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遺傳 第三節 核酸的結構與複製
遺傳物質的發現 1.摩根的研究團隊最早證明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染色體的組成成分成為遺傳物質的候選者。 2.一直到1940年代,許多科學家都還認為蛋白質 是遺傳物質,DNA只是扮演輔助角色而已。 3.隨著一連串的實驗進行,最後證明DNA才是 真正的遺傳物質。 4.核酸的發現:1869年瑞典科學家米歇爾從傷口 的化膿中抽出酸性黏稠物質,後來發現此物質 也存在細胞核中,其成分包括DNA與RNA。
遺傳物質是蛋白質還是DNA? 1.為何許多科學家都認為蛋白質是遺傳物質? (1)人體的蛋白質由 20種胺基酸 構成, 3.格里夫茲:研究肺炎鏈球菌 R型-菌落粗糙(無莢膜-無致病力) S型-菌落光滑(有莢膜-有致病力)
格里夫茲(1928) - 性狀轉形實驗 A.注射S型細菌 → 老鼠死亡 B.注射R型細菌 → 老鼠存活 C.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 → 老鼠存活 D.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 + R型活細菌 → 老鼠死亡 死亡老鼠血液 出現S型活菌! 何種物質所致?
艾佛力繼續研究細菌的轉形 1.R型菌 + 用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萃取液 →出現S型菌落 (萃取液中含DNA) 2.R型菌+ 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DNA +RNA酶 →出現S型菌落 3.R型菌+ 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DNA +DNA酶 →沒有S型菌落 4.R型菌+ 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DNA +蛋白酶 ◎結論(1944年):遺傳物質是DNA
肺炎鏈球菌轉形實驗 1.轉形的機率很小 ,不容易找到S型菌落 2.使用的血清中含 有對抗R型菌之 抗體,故可中和 R型菌,使R型菌 死亡並發生沉澱
賀雪與蔡斯(1952)- 噬菌體實驗 ◎以放射性同位素標定追蹤, 證明遺傳物質是DNA 1.用35S培養大腸桿菌,以噬菌體 的噬菌體。 2.用32P培養大腸桿菌,以噬菌體 感染,培養出核酸含放射性32P
賀雪與蔡斯(1952)- 噬菌體實驗 ◎以放射性同位素標定追蹤, 證明遺傳物質是DNA 3.含放射性元素的噬菌體: (1)蛋白質外殼有 35S 標記 (2) DNA有32P 標記 4.離心分離噬菌體與大腸桿菌(較重,會沈澱): (1) 35S標示外殼→上清液含 35S (噬菌體外殼) (2) 32P標示DNA→沈澱物含 32P (細菌體) 結論:進入細菌體內的遺傳物質是DNA! 感染沒有放射性的大腸桿菌
去氧核糖核酸(DNA) 查加夫法則:查加夫分析構成DNA的四種含氮鹼基 ,發現A的含量約等於T,C的含量約等於G。 A-腺嘌呤 T-胸腺嘧啶
核酸- DNA與RNA(核糖核酸) DNA RNA 五 碳 糖 去氧核糖 核糖 含氮鹼基 A、T、C、G A、U、C、G 脲嘧啶 (U) 五 碳 糖 去氧核糖 核糖 含氮鹼基 A、T、C、G A、U、C、G 脲嘧啶 (U) 核糖 胸腺嘧啶(T) 去氧核糖
DNA的結構 1.1952年,弗蘭克林拍攝X光繞射圖 2.1953年,華生與克立克發表雙螺旋模型 - 雙股、反向平行、螺旋狀- 兩股都是由核苷酸構成的長鏈 ,由磷酸與相鄰核苷酸的去氧 核糖相連。 (5’端 → 3’端) 5’ 3’ 3’ 5’
DNA的結構 (續) 磷酸接在第五個 碳的位置(5`端) 氫氧根接在第三個 碳的位置(3`端), 易與磷酸根結合, 5’端 往 3’端 延長
DNA的結構 (續) 1.A與T配對(2個氫鍵) C與G配對(3個氫鍵) 2.兩股間的寬度(直徑) 2nm 3.旋轉一圈長3.4nm (10對含氮鹼基) 4.每種生物有其特定比例 的 A=T 、 G≡C
RNA的結構 1.RNA的核苷酸含有核糖,四種含氮鹼基是 腺嘌呤、胞嘧啶、鳥糞嘌呤和尿嘧啶(U) 3.細胞內的RNA包括三種主要類型: (1)傳訊RNA(messenger RNA, mRNA) 載有自DNA轉錄而來的遺傳資訊 (2)核糖體RNA(ribosomal RNA, rRNA) 與蛋白質一起形成核糖體 (3)轉送RNA(transfer RNA, tRNA) 則將胺基酸帶至核糖體以合成蛋白質
想一想 ◎某位微生物學家分析一種新型病毒的核酸 ,發現其含氮鹼基的含量為: A 23%、G 23%、C 27%、U 27% 根據此一資訊,你認為這種病毒的遺傳物 質是單股DNA、雙股DNA、單股RNA或 雙股RNA? 是單股RNA。若是雙股,A和U比例會相同
DNA的複製方式:半保留式複製 1.兩股核苷酸之間的氫鍵斷開,以舊的 一股為鑄模製造互補的另一股。 2.複製完成的DNA其中一股是舊股, 另一股是新股。
證明DNA以半保留方式複製的實驗 2.將大腸桿菌放在含14N ◎麥舍生與史塔爾(1958) 用同位素15N追蹤大腸 桿菌DNA的複製: 的培養液,經過一次 分裂後純化其DNA 3.以離心方式測得第一子 代的DNA一股含15N, 另一股含14N (較輕)
證明DNA以半保留方式複製的實驗 (續) 4.繼續在14N培養液中培養 大腸桿菌,分離其第二 子代。 5.分析第二子代的DNA, 比例為1:1 (1)一股15N,另一股14N (2)兩股皆為14N(最輕) 6.分裂後已無兩股皆含 15N的DNA了
DNA的複製過程 1.雙股鬆開:DNA解旋酶使複製起始序列的氫鍵分 2.合成引子:導引酶在模版上合成一小段的RNA引子 3.鹼基配對: A配T,G配C (1)以三磷酸去氧核苷酸(dATP、dTTP、dCTP、dGTP) 為原料,合成互補的另一股。 (2)DNA聚合酶使核苷酸由5' 端往3' 端依序連接一個一個的核苷酸分子而形成新的多核苷酸鏈。 4.接合:由DNA連接酶將不連續的岡崎片段接合
DNA的複製過程 (方向:5’→3’) 真核生物DNA的複製程序和細菌的類似,但由於 其分子較長,往往須由多個複起點同時開始進行
小知識:DNA聚合酶的特性 DNA聚合酶只能逐一地將核苷酸分子加到一段 已經和模版股配對好之既存序列(稱為引子) 的3‘ 端上,它無法接合第一個核苷酸而起始 DNA新股的合成。DNA聚合酶所能使用的引子 可以是RNA引子,也可以是DNA引子,關鍵點 在於這些引子的尾端是否提供了3'-OH。
第十一章:遺傳 第四節 基因表現與蛋白質的合成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DNA ↓(轉錄) RNA ↓(轉譯) 蛋白質
原核與真核生物轉錄與轉譯的比較 1.原核生物-在細胞質中同時進行轉錄與轉譯 2.真核生物- (1)細胞核內進行轉錄與修飾剪接。 (2)mRNA由核孔進入細胞質進行轉譯。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轉錄:合成RNA 1.RNA聚合酶附著在啟動子(一段DNA序列) 上,將DNA雙螺旋打開。 2.以DNA其中一股為模版,5’端往3’端逐一 將核苷酸串連起來,直到遇到代表終止意 義的鹼基訊號為止。 3.轉錄產生的RNA稱為初級轉錄本。
想一想 ◎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在下列特性上有何異同:模版需求、引子需求、所用核苷酸之類型、新股合成方向? 3.核苷酸類型:DNA-dATP 、dGTP、dCTP、dTTP RNA-ATP、GTP、CTP、UTP 4.新股合成方向:都是5’往3’方向
RNA的修飾 在真核細胞中,初級轉錄本需再經過修飾之後 ,才能經由核孔進入細胞質: 1. 5’ 端會被加上端帽 2. 3’ 端則被加上多腺核苷酸尾 3.剪接:剪接體將內含子切除, 並將各個外顯子序列銜接起來 ,才能成為成熟的mRNA。
真核生物的mRNA修飾與剪接示意圖
RNA的修飾 (續) 1.一般而言,剪接程序將一個基因的所有外顯子銜接在一起,但有時只用到其中的某些外顯子以合成成熟的mRNA。
密碼子 與 胺基酸 1.合成蛋白質時三個核苷酸為一組遺傳密碼 mRNA上的三聯密碼稱為「密碼子」, tRNA上的三聯密碼稱為「反密碼子」。 2.遺傳密碼共有64組,其中61組對應特定的 胺基酸。某些胺基酸與兩組以上的密碼對應 3.起始密碼子:AUG(甲硫胺酸) 終止密碼子:UAA、UAG、UGA
mRNA密碼子所決定的胺基酸
遺傳密碼的共通性 1.遺傳密碼幾乎是生物體間共通的語言。 2.基因轉移到另一種動物體內後仍能正確 的轉錄、轉譯,產生蛋白質。 3.實例:水母的綠螢光基因能表現在魚類 及昆蟲身上。
蛋白質的合成 1.DNA轉錄為mRNA,並經過修飾剪接後 ,進入細胞質,附在核糖體上。 2.tRNA的3’端攜帶胺基酸到核糖體。 3.tRNA上的反密碼子與mRNA上的密碼子 配對,將遺傳密碼轉譯為胺基酸長鏈。 4.胺基酸鏈經過修飾與折疊形成蛋白質。
密碼子 與 反密碼子 的配對
核糖體的構造 1.核糖體由大次單元與小次單元位組成。 2.核糖體上有三個tRNA的附著位置: (1)P位- 位於中間,是起使tRNA的結合位, 胺基酸在此逐一連接形成胜肽(peptide) (2)A位-攜帶著下一個胺基酸(amino acid) 的 tRNA附著於此。 (3)E位- 釋出胺基酸的tRNA由此離開(exit) 。
轉譯三階段之一 - 起始 1.小次單元附在mRNA 5’端起始密碼(AUG)上游 2.帶有甲硫胺酸的起始tRNA以其反密碼子 (3‘-UAC-5’)與mRNA的起始密碼配對。 3.核糖體大次單元和小次單元結合在一起。
轉譯三階段之二 - 延長 1.接有一條短肽的tRNA在P位上,空出的A位被下一個 攜帶胺基酸的tRNA占據。 3.核糖體在mRNA上由5’端往3’端方向移動一個密碼子 4.原來在P位已不帶胺基酸的tRNA移到E位然後脫離。 A位上帶有多肽鏈的tRNA則相對移動至P位。
轉譯三階段之三 - 終止 1.多肽合成的終止發生於mRNA的終止密碼子。 2.由於沒有任何tRNA能與終止密碼子配對,最 後在蛋白質的協助下,該核糖體的大次單元、 小次單元、多肽鏈、 mRNA各自分離。
聚核糖體 1.聚核糖體:一條mRNA上附著多個核糖體 ,可同時進行轉譯作用。 2.一個核糖體可以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生成 一條完整的多肽,聚核糖體 可以在短時間內合成大量的 蛋白質,供生理活動所需。 5’ 3’ 電子顯微鏡下真核生物 的聚核糖體。
想一想 1.一條長540個核苷酸之細菌mRNA編碼的蛋白質分子有多長?大於、等於或少於180個胺基酸? 2.已知粒線體擁有自己的DNA,上頭攜有一些基因。粒線體的基質內是否含有RNA聚合酶和核糖體,否則那些基因如何表現? 1.少於180個胺基酸,起始密碼不是在最末 端,有部分序列用來提供核糖體附著。 2.粒線體基質內有RNA聚合酶和核糖體。
蛋白質的修飾 1.基因經過轉錄和轉譯之後的產物是多肽。 2.多肽往往需要進一步的修飾,並被運送至細胞 內的特定部位,才能成為具有活性的蛋白質。 3.蛋白質修飾的形式: (1)摺疊:有些蛋白質在合成過程中自發性地 摺疊成正確的立體形狀,有些蛋白質則需 要細胞內其他蛋白質協助正確的摺疊。
蛋白質的修飾(續) (2)切割:有些消化器官或組織的細胞是以酶原 的不活化形式將諸如胰蛋白酶之類的酵素分 泌至消化道中,隨後經由其他蛋白酶切除一 小段肽鏈後才具有活性。如:胰島素的形成。 (3)醣化或脂化:有些蛋白質必須接上醣鏈或脂肪 ,成為醣蛋白或脂蛋白之後才能發揮功能, 如:抗體 (免疫球蛋白)之類的分泌性蛋白。
人類胰島素原之修飾 胰島素原須由酵素將其中間35個胺基酸(綠色部分) 切除,留下兩條彼此以雙硫鍵連接在一起的多肽鏈, 這才能成為有功能的胰島素。
蛋白質的修飾(續) (4)磷酸化:有些酵素或轉錄因子必須在特定酵素 的催化之下接上磷酸基才具有活性。
想一想 1.人類胰島素是幾種基因的產物? 2.人類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是由幾條多肽所構成? 它是由幾種基因的產物所構成? 1.一種基因(由一條多肽經切割修飾而成) 2.兩種基因(α多肽、β多肽各兩條)
基因表現的差異 1.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都具有相同的遺傳 物質,但不同組織的細胞特徵、功能不同。 如:B細胞製造出抗體;紅血球產生血紅素 ,且高山與平地轉譯速率不同。 2.細胞內的基因視環境需求而有不同的表現。 (需要時才表現,或不需要時停止表現) 3.基因表現的調控主要透過三個層次進行 (1)改變基因轉錄的效率。 (2)改變mRNA轉譯的效率。 (3)影響蛋白質的修飾與活化。 ◎大多數基因表現的調控發生在轉錄層次
原核生物基因表現的調節 1.賈柯與莫諾研究乳糖對大腸桿菌基因表現的 影響,1961年提出乳糖操縱組理論,1965年 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2.大腸桿菌被培養在含有乳糖的培養基時,涉及 乳糖吸收與代謝的三種酵素的含量皆增加,表 示乳糖為誘導物,誘發這些蛋白質的合成。
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組 1.結構基因-可經轉錄、轉譯合成蛋白質的基因。 2.啟動子- RNA聚合酶附著於此,朝3’端移動 否進行轉錄的開關。 ◎構造基因的表現與否受抑制蛋白影響。。
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組(續) ◎調節基因 1.操縱組外的一段DNA。 2.可製造「抑制蛋白」調控操作子的啟閉。 3.若抑制蛋白與操作子結合,RNA聚合酶無法 與啟動子結合,基因無法表現。若抑制蛋白 無法與操作子結合,則使結構基因表現。
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組- 無乳糖時 ◎無乳糖時結構基因不表現 1.結構基因:製造酵素將乳糖分解並送入細胞 2.無乳糖時,調節基因製造出抑制蛋白, 抑制蛋白與操作子結合,抑制基因的表現
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組- 有乳糖時 1.乳糖為「誘導物」。乳糖會與抑制蛋白結合而使 抑制蛋白無法附著至操作子上。 (平常不表現,有乳糖時才表現-吸收、代謝乳糖) 2..抑制蛋白無法與操作子結合 → 結構基因表現。 (轉錄出mRNA → 轉譯出三種酵素)
想一想 如果大腸桿菌細胞內負責調控乳糖操縱組的 調節基因發生突變,使得其蛋白質產物無法 附著至操作子上,此將會對結構基因的轉錄 造成什麼影響? 結構基因的轉錄作用將持續進行。
真核與原核細胞的差異 1.「操縱組」這種由一個啟動子掌控數個代謝 相關基因的情形只出現在原核細胞。 2.在真核細胞,則是一個啟動子僅調節一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