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主要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 心理健康一般定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界定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 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针对性: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整体性:面向全体学生 个体性:关注个别差异
几个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 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 学习: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职业规划: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 人际: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心理承受力: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三个层面的含义 1)根据统计学,大多数人的情绪、认知与行为 2)医学上的诊断,是否有心理的疾病 3)心理学的描述:内心和谐与适应
统计学意义 在同一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反应。 常模 特殊情况:天才与疯子
心理健康人群分布 完 心 (学习 心 完 全 理 、恋爱、 理 全 健 问 人际、 障 不 康 题 工作等) 碍 健 康
医学诊断 1、心理障碍 神经症 人格障碍 性心理障碍 2、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症等
心理与医学诊断 1、心理障碍 神经症 人格障碍 性心理障碍 2、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症等
神经症 定义:一种非同寻常的恐惧反应.其特殊形式就是焦虑.在个体方面伴有不恰当的或异乎寻常的努力去控制这种极端痛苦的情感.其结果使问题更加复杂. 表现:焦虑情绪、防御行为、人际冲突、躯体不适感 神经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严重受损,对自己的心理障碍有自知力,多数人积极寻求帮助。
神经症主要有: 焦虑症 强迫症 恐怖症 疑病症 抑郁症
恐惧症 对某些不具任何伤害性的事务的不合理的恐惧反应。 也就是说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伤害,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 如常说的恐高症
常见的恐惧症状 空间恐惧(广场恐惧、在电梯里的幽闭恐惧等) 动物恐惧(蛇、毛毛虫等) 色彩恐惧(怕血、怕黑等级制 社交恐惧(视线恐惧、脸红恐惧等)
恐惧症造成的影响 一些社会功能降低(社交) 被症状困扰,影响情绪 大学生的社交恐怖症等
强迫症 指当事人的行为不受自由意志的支配,即使其行为违反自己的意志,却仍然一再身不由己地重复。 表现: 强迫性观念 强迫性行为
强迫性观念 无法控制自己反复出现的想法 表现: 强迫性怀疑 强迫性联想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性行为 强迫计数 强迫性仪式 强迫性洗手等 一般的检查行为 与强迫性行为不同
恐惧症造成的影响 症状的痛苦 影响社会功能 对周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抑郁症 是一种影响6%-20%人口一生的心境障碍 最普遍的感受是难以驱散的痛苦 无法忍受的痛苦会诱发自杀意图或付诸实施
抑郁症状 症状类型: 生理的:胃口增加或下降、睡眠模式改变(嗜睡、早醒、失眠)、性欲下降、精力下降 认知的:无用感、绝望、悲观、自贬、自责、罪恶感、剥夺感、无能感、预期失败与惩罚 情感的(心境的):伤心、沮丧、失落、痛苦、冷漠、愤怒 行为:活动迟缓或减少、脱离日常活动、兴趣索然、过度睡眠、哭泣、减少人际/社交行为 抑郁有多种,每个人都可有自己的印记 一些抑郁的状态不能简单认为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分类 躯体所致的心境障碍 物质所致的心境障碍 单相障碍 双相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轻度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障碍 反复发作的短期抑郁障碍 ……
产生抑郁症的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导致重性抑郁障碍的最大风险因素: 女性 以前抑郁 离婚或分居 总体健康差 主要负面生活事件 社会经济地位低 ……
常见性心理障碍 恋物癖 窥淫癖 露阴癖 恋童癖 易性癖 性心理障碍: 性满足的对象 和方式发生偏离
特例:同性恋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欲吸引指向同性、异性或两种性别成员的程度性取向。 同性恋者受同性的吸引 双性恋者既受同性吸引,又受异性吸引 心理学家认为,性取向是在遗传、生物、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1977)“精神功能受损,程度已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 基本特点: 1、病情严重,影响到病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2、不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丧失了对现实的检验能力,对环境产生歪曲的感知和认识 3、情感反应与正常人有质的不同 4、常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 5、精神衰退现象 6、自知力丧失,察觉不到自己的病态
精神分裂症 典型症状: 思维紊乱 知觉扭曲(典型的:幻觉和妄想。幻觉:不真实的知觉,幻听、幻视、幻嗅等。妄想:不根据事实、不合逻辑的思想或观念。例如迫害妄想、夸大妄想、关联妄想) 精神错乱(异于常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或喜怒无常) 脱离现实 动作怪异 缺乏自知力、社会功能基本丧失、需住院治疗
躁狂抑郁症 也称情感性障碍 其特征是情感的过度高涨或低落,即表现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这两种发作可在同一病人身上间歇交替发生 躁狂:情感高涨、联想加速、活动增加 抑郁:情绪低落、联想迟钝、动作减少、本能改变
心理健康 是自我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扰、与他人建立和发展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界定 1946年世界卫生联合会: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谐调 适应环境,与人交往中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几个注意的问题 心理健康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心理健康强调的是一种和谐适应的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基本理念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任务 心理健康与学生学业发展相辅相成 心理健康关系着青少年的幸福与快乐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岁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学步期,2-3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1、婴儿期,0-1岁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学步期,2-3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3、儿童早期,3-6岁 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 建立自我认同和防止认同的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7、 中年期,约至50岁 ,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8、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 ,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一般心理规律 与父母第二次分离(心理断乳) 渴望同伴的归属 性意识的觉醒 寻求自我 亲密关系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动力
青春期心理特点 关注自我,寻求自我认同 学业及升学压力大 性生理的变化带来巨大心理变化 人际关系敏感,渴望友谊包括异性情感 情绪容易波动,有较强逆反心理 人格处于逐步发展完善中,自尊心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 学校的多项宣传教育活动 班级活动 学生社团 课任辅助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 心理健康教学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特殊问题的状况 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进行班级辅导 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宣传手册、广播、网络 组织课外活动,志愿活动关心他人 进行相关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方法 课堂教学,传授相关知识 个别辅导 团体辅导 多种形式宣传 心理调查,给予积极引导
注意的问题 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 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 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个别辅导 团体辅导 心理档案建立及心理调查,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如何确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友谊的建立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培养健康的性心理,特别是两性交往 情绪调整,包括学习压力的调整 学习如何与父母相处 如何进行基本的职业规划 确定生活的意义
自我了解 你了解自己吗? 练习 20个“我是谁” Who am I?
自我的构成
自我接纳与欣赏 练习: 写出自己的十条优点 两人一组 第一步:将自己的十条优点念给对方听,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字 互换: 念对方的十条优点,也加上对方的名字
组织心理活动注意的问题 选择好心理健康的主题 选择适宜的相关活动,特别是能有正向体验的活动 进行课程或班级活动整体设计 注意讲授内容和活动之间的衔接 活动要适宜青少年的特点 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能以牺牲少数学生为代价进行活动
关于友谊及促进人际交往活动 活动1:身价 活动2:心有千千结 在活动中男女生自然接触 有一个团队的归属 每个人对团队都有作用,大家需要很好的合作
性心理健康教育 性心理健康的标准(美 罗杰斯) 具有良好的性知识 对于性没有由于恐惧和无知所造成的不当态度 性行为是符合人道的 在性的方面能做到“自我实现” 能负责地作出有关性方面的决定 能较好地获得有关性方面的信息
性 正面:幸福、快乐、温存 美妙、缠绵,鸳鸯 中性:怀孕、性心理、性器官 性交 负面:暴力、妓女、嫖娼、黑社会 脏、污秽、丑恶
性 生命 + 心理
性本质的三个方面 生 心 理 性 理 社会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别教育 性知识的教育 性心理困惑的解答
性别教育 练习 如果你再有一次性别选择机会的话,你会怎样选择? 讨论: 1)对自己的性别是否满意 2)父母是如何进行性别教育的
一些性别研究结果 青春期早期女孩比男孩更低的自尊 女孩的友谊比男孩的友谊更亲密,女孩倾向于有几个亲密朋友,男孩则有一大群较不亲密的朋友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遭到校友的性骚扰 女孩在言语技能上占有优势,在阅读、写作、语言生成方面都比男孩好 女孩在数学技能比男孩好,从青春期中期开始,男孩在解决问题方面做得更好,在标准化测验中做的更好 对认知技能的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强调遗传、激素和脑结构与组织。环境的解释包括父母和教师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性、女性的智力差距 男性、女性的能力差距 男性、女性的人格特点 男性、女性的情绪特点 男性、女性的行为特点
双性化:心理健康又一标志 刚柔相济 勇敢 温柔 坚强 文雅 勇猛 善良 独立 活泼 宽容 细腻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心理问题的诊断 心理测量量表的选择和使用 测查后的跟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