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空 间 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 大洋洲:澳大利亚等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时间 全球史观

2 历 史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不可逆;时间与事件之间是对 应关系,因果有序;(根本) 时 间 一维性: 世界:公元前21世纪——1500年
不可逆;时间与事件之间是对 应关系,因果有序;(根本) 时 间 世界:公元前21世纪——1500年 古代社会 中国:距今170万年—1840年 阶段性 世界:1500年—20世纪初 近代社会 中国:1840年—1949年 世界:20世纪初——今天 现代社会 中国:1949年 ——今天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3 古代社会 时间性 进步 近代社会 近代化(现代化) 现代社会 大河流域文明 空间性 草原文明 平等、并存 海洋文明 政治: 原始社会 进步 奴隶社会 阶级性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殖民地社会、半殖民地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权力分配 人治社会 经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进步 法治社会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4 中国古代社会: 时间: 170万年前至1840年鸦片战争 主要经历三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分期: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形成时期 (2)商超: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发展时期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鼎盛时期 (4)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瓦解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五个发展阶段: (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2)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3)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4)宋元——封建国家分裂、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 进一步加强 (5)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5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夏商周) 王位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
确立皇帝制 建立三公九卿制 (中央官制) 推行郡县制 (地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宋元) 宋加强皇权 元实行行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明清)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6 【课程标准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年) 约前公元2070年,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继承实行传子制度(世袭制)。 2、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年) (1)内外服制度: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掌握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 (2)神权色彩: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占卜是商王每日都要做的事)。 特点:A、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B、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3、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年)

7 3、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年) 分封制: (1)背景: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定都镐京,建立西周);为了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进行分封。 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概念: (3)目的: 巩固统治。 (4)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服从政令、戍守王畿、随王出征、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特点: 诸侯国内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6)局限性: (7)作用:

8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9 ①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③后期导致国家分裂 (6)作用: (7)局限性: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保王权稳定)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目的: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特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2)内容: (3)实质: 宗法制是用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4)作用: 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工具: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10 (6)宗法制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11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12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3 【课程标准二】:知道秦的统一 及“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又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中央的决策方式,体现是君与相的关系, 关键是加强王权,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 地方服从中央 2、核心(实质): 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者和权力中心) 3、建立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2)政治: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法家韩非子中央集权国家和法治的思想 (4)实践:战国商鞅变法初步建立建立中央集权和地方推行县制的政治体制提供借鉴

14 理论提出在战国→确立在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在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在元朝→强化并发展到顶峰在明清(鸦片战争前)
4、演变过程: 理论提出在战国→确立在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在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在元朝→强化并发展到顶峰在明清(鸦片战争前) 5、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6、发展趋势: 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 不断削弱。 7、全面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1)进步性: (积极影响) 巩固统一 维护政局稳定保证社会的发展;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各民族及中外文化交流; 抵御侵略 (2)消极性: 专制易成暴政、导致政治腐败;妨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化专制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地方对君主的依赖会导致人浮于事,影响工作效率;地方缺乏自主权影响工作效率

15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背景:秦的统一 春秋战国处社会转型时期 (1)时代背景: (2)统一: (3)意义:
政治上:①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周王室失去天下 共主的 地位;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②战国时期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各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新型地主阶级状大 文化上:思想自由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2)统一: A、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族联系加强; ②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④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且措施得当。 B、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3)意义: A、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16

17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目的: 为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2、主要内容: (1)中央:首创皇帝制度: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皇位独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物;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各级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3)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 任免,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4)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18 3、影响: (1)开始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继承,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3)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19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盛行时代 实行条件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与中央关系 历史作用
相同点 盛行时代 实行条件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与中央关系 历史作用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是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以血缘为基础,以宗法制为原则 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世袭 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有封地、爵位;封地内有行政权、对土地的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辖区内只有行政管理权土地无权管理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有利于巩固周的统治;后期发展为割据势力,导致国家分裂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0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宰相位高权重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宰相位高权重 (2)西汉武帝时中央设“中朝”(内朝)参与决策,削弱相权 (3)东汉形成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 (4)魏晋南北朝时改称尚书省,新设中书省、门下省但尚未定型 (5)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隋建立唐完善 主要机构:中书省(内使省)、门下省、尚书省及下辖的六部 主要职责:起草诏令(决策)—封驳审议—执行(行政权) 特点:即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互为补充;三省长官集体行使宰相职权 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加强皇权;标志 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 (6)宋朝:中央设三省但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财政权;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另设有谏院。

21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7)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统辖六部;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7)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统辖六部; 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物 结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但后期相权威胁皇权 (8)明朝: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并规定不 再立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成祖正式设内阁地位上升,权力扩大可“票拟”;最后皇帝裁定即“批红”;参与机要政务,但仍无决策权。 (9)清朝:设内阁(处理日常事物)、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 (满洲贵族组成处理军国大事);雍正设军机处 (满汉大臣组成)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特点及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并最终废除相权,加强专制皇权; (2)隋唐时期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的建立,是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22 原因: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王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封国与中央矛盾激化 1、西汉
(二)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原因: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王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封国与中央矛盾激化 1、西汉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郡国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节度使)林立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2、唐中后期: 背景: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收精兵、削实权(文臣任地方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制钱谷(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结果: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三冗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3 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发展趋势: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格管辖,加强中央集权 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影响: 积极影响: 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消极影响: 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独断专行,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出现;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的落后。

24 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地方行政区划:郡、县(道);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 唐地方行政区划:道、州、县;
宋地方行政区划:路、州、县;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或简称为省。 明地方行政区划:省、府、县; 清地方行政区划:省、道、府、县。 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方式:设立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制度。 总结地方行政区划变迁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变迁的目的: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5 行省即中书省派到地方的临时机构。出示元朝地图,地域辽阔,如果都到首都汇报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设立行省。 行省官员原本代表中央到地方执行政务,因此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书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务权、军政要务权、赋税权被剥夺,官员定期到中央觐见,汇报工作。后来它从临时暂住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6 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区别: ①设置目的: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 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 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②分权内容: 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③分权部门: 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④实质:

27 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明朝内阁的区别 英国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而中国内阁制度是封建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1.性质: 英国内阁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中国内阁是由皇帝任命内阁成员; 2.产生方式: 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中国内阁仅是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只参与政务但不是中央行政和决策机构; 3.权力不同: 4.产生的经济基础: 英国内阁制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 明朝内阁是以封建经济(小农经济)为基础。

28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 战国、秦、汉初 汉朝 曹操执政时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世卿世禄制 血缘(出身)
世袭 军功爵授爵 军功、能力 授官 察举制、征辟制 德行、才能 举孝廉 唯才是举 功、能 授官 九品中正制 门第德行才能 评定授官 才学 科举制 考试择优

29 科举制: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建立后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 (1)创立的原因: (2)创立的过程: A.隋朝创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创立公开考试择优选才的科举 B唐完善科举制:太宗时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科和进士科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C.宋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考内容:废除诗赋词章改考经义策论 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 D.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形式、考试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 E.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开设经济特科 戊戌政变后被废除 F.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3)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士人提供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0 (3)影响: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学繁荣 ④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传入日、朝并为其效仿;近代传入西方,法英德美受其启发建立文官制 (4)启示: 人才选拔制度的好坏事关国运的兴衰,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在官员选拔时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视新式人才的培养适应时代需要。

31 (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原因: 为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巩固统治 2、过程: (1)秦汉时期形成: A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监察百官之职 B西汉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郡国 (2)隋唐时期成熟: 建立严密的监察体系:门下省具有监察职能 (3)宋元强化: 宋朝中央设谏院,地方设通判;元建立完整的监察法规 (4)明清建立严密的监察体系: 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负责业务监察;地方设按察使司 3、影响: 不能消除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但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对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起作用


Download ppt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