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Transfer and Toxicity of Pollutants in Biology.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食品营养学》 Food Nutrition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三章 药动学 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跨膜转运方式与影响因素。 2.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及影响因素。
合理选择饮食.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2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碰撞分类 一般情况碰撞 1 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 2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第七章 环境污染的监测和评价.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第2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水 肿.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金 涌.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一、生物富集 二、生物放大 三、生物积累.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生命的物质基础.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第三章:水体环境 第四节:水体污染物.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第三章:水体环境 第四节:水体污染物.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第三章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PK.
模块一 药物应用基础 药物应用技术.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病理生理学 牡丹江医学院 病生教研室.
影响污染物迁移和分布的因素 极化作用(polarity)和溶解度(solubility):水分子属于极化分子,许多有机污染物属于非极性,产生排斥的憎水效应(hydrophobic effect)。 分配系数(partitioning coefficients):化学物在不同相(phase)或介质(medium)中的浓度分配,当达到平衡时,两相间的浓度比值。代表性的系数为KOW(辛醇-水分配系数),提供一个表征化学物憎水性强弱的指标。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第二章 环境化学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第3章 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
Water potential in the plant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Escherichia coli to decompose polluted water and sludge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ATP SLYTYZJAM.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氮循环 肖子聪.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实验 二、配合平衡的移动 Cu 2+ + NH3 Cu(NH3)4 HCl Na2S Zn EDTA NH3 深蓝色消失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药物的跨膜转运.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各项生命活动.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第12章 化学汽相沉积( CVD)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是通过气相物质的化学反应在基材表面上沉积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 CVD的基本步骤与PVD不同的是:沉积粒子来源于化合物的气相分解反应。 CVD的实现必须提供气化反应物,这些物质在室温下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通过加热等方式使它们气化后导入反应室。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策略简介 代谢组学平台 刘慧颖.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沈丹英.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守恒法巧解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
第三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及pH计算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是一种两性物质,它既可 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于是在水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Transfer and Toxicity of Pollutants in Biology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

教学要求 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Constitution of Biological Membrane) 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nm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磷脂双分子层:亲水的极性基团排列于内外两面,疏 水的烷链端伸向内侧。双分子层中央存在一个疏水区 , 生物膜是类脂层屏障。 蛋白质:有附着在双分子层表面的表在蛋白,深埋或贯穿双分子层的内在蛋白。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 , 起催化作用的酶 , 能量转换器。 膜孔:带极性,含水的微小孔道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膜孔滤过: 大多数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被动扩散 3、被动易化扩散 呈现特异性选择; 是正常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 4、主动转运 5、胞吞和胞饮 具体以何种方式通过生物膜,主要取决于机体各组织生物膜的特性和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 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1. 膜孔滤过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 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2. 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扩散速率服从费克定律 : dQ/dt:物质膜扩散速率 , 即 dt 间隔时间内垂直向扩散通过膜的物质的量 ; Δx -膜厚度;Δc -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 ;A- 扩散面积 ;D -扩散系数。 一般, 脂/水分配系数越大, 分子越小,或在体液pH条件下解离越少的物质, 扩散系数也越大。被动扩散不需耗能, 不需载体参与, 不会出现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及饱和现象。

3. 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 , 通过生物膜 , 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这一转运称为被动易化扩散。它受到膜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的制约 , 因而呈现特异性选择 , 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4. 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 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 通过生物膜, 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这一转运称为主动转运。所需代谢能量来自膜的三磷酸腺苷酶分解三磷酸腺(ATP) 苷成二磷酸腺苷 (ADP) 和磷酸时所释放的能量。这种转运还与膜的高度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有关 , 具有特异性选择, 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5. 胞吞和胞饮: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 , 当其与膜接触后 , 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 , 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 , 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 , 而液态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影响物质通过生物膜方式的因素: 主要决定于机体各组织生物膜的特性和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水溶性、解离度、分子大小等。 被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 是正常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也是重要方式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Transport of Pollutant in Bodies)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 转运包括:吸收和分布。 消除包括:排泄和生物转化。

一、吸收 (Absorption) 吸收是污染物质从机体外, 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途径主要是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消化管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 其次是胃 。进入小肠的污染物质大多以被动扩散通过肠粘膜再转入血液 . 影响消化管吸收的因素 (1)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脂溶性越强及在小肠内浓度越高 , 被小肠吸收也越快。 (2)血液流速:污染物质的脂溶性强,血流速度越大 , 则膜两侧污染物质的浓度梯度越大 , 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速率也越大。极性污染物质 , 因其脂溶性小 , 在被小肠吸收时经膜扩散成了限速因素 , 而对血流影响不敏感。 (3)离解度:未解离型易于扩散通过膜。小肠液的酸性 (pH≈6.6) 明显低于胃液 (pH≈2), 有机弱碱在小肠和胃液中分别以未解离型和解离型占优势 , 因此有机弱碱在小肠中的吸收比在胃中的吸收快。

呼吸道是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其主要吸收部位是肺泡。气态和液态气溶胶污染物质 , 可以被动扩散和滤过方式 , 分别迅速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液。固态气溶胶和粉尘污染物质吸进呼吸道后 , 可在气管、支气管及肺泡表面沉积。到达肺泡的固态颗粒很小 , 粒径小于 5μm. 其中 , 易溶微粒在溶于肺泡表面体液后 , 按上述过程被吸收 , 而难溶微粒往往在吞噬作用下被吸收。 皮肤吸收是不少污染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皮肤接触的污染物质 , 常以被动扩散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及真皮 , 再滤过真皮中毛细血管壁膜进入血液。一般 , 分子量低于 300, 处于液态或溶解态 , 呈非极性的脂溶性污染物质 , 最容易被皮肤吸收 , 如酚、尼古丁、马钱子碱等。

二、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 , 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 与组织成分结合 ; 从组织返回血液 ; 以及再反复等过程。污染物质的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 特点: A 脂溶性污染物质易于通过生物膜,组织血流速度是分布的限速因素。它们在血流丰富的组织 ( 如肺、肝、肾 ) 的分布迅速。 B 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互相紧密相连、几乎无空隙。当污染物质由血液进入脑部时, 必须穿过这一毛细管壁内皮的屏障,此时 , 污染物质的经膜通透性成为其转运的限速因素。 -血脑屏障。高脂溶性低解离度的污染物质经膜通透性好 , 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 由血液进入脑部 , 如甲基汞化合物。

C 污染物质常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结合。这种结合呈可逆性 , 结合与解离处于动态平衡。只有未与蛋白结合的污染物质才能在体内组织进行分布。 D 有些污染物质可与血液的红细胞或血管外组织蛋白相结合 , 也会明显影响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如肝、肾细胞内有一类含疏基氨基酸的蛋白 , 易与锌、镉、 汞、铅等重金属结合成复合物 , 称为金属硫蛋白。因而肝、肾中这些污染物质的浓度远远超过其血液中浓度的数百倍。

三、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以肾和肝胆为主。 1、肾排泄(Renal Excretion) :通过肾随尿而排出。肾排泄的效率是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主动分泌(有机酸和有机碱)和远曲小管被动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物)的综合结果。 2、肝胆系统的胆汁排泄(Biliary Excretion ):主要由消化道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经血液到达肝脏后,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并胆汁一起分泌至十二脂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四、蓄积 (Accumulation) 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多数污染物)、脂肪组织(苯、多所联苯等)和骨骼(氟、钡、锶等)。 有些污染物蓄积部分与毒性作用部位不相同。如DDT在脂肪组织中蓄积,而毒性作用部位是神经系统,铅集中于骨骼,而毒性作用于造血系统、神经系统。蓄积部位可成为污染物质内在的二次接触源,可能引起机体慢性中毒。

Bioconcentration , Bioaccumul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of Pollutants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Bioconcentration , Bioaccumul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of Pollutants 一、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 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水生生物>1、蚯蚓富集<1、农作物<1 生物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达稳态时 BCF=cb/ce 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c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

影响生物浓缩系数的因素: 污染物质性质:降解性、脂溶性和水溶性。一般降解性小、脂溶性高、水溶性低的物质,生物浓缩系数高。如虹鳟对四氯联苯和四氯化碳的浓缩系数分别是12400和17.7。一般重金属、氯化碳氢化合物、稠环、杂环等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浓缩系数。 KOC=0.63KOW 生物特征:生物种类、大小、性别、器官、生物发育阶段。如金枪鱼和海绵对铜的浓缩系数分别是100和1400。 环境条件:温度、盐度、水硬度、氧含量和光照情况。翻车鱼对多氯联苯浓缩系数在水温5℃和15℃时分别为1000和10000

dcf/dt=kacw-kecf-kgcf 3、生物富集的动力学描述 水生生物对水中难降解性物质的富集速率是生物对其吸收速率、消除速率以及由于生物体的生长所造成的稀释速率的总和。 吸收速率:Ra=Kacw 消除速率:Re=-Kecf 稀释速率:Rg=-Kgcg 动力学 ka、ke、kg——水生生物吸收、消除(排泄和生物体内分解)、生长的速率常数 cw、cf——水及生物体内瞬时物质浓度 dcf/dt=kacw-kecf-kgcf 水生生物富集速率微分方程

dcf/dt=kacw-kecf-kgcf 水生生物富集速率微分方程 dcf/dt=kacw-kecf-kgcf 当水生生物质量增长不明显时, kg可忽略;cw又通常可视为恒定,又设t=0时,cf(0)=0,则可解方程得: cf=kacw/ke·[1-exp(-ke)t] 当t→∞时, cf=kacw/ke    BCF=ka/ke (达稳态,吸收、消化速率符合一级动学) BCF与Kow的关系 •复杂过程:动力学,热力学 •lgBCF= a lgKow+ b •适用于水生生物,对陆生植物及沉积物中的生物不适用。

二、生物放大 1、概念 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Kow>105~107才易发生 2、生物放大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发生。据文献报道,有些物质只能沿食物链传递,不能沿食物链放大;有些物质既不能沿食物链传递也不能沿食物链放大。

三、生物积累 1、概念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有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和生物富集是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

2.生物积累模型

3、微分速率方程

当生物积累达到平衡时dci/dt=0,上式变换为: 从食物中积累污染物量 从水中积累污染物量 右式反应相应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在生物积累达到平衡时贡献的大小。

这个比值不一大于1。如果沉积物中结合污染物的能力比生物结合污染物的能力要强很多时,比例就小于1。 生物体中的量 这个比值不一大于1。如果沉积物中结合污染物的能力比生物结合污染物的能力要强很多时,比例就小于1。 底泥中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