不值得留戀,應擇主而事,鼓勵他去國遠遊。詩人猶疑不定 ,但最後也依照靈氛之勸告,選擇吉日出國。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可見屈原於求愛失敗之際,又假想自己找靈氛去占卜及攔住巫咸請降示。 ※ ※「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為全首之尾聲。作者處境的孤獨,理想的幻滅,吞噬著詩人的心靈。在憂憤、痛苦中,詩人決定以身殉國。
何謂《九歌》? 《九歌》之主題大致分為四種: 《九歌》包括: 《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四) 滲入屈原內心心情的寫照 (三) 描寫戀愛的歡樂和別離的痛苦 (二) 讚美、崇拜和敬奉鬼神之話 (一) 描寫祭祀的熱鬧歡愉之場面 《九歌》是楚國祭祀用的樂歌,共十一篇,基本按祭祀的順序排列,以眾神之首的《東皇太一》的頌歌開始,用送神曲《禮魂》結束。這些古樂歌相傳是夏代的君主啟從天上把它偷下人間的,一直在民間流傳,屈原晚年放逐在沅、湘流域,對《九歌》做了加工整理。 《九歌》之主題大致分為四種: 《九歌》包括:
(一) 描寫祭祀的熱鬧歡愉之場面 Ф 《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東君》 ※ 從環境氣氛的渲染裡表達對神的敬意。這是本篇的獨特之處,並且反映了人們祭神時的精神活動,盡力去取悅娛樂天神,以表達對神的崇敬之心。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可見人民祭禮中擊鐘鼓、吹竽彈瑟甚至歡呼起舞之熱鬧歡愉之場面 ※由於東皇太一是至大、至高的大自然的化身,不同於其他的自然神,因此,本篇關於神的形象,沒有任何的描寫;對於神的功德,也沒有正面歌頌 。 ※《東皇太一》是祭祀最高天神的樂歌,儀式莊嚴典雅。 「天神貴者太一,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 《東皇太一》、《東君》 (一) 描寫祭祀的熱鬧歡愉之場面 Ф 《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
(二) 讚美、崇拜和敬奉鬼神之話 Ф 《雲中君》 《雲中君》、《禮魂》 雲中君 ※「覽冀州兮有餘 ,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 ,極勞心兮忡忡」兩句為深刻描寫出楚人矛盾的心情。雲神倏忽來去,行蹤不定,使人們不禁憂慮雲神離去後,何時再回來潤澤楚地。這些細緻的心理刻畫,更加深化了人們對雲神敬愛依賴的主題。 ※ 「謇將憺兮壽宮, 與日月兮齊光」為人民雲神之降臨而歡呼,並歌頌雲神的德澤「與日月齊光」,而且是遍及九州四海。 ※ 在古代人們對雲的認識是和雨分不開的,所謂「雲行雨施」,而農業生產活動離不開陽光和雨水。雲神的來臨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因此人們對雲神尤為尊敬。 ※ 雲中君,是楚人對雲神的別稱。本篇是祭祀雲神的樂歌。「晋巫祠五帝、九原、直南 、襲秦、東君、雲中君、雲中君乃其中之中神,是指雲神飄忽不定。 (二) 讚美、崇拜和敬奉鬼神之話 《雲中君》、《禮魂》 Ф 《雲中君》 雲中君
(三) 描寫戀愛的歡樂和別離的痛苦 Ф 《山鬼》 《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山鬼,就是山中之神,因其不是正神而稱之為鬼。這裡的山神指的是巫山神女。本篇主要描寫的是這位失戀的山中女神,纏綿多情和堅貞不渝的情操。 ※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君思我兮然疑作」是對戀人的爽約,產生了種種念頭,既為戀人尋找藉口,又疑心戀人是否也在思念自己。 ※本篇是由女巫獨唱的歌辭,先是作為敘述者描述女神的意態和姿容「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她是大自然美的化身,多麼的空靈縹緲,儀態萬千,然而她又是那麼的孤獨寂寞,充滿哀怨。 (三) 描寫戀愛的歡樂和別離的痛苦 《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Ф 《山鬼》 山鬼
(四) 滲入屈原內心心情的寫照 Ф《國殤》 《國殤》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返, 平原忽兮路超遠」描繪了慘烈的戰爭場面,遮天蔽日的流矢,視死如歸的將士,血流滿地,屍橫遍野。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最終留下一片蕭索的曠野。 ※ 國殤,是泛指為國捐軀的將士。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 。 ※ 屈原更希望於表揚戰士之同時可激發楚國人民同仇敵愾之志、愛國之心,誓死雪洗國恥的願望。 ※主旨體現於全辭最後四句:「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 ,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於讚揚楚國戰士的堅毅不屈的精神、歌頌其永垂不朽的精神及敬佩其以身殉國的同時也就是肯定他們的行為,亦反映出作者有著和他們同樣的心志│忠君愛國。 (四) 滲入屈原內心心情的寫照 Ф《國殤》 《國殤》 楚國戰士
何謂《九章》? 《九歌》的主題大致可分為三部份: 《九章》包括: (三)記錄了他在不同時期遠離故土、心靈飽受煎熬的情形。 《惜誦》、《涉江》、《哀郢 》、《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和《悲回風》。 何謂《九章》? (三)記錄了他在不同時期遠離故土、心靈飽受煎熬的情形。 (二) 揭露楚國朝廷之腐敗 (一) 反映屈原的愛國思想 《九章》是屈原九篇詩歌的總集 ,主要是屈原被放逐到漢北及江南時期的作品,由後人輯為一卷,題為《九章》,並非屈原在一時一地完成的。故朱熹亦曰:「九章者,屈原之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國,隨筆感觸,輒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作。」 《九歌》的主題大致可分為三部份: 《九章》包括:
(一) 反映屈原的愛國思想 Ф 時刻未有忘懷祖國 ※「廣遂前畫兮,未改此度也 」屈原雖然顛沛流離,卻始終不肯出國,時刻眷念著楚國,希望自己能夠重返楚國朝廷,實行內心的「美政」理想。 ※ 「獨歷年而離愍兮,羌憑心猶未化。」、「知前轍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兩句可見屈原多年來遭小人陷害也不被楚王重用,但他仍不改心志。 ※ 屈原的作品中,往往以美人比喻自己,有時則比喻楚君。從詩題《思美人》來看,本詩的「美人」應是指楚懷王。 ※ 「思美人兮,攬涕而竚眙。」於首句便借思念美人抒發自己對楚王的思念 。 (一) 反映屈原的愛國思想 Ф 時刻未有忘懷祖國 《思美人》 屈原不願離開楚國
※ 全詩一直圍繞「哀」和「郢」作文章,「哀」既有自哀,又有哀悼郢都淪亡之意。故司馬遷讀《哀郢》而悲其志,這個「志」就是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切。 ※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屈原被放逐時,是懷著一種永別的心情離開這裡的。自己雖被流放,然而心懷楚都,徘徊不忍離去。中間記述流亡的路線與感受,敘述中兼抒情,亦情亦景,情景相生。 ※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完全是國破家亡的情感,給全詩蒙上了一層悲涼之霧。 ※ 《哀郢》是屈原離開郢 都、放逐江南九年之後所作。當時,他在流放地聽到秦軍攻破郢都的消息,回憶起九年前自己離開郢都的情形,想像著故都被毀,宗廟瓦解,百姓離散的慘狀,感慨萬千,便作了這篇詩歌。 Ф 熱愛人民的感情 《哀郢》 蘭花
Ф 甘願以身殉國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最後兩句可見屈原是要以死來証明自己清白,及以此為世人留下一個不朽的典型。 ※ 「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可見屈原慨嘆世上沒有人了解自己的忠君愛國之情, 表示願意以死來表明心跡。 ※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黑與白、上與下、玉與石往往顛倒混淆,以至小人遮蔽賢人,自己空有才能,卻不受重用。 ※ 史記,屈原列傳云:「乃作懷沙之賦,於是石逐自投汨羅以死。」朱熹把懷沙解釋:「懷抱沙不以自沉也。」極為明白確切,此篇當是屈原將要投水時作品,所以詞語迫促,音節悲壯。 《懷沙》、《惜往日》、《悲回風》 Ф 甘願以身殉國 《懷沙》 屈原之墓
※ 「抽思」的意思是「抽繹其所思」,即將心中紊亂的思緒理出頭緒來,以傾吐心中的鬱悶。詩歌敘述屈原多次向楚王進諫,忠心耿耿,但都不被接納,反而使自己流浪異鄉,心中充滿無法上達的愁苦 。其中「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更見屈原日夜思念楚國,其愛國之情尤為明顯。 ※ 如《橘頌》中,屈原在描寫橘樹的同時,也寄託了自己的懷抱。詩中說橘樹「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說明生於南國的橘樹秉性是不能移動的,藉此比喻自己也不能離開故國,一旦離開祖國,就如橘樹挪到淮河以北一樣,變成無味的枳,從中流露深厚的愛國主義與民族感情。 ※ 如《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顧兮」、「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幾句可見作者對楚國深刻的感情。首先,屈原由於思念故國而登鄂渚回頭顧望,可見他的思君思國之情。屈原寫馬緩慢的走上山,而船亦像是在水中凝集滯留似的,但之後卻寫明「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可知其實屈原朝出而晚到目的地。馬緩而船慢全是他自己的主觀感覺,這裡能更深刻的表明屈原根本捨不得離開楚國,反映了他對楚國的眷戀,從而見其效忠君國之心志。 ※ 《九章》中其實每篇都有流露出屈原忠君愛國之思想。 Ф 忠君愛國
※ 詩歌敘述屈原在政治上被讒言中傷,遭楚王疏遠的過程。他先說自己因忠君而招禍,然後敘述自己心中的沉鬱痛苦,最後表示堅貞不屈的決心。 # 屈原於最後更道出因為自己遭讒被逐,有冤無處訴,如果在投江前不作詩文來訴說自己的苦衷,那麼不但楚王不能體察自己以死明志的忠心。詩中說明屈原自盡的苦衷,是希望以死來激發楚頃襄王醒悟過來。 ※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黑與白、上與下、玉與石往往顛倒混淆,以至小人遮蔽賢人,自己空有才能,卻不受重用。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弗參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信讒諛之渾濁兮,盛氣志而過之。」這幾句可見楚國小人當道,而且經常向楚王說巧占虛詞。但偏偏楚王親小人而遠賢臣,不分是非黑白,更會把忠臣貶摘至遙遙無期之地,由此可想像楚朝廷之腐敗 。 (二) 揭露楚國朝廷之腐敗 Ф 《懷沙》 Ф 《惜往日》 Ф《惜誦》
(三) 記錄了他在不同時期遠離故土、心靈 飽受煎熬的情形。 ※ 屈原二次放逐,頃襄王三年,屈原四十八歲之後,在江南所作,其中好多用雙聲疊韻,以及重言的聯綿字,諸如相欷、曼曼,逍遙,踴躍,等字使音節悲切和諧,為九章之冠。 ※ 時間大概為懷王二十四年,屈原三十九歲,楚又背齊親秦,屈原初放漢北時所作。。詩歌敘述屈原多次向楚王進諫,忠心耿耿,但都不被接納,反而使自己流浪異鄉,心中充滿無法上達的愁苦。 ※ 時間大概在懷王十六年,屈原三十一歲時所作。這首詩是屈原被饞言中傷、楚懷王疏遠屈原之際寫成的。屈原被免左徙,降為三閭大夫,因而他先說自己因忠君而招禍,然後敘述自己心中的沉鬱痛苦,最後表示堅貞不屈的決心。篇中連連提到「莫之白」、「莫察」、「無路」、「莫吾聞」等語句,彼此意思相若,為何讀來卻不覺詩歌嘮叨?這是由於這些語句,全都是冤屈莫訴,悲從中來 。 (三) 記錄了他在不同時期遠離故土、心靈 飽受煎熬的情形。 Ф 《悲回風》 Ф 《抽思》 Ф 《惜誦》 屈原尋訪賢君之況
楚辭的風格
《離騷》 浪漫色彩 * 想象豐富, 多姿多彩。 時空上可以與遠古的人交往,上天下地, 無所不到。而所寫的題材往往與現實的處境分不開。屈原真實地描繪了楚國的現實, 並指出楚國混濁的政治局面。面對黑暗的現實, 詩人無力加以改變, 一片忠心又無人理解, 因此構想出一個神話的境界, 以抒發自己鬱悶的感情。
* 運用神話 屈原對於神話, 原始宗教和歷史都有濃厚的興趣。他在多篇作品中亦有提及到遠古的歷史人物,如 《離騷》「堯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濟沅湘南征兮, 就重華而陳詞」。在想象的世界裡, 舜的神話色彩比較突出。
*運用比喻 例 :《離騷》善鳥香草喻君子, 惡禽臭物喻讒佞。又以靈修美人以媲於君, 宓妃佚女譬賢臣, 飄風雲霓以為小人。
* 象徵 《離騷》 “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兮。”
*典故的運用 例 : 《離騷》 「 … 昔三后之純粹兮 , 固眾芳之所在。 湯禹儼而袛敬兮, 周論道而莫差。舉賢能而授能者, 循繩墨而不頗。」
* 感情奔放 《離騷》 「懷朕情而不發兮, 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屈原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自己在混濁污世中仍能獨守芳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感情奔放, 毫不修飾。 故此, 司馬遷將屈原的作品譽為:「屈原放逐,著離騷,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君之不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玫志焉。」
*場面宏大壯觀 「…回朕車以復路兮, 及行迷之未遠。」 「…欲遠集而無止兮, 聊浮游以逍遙。」 《離騷》中有不少作品均有開闊的意境, 場面宏大壯觀, 形成瑰奇壯偉的風格。
*富有音樂美 屈原的作品多用「兮」字, 且句式參差, 除七言句外, 亦有一言, 二言, 三言…等等。 例 : 《九章 抽思》中亂曰一節 「… 愁喚苦兮, 靈遙思兮。路遠處幽, 又無行媒兮。」 由以上各例子可見, 屈原的作品句有長短, 且多用兮字, 令作品讀來極富音樂美。
《九歌》 *浪漫色彩 《九歌》集中的提煉了民間抒情短歌的優美精神,顯示出獨特的風格。同時亦透露著一種不可掩抑的深長的感傷。《九歌》有九篇, 而其中有《山鬼》描述失戀的痛苦,《國殤》歌頌為國捐軀的英雄,《湘君》、《湘夫人》抒發悵惘彷徨的情緒。由以上篇章可見, 屈原的作品正是他長期被放逐的現實心情的自然流露。
* 語言清麗 《九歌》格調清新綺麗,玲瓏透徹。
*語言靈活 形式上, 屈原的作品所運用的句式參差, 句有長短, 多則十字, 少則一字,並打破了詩經以來以四言為主的句式, 因此亦屬雜言詩的一種。楚辭上言語的靈活運用更便於作者表情達意, 抒發自己的情感。
《九章》 *浪漫主義 《九章》主要是屈原被放逐到漢北及江南時期的作品。屈原在朝中被饞言中傷、被楚懷王疏遠。屈原常在作品中表現出他被國君疏離的感情, 如在《思美人》一篇中請講述屈原對楚懷王極為忠貞,卻不被楚懷王所理解。即使如此,屈原也不願變節。此篇正是屈原將自己的遭遇好比一個被丈夫遺棄的婦人一樣。
*長於抒情 《九章》記錄了他在不同時期遠離故土、心靈飽受煎熬的情形。屈原即使面對風光旖旎的沅湘、五溪等勝地,也由於心懷故國而認為不可久居。但是屈原的忠心卻不為楚王理解,灑一腔熱血而終無所補。在《九章 -- 哀郢》中, 屈原回憶起九年前自己離開郢都的情形,想像故都被毀,宗廟瓦解,百姓離散的慘狀,感慨萬千,便作了這篇以抒發自己對國破家亡的感慨。
*比興手法 屈原的作品向以比興手法的精妙運用而著名, 而游國恩先生亦稱之為「以女性為中心的楚辭觀」。詩人往往以女子的口吻來書寫情懷,把君臣遇合的關係轉變成男女關係,如屈原在《九章 -- 思美人》一詩中, 以齊宣王比喻美人, 並以失戀口吻刻劃自己被國君疏離的遭遇。
*寫景寄情 以《涉江》 一詩為例, 在淒涼的秋冬之風中,屈原再回顧郢都,顯出他的思鄉之情。他自枉陼至辰陽,再抵達四時多雨、風景幽晦的沅西,屈原為江北之人,習慣居於開闊地帶,至此不免有所感懷,更何況他是個被讒言所害的失意者。
* 融情入景 《九歌》是屈原在流放江南的過程中, 模仿祭歌的形式而創作的一組結構嚴謹而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的祭神樂歌。 《九歌 -- 東王太一》「寧偃蹇兮絞服, 芳菲菲兮滿堂。」 《九歌 -- 湘君》「橫流涕兮潺湲, 隱思君兮陫側。…… 朝聘騖兮江皋, 夕弭節兮北渚,鳥次兮屋上, 水周兮堂下。」 此詩的藝術成就在於具備了融情入景的境界, 以恰切的比喻描繪人物的心理, 使全詩籠罩在激蕩人心的悲劇氣氛中, 令人讀來有更深的感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