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民进海宁市总支部. 民进海宁总支开展 “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 活动: 1 、为了积极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搜集社情民意,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 、让民主党派走进群众,让群众了解民主党派。 3 、通过 “ 三走进 ” ,进行访贫问苦,搜集民情民声,构筑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Advertisements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李爱玲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CASHL)传递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李爱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余荔.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单于 汉武帝 霍去病 王昭君 卫 青 呼韩邪单于 山东省济南阳光100中学:董艺.
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讲人:贾俭英.
第 3 课 西方文明之源.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四讲 西汉(206BC-AD.24) 西汉历史分期 前期(206BC-141BC):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七年级上期历史复习.
孤偾(fen)之君,生于沮(ju)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荀况
西汉.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CET4 translation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对旅游产生兴趣,这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年轻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归因于他们迅速提高的收入和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随着旅行多了,年轻人在大城市和著名景点花的时间少了,他们反而更为偏远的地方所吸引。有些人甚至选择长途背包旅行。最近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想要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秦王李世民征战图.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八国联军侵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植物和我们.
第一讲 匈奴帝国(下) ——第一个统一北方草原的军事游牧政权.
第六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杜甫.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晋江一中 沈凤华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黄瓜(胡瓜) 胡萝卜 火葱(胡葱).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植物资源学 主讲人:王海英 副教授.
秦汉开拓西域 和丝绸之路. 秦汉开拓西域 和丝绸之路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历史时期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战国时期 秦 汉高祖 汉武帝 汉元帝 战 战 和 战 和.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北京移动(中国移动的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无线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做为无线市场的开拓者,拥有中国70%的无线通信市场,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无线提供商,北京移动拥有上亿的手机用户,支持60多个国家的漫游业务。 为北京移动创造的价值 … 优秀的性能,支持了庞大的用户群 标准化了系统接口 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课前小测 (1)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
Positive gate bias-Induced Reliability in IGZO TFT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西藏 Tibet.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基因信息的传递.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考点12: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概况.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一、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 (一)汉初封建统治秩序的恢复 1、"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刘邦称帝后,命士人陆贾总结历代兴亡,特别是秦的“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的统治提供借鉴。陆贾根据黄老学说,又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实际情况写了十多篇文章,主张"无为而治",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实际,符合刘邦当时的建国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后来历吕后、文帝、景帝时期,都坚持未变。

.刘邦曾以马上得天下而骄矜自持,重武力,轻诗书。

汉 高 祖 刘 邦 汉高祖刘邦(前247~前195, 一说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皇帝。前202年—前195年在位。

汉高祖长陵,位于陕西咸阳市境内

2、恢复和重建统治秩序 中央机构 西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基本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仅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史称“汉承秦制”。 汉初中央机构仍以三公九卿为主,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政、监察。景帝以后,丞相改称相国,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但职掌如旧。 汉初的九卿,也是沿袭秦制,但名称和职掌略有变化。

萧何(?~公元前193) ,西汉初年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前209年随同刘邦起兵,为沛丞。前196年,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地方机构 汉初的地方机构,与秦略有不同。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七人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王”。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以“谋反罪”被诛除殆尽,有的被杀,如韩信、彭越、英布、臧荼,有的被废,如张敖,有的被迫逃往匈奴,如韩王信,卢绾,仅余吴芮。 与此同时,刘邦又分封一批刘姓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称“同姓九王”,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异 姓 王 的 剪 除

汉 初 的 分 封 (县吏) (吹鼓手) (布贩子)

刘邦还继承了秦朝的20级爵制度,封功臣和亲属、外戚140人为列侯。列侯为20级爵的最高爵位。但是,列侯与诸侯王不同,在封国内无治民之权。侯国设相,其职掌与县令(长)相同,由中央任免,归所在郡守统辖。当时的郡只有15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郡之下设县。郡守、县令等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中央但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于郡。 军事制度 在军事上,西汉也完全继承秦制。汉初,在长安设南、北二军,由中央直接掌握,负责守卫皇宫和京师,是国家的常备军。 在地方,郡国设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兵种任务是驻防地方,负责治安,由郡守、郡尉和王国的中尉统领,如有战事,听从中央调遣。

法律制度 在法制上,西汉也沿袭秦朝,刘邦入关后,曾宣布“除秦苛法”、“约法三章”。在建立起新的王朝之后,刘邦认为临时颁行的约法三章不足以“御奸”,即令丞相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九章,称《九章律》。惠帝时叔孙通又作《傍律》十八篇,以补《九章律》之不足。叔孙通的《傍律》十八篇主要是一些礼仪制度方面的有关规定。 萧何定律令,主要是对付百姓,叔孙通制朝仪,主要是确立统治阶级内部的上下尊卑,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重建赋役制度 赋税与徭役制度是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汉初的赋役大致有以下几种: 田赋(租): 即土地税,是按土地征收的赋税。汉初为十五税一,文帝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改为三十而税一,直到西汉末年,都一直坚持这一税制。 口赋:即人头税,按年龄不同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15-56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120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20钱。 更赋:即代役税。男子23-56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还要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3月,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4、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重农抑商 ) 鉴于西汉初年人口散亡,经济凋敝,商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物价昂贵,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汉初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即重农抑商的措施。 重农表现在: ◆复员军队,免除若干年徭役,并给予土地和宅舍 ◆召抚流民,并恢复故爵田宅; ◆减轻田租,由原来的“十税一”减为“十五税一”; ◆ 释放奴婢,增加劳动力。 抑商表现在: ◆商贾及其子孙不得做官; ◆商贾不得拥有私有土地; ◆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和携带武器; ◆ 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

(二)对分裂势力的斗争和文景之治的形成 1、吕后专权和平定诸吕之乱 吕后,名雉,今山东单县人。刘邦称帝前她曾“佐高祖定天下”。刘邦称帝后被封为皇后,参与朝政。前195年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但大权掌握在母亲吕后手中。吕后曾鸩杀与惠帝争夺太子之位的赵王如意,并虐杀其母戚夫人。同时又钳制同姓诸王,排挤元老重臣。惠帝在位7年,于前188年抑郁而死。此后,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又都被废掉,直到吕后死时也没有正式的皇帝,实际上一直是吕后临朝称制。她还违背刘邦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大封吕氏子弟为王,并命其 侄吕产、吕禄掌领南北二军,以其亲信审其食为丞相,“号令一出太后”。 前180年,吕后死后,太尉周勃和陈平等人用计夺取军权,并一举诛灭诸吕,迎立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皇后。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又称为吕后吕太后。前195年,刘邦死,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把持朝政,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之久(前195年—180年)。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持朝政的女性,也开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高祖刘邦第三子惠帝刘盈弟,初被立为代王。惠帝死后,吕后曾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吕后死后,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太尉周勃与陈平等用计夺取军权,诛灭了诸吕势力,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2、平定七国之乱 为了解决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贾谊和晁错分别上了《治安策》和《削藩策》。景帝时开始削剪诸侯王的势力,这引起了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尖锐矛盾。 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发动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叛乱初起,景帝诛晁错以求吴王退兵,但吴王“其意不在错”,而在夺取帝位,并且继续东进,由于梁国的坚守和太尉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使历时三个月的叛乱终被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景帝巩固削藩成果,损黜王国官制及职权,降低诸王权力,规定诸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增强。

汉景帝时的削藩

贾 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主要实行了以下政策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形成。 ◆实行重农贵粟政策。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修马复令。 3、文景之治的形成 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贯彻刘邦在立国之初制定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实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使社会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主要实行了以下政策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形成。 ◆实行重农贵粟政策。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修马复令。 经过汉初几代君臣的励精图治,西汉社会也由此步入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的发展道路。 司马迁形容当时是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景帝像 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

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继位,次年以“建元”为年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用年号纪年的开始。 (三)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继位,次年以“建元”为年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用年号纪年的开始。 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经过60年的发展,国势已相当强大,但当时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这些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1、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设置刺史 ,加强监察制度。 ◆颁行“推恩令”和“附益法” ,继续削弱王侯势力。 ◆加强法治,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势力。 ◆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军队建设。 ◆实行察举制,广开仕途。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小名彘,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7岁时被冊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前141年—前87年)。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汉武帝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汉武帝连年发动对边境各族的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使文景所遗府库积蓄用尽。因此他不得不进行财政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 2、改革财政制度,加强中央财权 汉武帝连年发动对边境各族的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使文景所遗府库积蓄用尽。因此他不得不进行财政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 ◆统一货币。 ◆实行盐铁专营。 ◆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实行算缗、告缗 。 上述措施限制并打击了富商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汉武帝加强中央财权的改革

3、尊崇儒学,实行文化专制 汉初,刘邦鉴于当时人心浮动,经济残破的社会现实,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因而在思想领域诸子百家思想十分活跃。但到西汉中期,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政权已十分巩固,因此,“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主张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得以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 总之,汉武帝继位后,对内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专营,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同时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在对外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西汉帝国的疆土 ,使汉朝达到了极盛时期,因而汉代的中原人被称为“汉人”,原先的华夏族也逐渐被称为“汉族”,此后,汉语、汉字、汉文化都由此而来。

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改革

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改革

二、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耕地面积的扩大。 2、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3、耕作技术的进步。 4、水利工程的兴修。 5、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铁业的发展。 2、煮盐业的发展。 3、丝织业和漆器业的发展 (三)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业的繁荣。    2、中小城市的兴起。 3、交通的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在汉代,还形成了一套商业哲学,即生意经。如“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居以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民同乐。”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西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当时中国境内的汉、匈奴、西域各族、越族以及西南、东南、东北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虽然各族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有过战争,但人民之间融合的趋势在不断增长,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开发了祖国的边疆,构成了西汉时期丰富多彩的生动历史画卷。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形成于西汉初期。通过与各族的和平交往,而形成了生活方式、礼仪、信仰等一系列民族间新的互动重构和文化积淀,因而汉民族是多元一体。这里强调的是汉民族的文化同一性。实际上,如果就血缘而言,经现代医学研究,南北汉人的血缘是十分疏远的,南方汉族在体质、血型、外表、肤色、脸型等各方面更接近于南方少数民族,而疏远于北方汉族。然而在文化上看,南北汉族的差异很少。因而所谓汉族,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上的定义。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一代,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刘邦至景帝时期,为屈辱的“和亲”阶段。第二阶段,为汉武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进入反击匈奴阶段。第三阶段,为"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1、汉初的"和亲"政策 秦汉之际,匈奴利用内地战乱的机会,趁机越过河套地区,向南进入蒙恬所取的“河南地”,到西汉建立时,匈奴的势力已延伸到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大体上相持于今兰州、固原、横山、榆林、托克托一线边塞,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早在西汉建立之初,即前200年,刘邦曾亲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被匈奴40万骑兵困于平城白登山七昼夜无法脱身,后用陈平计,重金贿赂单于閼氏才得以脱险,此事史称“白登之围” 由于汉初经济急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刘邦只好采纳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即把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赠送丰厚的嫁妆,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和亲”政策是西汉政府迫于财力不足,军力较弱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屈辱妥协的政策。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汉武帝的六、七十年间,汉室先后嫁出七位公主,耗费了大量钱财,但仍不能阻止匈奴贵族的南侵。有鉴于此,文景时期,在继续维持和亲政策的同时,还积极进行边防建设,加强战备,为反击匈奴作准备。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单于和亲瓦当

2、反击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了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曾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结果使匈奴大败而北徙漠北,此后,再也无力大举南下,从而阻止了落后的奴隶制度的向南扩张,保护了封建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 汉军在第一次战争中收复了河套地区后,西汉政府即在此地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从而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威胁。在第二次战争中收复河西走廊后,西汉政府又在此地相继设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彪悍的匈奴人

卫青(?~前106),字仲卿 ,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平阳公主家奴,饱尝酸辛。前139年,因其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并得以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他曾七次率军进击匈奴,从而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卫青后来娶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妻。

霍去病(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 西汉著名将领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卫青外甥。善骑射。前117年年仅23岁的霍去病因病去世,汉武帝特命于茂陵东北修建了象征祁连山形的墓冢以彰其功,并用巨石雕刻出没于祁连山的野兽为装饰。目前出土石刻共16件。 霍去病墓

3、昭君出塞 汉匈战争之后,直至昭宣时期,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前57年,匈奴发生内乱,分裂为南北两部。其中占据漠南的呼韩邪单于,归附了汉朝,并在汉军的帮助下,重新统一了匈奴各部。 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向汉室求婚,汉元帝把宫女王嫱嫁与呼韩邪单于,并随之出塞。王嫱,字昭君,又称王昭君。她嫁给呼韩邪单于后,深得宠爱被封为“宁胡阏氏”。汉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呼韩邪死后,王昭君按匈奴人的习俗,又嫁给呼韩邪前妻的儿子,她在匈奴生有一子二女,她和她的子女都努力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使汉匈之间40多年未发生战争,双方有互市关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昭君出塞实际上是汉朝和亲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再现是对匈奴贵族的怀柔政策,它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和睦相处,密切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匈奴社会的进步。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题昭君墓 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一九六三年

昭君出塞图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近代]倪田:《昭君出塞》。故宫博物院藏 解昭君怨 [唐] 王 睿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三)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简介 西汉时期,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直至中亚或更远的地方(如西亚直至欧洲东部)统称为西域。狭义的西域主要是指玉门关以西、天山南北、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当时的西域地区沙漠多,土地少,人们居住在河流灌溉的绿州上,每个绿洲就是一个国家,绿洲大则国大绿洲小则国小。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等国。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分南道诸国(楼兰、且末、于阗、莎车等)和北道诸国(车师、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共有36国,它们大部分随牲畜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 公元前2世纪初,西域被匈奴占领,并把它作为进攻西汉的基地。

汉与西域的关系

阳关

西汉玉门关遗址

楼兰故地

2、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为准备反击匈奴,曾派张骞于前138年(到前126年)和前119年(到前115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今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阿姆河流域)和乌孙(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夹击匈奴。张骞历经十多年艰辛,虽未达到预定目标,但到过许多国家,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风俗等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沟通了汉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西汉政府于前60年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并任郑吉为西域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从此,西域地区遂成为西汉王朝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西汉政府还在西域实行屯田,并开辟了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

张 骞 通 西 域

张 骞 通 西 域

张骞通西域

康居 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大秦 东罗马帝国 姑墨 今新疆阿克苏

张骞墓,位于陕西城固县境内。

3、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时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中亚有两条道路。其中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经车师前王庭、龟兹、姑墨、疏勒等国,再西越葱岭到达大宛、康居,再到安息。南路出阳关西行,经鄯善、且末、于阗、莎车等国,然后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安息。南北两路在安息会合后,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或再西行经条支(今伊拉克)到达大秦(东罗马帝国)这就是闻名于世、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名称是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使用的) 丝绸之路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往西方,通往世界它是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重要的通道。

丝绸之路起点,西安西城门的商旅群雕。

丝绸之路自汉代即公元前二世纪开通之后,东西方商人赶着骆驼往返于大漠戈壁,络绎不绝 。中国运往西方的有丝绸、铁器、漆器、铜镜、药材和农耕、治铁技术等,西方和西域输入中国的有苜蓿、葡萄、胡麻、石榴、核桃、黄瓜、胡萝卜、番红花和狮子、孔雀、大象、骆驼、汗血马以及乐器、舞蹈、绘画、杂技等。在这条商道上以中国输往西方的丝绸居多,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开了中国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之后,一直延续了1500多年,尤其在唐代达到它的鼎盛时期。但到宋代以后,由于党项族的兴起,阻断了丝绸之路。此后,这条商道才逐渐衰落下去,到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以水路为主。

大宛汗血宝马(又称天马)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物残片

西安地区出土的中亚,西亚银币和工艺品

(四)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巴蜀地区的汉族人民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有频繁的交往。秦始皇统一后,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了行政机构,至西汉时,西南各族与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汉武帝曾派唐蒙进入夜郎、派司马相如等出使西南,企图打开通往身毒之路。汉武帝还赐降汉的滇王"滇王之印"等,这些使得西南各族与汉的关系更加紧密。 地处东南地区的闽越、东瓯、南越政权也一直与汉有着密切的关系,汉王朝曾多次派使者出使这些地区,封立王号,这里的人民也多次迁往内地,与汉人杂居,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越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西汉与西南夷的关系

西汉与闽越的关系

西汉与闽越的关系

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五)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在我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乌桓、鲜卑、挹娄、夫余、高句丽等少数民族,其中以乌桓和鲜卑发展较快 乌桓为东胡族的一支,汉初以来,活动在西拉木伦河以北乌桓山一带,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部落分散,各有小帅,但未出现世袭酋长。推举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为“大人”,盛行血族复仇。无服徭役,无明显的阶级分化。汉初,乌桓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臣服于匈奴。霍去病破匈奴左地后,把部分乌桓人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南部),设护乌桓校尉进行管理。昭帝后乌桓渐强,常扰汉境。 鲜卑亦为东胡族的一支,言语习俗与乌桓大致相同但比较落后。自被冒顿单于击破后,远走辽东塞外,南与乌桓为邻,没有同西汉发生直接联系。

四、西汉中后期的统治危机与王莽改制 (一)西汉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1、汉武帝后期的统治危机 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朽,极度挥霍,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曾多次发兵镇压农民起义,不仅未能使其销声匿迹,而且还使政治局势日趋恶化,这一切都迫使汉武帝晚年不得不改变其统治政策,并在前89年颁布了《轮台罪己诏》,表示要“禁苛暴,止擅赋,务本农”停止对外战争,转向对内政整顿。又积极发展生产,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示"与民休息","思富养民",借以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逐渐安定。 昭宣时期,进一步奉行武帝的这一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社会得到安定,史称"昭宣中兴"。

2、西汉后期的统治危机 西汉的国势在昭宣时期达到鼎盛,但是,自昭宣以后,即公元前48年汉元帝即位后,便开始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方面与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有关另一方面与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政治黑暗有关。 汉元帝时,社会已是险象丛生。农民由于穷困至极只有起为“盗贼” ,当时已是“盗贼并起”、“盗贼不禁” 。元帝为了怀柔关东豪强,消除他们对西汉王朝的“动摇之心”甚至把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也放弃了。 汉成帝即位不久,今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相继爆发了农民和铁官徒暴动。这些暴动,规模大的经历十几郡国,声势浩大,给西汉王朝以沉重打击。

汉元帝刘奭(前75~前33),汉宣帝之子。前49~前33年在位。生于民间,8岁被立为太子,26岁继位。

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汉元帝之子。前33—前7年在位。

汉哀帝刘欣(前27年~前1年),汉元帝之孙,因汉成帝无子而继位。前7年—前1年在位。

汉平帝刘衍(前9年-公元5年),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前1年—公元5年在位。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

汉少帝刘婴(5年—25年),号孺子,汉宣帝玄孙。西汉末代皇帝。6年—8年在位。 公元8年,王莽逼迫刘婴禅位给他,建国号「新」。刘婴为定安公,至此,立国二百一十年的西汉帝国灭亡。

汉哀帝时,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严重。大臣师丹、孔光等人建议限田、限奴婢,规定诸王、列侯以至吏民占田以30顷为限;诸王占奴婢最多不得超过200人,列侯、公主100人,以下至吏民30人,违者严惩;商人不得占田,不得为吏。但是,限田限奴婢之议提出后,因遭到贵族、外戚和官僚的强烈反对而被搁置。此后,西汉的土地和奴婢问题更加严重。 在官府和地主双重压迫下,农民处境如当时鲍宣所说“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除了继续反抗以外,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哀帝在农民起义威胁下,采纳阴阳学家的主张,企图用“再受命”,改元(太初元年)的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但是,这种自欺欺人的易号改元,除了暴露西汉统治者空虚绝望的心情以外,毫无其他意义,并且还被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外戚王莽所利用,他乘机夺权代汉,成为“再受命”的最大受益者。

(二)新朝的建立和王莽改制 1、王莽称帝 西汉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土地兼并,政治黑暗,是西汉晚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社会危机的日益严重,为王莽篡位提供了条件。 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娘家侄子,他凭借着这一关系,在38岁时,就接替其叔父王根的大司马大将军的职务,从而掌握了朝中大权。此后,他一方面排除异己,另一方面又极力树立党羽,笼络儒生,为自已的夺权活动创造条件。 公元8年,王莽利用“易姓受命”的社会舆论,废掉小皇帝孺子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改元“建始国”,西汉王朝从此结束,王莽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外戚身分成功夺权的第一个。

放言(之三,节选) [唐] 白居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之三,节选) [唐] 白居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王 家 的 崛 起

王 莽 篡 汉

2、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王莽称帝后,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土地和奴婢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 ◆实行土地 “王田”制和奴婢”私属”制。 ◆实行 五均赊贷和“六筦(管)”制度。 ◆改革币制。 ◆改革官制和行改区划。 ◆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其首领的封号。 但是,王莽改制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是他的改制首先遭到贵族、官僚和地主阶级的反对;同时改制给广大劳动人民也未带来好处;加之他又征发30万人准备进击匈奴和东北各族,激化了民族矛盾,也给内地人民造成负担。王莽改制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并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王 莽 改 制

王 莽 改 制

王 莽 改 制

王 莽 改 制

王 莽 改 制

王 莽 改 制

王莽改制简评

西汉帝陵,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除文帝刘恒霸陵、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效区外,其他9个帝王陵墓均在咸阳市北原上。自东向西依次为景帝刘启阳陵、高祖刘邦长陵、惠帝刘盈安陵、哀帝刘欣义陵、元帝刘渭陵、平帝刘康陵、成帝刘延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武帝刘彻茂陵。

(三)绿林、赤眉起义与东汉的建立 1、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起义: 公元17年,湖北荆州一带连年饥荒,农民相率至野地中寻食,走投无路的饥民被迫推举新市人王匡、王凤为首领举行起义,他们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因而被称为绿林军。不久,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也率部加入。绿林军为了扩大影响,于23年初在南阳附近的淯阳立西汉皇室后裔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史称更始政权,这是小农意识受地主阶级正统思想影响的表现。 公元23年6月,绿林军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的40万大军,取得昆阳大捷。此后,绿林军又相继攻占洛阳,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更始政权也从洛阳迁到长安。

赤眉起义: 在赤眉起义的第二年,即公元18年, 琅琊人樊崇又在山东莒县起义,因他们眉毛都涂成红色,故称赤眉军。他们在泰山、北海一带抗击王莽军队。赤眉军各级首领称三老、从事、卒史,彼此之间以巨人相称。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仅口头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赤眉军和绿林军一样,也拥立了一个西汉皇室后裔刘盆子为帝。25年9月,赤眉军攻进长安,刘玄投降后被杀,更始政权灭亡。 赤眉军进入长安后,遭到关中豪强地主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出长安东归,途中又多次遭到刘秀军队的伏击,损失惨重,樊崇投降刘秀后被杀,至此,赤眉起义失败时间在27年春。

2、东汉的建立 23年10月,刘秀以更始政权使者的名义到达河北后用废除王莽法令,恢复汉室为号召,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并逐渐控制了河北地区。当赤眉军入关时,刘秀亦派兵向关中进发。 25年6月,当赤眉军逼进长安时,刘秀在河北鄗县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沿用汉之国号,年号建武。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 东汉建立后,从建武元年到十六年,刘秀又用15年的时间,扫荡赤眉军等农民起义军,铲除各地的武装割据势力,从而最终在全国范围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刘秀起兵与“人心思汉”

东汉世系表(25年—220年,共196年): 1、汉光武帝 刘秀(25-57) 2、汉明帝 刘庄 (58-75) 3、 汉章帝 刘炟 (76-88) 4、汉和帝 刘肇 (89-105) 5、汉殇帝 刘隆 (105-106) 6、汉安帝 刘祜 (107-125) 7、汉少帝刘懿(125,7个月) 8、汉顺帝 刘保 (126-144) 9、汉冲帝 刘炳 (145,不足5个月) 10、汉质帝 刘缵 (146) 11、汉恒帝 刘志 (147-167) 12、汉灵帝 刘宏 (168-189) 13、汉少帝 刘辩 (189,6个月) 14、汉献帝 刘协 (189-220)

思考题: 重要名词: 1、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原因何在? 2、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如何? 3、简述西汉中央政府是如何同王国势力作斗争的? 4、评述汉武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改革。 5、西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发展情况。 6、试述王莽改制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重要名词: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昭君出塞 河西四郡 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府 丝绸之路 轮台罪己诏 五铢钱 限田限奴婢之议 昆阳之战

阅读书目: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