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 風 我們都知道颱風來 的時候一定有狂風,有暴雨,在狂風暴雨之下一定會給人們帶來可怕的災害,受過颱風災害的人都會談颱色變。那麼,颱風究竟是什麼呢?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也就是在熱帶海洋上所發生的低氣壓。至於颱風這個名詞的來源,一般都說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考證,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因「台音篩同台加風作颱」,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此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何為有風颱風與雨颱風? 這是氣象從業人員非正式的對某類具有特殊性質颱風之稱謂。所謂風颱風係指風力較強而雨量較少之颱風;反之雨颱風即為風力不強而雨量頗大之颱風。 如果以近年來颱風推測的話,雨颱風大概以桃芝、納莉等重創北、中台灣的颱風為主。
南半球與北半球的颱風是否相同? 颱風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路徑大致是對稱的,都是先向西,在南半球漸漸偏左,在北半球漸漸偏右,到了較高緯度地方,慢慢轉回向東進行,這是一般的情形,事實上因整個氣壓分布狀況時會變化,以致颱風路徑亦會隨時改變。
進行中之颱風是以前半部風勢較大還是後半部? 颱風暴風範圍內的風速分布並非均勻,如以象限劃分,在北半球進行中之颱風的右前方象限的風最大,因該象限吹東北風與夏季西太平洋的東北信風合併而增強了風速,至於右後方及左前方象限則是偏南的風與偏西的風,可與東北信風相抵消部分,風勢較小,在左後方象限的風最小,因該象限吹西南風恰與西太平洋的東北信風相反,抵消最多,所以一般而言,颱風前半部風力大於後半部。
颱風自發生到消滅要多久? 颱風的生命史以颱風的強度變化約可分為: 發生期:颱風開始醞釀生成前,僅為一微弱之熱帶性低氣壓。 發生期:颱風開始醞釀生成前,僅為一微弱之熱帶性低氣壓。 發展期:颱風形成後會繼續發展,威力漸增。 極盛期:颱風發展至最強階段,中心氣壓最低之時。 衰弱期:極盛期後颱風之威力減小,並漸趨衰滅。 以上四個時期,每階段短者一、二日,長者二、三日;每個颱風 之情形均不同,平均每個颱風自發生至消滅,短者四、五日,長者可 達十餘日
除了台灣以外,其他地區是否也有? 颱風並非我們這個地區獨有的天氣現象,其他地區的熱帶海洋上也同樣有颱風,祇是稱呼不同罷了,發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者稱 為颱風,發生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等地者稱為颶風(HURRICANE),而在印度洋、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發生的叫旋風(CYCLONE)。 全球颱風生成的地區共有七區
颱風發生的頻率如何?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自1897年至1996年間共有2349個颱風在此一地區生成,平均每年約有24個,一半以上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份,而以八月份最多
回顧納莉颱風重創統計 臺 灣 地 區 受 納 莉 颱 風 侵 襲 長 達 三 天 時 間 , 造 成 嚴 重 災 情 ; 據 中 央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截 至 昨 晚 統 計 指 出 , 死 亡 人 數 已 達 八 十 人 、 十 九 人 失 蹤 、 輕 重 傷 者 二 百 零 八 人 ; 全 省 農 業 損 失 超 過 二 十 餘 億 元 , 有 四 十 五 家 上 市 公 司 受 損 金 額 合 計 約 十 四 餘 億 元 , 加 上 各 地 方 政 府 及 民 眾 受 損 情 形 估 計 總 損 失 高 達 百 億 。
颱風強度之定義: (1)熱帶性低氣壓-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等於或小於每小時 33浬(每秒17.1公尺)即等於或小於7級風。 (2)輕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為34至63浬(或每秒 17.2至32.6公尺),相當於8至11級風。 (3)中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 小時為64至99浬(或每秒32.7至50.9 公尺)相當於12~15級風。 (4)強烈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在100浬(或每秒51.0公尺)以上,相當於16級或以上之風。
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而冬、春二季較少? 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汽,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旋渦等,此均以夏、秋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則極少發生。
風災照片 受到桃芝颱風重創影響,南投災區仍有二萬多戶斷電,31日上午臺電人員忙著搶修,希望能儘早恢復供電。
今年已五個颱風 四個侵襲台灣 颱風接連來襲,一般民眾可能都感覺到今年颱風拜訪台灣的「密度」相當高,今年包括北太平洋生成第一個颱風就直接侵襲台灣,到七月上旬,已生成五個颱風,若是潭美颱風今天侵台,則五個颱風當中便有四個來襲,恐怕都是未來幾年難以突破的「紀錄」。有趣的是,這幾個侵台的颱風中,昨天形成的潭美,暴風半徑僅有八十公里,是近廿年來暴風圈「最小」者﹔而先前離開台灣轉向香港、造成香港機場營運秩序大亂的尤特,暴風半徑卻廣達三百五十公里,暴風圈範圍和當年重創台灣的賀伯颱風相當,是近廿年來暴風圈「最大」者,一大一小兩個颱風接連來襲亦屬罕見﹔而尤特行進時速一度突破卅三公里,也寫下近年另一項紀錄。
颱風列表 以歐亞大陸等地方所命名的颱風整理出曾經重創過台灣的有: 柬埔寨;丹瑞、康瑞、娜克莉、科羅旺、莎莉佳 中國: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 北韓:奇洛基、桃芝、卡玫基、梅米、米雷 香港;啟德、萬宜、鳳凰、彩雲、馬鞍 日本:天秤、烏莎吉、卡莫里、柯普、陶卡基 寮國;布拉萬、帕布、巴逢、凱莎娜、納坦 以上是東南亞等地發生較多的颱風命名。
颱風形成的原因 颱風形成的原因為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因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這種濕度大、溫度高的空氣,密度比較小,加上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產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使得整個氣柱的中心皆為溫度較高、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此低壓使得四周空氣向渦漩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 15 m/s 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因為地球自轉的關係,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眼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什麼叫颱風眼?其形狀如何? 颱風眼為中心氣壓最低之處,其形狀大部分呈圓形、橢圓形、卵形、開口眼和多邊形等五種,其平均直徑約為45公里左右,最小的為 10-20公里,大的可達100-150公里,即使是同一颱風,於不同時刻,其眼的直徑也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颱風眼的大小有隨颱風的增強而逐漸縮小的趨勢。在此區域內無狂風亦無暴雨,天上僅有薄雲,能見天日或星斗。當颱風眼通過某地時,常被誤認為颱風已過去,實則此時係在颱風眼內,約二、三十分鐘後,狂風暴雨又會再度出現,颱風眼經過前與經過後之風向恰恰相反,此可由圖三颱風模式圖中 明顯看出。
颱風為什麼會轉向? 我們已經談到颱風之移動主要是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環流所 導引,一般受其南方之偏東風而向西進行,到了比較高緯度地方(約 20°N以北),因科氏力之增加使其偏北且偏右進行,漸漸受西風導引轉向東方進行。另外,如颱風前進的時候,前方有高氣壓,颱風就受阻無法繼續前進,正好像水不能向高處一樣,這時颱風必須向氣壓比較低的地方進行以致發生了轉向的情形。
台灣的颱風何處來?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面上的猛烈風暴,北緯10度至15度一帶是最容易形成颱風的區域;而侵襲臺灣的颱風大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發生的地點以加羅林群島、馬利安納群島和帛琉群島附近一帶最多,另外也有部分來自中國南海海面,但次數較少。
颱風侵襲台灣的路徑 通過中部向西或西北進行者有46次,占13%。 通過南部及南部海上向西或西北進行者有110次,占32%。 沿東岸或東部海面北上者有43次,占12%。 沿西岸或台灣海峽北上者有19次,占6%。 通過中南部再向東北出海者計24次,占7%。 路徑特殊不能併入以上六類者有14次,占4 %。 通過台灣北部及北部海面向西或西北進行者共92次,占27%。
颱風災情圖片 電力及電信設施受強風而被吹毀
颱風災情圖片 強風所引起的扭矩將大型看板的ㄇ型柱吹壞
颱風的強度劃分標準 颱風強度 近中心最大風速 sec/m 每秒公尺 km/hr 公里/每小時 相當風級 輕度颱風 17.2~32.6 61.92~117.36 8~11 中度颱風 32.7~50.9 117.36~183.24 12~15 強烈颱風 51.0以上 183.24以上 16以上