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建報告-- 建築師作品分析 “Casa Mila,Bacelona,1906-10----- Antoni Gaudi(1852-1926) “Steiner House ,Wien,1910----- Adolf Loos(1870-1933)
“Casa Mila,Bacelona,1906-10-----Antoni Gaudi “基本圖面 “表現手法 “關於米拉大廈 配置 平面 立面 剖面 照片 “結構分析 “基本資料 “綜合評論 建造時間 建造地點 建築類型 基地環境 設計需求 “參考資料 “設計理念
“Gaudi簡介 1901 為工廠主人米拉勒斯(Mi- ralles)的莊園建造圍牆與入口大 門。 ●1903-1914 修復馬羅卡島帕爾馬 (Palma de Mallorca)的帕爾馬大教堂,試圖改建大教堂內部,使之重新恢復原來的禮拜功能。 ●1904-1906 改建約瑟普.巴特羅 .伊,卡薩諾瓦斯(Josep Batllo i ca-sanovas) 位於巴塞隆納的住宅, 結果成了一棟全新的建築,為當時 革命性的創舉。 ●1906 搬進奎爾公園的房子裡,減去年邁的父親爬樓梯之苦。高第的父親於這一年的10月29日去世。 ●1906-19]0 建造米拉大廈,這是 高第規模最大的建築案。 ●1908 受託在紐約建造一家大飯 店,但最終只繪成設計圖,顯示了高第大膽的建築之夢。 同年高第計畫為聖德瑞莎修道院建 造小禮拜堂,但因與修道院院長意 見不同而未落實。奎爾社區教堂地下室的工程也在此 年展開。 ●1909 建造聖家堂教區學校。
這一讀一無二的大廈足可與非洲部落川鑿穴居的岩壁相比擬 也會使一些人腦中浮現孜孜不倦的蜜蜂逐出的蜂巢構造 “關於米拉大廈 “採石場”(La Pedrera) 是目瞪口呆的民眾賦予這棟建築物的渾號 這一讀一無二的大廈足可與非洲部落川鑿穴居的岩壁相比擬 帶有粗厲的孔洞,成波浪形的正立面 又會讓人聯想到海成退後的沙灘 而如扭動的蛇身般橫越整棟建築的弧線線條 也會使一些人腦中浮現孜孜不倦的蜜蜂逐出的蜂巢構造 米拉大廈是高地在傾力督導聖家堂工作之前 最後設計的俗式建築 一個二元背反的創造物 一做人工的天然建築 匯聚了高地直到彼得時所創造的新造型 而米拉大廈屋頂上奎爾公園的長凳再度現身 更有無數較之以往龐大的煙囪 個競風姿 (引述安東尼高地 賴訥-策伯斯特) ˙米拉大廈的內部與外觀同樣和諧又富於變化,見不到任何的直線條,每一樣東西都像是立體的,捏造出來的,胡狀鞏起的地方蘊藏了豐富的光影變化,處處令人讚嘆。屋頂上,樹立了無數煙囪和通氣管,肖似超現實主義的雕塑作品
“基本資料 建造時間---1905~1910 建造地點---西班牙.巴塞隆納 建築類型---公寓.集合住宅 基地環境---米拉大廈建地與巴特羅大樓僅相隔幾棟建築物,就位於葛拉吉雅街與普羅維剎街(calle de privenca)的交接處,左右個有建築物相夾。 設計意念---以近似大自然的造型而形成了人工形貌,引領人們約略領會他們的自然源頭。
“基本圖面 原配置圖
“基本圖面 平面圖
“基本圖面 地下層平面圖
“基本圖面 三樓平面圖
“基本圖面 正視圖
“基本圖面 橫剖面圖
“基本圖面 馬蹄內爾(Martinell)所繪的正立面外觀與臨街面平面圖(1967)
“設計理念&“表現手法&機能需求&結構分析 以近似大自然的造型而形成了人工形貌,引領人們約略領會他們的自然源頭。 一個從地面上長出來的建築成為自然的實體,同時再基本上重視一件事實,那就是這些建築將被人所使用 “結構分析 由於位於街角,高地品棄過去慣用的結構 整棟樓吳一部分不特別,每層樓的配置皆不相同,之所以能設計出不同的空間結構,是因為大廈內完全不用承重牆,全以柱子和桁樑支撐的鋼結構,個房間也因正立面波浪形的設計而有不同。
“設計理念&“表現手法&機能需求&結構分析 人工形貌—人們將其立面喻為波高洶湧的海面 使用材料—石造牆面原色,卻是鋼結構 強調入口設計 衛德曼說:這棟建築物形狀彷如自內往外敲鑿,拉長,擠壓,最後焊為一體,外與內,凹面與凸面,整體與各部,牆壁與屋頂都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律動著相同的結構,一般所稱的正立面是一片縱向波動的面積,而一般所稱的窗戶則成了向內凹陷的洞,而直到今日稱為屋頂部分,則成了一做橫向波動的景致風光 由觀念上-是一種有機形式,它是一種從地面上按自己內在的原則生長出來的結構體,另一方面,內部與外部空間的處理,使隔間可以摺疊形成連續的空間,可以調節通風管道及許多細部處理皆符合機能需求 從形式的觀點來說,再裝飾上並未加以具體的形式,已使一些作家說成是一種象徵藝術的先例,雖然這不是高地的意圖
“表現手法賞析 中庭通往二樓的樓梯 普羅文剎街的入口處 立面與屋頂
“表現手法賞析 一跟粗大如象腿的柱子伸到人行道上 個種形態的煙囪在高地的作品李到處可見
“表現手法賞析 正立面入口部分 屋頂部分 中庭上部 正立面入口部分
“綜合評論 我對高地這棟棟建築物的看法,有很深的體認,有時我們做設計時,常常對於內部與外觀的處理沒有一個拿捏點,但對於這棟米拉大廈有考慮到內部需求,也考慮到了機能需求,對於外觀給人的感覺也有建築師賦予的一種生命值,這也是給當時的西班牙有一個很強的建築意向,當然,高地再處理這棟建築物時也有他所碰到的困難,在我覺得,在現在所提的數位建築方面,似乎給人有種先趨的意向 對於高地處理結構方面,它運用的雖是剛結構,但卻刻意用石材再做他對於建築的表現手法,這樣似乎象徵了幾分不久後再中歐出現的表現主義氣息,期嚴肅的象徵意義,不僅是高地隔絕的傳統結構理性主義,也隔絕了象徵主義 (引述近代建築史 米拉公寓)
“參考資料 安東尼高地 賴訥-策伯斯特 塔森出版社 近代建築史 Kenneth frampton 蔡毓芬譯 安東尼高地 賴訥-策伯斯特 塔森出版社 近代建築史 Kenneth frampton 蔡毓芬譯 http://jcchen.acc.tku.edu.tw/spain.htm http://ceiba.cc.ntu.edu.tw/th6_520/sty_19c/architect/arch04.htm 世界建築經典 近代住宅 中譯 孫全文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architects/Antonio_Gaudi.html http://www.ctv.es/USERS/ags/GAUDI-pedrer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