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銅器龍形紋之轉變 驗證先秦設計美學之命題 台中市南屯區黎明國小 黃莉珺老師製
目錄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 結論 參考文獻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1-1研究目的 在有人類存在同並開始製造生活器具時,「設計」實際上已經開始和逐漸萌芽,而青銅時代的來臨,亦是人類科技文明躍進的重要里程碑。(高豐,2006:28) 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以其高度的歷史、藝術、工藝價值和精湛的鑄作技術著稱於世,以往學界研究先秦的青銅器,皆偏重於銘文釋義、考古斷代或器具外表形制及紋飾之研析,忽略此時期青銅器的設計美學之研究。 「龍紋」是中國裝飾藝術中應用最久遠的一種紋樣,因此本研究將對青銅器上之「龍形紋飾」做概括性的探究,並將其紋飾設計之轉變,用來驗證先秦時期之設計美學命題。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1-2研究限制 1957年發現二里頭文化,考古學家確認此遺址的最下層為夏文化,證實夏朝非僅為神話傳說之時代。此處所出土的銅刀,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青銅器。 現今考古學界陸續在中國內陸各地,挖掘到其他上古時期的青銅器,但是這些青銅器多屬殷商之後所製作,故為了能連慣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先秦時期的青銅器龍形紋飾,做夏代龍形紋飾分析時,將以陶器的龍形紋飾作為研究中操作的文本,此為本研究美中不足之處。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2-1研究方法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2-1研究方法 以文獻研究法(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為主,針對中國相關美學文獻進行資料探討。 輔以神話學、民族學、美術史等各種角度,來解讀的青銅器上的龍形紋飾,並將其用來驗證先秦美學上的命題。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2-2研究範圍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2-2研究範圍 先秦,即是指中國秦朝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夏商周三朝、和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 針對先秦的青銅器上龍形紋飾的形象轉變,來看龍形紋的圖驣意義,並用來驗證儒家和易經中的美學議題。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2-3名詞釋義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2-3名詞釋義 青銅:主要是指銅、錫、鉛等元素的合金,它與純銅相比,熔點較低、硬度較高,故具有較好的鑄造性能和機械性能,而用青銅材料所製作的器物,就被稱為青銅器。 (高豐,2006:66) 龍形紋:先秦的文獻和工藝作品中,龍蛇的區分是不明顯,本文採用馬承源之說法:「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馬承源,1982:328-331) 前秦設計美學:中國秦朝之前、商周三朝和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的設計美學。(高木森 )
西周晚期「大克鼎」 拓本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3-1先秦時期的青銅器 先秦青銅器的數量,至今還無法估計。 中國北從內蒙古、遼寧,南到廣東,東至浙江,西到甘肅,都有此時期的青銅器出土。 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為研究先秦工藝設計的最好的實物資料。 郭沫若在『彝器形象學試探』將中國青銅器時代的發展劃分為四個時期: *濫觴期-約殷商前期。 *勃古期-殷商後期及周初成、康、昭、穆之世。 *開放期-恭、懿以後至春秋中葉。 *新式期-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楊式昭 2005) 本文將依據郭氏的分期做青銅器龍形紋轉變的分析。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1-1青銅器的種類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1-1青銅器的種類 先秦青銅器的種類很多,是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和造型設計能力的提高而逐漸發展的。 商周青銅器的種類,根據其用途,一般可分為下列六大類(高豐,2006:70) : *食器(包括烹飪器、盛食器):鼎、鬲、簋、敦、豆等。 *酒器(包括溫酒器、盛酒器、飲酒器):爵、角、尊、鳥獸尊、壺、罐、岳、鈁、皿等。 *水器(包括盛水器和挹水器):盤、匜、鑑、盂、盆、爸。 *樂器:有饒、鉦、鐘、鐸、鈴等。 *雜器:勺、禁等。 *兵器:戈、矛、斧、刀、矢、鏃等。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1-2 青銅器製作技術之演變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1-2 青銅器製作技術之演變 一模一範的「泥範鑄造法」: *當時並無用紙張繪圖,主要是通過製模來表現器皿的造型。 *一模只翻一範,只製造一件器物,充分發揮手工藝創作的精髓。 一模數範的「泥範鑄造法」: *工匠先設計出一個產品模型,然後在上面翻出一對或一組外範。 *先設計一個母模,然後按照這個母模分別製作造型、紋樣、銘文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一套子模 ,然後再翻數範。 *為青銅器造型的系列化設計方法。 「分模分範」、「分鑄嵌入」、「分鑄焊接」、「脫蠟法」(一稱「失臘法」) *此法可製造出複雜及鏤空的器物,其方法簡便、精確,器物光滑不用打磨。 *是中國古代金屬鑄造的一大發明。(高豐,2006:76-77)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3-2先秦青銅器紋飾母題的轉變 秦青銅器的裝飾紋樣,按題材可分為動物紋、人物紋、幾何紋三大類。 動物紋可分為兩種類型: *以想像構成為主,變形奇異,富有神奇色彩的神獸紋:如饕饕紋(獸面紋或面具紋)、龍紋、鳳紋等。 *寫實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動物紋,如魚紋、鳥紋、龜紋、牛紋、象紋、兔紋、虎紋、蟬紋、蠶紋、蛇紋等。(高豐2006,p80) 先秦各朝代的青銅器裝飾母題不盡相同。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3-2先秦青銅器紋飾母題的轉變 濫觴期紋飾(殷商前期) 普遍裝飾線條粗獷而構圖繁密的紋飾,左右採用動物的抽象紋。 除主紋外還有抽象的鳥紋及其他紋飾(龍紋、蟬紋)做為陪飾,有的陪飾在兩側的鳥紋上更有一小獸,構成了饕餮紋。 勃古期紋飾(殷商後期及西周初期) 商代: *取材於動物形象者居多,如牛、羊等動物形象。 *絕大多數都是幻想中比較抽象的物象,如菱龍紋、糞鳳紋、雲雷紋等。它們與饕饕紋結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種莊嚴肅穆乃至森嚴可怖的氣氛。 西周早期:繼承了商代的傳統,裝飾花紋繁縟式和簡樸式並行。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先秦青銅器紋飾母題的轉變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先秦青銅器紋飾母題的轉變 開放期紋飾(西周中期以後至春秋中葉) 西周晚期: 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比較簡樸,並趨向定型化。生產工具數量增多,組合器是一個新的特點。 春秋前期: *西周後期的自然延續。 *青銅器都是列國之器,非王臣之器 。 *兵器數量顯著增加,帶、銅鏡開始盛行,又出現了金碧輝煌的錯金銀器,鑲嵌金玉寶石的工藝及鎏金工藝。 *裝飾花紋工整細緻,流行花紋有蟠螭紋、蛇紋等。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西周和春秋龍紋式樣 蟠螭紋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先秦青銅器紋飾母題的轉變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先秦青銅器紋飾母題的轉變 新式期紋飾(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 戰國初期: *仍沿用春秋時期所有青銅器形制,青銅器的鑄造處於高峰期。 *裝飾花紋逐漸擺脫了宗教神密氣氛,動物紋飾變為幾何紋,並出現宴樂、狩獵、征戰等反映當時生活的題材。 戰國後期: *因為戰禍的關係,青銅器的鑄作很多向實用發展。 *器物的裝飾逐漸退化,多為表面上樸素無紋的器物,形制有的相當雄偉,但即使有紋飾也缺乏精美的鑄器。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戰國的龍形紋飾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3-3龍形紋相關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說文》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袁德星,1987 :28 ) 龍究竟是什麼,現在還沒有定論,總括起來如下: 1、真有龍此物 2、觀察星像而來 3、圖騰崇拜之轉移 4、春雷出現時之幻像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1、真有龍此物 *龍字在甲骨文字中即可見。 *甲骨文字中的獨體象形字,其實體幾乎都真實存在這個世界中,如虎、象、羊、犬、豬。 *和大象、犀牛一樣,消失在現在的中國內地內。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2、觀察星像而來 參照東邊的蒼龍七宿,以房宿距星(天蝎座π星)為連接點, 將七宿依次連綴成圖,則幾乎和甲骨文的「龍」字一樣。(原來2006,p564)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3、圖騰崇拜之轉移 世界的原始民族幾乎都有崇拜蛇圖騰的習慣。 可能是因為蛇給人生性狡猾、出沒難測、有劇毒、會脫皮及生命力長的神祕感覺,所以它的圖騰多用來做符咒和避邪用。後來漸漸傳成具有延長種族性命、增加種族生命力的吉祥物。 中國的圖騰藝術史看來,中國崇蛇文化卻不算太久,而被「崇拜蛇形物」-即「龍圖騰」所取代。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3-1龍之來源 4、春雷出現時之幻像 *有些學者認為根本沒有龍這種動物,那是在雷電交加時,把電光描繪下來,便是如龍如蛇的樣子,把雷聲用文字寫出來便是「龍」。 *如古籍中談到龍,都是說它「變化莫測」,例如許氏《說文》又說它「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古人凡是談到龍,常常與風雨、雷電有關。 *古代的洪水之傳說,在洪水末發之前,古人常看到大的爬蟲類動物,所以認為龍是洪水的先鋒。 *與水的關係深,人們需要水的時候或水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水,也請它幫忙,它的地位有如龍王。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2龍蛇紋之分別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2龍蛇紋之分別 1、龍有腳,蛇沒腳 上古時代在拜蛇的儀式中,必定要把一條偶像蛇加以美化,或加上吉祥的飾物,原始時代,這些被打扮了的蛇,已經不是自然中的蛇了,它的名字應叫做龍。 青銅器有畫足的蛇應就是龍,而沒腳的長形物才是蛇了。 蛇紋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2龍蛇紋之分別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3-2-2龍蛇紋之分別 2、龍有角,蛇沒角 從文字學來考察,因為龍為爬蟲類,所以甲骨文的龍字之下半,完全是一條蛇,但牠頭上有一近乎辛形的符號,假若龍頭去掉這隻角,就和蛇相同了。 學者提出下列兩種解釋: *和祖先生殖崇拜有關:那隻近乎辛形的角和原始的「且」(祖)字造型相同,皆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 *是一種人文主義的表徵:辛形符號表示尊貴、代表神聖的符號,好比現代的皇冠一樣,使龍神聖化。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3-2-3龍的類別與龍形紋之種類 3-2-3-1龍的類別 應龍、燭龍、虯龍、蛟龍 螭、斗牛、夔、肥遺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3-2-3-2龍形紋之種類 商代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就,龍紋的變化形式較多,就紋樣而言,常見的約略如下 一、蟠龍樣式,以龍首為中心,龍的軀體則播曲成一團。 二、單首雙體龍紋,龍首居中。 三、兩條龍身分列左右兩旁。 四、抽象化龍紋,頭部有傘狀的獨角,身體則曲折成勾連形狀。 五、數龍相互播繞的龍紋。(張清發,2004:199) 若就結構而言,龍紋圖案的結構約略可分爬行龍紋、雙體龍紋、卷龍紋、雙頭龍紋、交龍紋。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四、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 荷蘭學者赫恩(Yrjo Hirn)在其「藝術的起源」(The Origins of Art)一書曾說:「裝飾大多是實用的,而不是審美」。 德國學者格羅塞(Ernest Grosse)亦指出:「原住民大半的藝術品,都不是純粹的審美動機出發,乃基於實用目的,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慾望。所以原始裝飾都有實際的意義與符號象徵」。 由上述說法,我們可以推論出龍形紋飾在青銅器的運用,是具有一些特殊的意涵,可用來驗證上古美學的一些命題。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4-1龍形紋的圖驣意義 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十分複雜,最為一般人所尊崇且認為神祕的即是龍了,把龍做為圖騰,就是把龍做為崇拜的對象。 『古今圖書集成』引爾雅翼說龍是:「一角似鹿、頭似駝(也有說似馬的)眼似鬼(也有說像蝦的)身似蛇、腹似蟹、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龍的形象,是把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 龍可能是古代幾個部落集團的集合標識,這個團結的中心,並不是血緣的關係,而是以圖騰為集團的組織 古代的帝王常有托說自己與龍血緣關係,認為自己能代表上天的旨意,能輔育萬民,於是龍亦漸漸成為帝王的象徵,中國子孫自稱為「龍的傳人」。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4-2儒家的美學 1、觀察到從『儀式性』到『裝飾性』的轉變 商代凡事必問鬼神的祭祀行為,貴族與統治階層在製造青銅器時,無論是為了體現自身的身分或威儀,或是謹懷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意,或是希望能藉祭祀之典將民心傳達給上天,都會將這些心態,具體的反映在刻鏤在青銅器上的圖騰紋飾。 商周時青銅器多為禮器供祭祀用,龍形紋飾造型較為簡單,但是到了戰國時代,青銅器多為日常使用,數隻蟠龍交錯的造型已為常見之裝飾了。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4-2儒家的美學 2、驗證比德的美學觀(要) 孔子提出「文」與 「質」的和諧統一,即強調內在美與外在形式美和諧統一的設計觀,他認為只有文質合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 青銅器的造型設計,從周朝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孔子對此大為不滿,他是對周代禮制的衰落而感到憤恨 。 龍形紋的造型複雜化、無規則化,若在孔子看來,可能已經不合「文質合一」的美學觀。
西周雙龍紋簋
春秋時期青銅器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4-3易經的美學 1、驗證「陰陽調和」的命題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二龍」的傳說,在春秋戰國或秦漢時代則叫做「交龍」,是把女蝸、伏羲連在一起確信是從漢代開始。 國語《鄭語》說:「夏之衰也,有二龍同於王庭‥‥」聞一多指出這個「同」字就是交尾作愛的意思,而這類的畫像,在春秋戰國或秦漢時代則叫做「交龍」。 二龍在銅器的裝飾中也有,中國在漢以前未見太極,這種雌雄二龍的蟋繞之形象,無疑是太極圖的前身。(袁德星, 1987 :36-37 )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4-3易經的美學 2、驗證「虛實對立與合一」命題(姜一涵提出) 把人類文化兩分成 *「易世界」來象徵華族文化中之人文世界(亦可稱為現實世界或實世界); *「龍世界」來象徵華族文化中神化世界,(亦可稱為超現實世界或虛世界):
易世界(實)︱聖 龍世界(虛)︱神 現實世界中最高的典型 虛世界的主宰者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神與聖的世界各自對立,又相互涵攝混融。 *龍(虛)世界中,龍與神的關係是:神是龍之體,龍是神之用,神是龍(虛)世界的主宰者。 *易(實)世界中,易與聖也是相對且相諧的,易以聖為體,聖以易為用,聖是現實世界中最高的典型。 在易學中,神與龍屬於一個系統,聖與易屬於另一系統:神與聖同位;神掌管虛(超越)世界之切,聖掌管實(現實)世界之一切。 華族文化中: *虛實兩個世界的界限劃分得很清楚。 *神與聖的職掌也涇渭分明。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從文字學研究中得「易」為爬蟲類的象形字,而「龍」為爬蟲類之ㄧ種,且龍被賦予神力和神性,結合動物、人和神的特質的綜合體。所以「易」=「龍」字,「易經」則為「龍經」。因此「虛」與「實」合一。 神-聖、虛-實的觀念即為太極觀,是中國藝術上最重要的兩組相對的觀念,其支配力量一直延續到今天。(姜一涵,1989)
緒論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龍形紋之設計與先秦美學之關聯/結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朱歧祥,2002,《甲骨文字學》,台北市:里仁書局,頁38。 李若暉,2004,《郭店竹書老子論考》,濟南:齊魯書社。 杜石然等編著,1982,《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北平:科學出版社。 故宮叢書編輯委員會,1987,《龍在中國》,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容庚,1985,《商周彝器通考》,北京:文史出版社,頁99。 馬承源,1982,《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出版。 高豐,2006,《中國設計史》,台北市:積木文化。 張光直,1990,《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頁85-106 郭沫若,1935,<彝器形象學試探>《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東京:文求堂書店,頁1。 楊式昭,2005,《春秋楚系青銅器轉型風格之研究》,臺北市:歷史博物館,頁26。 楊裕富,2006,《台灣玻璃器物形式暨材料分析調查報告》,國科會結案報告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姜一涵,1989,<周易中的美學思想概述>《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頁108-p112。 柯德仁,2003,<略論商周銅器文化的幾點差異>,《中原學報》:第31卷第2期,頁133-147。 原來,2006,<商前期青銅鼎器獸面紋之動物屬性論證>,《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四期,台灣屏東,頁555-571。 張清發,2004,<商周青銅器的龍類紋飾及其圖騰意義探析>,《問學》:第六集,頁191-210。 華夏文明-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file/200704/25/t20070425_11158640_1.shtml 故宮e學園-http://elearning.npm.gov.tw/digital_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