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法國大革命 一場中產階級的革命
革命前的法國社會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那是光明的時季,也是黑暗的時季 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狄更斯《雙城記》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時間:1789年7月14日,巴黎暴動 背景: ⊙社會:不公平 ⊙啟蒙思想動搖舊秩序的基礎 ⊙政治:制度混亂,缺乏效率
法國社會階級組成 教士(第一階級):高級僧侶, 人數不足1%, 土地占20% 貴族(第二階級) 平民(第三階級):
不平等的情形 貴族與教士階級不及總人口3%,卻擁有30%的土地 平民階級包含中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占80%)
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 ▲十八世紀末,法國發生嚴重財政危機 ▲王室為了解決困難,在西元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
法國的財政問題 (1)財政不健全,無預算制度,由包稅 人負責收稅 (1)財政不健全,無預算制度,由包稅 人負責收稅 (2)稅制不公,教士與貴族有免稅特權, 中產階級亦藉名目逃稅,賦稅大部分 由農民負擔 (3)十八世紀中葉後,長期對外戰爭
路易十四
七年戰爭(1756-1763) 路易十五當政時 法國對抗英國與普魯士,雖然有奧地利的援助(俄國有一個時期也曾援助),卻遭到徹底的失敗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 路易十六於1778年決定干涉美國獨立戰爭,歷經三年在西半球維持艦隊與陸軍費用,雖然最後取得勝利,但是使得政府破產(公債高達六億法郎)。
洛克(1632-1704) 英國十七、十八世紀自由學說之父 1690年出版《再論全民政府》,創立「有限政府」的理論 影響美國獨立宣言的內容
孟德斯鳩(1687-1755) 主張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防止個人獨裁專制
伏爾泰(Valtaire,1694-1778)
關於伏爾泰 不斷宣揚自由,破除權威,掃除迷信。先後兩次被囚禁在巴黎的巴士底監獄,四次流亡國外。 以揶揄嘲諷、機智俏皮的態度教導法國人民走向自由
三級會議的召開 財政危機發生後,國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解決問題。 時間:1789年5月,教士代表300人、貴族代表300人,第三階級代表600人,在凡爾賽(Versailes)開會
階級公會(補充) 法國十四、十五與十六世紀期間的議會,其中包含了教士、貴族與平民的代表,其會期不定。但在1614年之後,此議會即停止召開
國民會議的召開 衝突:貴族與教士代表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主張三個階級依循慣例分別開會、階級表決。第三階級堅持共同開會、個別表決。 結果:在6月中決定自組「國民會議」 象徵:中產階級取得政治主導權
網球場開會
革命爆發(1789年7月14日) 導火線:王室暗中調動軍隊,以對付「國民會議」 後果:巴黎市民暴動,於7月14日攻陷象徵專制的巴士底獄
攻陷巴士底獄
革命時的建設 巴黎市民組成市政府 組織國民衛隊(作為國民會議的後盾)
革命時的破壞 情形: 鄉村發生暴動、農民抗糧抗捐 攻打貴族宅第、搶劫修道院 結果: 法國陷入無政府狀態,王權完全瓦解
革命時的景況
國民會議對法國的改造 廢除封建制度,宣告舊政權的結束 發表人權宣言,作為新秩序的基礎 制訂憲法,規定法國的國體為君主立憲,採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行政權由國王負責、立法權歸民選的立法會議、司法權由新設的各級法院執掌
財經的改造 目的:為了解決財政難題 方法:(1)沒收教會財產作為擔保,發行紙幣,以清償國債(2)依公平的原則制定新稅制,讓人民按能力納稅,無特權減免(3)採自由放任經濟政策,打破國內的關稅壁壘、取消行會制度、開放穀物貿易與統一度量衡
宗教的改造 國民會議確立信仰自由原則,不再立國教 頒佈「教士法」,規定教士民選,由國家支薪 取消教廷對法國教會的管轄權,加強政府對教會的控制
「人權宣言」的誕生 時間:1789年12月2日 國民會議仿美國獨立宣言,通過「公布人權及公民權宣言」 規定人民享有信仰、言論、出版等自由,國家財政應由人民控制、各級官吏應對人民負責
人權宣言 第1條 人天生具有自由與平等的權利 第2條 所有政治結合的目標是人民、自然與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是自由、財產、安全與反對壓迫……
人權宣言 第6條 法律是民眾意願的表示。每一公民有權,個別的,或透過他的代表,參加它的組織。
人權宣言 第10條 無人將因他的意見,包括他的宗教看法,受到騷擾,但他們的政見發表應不干擾到法律建立的公共秩序。 第11條 思想與見解之自由交流是最珍貴人權之一。因而每一公民可自由地說話、寫作、與出版。"
邁向共和 背景:1791年10月,法國人民根據新憲法,選舉立法會議代表,成立新的(君主立憲)政府 但是卻面臨內憂與外患
內憂 (1)中產階級得勢後希望結束革命, 下層群眾卻主張繼續革命 (2)新國會內派系林立,保守派與 激進派鬥爭激烈 (1)中產階級得勢後希望結束革命, 下層群眾卻主張繼續革命 (2)新國會內派系林立,保守派與 激進派鬥爭激烈 (3)國王與新政權相互猜忌,王室 企圖逃亡失敗,威望盡失
外患 起因:法國大革命震撼了歐洲,各國為了防止革命蔓延,採敵對態度。 發展:普魯士與奧地利反應尤為激烈,加上流亡各地的法國貴族推波助瀾,鼓動外國干涉,革命政權陷入重重危機。
改建成共和 起因:1792年夏,普奧聯軍侵入法境,宣告法國人不得傷害國王,引起法國人民憤怒,認為國王通敵 後果: 8月10日,群眾攻進王宮 9月下旬,國民公會成立,宣布改制共和,並以叛國罪名處死路易十六 極端革命派雅各賓黨(Jacogins),奪得革命主導權
恐怖政治 背景: 國外→路易十六被處死後,歐洲各國結成大同盟對法作戰 國內→物價高漲,幣值低落,糧食短缺,社會不安 結果:革命派認為應採非常手段,於是國民公會在雅各賓派的主導下,進行恐怖政治
九月屠殺 立法會議除派杜穆累(Dumouriez)代為總司令,並在國內以「阻止敵人,必須使保王黨恐怖」為由,大捕保王黨人。9月間被捕處死的教士、貴族計達兩千,被人稱為「九月屠殺」。
公安委員會 設立:1793年春天設立,委員九人有最高執行權 執行:採恐怖主義,指揮軍警單位,清查各種反革命的嫌疑份子,一年中被捕處死者多達數萬人 恐怖時代:1793-1794年 羅伯斯比是擔任最久的委員
恐怖時代的結束 主要人物:羅伯斯比,是恐怖統治的靈魂人物。他是雅各賓派中間份子,以清廉著稱,試圖建立「美德共和國」 結束:(1)對外戰爭情勢好轉(2)國民公會議員發動政變,將羅伯斯比送上斷頭臺,結束恐怖政治,革命重返溫和路線
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三級會議(1789)→國民會議(1789-1791)→立法會議(1791-1792)→國民公會(1792-1795)→督政府時期(1795-1799)→拿破崙第一執政時期(1799-1804)→拿破崙稱帝(1804-1814)→拿破崙百日復辟(1815)→滑鐵盧之役
王者之王
愛爾巴島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是一句拿破崙所寫的有趣句子。這句字的特色是無論由左至右,由右至左,怎樣看都是一樣的。Ere 的意思是在.....前。全句的意思是:在我看到愛爾巴島(Elba)前,我是能幹的。
早年拿破崙 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國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 10歲,接受法國教育。 15歲,進入炮兵學校學習指揮。 17歲,以少尉銜畢業,成績平平。
早年拿破崙 24歲,一七九三年土倫攻防戰立功晉升陸軍少將,嶄露頭角 。 26歲,1795年10月,在巴黎平定保王黨人的暴亂。 27歲,越過阿爾卑斯山,揮師意大利,打敗反法同盟重要國家奧地利。 29歲,1798年5月,遠征埃及打擊英國勢力。不久法國陷于第二次“反法同盟”國家重重包圍之中。
崛起背景 拿破崙在革命初期是青年軍官,後來協助國民公會平定國內叛亂(1795年巴黎暴動) 1796年受命出征薩丁尼亞王國,迫使薩丁尼亞求和。 1797年,擊敗奧國,逼奧國割地求和
奪取政權 1798年受命出征埃及(戰況失利) 1799年11月,從埃及秘密返國,發動政變,推翻督政府,取得政權,自任為「第一執政」(first Consul),年僅三十歲。
建立帝制 時間:1804年年底 拿破崙嘉勉稱帝頭銜稱作「法蘭西皇帝」,但是他有意效法中古時代的查里曼成為歐洲的皇帝
拿破崙加冕為皇帝
坐在寶座上的拿破崙
拿破崙的重大成就 內政— (1)積極進行各項改革與建設,例如:推動行政革新、厲行中央集權。 (2)整頓財政,穩定金融 (3)提倡教育,設立學校 (4)與教廷和解,解決革命以來的政教衝突
拿破崙的重大成就 軍事— 拿破崙屢敗強敵奧國、俄國與普魯士,進佔西班牙與義大利 到1811年,拿破崙已獨霸歐洲,乃著手改造歐洲的政治地圖
拿破崙時代的歐洲
拿破崙法典 Napoleon Code,1804 融入革命的精神,承認法律前人人平等,廢除嫡長子繼承制,准許有限度的離婚。
對拿破崙法典的評價 是一部完整而有系統的法典,將革命所獲得的平等、自由成果都轉化為法律條文,使人權獲得確實的保障。 缺點:刑罰部分過於嚴酷,男女地位尚不平等 影響:算是歐洲最進步開明的法典,後來歐洲各國多以它作為修改法律的藍本
拿破崙給兒子羅馬王的遺囑 『用法律更新人們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權機構。消除封建殘餘,保証人的尊嚴,促進經濟繁榮,以穩定聯邦形式統一歐洲……』
拿破崙失敗的原因(1) 對英國政策失當。為迫使英國屈服,強迫歐洲各國加入「大陸組織」(Continent System),對英國實施經濟封鎖,反遭英國海軍反封鎖,致使各國經濟蕭條,人民怨聲載道
拿破崙失敗的原因(2) 為了防範英國,拿破崙入侵西班牙。西班牙人群起反抗,用游擊戰術對付,使法軍陷入「半島戰爭」而無法自拔。
拿破崙失敗的原因(3) 征俄失敗是致命傷 原因:俄國違反拿破崙禁令與英國通商,拿破崙於1812年6月親征俄國,卻全面挫敗,實力大傷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一) 推翻舊制序,建立新社會 (1)在社會方面,貴族階級逐漸喪失優勢,中產階級取得重要地位。 (2)在政治方面,革命所建立的民主政治雖然不斷受到挑戰,但在普法戰爭(1870-1871)後,共和體制在法國終告確立。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二) 開啟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紀元 (1)法國大革命之後,民主逐漸成為世人普遍認同的政治原則。 (2)法國大革命也是群眾革命成功的模式,為爾後世界各地的革命運動樹立了典範。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三) 刺激近代民族主義的成長 革命的平等精神衝破了階級的藩籬,培養休戚與共的公民精神。法國人民對其革命成就感到自豪,形成了狂熱的愛國精神。 拿破崙戰爭亦激起各國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提供近代各國發展
拿破崙的名言 拿破崙常說決心(determination),決斷(decisiveness)和對時間的有效掌控,是推動他向前的要素。他有一句名言:「我可能失掉一場戰役,但我從不浪費一分鐘。」
馬賽進行曲 法國國歌誕生於革命熱血沸騰時,外國貴族的干涉,激發了法國人民抗外的民族思潮,也開創了徵兵制。如同中華民國的國歌,是建國的國民黨的黨歌,都是歷史的產物。 回目錄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12年序曲 樂曲描寫1812年法軍在拿破崙率領下進軍俄國,並在寒冬中大舉進軍莫斯科,遇到俄軍採焦土政策,結果大敗而退的情景。 開始時,莊嚴的弦樂奏出古老的俄羅斯聖詠─「天祐吾民」。
1812年序曲 接著柴可夫斯基用法國國歌「馬賽曲」的旋律來表現法軍的努力進攻,以及兩軍交戰。 最後,銅管樂器響亮的奏出俄國國歌的主題,瞬時鐘鼓齊鳴,砲聲、慶典聲響成一片,慶祝俄羅斯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